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20日 同学聚会一日游(副本)

峰回路转

<p class="ql-block">秋日聚会邀请通知:</p><p class="ql-block">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炎炎夏日即将离去,清爽的秋天随之而来。好久未聚的同学们,让我们放下手中的忙碌,来一次说走就走的会聚。感受美好自然,再叙同学深情。小聚时间:本周日(8月20日)上午 集合地点:仕阳水库管理处 聚会目的地:小窑村 期盼期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赵新旭</p> <p class="ql-block">第一站,仕阳水库</p> <p class="ql-block">有同学在的地方,感觉风是暖的,连空气也是甜的,老同学像是一坛老酒,虽然早已窖藏,久未谋面,但偶见自然亲切浓烈。仕阳水库的一草一木记载着我们第一次聚会的过往,蔚蓝的水域流淌着历历在目的聚会与欢唱</p> <p class="ql-block">第二站,于里镇</p> <p class="ql-block">于里镇</p><p class="ql-block">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下辖镇</p><p class="ql-block">特色词条 | 本词条按照特色词条指南编辑并维护</p><p class="ql-block">贡献维护者 大先生XL </p><p class="ql-block">于里镇,隶属于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地处五莲县西北部,东临中至镇,南与莒县招贤镇接壤,西连莒县碁山镇,北接莒县库山乡,[1]区域面积128.18平方千米,2018年,户籍人口44760人。[2]</p><p class="ql-block">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以前,境域属莒县第四区辖。1949年,划归五莲县,仍为管帅区辖。1984年4月,撤销公社,建立于里乡。1994年12月,撤乡,建于里镇。2000年12月,撤销管帅镇,并入于里镇。[1]截至2020年6月,于里镇下辖62个行政村。[3]</p><p class="ql-block">2018年,于里镇有工业企业113个,其中规模以上12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80个。[2]</p> <p class="ql-block">小窑村</p> <p class="ql-block">第三站,小窑村探花府位于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管氏祠堂西南约百米左右,为清晚期北方民居风格的二进四合院布局,以二层楼“探花楼”为主建筑,向南及两边延伸,置花园亭阁,以长廊相连。据管氏族人管恩政介绍,探花府占地约六亩多,探花楼从地面到楼顶高约10米,上下各五间,沿街五间帐屋,前院堂房五间,后院楼前东西屋各三间,大楼两侧耳屋各一间,大门口一间隔挡,二门两间,东院九间,共有大小房屋约四十间。小楼后面墙上,砌有两块拴马的石砖,楼后还有一口古井。在偏僻落后的地方,一个小山村竟有一座祠堂、一座府邸,无疑也是令人瞩目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探花府,系五进士中探花管廷献之子管象颐于民国初期所建。管象颐(1867-1926年),字养山,光绪十六年(1890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改户部主事。后升任员外郎、郎中。户部改度支部后升任左参议。宣统三年(1911年)任江南财政监理官加三品卿衔。民国建立后,选为众议院议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探花府建成后,管象颐及其后人在此居住。当地解放后,县区划下有管帅区小窑乡(民间称区下乡为“小乡”。1958年1月撤区并乡,小窑乡撤销,小窑村归于里乡),乡政府设在探花府,县里负责人经常来此,见有大片房屋闲置,认为应该合理利用。后来,县里建设中学,鉴于小窑村文化底蕴深厚,书香门第众多,探花府适宜作为课堂教室,决定在此办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五莲崇教尚学纵览》(五莲县政协编著)介绍:抗日战争以前,五莲山区无中学。1942—1943年夏,山东省第六联合中学曾短暂流亡至街头镇罗家丰台和石场一带。1952年9月,县政府积极向省政府争取,新建一所中学,命名为“山东省五莲中学”,即五莲一中的前身,当时因无校舍,校址暂定在今于里镇小窑村探花府内,探花府便成了五莲一中的诞生地。这标志着新中国成立以来五莲县中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开始,也体现了县委、县政府对全县人民子女成人成才的关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建校伊始,全体师生众志成城,克服重重苦难开始了艰难起步,用汗水和智慧建设自己的校园。第一届招收4个初中班,207名学生,县里又争取潍坊专署批办了一个中学准备班,招收42名学生。当时正值国民经济恢复时期,财政十分困难,五莲山区经济文化又比较落后,学校条件差,教职员工没有专用宿舍,办公、住宿同处一室,有的连床都没有,睡地铺。学生上课无桌凳,全是席地而坐,用膝盖当课桌,住宿大都散住在农户家里。</p> <p class="ql-block">一门五进士,叔侄三翰林</p> <p class="ql-block">四,亲朋好友欢聚一堂</p><p class="ql-block">酒杯里装满了浓浓的同学情,菜肴里流淌着满满的至亲好友的爱意,满是感动满是欢喜……岁月桑苍,人老了,总归想起那段共同经历的美好时光,年份再久也永不忘怀,虽然我们早已各奔东西居家四面八方,但有心的群主又让我们网络上聚在一群,让我们举起酒杯敬过往难忘的青春岁月,敬未来可期的自由健康平安的生活,来日并不方,珍惜彼此,一起向下一个目的地出发,同学们加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