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05年7月末,是每年一度高考学子填报志愿的日子,为女儿能上一所理想的大学,我们把国内近千所高校的数千个专业捋了个遍,在充分珍重女儿意愿的情况下,最后把她的第一志愿定在了云南师范大学生物科学专业上。发榜的结果也如我们所愿,女儿顺利地被云师大录取。在送女儿入学报到时,我因为工作忙抽不开身,只能有劳其母亲和姑姑送到学校,但我也因此错失了第一时间领略女儿母校云南师范大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绝美的风光和绝世奇景的机会。</p><p class="ql-block"> 时光荏苒,一转眼女儿云师大本科毕业,云南大学研究生毕业已数年,当初天真烂漫的青春女孩,如今已人过中年,为俩个娃娃的妈了。</p><p class="ql-block"> 2023年8月,时隔18年后,我利用在春城避暑的机会,于14日、18日,两次前往昆明市五华区一二一大街294号的云南师范大学校园,观瞻蜚声海内外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了却我埋藏心底多年的夙愿。</p> <p class="ql-block">位于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一二一大街294号的云南师范大学联大校区校门。</p> <p class="ql-block">中国历史名校·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p> <p class="ql-block">昆明市五华区一二一大街公交师大站</p> <p class="ql-block"> 联大巡礼 缅怀先贤</p><p class="ql-block"> 走进云师大一二一校区,宽阔笔直的联大路纵贯校园南北,道路右侧,梅园内修竹翠柏,芳草落英环绕砚池碧水。梅园为联大梅贻琦常委北返离校时,概然捐款500万旧币,削日寇弹坑浚成一池,且锄池畔泥土,植梅数棵而成,众人寓先生姓氏而谓之梅园。</p><p class="ql-block"> 道路左边,浓荫掩映中,联大纪念亭、碑矗立其间,另置雕塑数组,雅然成趣。</p><p class="ql-block"> 砚池以北,上万平米郁郁葱葱的绿地是著名的民主草坪,草坪中央塑有联大教授闻一多烈士全身雕像,先生左手撑着课桌,右手拳头紧攥,傲骨尽现。</p><p class="ql-block"> 沿红烛路右行,西南联大的大门映入眼帘,“国立西南联大”八个白色的大字镌刻于门楣之上,仔细观察会发现八个大字中“南”少了一横,经过讲解得知,“南”原指打击类乐器,少一横代表着乐器已经损坏,敲击不响,警醒国人当时的中国正处在民族危亡之际。</p><p class="ql-block"> 进入联大校门,右侧为“一二一“纪念广场,广场前并排立有西南联大三常委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胸像,胸像后平台环形浮雕墙中央伫立着醒目的12.1四个千钧大字,以纪念1945年11月25日晚,昆明大中专学生在联大草坪举行时事晚会,呼吁“反内战、争民主”。12月1日,国民党当局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一二一”惨案。</p><p class="ql-block"> 沿道路继续前行数十米的,即是“一二·一”烈士陵园,这里安放着“一二·一”运动四烈士墓,民主斗士李公朴与闻一多先生的衣冠冢。</p><p class="ql-block"> 紧挨着烈士陵园的小山坡上,依次建有烈士纪念碑,国立昆明师范学院纪念碑,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和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抗战以来从军学生题名碑。</p><p class="ql-block"> 从联大纪念碑平台上望下去,只见一排排由稻草顶、铁皮顶、瓦顶盖成的低矮的土屋,便是西南联大校舍群,它们见证了联大师生在极度简陋和艰难的环境中,坚持为国育才,严谨治学研究,服务抗战救国的壮举。</p> <p class="ql-block">2023年8月18日,笔者在校内校门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联大路纵贯校园南北。</p> <p class="ql-block">联大路边小景</p> <p class="ql-block">砚池</p> <p class="ql-block">砚池一景</p> <p class="ql-block">游客在梅园享用午餐,不要太美了。</p> <p class="ql-block">梅园者,梅贻琦先生所辟也。</p> <p class="ql-block">笔者留影于联大纪念亭前。</p> <p class="ql-block">谈笑有鸿儒</p> <p class="ql-block">校园雕塑</p> <p class="ql-block">笔者摄于云师大民主草坪闻一多烈士塑像前。</p> <p class="ql-block">民主草坪说。</p> <p class="ql-block">笔者留影于联大校门前。</p> <p class="ql-block">笔者在一二一纪念广场留影。</p> <p class="ql-block">蒋梦麟,西南联大常委,北京大学校长。</p> <p class="ql-block">梅贻琦,西南联大常委,清华大学校长。</p> <p class="ql-block">张伯苓,西南联大常委,南开大学校长。</p> <p class="ql-block">一二一纪念广场雕像。</p> <p class="ql-block">云师大校园内的联大浮雕。</p> <p class="ql-block">云师大校园内的联大浮雕。</p> <p class="ql-block">陵园雕塑长道</p> <p class="ql-block">一二·一纪念园入口火炬雕塑</p> <p class="ql-block">原全国政协主席邓颖超为一二·一纪念馆题写舘名。</p> <p class="ql-block">西南联大学生,联大党支部书记,原四川省人大副主任马识途题写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舘舘名。</p> <p class="ql-block">庄严肃穆的一二·一四烈士陵园,内有于再、潘琰(女)、李鲁连、张华昌烈士墓,闻一多先生衣冠冢。</p> <p class="ql-block">闻一多烈士衣冠冢。</p> <p class="ql-block">陵园浮雕墻</p> <p class="ql-block">—二·—烈士陵园全貌。</p> <p class="ql-block">位于一二·一烈士陵园右后方的李公朴先生之墓。</p> <p class="ql-block">烈士纪念碑碑文。</p> <p class="ql-block">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国立昆明师范学院烈士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联大常委、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题写的国立昆明师范学院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联大纪念碑碑文,由联大文学院院长冯友兰撰文,中国文学系教搜闻一多篆额,中国文学系主任罗庸书丹。</p> <p class="ql-block">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背面是联大抗战以来从军学生题名碑,两碑合二为一。</p> <p class="ql-block">联大原教室</p> <p class="ql-block">复原的联大教室。</p> <p class="ql-block">复原的联大教室内场景。</p> <p class="ql-block">复原的联大图书舘,现为云南师范大学西南联大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远眺联大校舍。</p> <p class="ql-block"> 博物入馆 追往启今</p><p class="ql-block"> 云南师范大学西南联大博物舘设在复原的西南联大图书舘内,博物馆展览空间共三层,分为地面两层,地下一层,面积三千余平方米。该博物馆始建于1950年,原为西南联合大学校史陈列馆,后于1984年正式更名为西南联大博物馆。博物馆馆藏丰富,涵盖了西南联合大学创办至今的各个历史时期的文物和文献资料。博物馆通过丰富的展览和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这所具有重要历史地位和学术影响力的大学。</p> <p class="ql-block">云南师范大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博物舘</p> <p class="ql-block">2020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西南联大旧址时语录。</p> <p class="ql-block">联大校训,也是云师大校训。</p> <p class="ql-block">联大校徽</p> <p class="ql-block">联大校歌</p> <p class="ql-block"> 抗战烽火 教育长征</p><p class="ql-block"> 北京大学是我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前身为创办于1898年的京师大学堂,1912年改名为北京大学校。1917年蔡元培就任校长,倡导"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对北大进行多方改革和整顿,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五四"爱国运动的策源地,以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最初阵地,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做出了重要贡献。1930年蒋梦麟就任北京大学校长。</p><p class="ql-block"> 清华大学的前身为清华学堂,1912年更名为清华学校,1928年改名为国立清华大学。1931年梅贻琦担任校长后,积极延聘名师,推行"通才教育"和"通识教育",实施"教授治校",教学与学术空前发展,成为蜚声中外的高等学府。在"一二·九"运动中,清华学子振臂高呼,点燃了全中国抗日救亡的熊熊烈火。</p><p class="ql-block"> 南开大学由严修、张伯苓秉承教育救国理理念创办,肇始于1904年,成立于1919年,到20世纪30年代已成为我我国著名的私立大学之一。南开倡导“知中国”“服务中国",注重研究社会会实际,以痛矫时弊、育才救国为办学宗旨。在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 之下、南开成为天津抗日爱国运动的重要基地和屹立在平津地区的抗日堡垒。</p><p class="ql-block">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平津沦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被日军占领,南开大学被炮火摧毁,几成废墟。</p><p class="ql-block"> 国难当头,为保存中国文化教育命脉,三校被迫南迁,合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于1937年11月1日开课。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战火危及长沙,临大师生被迫西迁。</p><p class="ql-block"> 1938年2月,长沙临大师生分三路入滇。一路沿粤汉铁路至广州,经香港乘船抵越南海防,再由滇越铁路至昆明;一路乘车沿湘桂公路经桂林、柳州、南宁,过镇南关(今友谊关)抵越南河内,再由滇越铁路到蒙自、昆明;一路组成"湘黔滇旅行团",徒步横跨湘黔滇三省,历时68天,行程1671公里,抵达昆明,被誉为"教育史上的长征"。</p><p class="ql-block"> 1938年4月,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组成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在昆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p> <p class="ql-block"> 结茅立舍 弦歌不辍</p><p class="ql-block"> 西南联大在昆八年,在极度简陋和艰难的环境中,精诚团结,和衷共济,大师云集,名家荟萃,坚持为国育才,鼎力治学研究,服务抗战救国,引领风气之先,赓续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p><p class="ql-block"> 联大迁滇之初,没有自己的校舍,完全靠租借房舍,艰难维持办学。因校舍不敷,在蒙自设置分校,文学院、法商学院在此办学四个月。1939年新校舍建成,也只能满足文学院、法商学院和理学院三个学院办学,工学院和师范学院依旧靠租借校舍维持。1940年、日军攻占越南,昆明成为前方重镇,联大在四川叙永设立分校,以备举校再迁,办学近一年。</p><p class="ql-block"> 在抗战的艰苦环境中,办学经费十分匮乏,办学条作极为简陋。1939年新校舍竣工,教室为土坯墙铁皮顶,宿含为土坯墙茅草顶,瓦顶建筑只有图书馆和食堂,教学和实验器材满足不了教学科研的要求,图书资料也严重不足。</p><p class="ql-block"> 抗战期间、西南联大师生经受着居无定所、物质匮乏、生活窘迫等多重考验。依然信念坚定、共克时艰,在国家危难时刻,展現了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品格。</p> <p class="ql-block"> 文化抗战 学人报国</p><p class="ql-block"> "救国不忘读书,读书不忘救国"。西南联大师生以争取民族独立,国家复兴为已任,纷纷投身到抗日救国的时代洪流之中。他们激扬文字,唤起民心,鼓舞斗志,号召和参与全民抗战。</p><p class="ql-block"> 联大十分注重生源质量,制定了严格的招生考试制度;对学生入校后的要求也非常严格,实行淘汰制,考试不及格者不得补考,必须重修。一年内不及格课程占学分三分之一者留级,占二分之一者退学。</p><p class="ql-block"> 大学重心所寄,应在通而不在专。西南联大实施通才教育,强化实践教学,注重基础课程和文理交叉,基础课一般都由知名教授担任。理,工学院一二年级的学生要必修一至两门社会科学;文、法商学院一二年级的学生则要必修一至两门自然科学。</p><p class="ql-block"> 联大学人著书立说,用真精神做出了真学问,以笔为缨,用学术著作和科研成果,导扬中华文化,恢宏学术传统,激发救国斗志,积蓄复兴力量。</p><p class="ql-block"> 联大开设了多门战时课程,以服务抗战需求。在土木系和机械系增加了不少军事工程类的课程,如庄前鼎的《兵工学》、施嘉炀的《要塞建筑》、王明之的《军用桥梁》、李谟炽的《军事运输》、王德立的《兵器制造》等。此外,还在理论和实际应用方面进行了诸多学术研究,为战时军事技术人才的培养作出贡献。</p><p class="ql-block"> 为适应大后方经济社会、教育文化建设需求,西南联大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等方面作了调整,积极响应国家和社会需求。特别是在推动地方发展、推广科学技术在国防及工农业生产的应用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p><p class="ql-block"> 西南联大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致力于基础学科研究,同时注重经济、军事等相关应用学科的研究,八年办学中硕果累累,成就非凡。</p><p class="ql-block"> 莘莘学子,戎马沙场。西南联大先后从军师生达1100多人。其中,长沙有"三百英豪"投笔从戌;在昆明,又有"八百壮士"奔赴前线。他在枪林弹雨中出生入死,在中国抗日战争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谱写了可歌可泣的篇章</p><p class="ql-block"> 家国情怀,隽永铭记。</p> <p class="ql-block">大师辈出,科研成就斐然。</p> <p class="ql-block">携笔从戎,热血报国。</p> <p class="ql-block"> 追求真理 民主堡垒</p><p class="ql-block"> 联大师生继承"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的优良传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西南联大成为大后方爱国民主运动的重要策源地,赢得了"民主堡垒"的光荣称号。从打破"皖南事变"后国统区沉寂局面的“倒孔”运动,到举世震惊的“一二·一”运动,联大师生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p><p class="ql-block"> 1946年5月,联大宣告结束,三校师生陆续复员北返,国民党反动派认为昆明的民主进步力量已被削弱,趁机制造了震动全国的“李闻惨案”。</p><p class="ql-block"> 7月11日,国民党特务暗杀了著名的民主斗士李公朴。15日,又暗杀了联大知名教授闻一多。</p><p class="ql-block"> 一城之内,五日之间,李公朴、闻一多两位民主斗士惨遭杀害,国民党当局的罪行,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极大愤慨,再次掀起了国统区"反独裁、反专制、反内战"斗争的高潮。</p> <p class="ql-block"> 共赴国难 情谊永存</p><p class="ql-block"> 西南联大在滇的八年,是极不平凡的八年,抗日烽火中,云南这片红土高原无私地接纳和滋养了西南联大人,见证了一代学人的刚毅坚卓。西南联大的到来,也为祖国边陲的云南注入了新鲜血液,“导扬文化”、“恢弘学术”,使昆明屹然成为西南文化之中心。</p><p class="ql-block"> 为坚定抗战必胜信念,联大积极开展对日问题研究,在研判抗战局势、处理战后善后等方面提供了决策咨询;为着力保存抗战史料,与北平图书馆联合组成"中日战事史料征辑会",在收集、整理和利用抗战文献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联大八年,极大地推动了云南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联大结合云南实际开展了诸多科学研究,并投身到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的实践中,为云岭大地的发展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p><p class="ql-block"> 联大师生结合专业所长,对云南的社会经济状况作了实地考察,提出了诸多有效建议;师生们主动投身地方经济建设实践,为云南的发展添砖加瓦。</p><p class="ql-block"> 联大师生纷纷走出书斋,亲历边地,将关注的目光和研究的方向聚焦祖国的边疆,他们深入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实地调查,精心擘画,成为现代西南边疆开发的先声。</p><p class="ql-block"> 八年之间,西南联大与云南人民同历战火,生死与共,结下深情厚谊。而云南的淳朴民风,自然风情,也让联大师生终生难忘。祖国边陲的云南,已成为联大师生心中共同的第二故乡。</p> <p class="ql-block"> 复员北返 薪火承续</p><p class="ql-block"> 抗战胜利后,西南联大完成了其历史使命,1946年5月起,三校相继北返复校。尽管斯校已去,却将赤心报国、研精毕智的精神,深植于祖国的西南边陲。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西南联大师生播下的薪火,势成燎原。</p><p class="ql-block"> 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复员北返之际,应云南社会各界要求,遵照教育部训令,联大师范学院整建制留昆,独立设置办学。1946年8月1日,国立昆明师范学院正式成立。1950年,国立昆明师范学院改称昆明师范学院,1984年更名为云南师范大学。</p><p class="ql-block">作为西南联大在昆遗脉,云南师范大学秉承"刚毅坚卓"的联大校训,大力传承弘扬联大精神,成就了"红土高原上教师摇篮"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 联大人杰 志业昭彰</p><p class="ql-block"> 从1937年8月中华民国教育部决定国立长沙临时大学组建开始,到1946年7月31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停止办学,西南联大前后共存在了8年零11个月,在此期间先后有8000多人就读,毕业约4000人。据统计联大师生中有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5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75.位两院士及一百多位人文大师、9位党和国家领导人、18位为民族独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英勇献身的革命英烈。"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保存了抗战时期的重要科研力量,培养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优秀人才和在各条战线默默奉献的建设者,创造出了世界一流大学的教育模式,维系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为中国和世界的发展进步作出了杰出贡献。</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国难立学 联大辉煌</p><p class="ql-block"> “七·七”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爆发,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奉命迁至长沙,合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1月1日开始上课。不久,宁沪失守,武汉震动,长沙危急,长沙临大于1938年2月西迁,4月抵昆,改称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从此,西南联大在昆办学八年,于1946年7月30日宣告结束,三校复员北返。</p><p class="ql-block"> 西南联大汇聚了北大、清华、南开三校的强大师资阵容,从长沙而昆明,间又于蒙自、叙永设立分校,始终发扬"爱国、民主、科学"的优良传统,以刚毅坚卓的校训,在极端困苦的条件下,结茅立舍,精诚团结,弦歌不辍,作育英才,谱写了一曲曲高扬爱国主义精神、民族精神和抗战精神的时代赞歌!</p><p class="ql-block"> 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刻坚韧成长,在颠沛流离和敌寇轰炸中艰辛磨炼,联大师生教书救国、读书报国,自觉服务于抗战救国,顺应国家需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锻造时代脊梁,创造教育传奇,塑造大学之魂。</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座旷代卓绝的学术殿堂,也是一首传之隽永的雄壮史诗。</p> <p class="ql-block">联大文化浸润云师大校园的角角落落。</p> <p class="ql-block">联大文化浸润云师大校园的角角落落。</p> <p class="ql-block">联大文化浸润云师大校园的角角落落。</p> <p class="ql-block">联大文化浸润云师大校园的角角落落。</p> <p class="ql-block">联大文化浸润云师大校园的角角落落。</p> <p class="ql-block">联大文化浸润云师大校园的角角落落。</p> <p class="ql-block">联大文化浸润云师大校园的角角落落。</p> <p class="ql-block">联大文化浸润云师大校园的角角落落。</p> <p class="ql-block">联大文化浸润云师大校园的角角落落。</p> <p class="ql-block">联大文化浸润云师大校园的角角落落。</p> <p class="ql-block">联大文化浸润云师大校园的角角落落。</p> <p class="ql-block">联大文化浸润云师大校园的角角落落。</p> <p class="ql-block">联大文化浸润云师大校园的角角落落。</p> <p class="ql-block">云南师范大学校徽,底层的三个浅灰色倒三角象征着联大三校和联大那段辉煌的历史,顶层的一个倒三角蕴涵联大精神,是继承了联大精神的云南师大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校园即景</p> <p class="ql-block">校园即景</p> <p class="ql-block">校园即景</p> <p class="ql-block">校园即景</p> <p class="ql-block">校园即景</p> <p class="ql-block">校园即景</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缜缅铁路残段(今昆明北至石咀的米轨铁路,称昆石线),这是一段中国人自己修筑的铁路,他用无声的语言,讲述着一段鲜为人知的云南人民抗战史。</p><p class="ql-block">滇缅铁路修建于抗战初期,起点在今昆明北站(当时称为昆明总站),由国民政府于1938年12月动工,1942年因滇西失守而停工,整个工程浩浩荡荡,但线路实际铺轨仅仅是从昆明修到了安宁(后又拆除),始终未能达到最终目的地一一缅甸的腊戌,近30万人的血泪劳动最终功亏一篑,成为一大历史悲剧。</p> <p class="ql-block">米轨铁路昆——石线穿校而过,将云师大校园一分为二。</p> <p class="ql-block">云南师范大学原生命科学学院大楼</p> <p class="ql-block">校园即景</p> <p class="ql-block">师大酒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