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道德经》第七十九章

老木匠

<p class="ql-block">  先看原文: </p><p class="ql-block"> 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p><p class="ql-block">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p><p class="ql-block">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p> <p class="ql-block">  这一章的主旨是倡导宽容的美德,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包容,不能自私自利结怨太深,大怨是没有完全化解的办法的。</p><p class="ql-block"> 老子说,人与人结下深重的怨恨,即使采取一些化解怨恨的措施,化解了一部怨恨,但也会留下怨恨的底子,不可能全部化解。采取以德报怨的方式是好的,但却不是最妥善的、最有效的办法。“安可以为善”,意为怎么可能是最妥善的办法呢?那么最妥善、最有效的办法是什么呢?老子虽然没直接说出来,但比“报怨以德”还要好的办法,只有是不结怨了。怎么才能不结怨,老子在下文中给出了答案。</p><p class="ql-block"> 老子说,圣人手里拿着借据(左契),而不主动去向欠债的人索要所欠的财物。采取宽以待人的态度是一种美德,这样是不可能结怨的,更不能结下深重的怨恨。老子又说,有德的人就像手持借据而不索要所欠财物一样慈爱宽容,无德的人就像掌握税收大权一样生硬蛮横。前者是宽容的,不会与人结怨;后者是苛刻的,是一定会结怨与人的。</p><p class="ql-block"> 老子告诉人们,“道”是没有偏爱的,但是善良的人的行为往往与“道”的规律是一致的,所以道也往往是与善人同在的,善人是会受到“道”的佑护的。</p> <p class="ql-block">  这一章的翻译是:</p><p class="ql-block"> 化解深重的怨恨,必然还会在心中留下痕迹。以德去化解怨恨,这怎么是最好的办法呢?</p><p class="ql-block"> 所以,圣人手握借据的存根,却不主动去催要人们偿还。有德行的债权人是宽以待人的,无德行的税务官员是蛮横生硬的。</p><p class="ql-block"> 天道是不分亲疏的,但却与善良的人同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