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革电影《青松岭》(1965年版,1974年版)应该是文革重拍片中,唯一一部重拍片的艺术水准(故事情节设计,人物形象塑造,色彩,用光,画面处理等方面)超过原作的影片,思想上也更“革命化”,更突出“阶级斗争”的主题。1965年版的时长1小时54分,1974年版情节更紧凑,时长略有压缩,1小时47分钟,均为彩色电影。旧版影片拍好时,其实已到文革前夕,据说没有大范围公映。</p><p class="ql-block">两部《青松岭》编剧、导演、主演基本上是同一个制作班子,都是根据河北省承德专区行署(原热河省)话剧团的同名话剧改编。承德专区行署原来是热河省(省会驻承德),后来取消省级建制,划归河北省,降格成为一个地区行署。同时取消的省级建制还有察哈尔省(省会驻张家口)等。</p><p class="ql-block">影片讲述北方某地青松岭大队的模范饲养员、赶大车的老把式张万山(李仁堂 饰),在新任支部书记方纪云(朱龙广 饰)的支持下,鼓励年轻姑娘秀梅(刘晓梅 饰)和青年大虎(王友来 饰)等学习赶大车,教育了只抓生产、缺乏政治头脑的大队长周成(张宝茹 饰),把马鞭子从隐藏的阶级敌人(原作是划为中农的漏网富农)钱广(李树楠 饰)手中夺过来,给县里供销社送山区的梨等山货,走社会主义和集体化道路的故事。</p><p class="ql-block">钱广利用赶大车进城的机会,给村民捎带山货,怂恿村民拾山货,干私活,在自由市场搞小买卖,被视为有私心杂念,走资本主义道路。这是对市场和商品经济的误解,表现了那个时代的局限性。影片主要故事背景是六十年代初,三年灾害后,全国一定程度上恢复了自由市场和民间商业贸易的情况下,农村和农民的新状况。</p><p class="ql-block">电影中有一个精彩情节,带有悬疑片色彩,就是坏人钱广故意训练大队的马,在经过红石口的老槐树时,就会受惊,要车把式猛打三鞭子,才恢复到正常状态,以便把马鞭子(权力的隐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这个场景在影片中多次出现,电影镜头、剪辑节奏,加上音乐渲染,颇有悬疑、略带一点恐怖味道。</p><p class="ql-block">新版影片较大的改动,主要是突出了一号人物、老车把式张万山(原片名张万有),改名后更响亮;饰演支书的演员由阎本安,改为朱龙广(《地道战》的男一号高传宝,央视版张洁导演的《西游记》的如来佛),朱龙广身材魁梧,方面大耳,一身正气,爽朗豪迈,善于做人的工作,精明能干中不失朴实厚道。新版电影给他增加更多的戏份,突出党的领导,增加了阶级斗争主题,增加了党的基层书记的人格魅力,升格为男二号,是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的需要;青年男女主动接班赶车,积极走社会主义道路,变成次要主题。</p><p class="ql-block">反派一号钱广,表演出色,语言生动,精彩语言层出不穷,“吃饭靠集体,花钱靠自己”,帽檐耷拉的形象让人印象深刻,到后来东北二人转的著名演员赵本山在演小品时,也采用了这个经典造型。</p><p class="ql-block">男一号李仁堂、男二号朱龙广、反派一号李树楠,经此电影,均成为全国著名的电影演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