<h1><b>引言</b></h1> <h5>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如羲皇伏羲、娲皇女娲、炎帝神农、黄帝轩辕等都不是真正帝王,仅为部落首领或部落联盟首领,其“皇”或“帝”号,为后人所追加。</h5> <h5><p></p></h5><h5><span style="color: inherit;">夏朝君主称“后”,商朝君主称“帝”,周天子称“王”。战国诸侯大多僭越称王,尊周天子为“天王”。<br></span>秦王嬴政兼并六国,统一天下后,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盖五帝”,将“皇”和“帝”连起来,自称“始皇帝”。所以,秦始皇嬴政是中国首位皇帝,从此“皇帝”一词取代了“皇”、“帝”、“王”,成为中国封建王朝最高统治者的专称。</h5> <h5>自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称“皇帝”始,到1912年最后一个封建皇帝溥仪在辛亥革命的枪声中宣布退位止,经历了2132年。 <br>在这期间:封建王朝皇帝总数为494人。其中:未在位、死后被追尊帝者73人;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君主(单于、可汗、赞普)总数为251人;历代农民起义建元、立国、称帝(王)者,约100人;封建割据称帝者(如安禄山)约有60人。还有一个“中华帝国皇帝”袁世凯。</h5> <h1><b>一、秦朝(前221年-前206年)</b></h1> <h5></h5><h5><font color="#333333">由战国时代后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都城咸阳(今西安)。因秦朝王室嬴姓,故史书上别称嬴秦,以区分其他国号为秦的政权。</font></h5> <h5>秦朝重法,苛政酷刑。是一个短命的王朝。自秦始皇赢政至秦三世子婴,传三世,共两帝一王,享国十五年,公元前206年十月,秦朝灭亡。</h5> <h1><b>二、汉朝(前202年-公元220年)</b></h1> <h5></h5><h5><span style="color: inherit;">秦暴政,天下乱。刘邦斩白蛇起义。亡秦后,楚汉相争,西楚霸王项羽,兵败自刎垓下。刘邦建立</span>汉朝。汉朝分为两段,西汉、东汉。</h5> <h5>两汉时期共经422年,成为东方第一大帝国,与西罗马并称两大帝国,中亚和西域各大国也都闻而惧之。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中国成为世界贸易体系的中心,直到一千多年后蒙古人的崛起。<br>正是因为汉朝的声威远播,外族开始称呼中国人为“汉人”,“汉”从此成为了伟大的中国华夏民族永远的名字同时深深影响着多少代儿女。</h5> <h3><b>1、西汉(前202年—公元<span style="color: inherit;">8年12月)</span></b></h3> <h5><font color="#333333">中国历史上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又称前汉。都城长安(今西安)。</font></h5> <h5>西汉共历十三帝,刘姓,享国二百一十年。</h5> <b>2、新朝(公元9-25年)</b> <h5>王莽夺权15年,定都长安。公元23年,刘玄在南阳被拥立为帝,复国号汉,改元更始3年,名义上恢复了汉朝统治,光复了西汉末年疆域的绝大部分地区。</h5> <b>3、东汉(公元25-220年)</b> <h5><font color="#333333">中国历史上继秦朝、西汉、新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又称后汉,都城</font>雒阳(河南洛阳东)、长安(陕西西安西北)、许昌(河南许昌)。</h5> <h5>东汉传八世、共十四帝,刘姓,历经一百九十五年。</h5> <h1><b>三、三国时期(220年-280年)</b></h1> <h5><p></p><p></p><p></p></h5><h5><font color="#333333">中国历史上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分裂对峙时期,有曹魏(魏国)、蜀汉(蜀国)、东吴(吴国)三个政权。<br></font></h5><h5><font color="#333333">汉末,外戚、宦官争权,搞的民不聊生。黄巾起义后,天下大乱,群雄割据。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操之子丕,废献帝刘协,在洛阳称帝建魏,东汉灭亡。此后刘备、孙权先后称帝做王,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font></h5> <h5>三国的政治、经济、外交,各具特色,充满生机。</h5> <b>1、魏国(220年12月10日-265年2月4日)</b> <h5>中国汉朝末期三国之中最强大的一个政权,曹姓,也称曹魏。</h5> <h5>魏国始于220年曹丕逼迫汉献帝刘协禅让帝位,都城:许昌、洛阳。</h5> <h5>历五帝,共四十六年。</h5> <h5>至265年魏又被司马炎篡夺,改号为晋。</h5> <b>2、蜀国(221年-263年)</b> <h5><font color="#333333">公元221年刘备在四川(蜀)成都称帝,续汉之大统,国号「汉」。</font></h5> <h5>刘备为汉中山王刘胜之后,其国号“汉”意味着是东汉的延续,又因其占据益州,俗称蜀地,其政权历史上也称“蜀汉”。蜀汉怀帝刘禅时为魏所灭。历2帝,刘姓,共四十三年。</h5> <b>3、吴国(公元222-280年)</b> <h5><font color="#333333">建安元年(196)孙策拒袁术而联曹操,受封为吴侯。建安五年孙策死,策弟孙权统众。</font></h5> <h5>吴国都城有两个,分别是建业(江苏南京)和武昌(湖北鄂州)。280年,西晋军队攻破东吴,吴国灭亡。历四帝,孙姓,共五十九年。</h5> <h1><b>四、晋朝<span style="color: inherit;">(265年-420年)</span></b></h1> <h5>中国历史上九个大一统朝代之一,分为西晋与东晋两个时期。</h5> <b>1、西晋(265年-317年)</b> <h5><font color="#333333">263年司马昭发兵攻蜀后,魏帝以并州等十郡封其为“晋公”,灭蜀后进爵为晋王。265年其子司马炎废除曹魏自立为皇帝,改国号为“晋”。</font></h5> <h5>为了区别于五代时的后晋,史称西晋,又称为司马晋。公元280年,灭吴。再次结束了分裂的局面。都城洛阳(河南洛阳东),后迁长安(陕西西安西北)。</h5> <h5>西晋历四帝,共五十二年,若以灭东吴始,则仅立朝三十七年。</h5> <b>2、东晋(317年-420年)</b> <h5><font color="#333333">五胡乱华,晋室南渡,西晋宗室琅邪王司马睿南迁后建立起来的政权,都城建康(江苏南京)。</font></h5> <h5>东晋与北方的五胡十六国并存,这一历史时期又称东晋十六国。</h5> <h5>东晋传十一帝,共一百零四年。</h5> <b>3、十六国时期(公元304年—439年 )</b> <h5></h5><h5>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br>在众多游牧民族中,以匈奴、羯、鲜卑、羌及氐为主,统称五胡。他们相继建立许多国家,后世史学家称这时期为“五胡十六国”(实际上这一时期国家数目远多于16)。<br>该时期自304年李雄和刘渊分别在汉地巴蜀建立成国(成汉)、在中原建立汉赵(前赵)时起,至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灭北凉,统一北方为止。<br>依据其建立的时间,可以分前后二个时期:前期的政权有成汉(蜀)、汉(前赵)、后赵、前燕、前秦、前凉(还有鲜卑拓跋部的“代”和冉闽的“蛇”不在十六国内)。后期的政权有:后秦、后燕、南燕、北燕、后凉、南凉、西凉、北凉、西秦、夏(胡夏)(此外还有“西燕”不在十六国内)。</h5><p></p> <h5><p></p></h5><h5><b>01【成汉(蜀)】(公元304年~公元347年)</b>:成都(四川成都)<br>共七个皇帝):李特(2年);李流(1年);李雄(30年);李班(1年);李期(3年李寿(5年);李势(5年);</h5><p><br></p><h5><b>02【汉(前赵)】(公元304年~公元329年)</b>:离石左国城(山西离石县北)、蒲子(山西隰县)、平阳(山西临汾西南)、长安(陕西西安西北)<br>历五帝):刘渊(6年);刘和(1年);刘聪(8年);刘杰(1年);刘曜(13年);</h5><p><br></p><h5><b>03【前凉】(公元317年~公元376年)</b>:姑臧(甘肃武威)<br>历7帝):张茂(5年):张骏(22年);张重华(9年):张耀灵(1年);张祚(3年);张玄靓(9年);张天钖(12年);</h5><p><br></p><h5><b>04【后赵】(公元319年~公元351年)</b>:襄国(河北邢台)、邺(河北临漳西南、河南安阳东北)<br>历7帝):石勒(15年);石弘(1年);石虎(15年):石世(1年);石遵(1年石祗;冉闵(3年);</h5><p><br></p><h5><b>05【前燕】(公元337年~公元370年)</b>:龙城(辽宁朝阳)、蓟(北京西城区)、邺(河北临漳西南、河南安阳东北)<br>历三帝):幕容统(15年);幕容偶(11年):慕容暐(11年);</h5><p></p><p><br></p><h5><b>06【前秦】(公元351年~公元384年)</b>:长安(陕西西安西北)<br>历六帝):符健(4年);符生(3年);符坚(27年);符丕(2年);苻登(9年)符荣(1年);</h5><p><br></p><h5><b>07【后燕】(公元384年~公元407年)</b>:中山(河北定州)、龙城(辽宁朝阳)<br>历5帝):幕容垂(13年):幕容宝(3年);幕容盛(3年);幕容熙(7年);高云(3年);</h5><p><br></p><h5><b>08【后秦】(公元384年~公元417年)</b>:长安(陕西西安西北)<br>历3帝):姚苌(8年);姚真(22年);姚弘(2年);</h5><p></p><p><br></p><h5><b>09【西秦】(公元385年~公元431年)</b>:勇士(甘肃榆中东北)、金城(甘肃兰州西北)、苑川(甘肃榆中大营川)、南安(今甘肃陇西东南)<br>历四帝):乞伏国仁(3年);乞伏乾归(24年);乞伏炽磐(16年);乞伏暮末(4年);</h5><p><br></p><h5><b>10【后凉】(公元386年~公元403年)</b>:姑臧(甘肃武威)<br>历四帝):吕光(13年);吕绍(1年);吕篡(1年);吕隆(1年);</h5><p><br></p><h5><b>11【南凉】(公元397年~公元414年)</b>:广武(甘肃兰州永登)、乐都(青海乐都)、西平(青海西宁)、 姑臧(甘肃武威)<br>历三帝):秃发乌狐(3年);秃发利鹿狐(3年):秃废檀(13年);</h5><p><br></p><h5><b>12【北凉】(公元397年~公元439年)</b>:建康(甘肃高台西北)、张掖(甘肃张掖西北)、姑臧(甘肃武威)<br>历三帝):段业(4年);沮渠蒙逊(33年);沮渠牧犍(7年);</h5><p></p><p><br></p><h5><b>13【南燕】(公元398年~公元410年)</b>:滑台(河南安阳滑县)、广固(山东益都西北)</h5><h5>历二帝):幕容德(7年);幕容超(6年);</h5><p><br></p><h5><b>14【西凉】(公元400年~公元421年)</b>:敦煌(甘肃敦煌)、酒泉(甘肃酒泉)<br>历二帝):李蒿(17年);李歆(4年);</h5><p><br></p><h5><b>15【夏(胡夏)】 (公元407年~公元431年)</b>:高平(宁夏固原)、统万(陕西靖边北白城子)、长安(陕西西安西北)<br>历三帝):赫连勃勃(19年);赫连昌(4年);赫连定(4年);</h5><p><br></p><h5><b>16【北燕】(公元409年~公元436年)</b>:龙城(辽宁朝阳)<br>历二帝):冯跋(22年);冯弘(6年);</h5><p></p> <h1><b>五、南北朝(420年-589年)</b></h1> <h5></h5><h5>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亦是北方少数民族融于我中华文明的一次历史时期。<br></h5><h5>东晋末年,天下大乱。公元420年刘裕取代东晋后,建立南朝宋政权,至公元589年隋灭南朝陈为止。该时期上承东晋、五胡十六国,下接隋朝,先后有很多政权建立,南北两势虽然各有朝代更迭,但长期维持对峙,所以称为南北朝。</h5> <b>1、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b> <h5><font color="#333333">南朝承自东晋,从420年刘裕代晋算起,有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南朝陈四朝,均以建康(今江苏南京)为都。</font></h5> <b>2、北朝(公元439年—公元589年)</b> <h5>北朝承自十六国,自北魏439年统一北方算起,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后来北齐代东魏,北周代西魏,北周又于577年灭北齐。581年北周被隋所灭,北朝结束。</h5> <h5></h5><h5><b>北魏<br></b>都城:盛乐(内蒙古和林格尔北)、平城(山西大同)、洛阳(河南洛阳东)<br><b>(386--534,共149年,11个皇帝)<br></b>01.道武帝(拓跋珪),23年02.明元帝(拓跋嗣),15年03.太武帝(拓跋焘),28年04.文成帝(拓跋浚),14年05.献文帝(拓跋弘),6年06.孝文帝(拓跋宏),29年07.宣武帝(元恪),16年08.孝明帝(元诩),12年09.孝庄帝(元子攸),3年10.节闵帝(元恭),1年11.安定王(元朗),1年</h5><div><br><h5><b>东魏</b><br></h5><h5>都城:邺(河北临漳西南、河南安阳东北)<br><b>(534--550,共17年,一个皇帝)<br></b>01.孝静帝(元善见),17年</h5></div><div><br><h5><b>西魏<br></b>都城:长安(陕西西安西北)<br><b>(535-557,共23年,四个皇帝)<br></b>01.孝武帝(元修),2年02.文帝(元宝炬),17年03.废帝(元饮),2年04.恭帝(元廓),3年</h5></div><div><br><h5><b>北齐<br></b>都城:邺(河北临漳西南、河南安阳东北)<br><b>(550-577,共28年,五个皇帝)<br></b>01.文宣帝(高洋),10年02.孝昭帝(高演),1年03.武成帝(高湛),4年04.后主(高纬),11年05.幼主(高恒),1年</h5></div><div><br><h5><b>北周<br></b>都城:长安(陕西西安西北)<br><b>(557-581,共25年,五个皇帝)<br></b>01.孝憨帝(宇文觉),1年02.北周明帝(宇文毓),4年03.北周武帝(宇文邕),18年04.北周宣帝(宇文赟),1年06.北周静帝(宇文阐),2年</h5></div> <h1><b>六、隋朝(581年-618年)</b></h1> <h5><p></p><p></p><p></p></h5><h5><font color="#333333">中国历史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的大一统王朝。<br></font></h5><h5><font color="#333333">公元581年大隋天子接受北周皇帝禅让,建立了大隋皇朝,实行东西两京制:西京</font>大兴城(陕西西安)、东京洛阳。公元589年,灭亡最后一个南北朝时期的陈国,结束了中国270多年的分裂局面,重新获得统一。</h5> <h5>大隋之盛世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空前绝后。因唐朝与隋朝的文化、制度、社会特点一脉相承,故史学家常将两朝合称为隋唐。</h5> <h5>隋朝很短命,炀帝杨广暴政。被唐朝取而代之。共37年,杨姓,3个皇帝。</h5> <h1><b>七、唐朝(618年—907年)</b></h1> <h5><p></p></h5><h5><font color="#333333">中国历史上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br></font></h5><h5><font color="#333333">唐王李渊太原起兵,反抗炀帝暴政,于618年建立唐朝,以长安(今陕西西安)为首都。</font>李渊的第二个儿子<font color="#333333">李世民</font><span style="color: inherit;">626年玄武门之变夺位登基后,开创了著名的贞观之治,推动了社会的繁荣发展,被誉为中国古代政治的杰出代表。</span></h5> <h5>在690年,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后为唐高宗李治的皇后武则天改国号“唐”为“周”,迁都洛阳,史称武周,也称“大周”。</h5> <h5>705年唐中宗李显恢复大唐国号,恢复唐朝旧制,还都长安。<br></h5><h5>唐在文化、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有辉煌的成就,唐朝连同隋朝被历史学家认为是相继于秦汉之后的中国第二帝国时期,其鼎盛时期的公元7世纪时,中亚的沙漠地带也受其支配。唐朝国力在中国历史上数一数二,因此华人也被称为“唐人”,现今西方华人聚居处也被称为“唐人街”。</h5> <h5>唐朝共历二十一帝(含武则天),享国二百八十九年。<br></h5> <h5>唐朝在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后日渐衰落,至天祐四年(907年)被梁王朱温篡位灭亡。</h5> <h1><b>八、五代十国时期(907年-960年)</b></h1> <h5></h5><h5>五代十国并非指一个朝代,而是指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中国又一个大分裂时期)。<br></h5><h5>五代指的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次第更迭的政权。十国指五代之外相继出现的十个割据政权: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即荆南)、北汉,统称十国。五代十国则是五代与十国的合称。</h5> <b>1、五代(907年~960年)</b> <h5></h5><h5><b>01.后梁(907--923,共16年)</b>都城:开封、洛阳<br>太祖朱全忠(开平,6年);朱友贞(轮化,11年);<br><b>02.后唐(923--936,共14年)</b>都城:洛阳<br>庄宗李存助(同光,4年);明宗李酮源(天成8年);憨帝李从厚(应顺,1年);废帝李从珂(清泰,2年);<br><b>03.后晋(936-946,共11年)</b>都城:洛阳、开封<br>高祖石敬塘(天福,7年);出帝石重贵(开运,4年);<br><b>04.后汉(947--950,共4年)</b>都城:开封<br>高祖刘知远(天福,2年);隐帝刘承佑(轮佑,2年);<br><b>05.后周(951--960,共10年)</b>都城:开封<br>太祖郭威(广顺。3年);世宗柴荣(显德,6年);恭德宗柴宗训;</h5> <b>2、十国(891年~979年)</b> <h5>01.前蜀(907--925):王建(12年);王衍(8年)都城:成都</h5><h5>02.吴(892--937):杨行密(15年);杨渥(3年);杨隆演(10年);杨溥(17年);都城:扬州江都府(江苏扬州)<br></h5><h5>03.楚(896--951):马殷(35年);马希声(2年);马希范(15年);马希广(3年);马希萼(2年);马希崇(1年);都城:潭州长沙府(湖南长沙)<br>04.闽(897--946):王审知(40年);王延均(3年)王昶(4年);王延义(4年);王延政(3年);都城:福州长乐府(福建福州)<br>05.南唐(937--975):李升(7年);李璟(19年);李煜(16年);都城:西都江宁府(江苏南京)、东都江都府(江苏扬州)<br>06.荆南(924--963):高季兴(22年);高(20年);高保融(12年);高保(1年):高继冲(1年);都城:荆州江陵府 (湖北江陵)<br>07.南汉(905--971):刘隐(12年);刘龑(32年);刘玢(1年);刘晟(16年);刘(13年);都城:广州兴王府(广东广州)<br>08.吴越(893--978):钱(41年);钱元瓘(10年)钱佐(6年);钱(1年);钱俶(40年);都城:杭州西府(浙江杭州)<br>09.北汉(951--979):刘崇(4年);刘钧(14年);刘继恩(1年);刘继元(11年);都城:晋阳(山西太原)<br>10.后蜀(933--965):孟知祥(1年);孟昶(31年);都城:成都</h5> <h1><b>九、宋朝(960年-1279年)</b></h1> <h5></h5><h5>宋朝结束了五代的分裂局面,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时代,根据首都及疆域的变迁,可再分为北宋与南宋,合称两宋。因皇室姓赵,也称作赵宋。<span style="color: inherit;">共历十八帝,享国三百十九年。<br></span></h5><h5><span style="color: inherit;">宋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商品经济、文化教育、科学创新高度繁荣的时代,</span>民间的富有与经济的繁荣远超过盛唐,也远超后来的元明清。</h5> <b>1、北宋(960年-1127年)</b> <h5><p></p></h5><h5>公元960年,后周诸将发动陈桥兵变,拥立赵匡胤为帝,建立宋朝。定都东京(今河南开封),史称北宋。</h5> <h5>北宋王朝的建立,结束了自唐末而形成的四分五裂的的局面,使中国又归于统一,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文化最繁荣的时代。但此时也有西夏、大理、吐蕃、契丹(辽)、女真并存,也给宋朝的稳定带来了不利的影响。</h5> <h5>北宋王朝传九位皇帝,享国167年。</h5> <b>2、南宋(1127年-1279年)</b> <h5><p></p><p></p><p></p></h5><h5>1125年金国大举南侵,导致了靖康之耻,宋室被迫南迁。宋高宗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继位,后南逃至临安(今杭州市)定都,重建宋朝,史称南宋。<br></h5><h5>南宋与西夏、金朝和大理为并存政权。与金朝东沿淮水(今淮河),西以大散关为界。<br>南宋<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15px;">虽偏安于秦岭</span>淮水<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15px;">以南,却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繁荣、</span>科技发展、<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15px;">对外开放程度较高的王朝。</span>但军事实力较为软弱、政治上较为无能,<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15px;">于1279年为蒙古人建立的元政权所灭。</span></h5> <h5>南宋共传五世九帝,享国一百五十三年。</h5> <h3><b>3、大理国(937年—1094年,1096年—1254年)</b></h3> <h5></h5><h5>中国历史上以白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国家,与大宋国并存的国家之一,其政治中心在洱海一带,疆域大概是现在的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西南部,缅甸北部地区,以及老挝与越南的少数地区。<br><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15px;">公元937年,白族段思平</span>灭南诏建国,<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15px;">定都羊苴咩城(今云南大理),国号大理。</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因举国尊崇佛教,又称妙香国。<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公元1095年高升泰改国号为大中国,1096年高升泰死后归政于段正淳,史称后理国。<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大理国(包括后理)维持了22世,达300余年。</span></h5> <h5>公元1253年,大蒙古国忽必烈“革囊渡江”征云南,灭大理国,后建云南等处行中书省。鉴于段氏的力量强大,仍命段氏为大理国总管,继续统治大理地区达百余年。<br></h5> <b>4、西夏国</b>(1038年—1227年) <h5></h5><h5>中国历史上由党项人在中国西北部建立的一个封建政权,自称“邦泥定国”或“大白高国”,与大宋国并存的国家之一。<br></h5><h5>唐末党项拓跋首领李思恭因平定黄巢有功被封为定难军节度使, 赐封五州之地。党项先后臣服于唐朝、五代诸政权与北宋。五州之地被北宋并吞后,李继迁出走创业,990年被辽朝封为夏国王。 陆续占领河西走廊诸州。1038年,李元昊称帝建国。因拓拔思恭占据夏州(今陕北地区的横山县),建国时便以夏州得名,称“大夏”。又因其在西方,宋人称之为“西夏”。 <br>西夏统治范围大致在今宁夏、甘肃、青海东北部、内蒙古西部以及陕西北部地区,占地两万余里。都城兴庆(1205年改名中兴府,今宁夏银川市老城) 。对外关系上,表面对辽宋金称臣,实则对内独立称帝。前期与辽和北宋经常发生战事,保持三国鼎立的局面,后期与金并立,末期受蒙古的威胁。</h5><h5>西夏历经十帝,共189年。若从881年李思恭任定难军节度使起, 李氏政权共计346年。</h5> <h5>与西夏同一时期在中国漠北高原上,有一个蒙古部落强大崛起,他就是统治将近所有欧亚大陆的成吉思汗,蒙古铁骑曾经六次入侵西夏,最后于公元1227年第七次出征将西夏灭国。</h5> <b>5、辽朝(公元907年~1125年)</b> <h5></h5><h5>中国五代十国两宋时期,以契丹族为主体建立的统治中国北部的封建王朝,或称辽朝、大辽、契丹,民间或称大蕃,简称辽。<br></h5><h5>907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成为契丹可汗,916年始建年号,建国号“契丹”,定都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947年,辽太宗耶律德光率军南下中原,攻占汴京(今河南开封),灭后晋,于汴京登基称帝,改国号“大辽”,改年号为“大同” ;后被后汉高祖刘知远击退,还都幽州(今北京)、上京(今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983年萧太后(辽景宗耶律贤的皇后)曾复更名“大契丹”,1066年辽圣宗耶律隆绪恢复国号“辽”,1125年为金国所灭。</h5><h5><span style="color: inherit;">辽朝共传九帝,经历二百一十八年。 </span><br></h5> <h5><p></p></h5><h5>辽末,辽贵族耶律淳建立北辽,与辽共同抗金,后被辽灭。辽朝宗室后代耶律留哥与其弟耶律厮不(耶厮不) 分别建立了东辽与后辽,最后东辽灭后辽,东辽被蒙古所灭。<br>辽亡后,耶律大石西迁到中亚楚河流域建立西辽,定都虎斯翰耳朵(今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楚河州托克马克境内的布拉纳城),1218年被蒙古所灭;1222年西辽贵族在今伊朗建立了小政权——后西辽,后被元朝(蒙古)所灭。</h5> <b>6、金国(公元1115年-1234年)</b> <h5></h5><h5>是中国两宋时期以女真族为主体建立的一个王朝,女真族原为辽朝的藩属,女真族首领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在统一女真诸部后,1115年在会宁府(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建都立国,国号大金。</h5><h5>金朝立国后,与北宋定“海上之盟”向辽朝宣战,于1125年灭辽,迁都燕京(今北京),于1127年灭北宋,再迁都至汴京(今河南开封)。疆域盛时东北到今日本海,南到淮河、秦岭一线,西至今甘肃省,北到外兴安岭和鄂霍次克海,使南宋、西夏与漠北塔塔儿、克烈等部落臣服而称霸东亚。<br>金世宗与金章宗时期,金朝政治文化达到最高峰,然而在金章宗中后期逐渐走下坡。1234年,金朝在南宋和蒙古南北夹击之下灭亡。<br>金国历经九帝,共一百二十年。</h5> <h1><b>十、元朝(1271年—1368年)</b></h1> <h5><p></p></h5><h5>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的封建王朝。<br>孛儿只斤· 铁木真(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摆脱金人统治,征战四方,开拓疆土。</h5> <h5>1206年铁木真建立蒙古汗国。1218年蒙古灭西辽,1227年灭西夏,1234年灭金国,1246年招降吐蕃,1253年灭大理。1260年忽必烈即位大汗并建元“中统”,1271年忽必烈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改国号为元,定都于大都(今北京市),国号大元,1279年灭南宋,统一全中国。</h5> <h5>元朝是中国疆域最大的封建朝代,开中国行省制度之先河,统治地区<br>东到鄂霍次克海,西到新疆东部,西南包括西藏、云南及缅甸北部,北至西伯利亚南部,越过贝加尔湖(一说直到北冰洋),西藏和台湾第一次被纳入中国版图。</h5> <h5></h5><h5></h5><h5>元朝是蒙古族的王朝,疆域宽广,但由于统治残暴,最后致使王朝短命而亡。1368年被朱元璋建立的明朝北伐所推翻。其残余势力退居漠北,与明军对峙,史称北元。</h5><h5>元朝正式结束的时间是1635年4月,后金皇太极派多尔衮、岳托、萨哈璘、豪格率军远征察哈尔余部。额哲与母亲苏泰太后献元朝传国玉玺投降。元朝正式结束。</h5><h5><br></h5><h5><b>☆☆☆☆☆☆☆☆☆☆☆☆☆☆☆<br></b></h5><h5><b>中国的二十四史以及历代帝王庙中,都是将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直到1368年元顺帝逃离大都均归入元朝的范畴。而元朝皇帝则是指由元太祖铁木真开始,直至元顺帝妥欢帖睦尔,共15位皇帝(其中托雷监国)。</b></h5><h5><br></h5> <h5><p></p><p></p><p></p><p></p><p></p></h5><h5><b>01元太祖:孛儿只斤·铁木真(1162年—1227年)在位21年<br></b>他还有一个为人熟知的名字叫成吉思汗,世界上最杰出的军事家,1189年成为蒙古乞颜部可汗,1206年统一蒙古各部落,建立了大蒙古国,之后颁布了《成吉思汗法典》。<br>在位期间,多次发动对外战争,先后对西夏、西辽、花剌子模、金朝等多个国家发起进攻,凭借强悍的蒙古铁骑将疆域扩张至西达中亚、东欧的黑海海滨地区。1227年,在征伐西夏,途中去世,秘密安葬。<br>铁木真的正妻孛儿帖生有4个儿子:长子术赤、次子察合台、三子窝阔台、幼子拖雷。</h5><p><br></p><p></p><p></p><h5><b>02元睿宗:孛儿只斤·拖雷(1193年—1232年)1228年监国<br></b>元太祖铁木真的第四个儿子(幼子),1227年成吉思汗去世后,次子孛儿只斤·窝阔台继位,拖雷监国。1232年率军击败金军,在回军途中病逝。<br>拖雷的正妻唆鲁禾帖尼生有4个儿子:长子元宪宗蒙哥、次子元世祖忽必烈、三子旭烈兀、四子阿里不哥。</h5><p><br></p><h5><b>03<span style="color: inherit;">元太宗:孛儿只斤·窝阔台</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1186年—1241年)</span></b><span style="color: inherit;"><b>在位13年</b><br></span>元太祖铁木真的的第三个儿子,蒙古帝国第二位大汗,1229年在忽里台大会被拥戴登基。<br><span style="color: inherit;">在位期间继承其父遗志,通过对外战争不断扩张蒙古帝国的领土,并将版图扩张到中亚、东欧、华北等地,对待中原人也是知人善用,为后面元朝的建立奠定了雄厚的基础。</span>1241年12月,窝阔台因为酗酒而突然暴毙,使他的西征进程被迫中止。</h5><p></p><p><span style="color: inherit;"><br></span></p><h5><b><span style="color: inherit;">04</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元定宗</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孛儿只斤·贵由(1206</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年</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1248年)</span></b><span style="color: inherit;"><b>在位3年</b><br></span>元太宗窝阔台的长子,母亲乃马真氏是窝阔台的第六皇后(昭慈皇后)。窝阔台生前与贵由之间关系不很融洽,死时立皇孙失烈门为嗣,乃马真氏不从,于公元1242年春自行称制,共5年,史称“乃马真氏称制”。<br>1246年7月,乃马真氏集会诸王,奉贵由为蒙古帝国第三位大汗。<br>在位期间先后征讨了金朝、吐蕃、西欧等多个政权,并且还俘虏了金朝亲王、将吐蕃划归蒙古帝国的范围之内,最终于1247年驾崩。</h5><div><br></div><h5><b>05元宪宗:孛儿只斤·蒙哥(1209年—1259年)<span style="color: inherit;">在位9年<br></span></b>监国拖雷正妻唆鲁禾帖尼所生的嫡长子,蒙古帝国第四位大汗。<br>即位前曾参加拔都统帅的长子军西征,活捉钦察首领八赤蛮,进攻俄罗斯等地。即位后先后发动多次对外战争,并先后灭亡了南宋、大理国、西亚等多个政权,在1259年攻打四川钓鱼城时遭遇阻力,最终在战场上被炮石击伤去世。<br>元定宗贵由去世后,由皇后斡兀立海迷失临朝称制。1250年,忽里台大会通过了拔都的提议,推举孛儿只斤·蒙哥为大汗。蒙哥1251年即位。</h5><div><br></div><h5><b>☆☆☆☆☆☆☆☆☆☆☆☆☆☆☆<br></b><b>元朝若以忽必烈为始,则传五世十一帝,历时九十八年。</b></h5><p></p> <h5><p></p><p></p><p></p><p></p><p></p></h5><h5><b>01元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1215年—1294年)至元35年<br></b>监国拖雷正妻唆鲁禾贴尼的第二子、元宪宗蒙哥弟。元朝的创建者、第一位皇帝。<br>1258年远征南宋。1259年9月,蒙哥病逝。1260年3月,忽必烈在开平继汗位,建元中统。<br>1271年,建国号为大元,定都大都。1274年大举伐宋。<br>1279年消灭南宋残余势力,完成了全国的大统一。<br>1282年,定都大都,统一全国后,忽必烈又接连派遣兵远征日本、安南、占城、缅甸与爪哇,但都遭到了失败。1294年忽必烈病逝。</h5><p></p><div><br></div><div><h5><b>02元成宗:孛儿只斤·铁穆耳(1265年1—1307年)元贞13年<br></b>元世祖忽必烈次子真金第三子,元朝的第二位皇帝。<br>至元三十年(1293年)封皇太孙,总兵镇守漠北,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即皇帝位。<br>在位期间停止战争,整顿军政,减免部分赋税、新编律令等。使社会矛盾暂时有所缓和。同时,发兵西北平叛,稳定了西北地区。<br>统治基本稳定,但滥增赏赐,入不敷出,导致国库资财匮乏,中统钞迅速贬值。<br>晚年患病,朝政日渐衰败,1307年驾崩,后继无人,埋下了皇位争夺的隐患。</h5><p></p></div><div><br></div><h5><b>03元武宗:孛儿只斤·海山(1281年—1311年)至大4年<br></b>元世祖忽必烈次子真金次子答剌麻八剌的长子,元朝的第三位皇帝。<br>1304年被封为怀宁王。<br>1307年元成宗无嗣而崩,海山率军南下,取得皇权。<br>在位期间,他标榜“溥从宽大”,大范围地封官赏赐,在中书省外另立尚书省,兴建元中都,发行“至大银钞”和“至大通宝”,强化海运、增课赋税。<br>文化上,延续宗教自由政策,并加封孔子,1311年初,海山驾崩。</h5><p></p><div><br></div><div><h5><b>04元仁宗: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1285年—1320年)皇庆9年<br></b>元世祖忽必烈次子真金次子答剌麻八剌的第二子、元武宗海山的同胞弟弟,元朝的第四位皇帝。<br>1311年即位。<span style="color: inherit;">在位九年,期间大力进行改革,进用汉族文臣,减裁冗员,整顿朝政,实行科举制度,推行“以儒治国”政策,复兴元朝。于1320年逝世。</span></h5><p></p><p><br></p><h5><b><span style="color: inherit;">05元英宗:孛儿只斤·硕德八剌(1303—1323年)</span>至治3</b><b style="color: inherit;">年<br></b>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的长子,元朝的第五位皇帝。<br>1320年即位。<br>登基后“以儒治国”,裁减冗官,严格监督官员,采用“助役法”以减轻人民的差役负担,还颁布了《大元通制》。史称“至治改革”。<br>虽然新政使元朝国势大有起色,但新政却触及到了蒙古保守贵族的利益,引起了他们的不满。<br>至治三年(1323年)八月,元英宗、拜住自上都,北返大都,途中被铁木迭儿的义子铁失等刺杀,享年二十岁,史称“南坡之变”。</h5><p></p></div><div><br></div><h5><b><span style="color: inherit;">06元泰定帝:孛儿只斤·也孙铁木儿(1276年—1328年)</span>泰定</b><b style="color: inherit;">5年<br></b>元世祖忽必烈次子真金长子甘麻拉之子,元朝的第六位皇帝。<br>早年承袭父亲爵位,镇守漠北,1323年发生了南坡之变,元英宗被弑,也孙铁木儿被拥立为帝,改元“泰定”。在位期间,并无作为,国家大体稳定,但元朝已进入了多事之秋。<br>1328年,也孙铁木儿去世,他的从侄图帖睦尔夺取皇位,他被视为非法“自立”的皇帝,并没有得到汉文庙号、谥号与蒙古汗号。</h5><p></p><div><br></div><h5><b><span style="color: inherit;">07<span style="color: inherit;">元天顺帝:</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孛儿只斤·阿速吉八(1320年—1328年?)</span></span>大顺</b><b style="color: inherit;"><span style="color: inherit;">1个月<br></span></b>元泰定帝也孙铁木儿长子,元朝第七位皇帝。<br>1324年被封为皇太子。<br>1328年在上都被权臣倒剌沙拥立为帝,与大都的元文宗图帖睦尔对抗,展开两都之战。一个月后,阿速吉八被杀。无汉文庙号、谥号与蒙古汗号。</h5><p></p><p></p><p><br></p><p></p><p></p><h5><b>08元文宗:孛儿只斤·图帖睦尔(1304年—1332年)至顺<span style="color: inherit;">5年<br></span></b>元武宗海山次子,元朝第八位皇帝。<br>泰定帝死后被拥立为皇帝。他可谓一个阴谋家,首先篡夺应由阿速吉八继承的皇位,之后又消灭了正宗皇太子阿速吉八斩草除根。然后又阴谋害死了哥哥明宗和世剌。<br>一生两次在位(1328年—1329年在位;后复位,在位时间为1329年—1332年),颇有建树,在大都创建奎章阁,命儒臣进经史之书,考历代帝王之得失,仿唐、宋会要体例,编修《经世大典》,整理并保存大量元代典籍。<br>提倡尊孔,加封孔子父母及后世名儒,并依儒家礼仪新祀南郊。但是文宗在位期间,燕帖木儿独专朝政,奢靡无度,导致吏治渐趋腐败。</h5><p></p><div><br></div><h5><b>09<span style="color: inherit;">元明宗:</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孛儿只斤·和世</span>㻋<span style="color: inherit;">(1300年—1329年)</span>天历<span style="color: inherit;">184天<br></span></b>元武宗海山长子、元文宗图帖睦尔哥,元朝第九位皇帝。<br><span style="color: inherit;">延祐二年(1316年)和世㻋被叔父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封为周王,翌年在就藩云南途中因为部下起兵拥戴他失败而被迫流亡察合台汗国。<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天历元年(1328年)被其弟</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元</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文宗图帖睦尔迎回元朝。<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天历二年(1329年)正月继位于漠北草原。同年八月在南下大都的途中暴死,年仅三十岁,在位仅184天。</span></h5><div><br></div><h5><b><span style="color: inherit;">10元宁宗:孛儿只斤·懿璘质班(1326年—1332年)</span>至顺</b><span style="color: inherit;"><b>53天</b><br></span></h5><h5>元明宗和世㻋次子,元朝第十位皇帝。<br>天历三年(1330年)被封为鄜王。至顺三年(1332年)被拥力帝,是为元宁宗。<br>因为新帝年幼,卜答失里太后临朝称制,成了元王朝的实际统治者。至顺三年十一月,元宁宗在大都病逝,年仅7岁,在位仅53天。</h5><div><br></div><h5><b>11元惠宗又称元顺帝: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1320年—1370年)元统37年<br></b></h5><h5>元明宗和世㻋长子,元朝第十一位皇帝(元朝最后一位皇帝),也是北元第一位皇帝。<br>至顺四年(1333年)即位,至元六年(1340)亲政,亲政后勤政务,任用贤才,实行新政,以挽救元朝的统治危机。但未能从根本上解决积弊已久的社会问题,在至正十一年(1351年)爆发了元末农民起义。<br>后期沉湎享乐,加之内斗不断,外部民变迭起。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退出中原。至正三十年(1370年)四月驾崩于应昌。</h5><p></p><p></p> <h1><b>十一、明朝(1368年—1644年)</b></h1> <h5></h5><h5>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又称大明王朝、大明帝国。<br>元朝统治期间,民族矛盾激化,农业生产遭到游牧的破坏。元末天下大乱,各路义军反抗元政权。农民军中,朱元璋逐渐取得领导地位。1364年朱元璋称吴王,建立西吴。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应天府(今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因皇室姓朱,又称朱明。同年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为号召进行北伐,明军攻占元朝首都大都(今北京),元顺帝北逃,元朝灭亡。<br>明朝疆域包括内地两京十三省、东北、新疆东部、西藏、南海诸岛、今缅甸北部、西伯利亚东部等地,并曾在东南亚旧港等地设有羁縻管理机构,影响力波及整个亚洲和非洲东岸。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明初以应天府(今南京)为京师,1421年(永乐十九年),明成祖朱棣迁都顺天府(今北京),南京应天府改为留都。</h5> <h5>明朝经济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属于发达阶段。明初历经洪武之治、永乐盛世、仁宣之治等治世,政治清明、国力强盛。中期经土木之变由盛转衰,后经弘治中兴、嘉靖中兴、万历中兴国势复振,晚明因东林党争和天灾外患导致国力衰退,爆发明末农民起义。</h5><h5>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殉国。<br>明朝宗室在江南建立南明,随后清朝趁乱入关,击败大顺、大西、南明诸政权;1662年永历帝被杀,南明灭亡。1683年清军攻占台湾,奉明正朔的明郑告终。<br><b>☆☆☆☆☆☆☆☆☆☆☆☆☆☆☆<br></b><b>从明太祖朱元璋称帝,到明朝结束,中间共经历了12世,有16位皇帝,享国276年。</b></h5><div><b><br></b></div><h5><b>01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398年),明朝开国皇帝(洪武31年)</b></h5> <h5>朱元璋,汉族,姓朱,名元璋,原名重八,后更名兴宗,字国瑞,生于濠州钟离之东乡(今安徽省明光市赵府村跃龙冈)。俗称洪武帝、朱洪武,谥高皇帝,庙号太祖,其统治时期被称为“洪武之治”。<br></h5><h5>朱元璋出身平民,早年参与元末起义,并通过连年征战,最终统一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的另一个大一统的明皇朝。明太祖在位期间通过廷杖大臣、废相、设锦衣卫、大杀功臣(也包含惩治贪赃枉法的元勋)等毒辣手段建立起一套维护皇权的体制,正是由于他的这些举措,使得明朝276年时间内,没有外戚专权或军阀割据,党争现象亦未形成似唐末“牛李党争”的祸乱。然而,他为巩固君权,于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案后废除丞相,令权力高度集中于皇帝而臣下权力分散,进而导致明朝后来内臣宦官乱政的局面,不过宦官仅是皇帝牵制文官集团所扶植的力量,其并未对皇帝的权力基础造成影响,没有达到汉唐宦官动辄废立皇帝的程度。</h5> <h5><b>02明惠帝朱允炆(1377年-?年),明朝第二位皇帝(建文<span style="color: inherit;">4年)</span></b></h5> <h5>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死,因皇太子朱标已先病故,遂以皇太孙朱允炆即皇帝位。次年改年号为建文。朱允炆生于太平之世,未经创业之艰,在位时间又短,于国家无重大作为。<br></h5><h5>建文帝即位时,明开国初期朱元璋分封各地的亲王势力逐渐扩大,一个个凯觎皇权,威胁中央朝廷的统治。一贯仁柔的建文帝迫于无奈,采纳黄子澄、齐泰的建议,仿效西汉初年削藩之策,在不到一年时间里,削夺了5个亲王。<br></h5><h5>诸王不甘心就范,特别是早有践位野心的燕王朱棣(朱元璋第四子),在作了充分准备后,以诛黄、齐“靖难”为名,用“恢复祖宗旧制”为旗号,起兵反叛,史称“靖难之役”。建文帝部署兵力,奋力平叛,历时4年。<br>最终由于有太监作内应,把守京城(南京)金川门的统帅李景隆和谷王朱橞等开门迎敌,燕王兵得入京师。其时,宫中大火冲天,燕王清宫3日,未觅得建文帝尸骨。朱棣一朝,不断地追寻建文帝下落,始终未得踪影,终成历史一谜。一说建文帝被宫中大火烧死;一说建文帝率臣下9人,从宫中地道逃遁后,削发易服为僧,皈依佛门,云游天下,不知所终。</h5> <h5><b>03明成祖朱棣(1360年-1424年),明朝第三代皇帝(永乐<span style="color: inherit;">22年)</span></b></h5> <h5>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生于应天,时事征伐,并受封为燕王,后发动靖难之役,起事攻打侄儿建文帝,1402年夺位登基。在位期间完善政治制度,发展经济,开拓疆域,迁都北京,编修《永乐大典》,派遣郑和下西洋,使明朝发展到顶峰,被称为“永乐盛世”,也被后世称为永乐皇帝或永乐大帝。<br></h5><h5>明成祖朱棣是历史上争议颇大的一位帝王,他立有不世之功,创造了明初盛世,但他好大喜功,多疑好杀,手上沾满了鲜血。总体来说是功大于过。在明朝历史上明成祖是一个关键人物,在中国历史上明成祖也是一个重要人物。经过明成祖完善了中国的文官制度,奠定了明、清两朝的政治格局,影响了明、清两代五百余年的政治生活。</h5> <h5><b>04明仁宗朱高炽(1378年-1425年),明朝第四位皇帝(洪熙<span style="color: inherit;">1年)</span></b></h5> <h5>明成祖朱棣长子。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登基,次年改元“洪熙”。<br></h5><h5>朱高炽生性端重沉静,言行识度,喜好读书。由于他的儒雅与仁爱深得皇祖父朱元璋的喜爱。但身形较胖,导致身体较弱。<br></h5><h5>朱棣起兵靖难,命朱高炽留守北京。朱高炽团结部下,以万人之军成功地阻挡了建文帝的大将李景隆的50万大军,保住了北京城。这一战役对整个靖难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也是朱高炽在靖难中最耀眼的一笔。在此期间,建文帝遣书给朱高炽,许以封王,争取朱高炽归顺朝廷。朱高炽接到书信之后看也没看,原封未动地送到朱棣面前,使建文帝的反间计失败。<br>朱高炽虽然在位时间很短,但是在位期间发展生产、与民休息,他赦免了建文帝的许多旧臣,平反了许多冤狱,废除了许多苛政,停止了朱棣开始的大规模用兵,天下百姓得到了休息,文化得到了复兴,读书人的待遇比洪武、永乐两朝要好。朱高炽天禀纯明,从善改过,恭检爱民,因此后世对他的评价很高,为“仁宣之治”打下基础。<br>洪熙元年(1425)五月,只做了十个月皇帝的朱高炽病重,不久之后就去世了。终年47岁。</h5> <h5><b>05明宣宗朱瞻基(1398年-1435年),明朝第五位皇帝(宣德<span style="color: inherit;">10年)</span></b></h5> <h5></h5><h5>明仁宗朱高炽长子,幼年就非常受祖父朱棣与父亲的喜爱与赏识。永乐九年(1411年)被祖父立为皇太孙,数度随朱棣征讨蒙古。洪熙元年(1425年)即位,朱瞻基在性格上,他与其父朱高炽相似,也具有他父亲那种对皇帝作用的理想主义的、然而是保守的想法。朱瞻基是文人和艺术的庇护人,他的统治的特点是其政治和文化方面的成就。<br>在位期间文有“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浦)、蹇义、夏原吉;武有英国公张辅,地方上又有像于谦、周忱这样的巡抚,一时人才济济,这使得当时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朱瞻基与其父亲的统治加在一起虽短短十一年,但却被史学家们称之为“功绩堪比文景”,史称“仁宣之治”。<br>宣德十年(1435年)驾崩,终年38岁。</h5> <h5><b>06明英宗朱祁镇(1427年-1464年),明朝第六位皇帝(正统<span style="color: inherit;">14</span>年<span style="color: inherit;"><span style="color: inherit;">+</span>天顺<span style="color: inherit;">8年)</span></span></b></h5> <h5>明宣宗朱瞻基长子,明代宗朱祁钰异母兄,明宪宗朱见深之父。朱祁镇1435-1449年、1457-1464两次在位。</h5><h5>第一次,年仅九岁,继位称帝,年号正统。国事全由太皇太后张氏把持,贤臣“三杨”主政。随之,张氏驾崩,三杨去位,宠信太监王振,导致宦官专权。<br>正统14年(公元1449年),土木堡之变,被瓦剌俘虏,其弟郕王朱祁钰登基称帝,遥尊英宗为太上皇,改元景泰。瓦剌无奈之下,释放英宗。随即,景泰帝将他软禁于南宫。一锁就是七年。<br>景泰八年(1457年),石亨等人发动夺门之变,英宗复位称帝,改元天顺。天顺八年(公元1464年),病逝。<br>朱祁镇前后在位二十二年,当初宠信王振,后来又宠信曹吉祥、石亨,政治上虽然有不足之处,但是晚年任用李贤,听信纳谏,仁俭爱民,美善很多。还废除了殉葬制度。</h5> <h5><b>07明代宗朱祁钰(1428年-1457年),明朝第七位皇帝(景泰<span style="color: inherit;">7年)</span></b></h5> <h5>明宣宗朱瞻基次子,明英宗(正统帝)即位后封为郕王。<br></h5><h5>朱祁钰的生母,本是汉王朱高煦府邸的一位侍女。宣宗皇帝御驾亲征生擒朱高煦父子,返京途中邂逅了汉宫侍女吴氏,宣宗皇帝将她安排在了一个紧贴宫墙的大宅院中,终于为宣宗生下了次子朱祁钰。<br>土木堡英宗被俘,太子(朱见深)才两岁,国无长君,郕王朱祁钰在孙太后的受意下继承了皇位,遥尊英宗为太上皇,立英宗的长子朱见深为太子。即位后,用于谦为兵部尚书,粉碎了瓦剌对北京(顺天)的进攻,迫使瓦剌放回英宗,将其软禁于宫中。<br>景泰八年(1457年)一月,代宗病危,曹吉祥、石亨、徐有贞等人发动夺门之变,英宗复辟。代宗被降为郕王,软禁在西苑,一个多月后去世,享年28岁。</h5> <h5><b>08明宪宗朱见深(1447年-1487年),明朝第八位皇帝(成化<span style="color: inherit;">23年)</span></b></h5> <h5><p></p></h5><h5>明英宗朱祁镇的长子,初名朱见浚。正统十四年,未满两岁被立为皇太子,后被明代宗废。明英宗复位,废明代宗为郕王,是年改元天顺,连朱见浚的名字都改,改为朱见深,并复立他为皇太子。<br>朱见深的太子之位失而复得,然而幼年卷于皇位之争,精神压力极大,因而落下个口吃的毛病。<br>1464年,明英宗驾崩,朱见深继位。即位之初,顺应人心,平反于谦冤狱,又恢复景帝帝号,赢得了朝野支持,保证了政局稳定。中后期逐渐怠于政事。1487年,朱见深病死。</h5> <h5><b>09明孝宗朱祐摚(1470年-1505年),明朝第九位皇帝(弘治<span style="color: inherit;">18年)</span></b></h5> <h5></h5><h5>明宪宗朱见深之子。朱祐樘的童年非常地坎坷不幸,生母纪氏淑妃受万贵妃的迫害。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春,万贵妃病死,宪宗也因悲伤过度于八月去世。朱祐樘继位。<br>宪宗留给17岁太子朱佑樘的,是一个朝政紊乱,国力凋敝的江山。在这个上天有意安排的千疮百孔的舞台上,孝宗皇帝用自己的宽容与勤奋力挽狂澜,让明朝得到了一次中兴的机会。<br>孝宗勤于政事,不仅早朝每天必到,而且重开了午朝,使得大臣有更多的机会协助皇帝办理政务。同时,他又重开了经筵侍讲,向群臣咨询治国之道。孝宗还开辟了文华殿议政,其作用是在早朝与午朝之余的时间,与内阁共同切磋治国之道,商议政事。<br>朱祐樘提倡直言进谏,为人宽厚仁慈,躬行节俭,不近声色,勤于政事,重视司法。孝宗皇帝的勤政终于得到了回报,弘治朝吏治清明,任贤使能,抑制官宦,勤于务政,倡导节约,与民休息,是明朝历史上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的和平时期。被史家称为“弘治中兴”。</h5> <h5><b>10明武宗朱厚燳(1505年-1521年),明朝第十位皇帝(正德<span style="color: inherit;">16年)</span></b></h5> <h5></h5><h5>父亲明孝宗朱祐樘,母亲张皇后,《明史》记载,武宗一生贪杯、尚武、无赖,喜好玩乐。<br>明武宗是历史上很有争议的一位皇帝。以往很多人认为他荒淫暴戾,怪诞无耻,是少见的无道昏君。然而通过近些年来历史学界的研究,人们对武宗的认识有所改变,有人认为他追求个性解放,追求自由平等,为人却又平易近人,心地善良,是极具个性色彩的一个人。<br>近年来历史学家对此颇有分歧,朱厚照只不过喜欢玩乐,生在帝王家,期望获得自由,从其所指挥的应州大捷来看也算是一位有真才实学的皇帝。</h5> <h5><b>11明世宗朱厚熜(1507年-1566年),明朝第十一位皇帝(嘉靖</b><b style="color: inherit;">45年)</b></h5> <h5>兴献王朱祐杬的次子,兴献王封地位于今湖北省钟祥市,明朝时是三大府之一的承天府。</h5><h5>朱厚熜初承大统时,对国事尚有所作为,除采取了历代新君例行的大赦、蠲免、减贡、赈灾等措施外,还扭转了自正统以来形成的内监擅权、败坏朝政的局面,并曾下令清理庄田,“不问皇亲势要,凡系冒滥请乞及额外多占者悉还之于民”等。<br>但这种善政并没有保持多久,一年以后,即有“十渐”等奏疏出现。特别是经“壬寅宫变”幸得未死,从此心中留下阴影,移居西苑,设醺炼丹,迷信几个道士的邪说,养生修道,二十余年不敢回大内,置朝政于不顾,使贪赃枉法的首辅严嵩横行乱政20年。<br>朱厚熜是中国封建历史上最为独特的皇帝,虽然他二十多年避居西苑,练道修玄,却始终牢牢掌控着整个明朝的政治、财经、军事和民生大权。</h5> <h5><b>12明穆宗朱载垕(1537年-1572年),明朝第十二位皇帝(隆庆<span style="color: inherit;">6年)</span></b></h5> <h5></h5><h5>明世宗朱厚熜与杜康妃之子,刚满16岁的朱载垕就藩裕王,开始了独立生活,他的两位长兄先后早死,他成为储君。最终即位为皇帝。<br>作为一个王爷,他能够比普通老百姓与皇宫中的人更多的了解民间疾苦,更多的针砭时弊,对严嵩乱政,外忧内患有更清楚的认识,对他登基后的作为有很大影响。<br>明穆宗朱载垕贪于女色,最后也是死于女色。隆庆六年(1572年)病逝于乾清宫。就这样,被女色掏空了身体的朱载垕,匆匆走完了六年的帝王生涯,把大明江山留给了年仅九岁的皇四子朱翊钧,终年只有三十六岁。</h5> <h5><b>13明神宗朱翊钧(1563年-1620年),明朝第十三位皇帝(万历<span style="color: inherit;">47年)</span></b></h5> <h5>隆庆二年(1568年)二月册为太子。隆庆六年(1572年)五月,即皇帝位,次年改年号为万历。<br></h5><h5>万历十年(1583年)六月,张居正一死,政敌们便发起了猛烈的“清算风”,纷纷参奏张居正,揭发他结党营私、奢侈淫逸、口是心非。一向对张居正敬重、信赖的神宗和慈圣太后呆住了,尤其是神宗朱翊钧,精神上受到了无情的打击,他痛感皇帝的人格受到愚弄,天子的威严遭到侵犯,因此亲自领导了一场长达两年的清算张居正运动。<br>这次清算,神宗朱翊钧和慈圣太后痛快地发泄了私愤,可是个人的痛快带来的却是国家的噩运,它结束了隆庆、万历初年的改革,使明朝进入不可挽回的衰败时代。<br>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神宗朱翊钧这位明朝在位最久,最为懒惰,最为贪婪的酒、色、财、气四毒俱精的皇帝,终于离开了人世。</h5> <h5><b>14明光宗朱常洛(1582年-1620年),明朝第十四位皇帝(泰昌<span style="color: inherit;">1个月)</span></b></h5> <h5><span style="font-size: 15px;">明神宗朱翊钧长子,母亲孝靖皇后王氏。</span></h5><h5>在明代历史中,光宗朱常洛可算是一位最不幸的皇帝。他39岁的生命历程中,前20年是不受宠爱的皇子,后19年过的是战战兢兢的皇太子生活,在经历了短暂的一个月皇帝生涯之后便一命呜呼,遗留下疑云重重“红丸案”……</h5><h5>朱常洛身世和明神宗一样,都是父皇偶然临幸宫女而生。因此朱常洛从小得不到父爱。在位期间进行了一系列革除弊政的改革措施,罢除了万历朝的矿税,拨乱反正,重振纲纪。但每日回宫后却沉于酒色,纵欲淫乐,身体赢弱。</h5><h5>泰昌元年(1620年)九月二十六日病逝,终年38岁,史称“一月天子”。</h5><p class="ql-block"><br></p> <h5><b>15明熹宗朱由校(1605年-1627年),明朝第十五位皇帝(天启<span style="color: inherit;">7年)</span></b></h5> <h5><span style="font-size: 15px;">明光宗朱常洛长子,生母选侍王氏,明思宗朱由检异母兄。</span></h5><h5>明熹宗朱由校在位初年,“东林势盛,众正盈朝” ,后魏忠贤与客氏专权,一方面,魏忠贤引诱天启帝玩乐,使天启帝整日沉浸在木工活之中。另一方面,制造了“乙丑诏狱”“丙寅诏狱”等冤狱,残酷迫害东林党人。其时,国内各种社会矛盾激化,山东郓城一带爆发了徐鸿儒起义,各地的兵变也不断发生,佃农抗租的斗争在天启以后更加激烈,成为明末农民起义的前奏。 外患则是来自辽东后金对明朝的威胁。</h5><h5>天启五年(1625年)五月,因划船嬉戏,溺水获疾。后虽痊愈,仍沉缅于声色犬马之中,饮“仙方灵露饮”,以求长生。天启七年(1627年)八月二十二日,崩于乾清宫,终年23岁。</h5><p class="ql-block"><br></p> <h5><b>16明思宗朱由检(1611年-1644年),明朝第十六位皇帝(崇祯<span style="color: inherit;">17年)</span></b></h5> <h5></h5><h5>明光宗第五子,明熹宗异母弟,母为淑女刘氏。于1622年(天启二年)年被册封为信王。1627年明熹宗朱由校死后,由于没有子嗣,朱由检受遗命继承皇位,时年十八岁。第二年改年号为“崇祯”。<br></h5><h5>朱由检位后大力铲除阉党,殷切地寻求治国良方,勤于政务,事必躬亲。与前两朝相比较,朝政有了明显改观。朱由检一生操劳,旰食宵衣,每天夜以继日的批阅奏章,节俭自律,不近女色,并六下罪己诏,是是一位年少有为一生致力于整顿国家的好皇帝。<br>在位期间农民起义猖獗,关外清朝势大,已处于内忧外患交集的境地。1644年,李自成军攻破北京后,明思宗朱由检于煤山自缢身亡,为江山社稷而死,遵守了明朝历代皇帝“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祖训,终年33岁。</h5> <h1><b>十二、清朝(1636年—1912年)</b></h1> <h5>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满族)建立并统治全国的封建王朝。</h5><h5>东北女真族长期被明朝欺迫,部族之间又相互残杀。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1616年建国称汗,并结盟蒙古,共同对付明朝。其子皇太极1636年即位后,改国号为“大清”,继续对明用兵。真到皇太极之子福临1644年即位后,才打进山海关,入主北京。入关后20年时间里,清朝先后灭亡大顺、大西和南明等政权,基本统一全国。</h5><h5>1911年(清宣统三年),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中华民国元年)1月1日,中华民国宣告成立。同年2月12日,清宣统帝正式下诏退位,清朝灭亡。</h5><h5>清朝最初建都于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1621年迁都辽阳,1625年迁都沈阳(改称“盛京”),1644年定都北京,以盛京为陪都。<br>清朝鼎盛时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h5> <h5><p></p></h5><h5><b>清朝共历经十二帝,统治全国268年,</b>大致可以分为兴、盛、衰、亡四段:<br></h5><h5>在清朝的十二帝中,努尔哈赤、皇太极和顺治可谓开创者,康熙、雍正和乾隆时期应划为盛的阶段,嘉庆、道光和咸丰时期清朝逐渐衰落,到同治、光绪和宣统统治时期清朝走向灭亡。</h5><h5><br></h5><h5><b>01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1559年—1626年)天命<br></b>大清百年基业奠基的皇帝(后金开国之君,通满语和汉语,喜读《三国演义》)<br>父:塔克世<br>母:喜塔喇氏<br>后妃:皇后叶赫那拉氏、元妃、继妃、大妃等<br>谥号:高皇帝<br>陵寝:福陵(今沈阳东陵)<br>性格:坚毅沉着、聪明冷静<br>在位时间:1616年-1626年(10年)</h5> <h5></h5><h5></h5><h5>努尔哈赤是明朝建州卫的女真人,祖上被明成祖朱棣封为建州卫指挥使,但他们对明朝长期阳奉阴违,时叛时降,由此引发出不少冲突。努尔哈赤的父祖就在1583年的一次冲突中,因为混乱被明君误杀。<br></h5><h5>本就对明朝不满的努尔哈赤,用13副铠甲起兵,但他不敢去惹强大的明军,而是瞄准了女真各部落。在之后的30余年时间里,努尔哈赤一边用朝贡麻痹明朝,一边偷偷把女真各部都征服,积蓄实力以待时机。<br>1616年,58岁的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立后金,年号天命。随后,用“七大恨”为借口向明朝宣战,开始争夺关外的土地和子民,很快夺下抚顺、清河。直到这时,天真的明朝人才发现,一向顺从的努尔哈赤原来是阴蓄异志,可惜为时已晚人家翅膀已经硬了。<br>1619年,万历皇帝调集四路大军进攻努尔哈赤,双方在萨尔浒遭遇,努尔哈赤集中优势兵力,并依靠熟悉地形等,大胜明军迫使明朝从此以后转入防守态势。随后,努尔哈赤拿下开原和铁岭,打通西进之路,并很快兼并效忠明朝的女真叶赫部。<br>1622年,努尔哈赤打败熊廷弼和王化贞,攻下义州、锦州、大凌河等四十多座城堡,席卷辽西。但第二年遇到明朝登莱巡抚袁可立,努尔哈赤连吃败仗,消停了不少。<br>1625年,努尔哈赤迁都沈阳。第二年,在与袁崇焕的宁远之战中被击败,不久之后就病死了,终年68岁。努尔哈赤作为清朝的奠基人,贡献很大。但是他对辽东地区老百姓的残酷统治和屠杀,是永远也抹不去的污点。</h5><div><br></div><h5><b>02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1592年—1643年)天聪、崇德<br></b>清朝开国皇帝(清初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后金第二位大汗)<br>在位时间:1626年-1643年(17年)<br>父:太祖努尔哈赤<br>母:皇后叶赫那拉氏<br>后妃: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宸妃、庄妃等<br>谥号:文皇帝<br>陵寝:昭陵(今沈阳北陵)<br>性格:心思缜密、善于谋略</h5> <h5></h5><h5>皇太极是努尔哈赤第八子,聪明能干能文能武,很得努尔哈赤喜爱。努尔哈赤死后,在二哥代善父子的支持下,皇太极继承汗位。<br></h5><h5>第二年(1627年),皇太极亲率大军征服效忠明朝的朝鲜,立即回师与袁崇焕展开宁锦大战,结果明军防守严密,皇太极大败而归。<br>之后,皇太极对内部统治进行了巩固, 废除“与三大贝勒,俱南面坐”,同时共理朝政的旧制,改为自己“南面独坐”听政,设立三院六部等封建国家机构,加快后金的转型。1635年,皇太极平定察哈尔部,获得所谓传国玉玺,称帝并改国号为“大清”。<br>1636年,皇太极再次派兵攻打朝鲜,将其彻底变为自己的藩属国。随后几年,清军多次破长城而入内地,一直打到山东,掳掠人口数十万计。1640年,皇太极发动松锦大战,生擒洪承畴,降服祖大寿,攻下宁远之外的所有辽东城镇。并在1642年再次破长城南下山东,掳掠人口三四十万而归。<br>终皇太极一生没能突破山海关,但是清军想要入主中原的企图,在皇太极这一朝已经基本确定,他也为此奠定了基础。1643年,皇太极去世,时年52岁。</h5><h5></h5><h5>在袁崇焕面前太不到便宜的皇太极,把目光瞄向了西边的蒙古察哈尔部,出兵将其赶到大兴安岭。1630年皇太极便借道察哈尔,越过长城攻到北京城下,虽然没能破城却使出反间计除掉了劲敌袁崇焕。<br></h5><div><br></div><h5><b>03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1638年—1661年)顺治<br></b>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传说中不爱江山爱美人的出家皇帝)<br>在位时间:1643年-1661年(18年)<br>父:太宗皇太极<br>母:孝庄太后<br>后妃:皇后博尔济吉特氏、董鄂妃等<br>谥号:章皇帝<br>陵寝:孝陵(清东陵)<br>性格:明达好学、脆弱多情</h5> <h5></h5><h5>皇太极第九子,由于皇太极死前没有确定储君,弟弟多尔衮和儿子豪格争位,相持不下。最终,多尔衮棋高一着推出不满6岁的福临,而他和郑亲王济尔哈朗辅政,通过间接的方式掌握大权。<br>1644年,李自成攻克北京,崇祯帝自缢而死,范文程劝多尔衮趁机入主中原。在多尔衮的威逼利诱下,本就对李自成心怀怨望的吴三桂,献出山海关投降清军,中原从此门户大开。<br>山海关大败的李自成,在自身实力尚可的情况下,仓促放弃北京西撤,给多尔衮和清军送上一份几十年梦寐以求的大礼。1644年十月,福临在北京祭天,大清迁都北京,历史翻开新的一页。<br>受封为叔父摄政王的多尔衮独揽大权,调兵遣将一边追击李自成的农民军,并在1645年九月迫使李自成死在湖北九宫山,另一边强力对付刚刚成立的南明弘光政权,将弘光帝俘杀。在此期间,清廷内部尤其是皇族内部的权力斗争也很激烈,多尔衮先后逼死了豪格和阿济格。<br>1650年,多尔衮在喀喇城(今河北承德)病死,福临亲政并马上对多尔衮进行了清算和报复。但清廷内部的权力纷争,给南明河抗清势力以喘息之机,全国出现新的抗清高潮。<br>随后,福临采取抚重于剿的策略,实行“招降弥乱”的怀柔政策,起用洪承畴经略湖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处。清军面临的局势逐渐好转,为日后进攻云贵,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br>1653年,福临采纳范文程等人建议,推行屯田、招民垦荒等,恢复农业经济。吏治上派监察御史巡视各地,注意发挥汉官的作用。1661年,笃信佛教的福临染病去世,终年24岁。此时,除东南沿海之外,清军已基本统一各地。</h5><div><br></div><h5><b>04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1654年—1722年)康熙<br></b>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br>在位时间:1661年--1722年(61年)<br>父:世祖福临<br>母:佟佳氏<br>后妃:皇后赫舍里氏、定妃、通嫔等<br>谥号:仁皇帝<br>陵寝:景陵(清东陵)<br>性格:仁孝宽厚、勤奋谨慎</h5> <h5></h5><h5>顺治皇帝福临的第三子,因为出过天花在福临死前选为继承人,继位时虚岁8岁。内朝由孝庄皇太后坐镇,外朝则是索尼、鳌拜、苏克萨哈、遏必隆四大臣辅阵。<br></h5><h5>原本比较平衡的权力结构,却在索尼死后产生了倾斜,鳌拜几乎一人独断专行。玄烨通过两年时间的隐忍和准备,一举诛杀鳌拜和他的党羽们,真正掌握大权,此时玄烨只有16岁。<br>1673年,玄烨决定撤销清初设立的平南、镇南、平西三大汉人藩王,吴三桂举兵造反,陕西提督王辅臣和广东尚之信、福建耿精忠也跟着反叛。直到1681年清军攻入昆明,玄烨才算平定三藩叛乱。<br>此时,台湾郑经病死,内部生乱,平定台湾的时机到来。玄烨任用姚启圣、施琅等人,在1683年迫使郑氏投降,完成国家一统,功莫大焉。随后,玄烨派人三次击败入侵雅克萨的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亲征准噶尔部的噶尔丹,维护了国家的领土完整。<br>为政上,玄烨恢复内阁制度,强化中央集权,对汉族士人进行笼络,注意休养生息发展经济,在文治武功上都相当兴盛。但晚年有些怠政,对官员的管束放松造成吏治败坏。同时,在继承人问题上的犹豫不决,形成九子夺嫡的复杂局面,深刻影响朝政稳定。1722年十一月二十二日,玄烨去世,享年69岁。</h5><div><br></div><p><b><br></b></p><h5><b>05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1678年—1735年)<span style="color: inherit;">雍正<br></span></b></h5><h5>清朝第五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第三位皇帝<br>在位时间:1722年--1735年(14年)<br>父:圣祖玄烨<br>母:乌雅氏<br>后妃:皇后乌拉那拉氏、佟佳氏等<br>谥号:宪皇帝<br>陵寝:奉陵(清西陵)<br>性格:勤勉果断、心思缜密、喜怒无常、遇事急躁</h5> <h5></h5><h5>康熙帝第四子,在太子胤礽二度被废后,通过积极的经营加上儿子弘历受到康熙帝的喜爱,在与皇八子胤禩和皇十四子胤禵的竞争中,最后得以继位为帝。<br>由于康熙帝晚年的倦勤,留给胤禛一个并不太平的太平盛世。胤禛面对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力图改变吏治、财政等诸多方面的颓势。<br>在土地赋税征收上,实行摊丁入亩制度,对于无地少地的农民来说,负担得到减轻。同时,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推行火耗归公,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br>在吏治上,建立养廉银制度试图改变大面积的腐败,设立军机处进一步把权力收进皇帝手中,创造密折制度进行一定程度的特务统治。军事上,任用年羹尧平定了和硕特蒙古青海罗卜藏丹津的叛乱。<br>胤禛还创设秘密立储制度,避免了康熙帝晚年的夺嫡的悲剧发生,这是非常高明的一招。1753年八月二十三日,胤禛在宫中突然去世(传说睡觉混丢脑袋的皇帝),享年58岁。</h5><p></p><p><b><br></b></p><p><b><br></b></p><h5><b>06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年—1799年)乾隆<br></b>诗词歌赋史上最多,自称“十全老人”的皇帝,也是最长寿的皇帝。<br>在位时间:1735年-1795年(60年)<br>父:世宗胤禛<br>母:钮钴禄氏<br>后妃:皇后富察氏、皇后乌拉纳喇氏等<br>谥号:纯皇帝<br>陵寝:裕陵(清东陵)<br>性格:刚柔相济、勤奋聪明、自负风流</h5> <h5></h5><h5>雍正帝第四子,聪明异常,曾在宫中养育,康熙帝亲自教他读书。通过雍正帝的秘密立储制度,弘历最终继承皇位。<br>在康熙、雍正两朝文治武功的基础上,弘历继承的是一个正在如日中天的大清王朝,国力和文化都正在走向巅峰。为进一步稳定统治基础,弘历曾经五次下诏普免天下钱粮,三次免除八省漕粮,减轻了农民的负担。<br>在强大的国力支撑下,弘历取得了“十全武功”,两次平定大小金川之战、平定准噶尔达瓦齐部之战、平定准噶尔阿穆尔撒纳之战、平定南疆大小和卓叛乱、清缅战争、平定台湾林爽文、安南之役、两次平定廓尔喀。<br>平定边疆地区叛乱的巨大成绩,以及“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完善了朝廷对西藏的统治,再次将新疆纳入中国版图,清朝的版图由此达到最大化,奠定了近代中国的版图。乾隆帝在位期间。<br>由于此时满人入关已经超过百年,满人尤其是皇家的汉文化修养,上升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汉学得到极大发展,朝廷开博学鸿词科取士,并完成修撰堪比《永乐大典》的《四库全书》。但不可否认的是,乾隆一朝的文字狱也极为泛滥。<br>弘历在位期间,清朝达到了康乾盛世以来的最高峰。但是后期吏治有所败坏,多地爆发起义,闭关锁国政策也拉大了和西方的差距。<br>1795年,弘历禅位于第十五子颙琰。1799年正月初三,弘历于养心殿去世,享年89岁。由于弘历禅位后又继续训政,实际掌权超过63年,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时间最长的皇帝。</h5><p><b><br></b></p><p><b><br></b></p><h5><b>07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1760年—1820年)</b><span style="color: inherit;"><b>嘉庆<br></b></span></h5><h5>清朝第七位皇帝,清军入关后的第五位皇帝。<br>在位时间:1796年--1820年(25年)<br>父:高宗弘历<br>母:魏佳氏<br>后妃:皇后喜塔腊氏、如妃等<br>谥号:睿皇帝<br>陵寝:昌陵(清西陵)<br>性格:聪明稳重、忠厚宽容</h5> <h5><p></p></h5><h5>乾隆帝的第十五子,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冬至,颙琰被乾隆帝秘立为皇储。1796年正月初一,乾隆帝禅位于颙琰,但在乾隆帝去世前的三年多时间里并无实权,乾隆帝死后颙琰才独掌大权。<br>乾隆帝中后期已经出现吏治腐败、民生凋敝等问题,而权臣和珅的存在导致政局也颇有些危机四伏。颙琰亲政伊始,立刻以雷霆之势诛杀权臣和珅,罢黜、囚禁和珅亲信死党。<br>随后,颙琰打出“咸与维新”的旗号,整饬内政,整肃纲纪。诏求直言,广开言路,祛邪扶正,褒奖起复乾隆朝以言获罪的官员。诏罢贡献,黜奢崇俭。要求地方官员对民隐民情“纤悉无隐”,据实陈报,力戒欺隐、粉饰、怠惰之风。<br>但颙琰对内政的有限整顿,未能从根本上扭转清朝政局的颓败。终嘉庆一朝,贪污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反倒更加严重。当时正值工业革命兴起,而大清王朝却开始由盛转衰。<br>积重难返的社会问题,还包括白莲教之乱、八旗子弟生计无着、河道漕运问题凸显,而鸦片开始流入中国预示着即将到来的危机。<br>1820年,颙琰在承德避暑山庄去世,终年61岁。</h5><p><b><br></b></p><h5><b>08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1782年—1850年)</b><span style="color: inherit;"><b>道光</b><br></span></h5><h5>清朝第一位签订不平等条约的皇帝<br>在位时间:1820年--1850年(30年)<br><span style="color: inherit;">父:仁宗颙琰<br></span>母:皇后喜塔拉氏<br>后妃:皇后钮钴禄氏、静贵妃等<br>谥号:成皇帝<br>陵寝:慕陵(清西陵)<br>性格:勤奋节俭、平庸软弱</h5><p></p> <h5></h5><h5>嘉庆帝第二子,是清朝唯一以嫡长子身份继承皇位的皇帝,幼时与乾隆帝一起打猎,很受乾隆帝喜爱。<br>旻宁即位之初,整顿吏治,整厘盐政,通海运,平定张格尔叛乱,严禁鸦片,力行节俭,勤于政务,但其才略有限,加上手下重臣都奉行阿谀奉承、欺上瞒下的行事风格,积重难返的社会弊端继续加深。<br>随着帝国主义的步步紧逼,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中国战败被迫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虽然外部形势已经如此巨变,但旻宁仍然苟安姑息、拒绝变革,而内忧外患日益严重,太平天国运动也已在酝酿之中,清王朝陷入危机。<br>1850年正月十四日,旻宁去世,在位30年,终年69岁。</h5><p><b><br></b></p><h5><b>09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1831年—1861年)</b><span style="color: inherit;"><b>咸丰<br></b></span></h5><h5>清朝以及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有实际统治权的皇帝,也是清朝最后一位通过秘密立储继位的皇帝。<br>在位时间:1850年--1861年(11年)<br>父:宣宗旻宁<br>母:皇后钮钴禄氏<br>后妃:皇后钮钴禄氏、懿贵妃(慈禧)等<br>谥号:显皇帝<br>陵寝:定陵(清东陵)<br>性格:谦恭温和、聪明狭隘</h5> <h5>道光帝第四子,生于北京圆明园,奕詝1846年被秘密立为储君,是清朝最后一位通过秘密立储继位的皇帝。<br>奕詝即位后,面对的是一个充满内忧外患的大清王朝,他只能必须大手笔地对朝政进行改革。他任贤去邪,企图重振纲纪,首先罢斥了道光朝碌碌无为的军机大臣穆彰阿,以及丧权辱国的耆英等人。<br>同时,奕詝重用汉族官僚曾国藩等人,依靠其训练指挥的湘军,镇压席卷半个中国的太平天国起义,以及北方的捻军起义。奕詝还提拔敢于任事的满族大臣肃顺,支持肃顺等革除弊政的政策。<br>咸丰后期,企图重新扭转对内交外困的局面,奕詝还任用恭亲王开启洋务运动。但此时的大清帝国内忧外患不断,这些自救行动没能达到预期效果,最后以签定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收场。<br>1861年七月十七日,奕詝在承德避暑山庄去世,年仅31岁。<br>奕詝(咸丰 )也是娶了一位败家娘们的皇帝:<br>叶赫那拉氏(1835年-1908年),17岁时被选秀入宫,赐号兰贵人。19岁时,晋封懿嫔(咸丰帝的妃嫔)。21岁时生下咸丰帝唯一的皇子载淳(同治皇帝),22岁时晋封懿贵妃。</h5> <h5><span style="font-size: 15px;">晚清重要政治人物,清朝晚期的实际统治者。他能书善画,但也是一位误国殃民的人才。此后的同治、光绪、宣统等皇帝都只是傀儡。</span></h5><h5><br></h5><h5><b>10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淳(1856年—1875年)</b><b style="color: inherit;">同治</b></h5><h5>清朝第十位皇帝,也是清军入关以来第八位皇帝。</h5><h5>在位时间:1861年--1874年(13年)</h5><h5>父:文宗奕詝</h5><h5>母:叶赫那拉氏(慈禧太后)</h5><h5>后妃:皇后阿鲁特氏、慧妃、瑜嫔等</h5><h5>谥号:毅皇帝</h5><h5>陵寝:惠陵(清东陵)</h5><h5><span style="font-size: 15px;">性格:愚鲁浑厚、软弱倔强</span></h5> <h5></h5><h5>清文宗咸丰帝长子,生母为叶赫那拉氏(即慈禧太后),载淳继位时年仅6岁,内有慈禧、慈安两宫太后,外有肃顺等辅政大臣。但慈禧太后联合恭亲王发动政变,杀掉了肃顺,独掌朝政大权,从此开始了对清王朝近半个世纪的实际统治。<br>同治年间,清政府继续依靠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一批重臣,最终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br>在僧格林沁的满蒙骑兵中捻军埋伏全军覆没后,同样是左宗棠与李鸿章平定了捻军之乱,平定陕甘回变。<br>同治年间,日本开始侵略台湾,发生酉阳教案、天津教案,内忧外患如此之多,却拿上千万白银修建颐和园,即便有洋务新政,政治也还算稳定,其实也很难对得起“同治中兴”这个称谓。<br>1873年九月十五日,贪恋权力的慈禧太后终于让载淳亲政,第二年十二月初五就在紫禁城去世了(传说死于花柳病),终年仅19岁。</h5><p><b><br></b></p><h5><b>11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1871年—1908年)</b><span style="color: inherit;"><b>光绪<br></b></span></h5><h5>当了一辈子傀儡,最后被毒死的皇帝<br>在位时间:1874年-1908年(34年)<br>父:奕湉<br>母:叶赫那拉氏<br>后妃:皇后叶赫那拉氏、珍妃、瑾妃等<br>谥号:景皇帝<br>陵寝:崇陵(清西陵)<br>性格:聪颖敏锐、隐忍懦弱</h5> <h5><p></p></h5><h5>载湉是同治帝的堂弟,父亲是咸丰帝的兄弟醇亲王奕譞,他能被选中作为继承人,是因为他的生母叶赫那拉·婉贞是慈禧太后的亲妹,而且他只有4岁。<br>载湉即位之初,由慈安、慈禧两宫太后垂帘听政。1881年,慈安太后死后,由慈禧太后一人垂帘。1889年,19岁的载湉亲政,慈禧太后在名义上归政,但载湉并没有实际权力。<br>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载湉极力主战反对妥协,但终因朝廷上下腐败,而以清朝战败告终。痛定思痛,他极力支持变法图强。<br>1898年,载湉依靠康有为、梁启超等,实行“戊戌变法”,但却因为对困难估计足不,以及触动保守派利益,受到以慈禧太后等人的反对。载湉本打算依靠袁世凯,来牵制住保守势力,但却被出卖,整个维新不过历时103天。<br>从此,载湉被慈禧太后幽禁在中南海瀛台,成为无枷之囚,大权再次落入慈禧太后手中,对外宣称载湉罹病不能理事。<br>1908十月二十一日,载湉被毒死,享年38岁。</h5><p><b><br></b></p><h5><b>12清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1906年—1967年)</b><span style="color: inherit;"><b>宣统<br></b></span></h5><h5>清朝末代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br>在位时间:1908年--1911年(3年)<br>父:载沣<br>母:苏完瓜尔佳氏<br>后妃:皇后婉容、淑妃文绣等<br><span style="color: inherit;">谥号:无<br></span>性格:孤僻自卑、胆小懦弱</h5> <h5>溥仪是道光帝旻宁的曾孙、醇亲王奕譞之孙、摄政王载沣长子、光绪帝侄子,因为慈禧太后掌权的需要而被选为继承人。<br></h5><h5>溥仪因为年幼,朝政大权由他胸无大志的摄政王父亲掌握。1912年,辛亥革命后溥仪退位,清朝统治结束,成为末代皇帝。<br>九·一八事变之后在日本人控制下做了伪满洲国的傀儡皇帝,日本投降后溥仪被苏联红军俘虏, 1950年8月初被押解回国,在抚顺战犯管理所学习、改造,1959年获得特赦,后成为全国政协委员。1967年10月17日,溥仪因尿毒症在北京逝世,终年61岁。</h5>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3bxb5kf5"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百一夫美篇 · 总目录(链接)</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