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为侠客酒中仙,亦是世间凡人客

陈立坤

<p class="ql-block">既为侠客酒中仙,亦是世间凡人客</p><p class="ql-block">——康震讲《李白传》阅读笔记摘抄</p><p class="ql-block"> “但他的诗文确实反映一种典型的历史情绪,这种历史情绪就是盛唐乐观自信,永不言败的精神。”</p><p class="ql-block"> 李太白,一个响当当的名号,和历史上多少不得志、不如意的文人墨客同样,一生的壮志难酬,一生的怀才不遇,但在他的身上却没有一点消沉落魄的影子,他用一身傲骨书写着这种盛唐繁华和盛唐自信,即使有过两次入赘经历,却丝毫未能掩饰他满身才华,一身傲骨,这究竟矛盾还是不矛盾,难有定数,但不得不说是整个唐朝盛世成就了李白,也是李白成就了半个唐朝诗坛。阅读本书,更让我明白了他形象的多面性和复杂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二章《出仕之路》</p><p class="ql-block">1.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曾在一首诗里这样写李白:<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酒入愁肠,七分化作月光,余下三分呼为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span>——第一部分《仙风道骨》</p><p class="ql-block">2.从严格意义上来讲,传统时代的职业理想与我们当代文人的职业理想有很大的不同。<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在古代,作家、诗人并不是一种可以谋生的具体职业。传统时代,文人最大的理想就是做官,做的越大越好,最好一直做到宰相,李白也不例外。</span>李白是盛唐时期最杰出的大诗人,卓越的文学才华使他更为自信,他自然也怀抱着比一般诗人更为远大的政治理想。——第二部分《胸怀大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三章《翰林生涯》</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说</span>通俗一点,<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李白进入了宫廷,见到了皇帝,但皇帝递给他的不是谋划江山、起草诏书的天子之笔,而是一只粉饰太平、润色王爷的辞臣之笔。</span>对于李白来讲,这支笔并不能给他描绘出美好的政治前途,这就是问题的关键所在。</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第二部分《充任翰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第五章《从军永王》</span></p><p class="ql-block"> 李白在回忆过去、忧虑现实和展望未来中组织诗篇,回忆中的生活是美好的,现实的生活是不如意的,于是又把希望寄托在明天,以寻仙访道作为自己的出路。此时的李白既不像杜甫在战乱中跟平民一样颠沛流离,也不像王维陷入安禄山的军队被迫为官,更不像颜真卿兄弟拿起武器直接对抗叛军,他此时的心情非常复杂,一方面很渴望参与救国救民,一方面却又对现实政治非常失望,无奈之下只能选择归隐。</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第六章《被捕入狱》</span></p><p class="ql-block">1.我们现在不去探究李白是否真正具有政治才能,<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但他的诗文确实反映一种典型的历史情绪,这种历史情绪就是盛唐乐观自信,永不言败的精神。</span></p><p class="ql-block"> 盛唐的精神是不可复现的,同样,李白的精神和人生也是不可复现的,他有着极高的人生目标,而且他一直相信这个目标能够实现,他屡战屡败,坚持不懈。当他通过诗歌将这种自信乐观表现出来时,就呈现给我们一种非常典型的时代情绪,历史情绪,这也是他与杜甫不同的地方,杜甫重在描述重现历史的事实,而李白重在抒发表现历史的情绪,他的诗篇是如此浓烈的感染着我们,若不是其中闪耀着不灭的自信与执着的理想,我们就无从体会一千多年前的盛唐精神。</p><p class="ql-block">2.如果没有对自己、对朝廷、对时代,对理想超乎寻常的执着与自信,就不可能有如此振聋发聩的强烈呼唤。</p><p class="ql-block">3.李白依然是那么自信,那么豪迈,那么朝气蓬勃、意气风发,哪里还有一点点意气消沉的影子?</p><p class="ql-block">4.可时局瞬息万变,随着唐肃宗至德二载九十月间天下兵马元帅广平王李俶率领朔方、安西、回胡等军队东进收复长安,郭子仪引吐蕃兵、汉兵追击叛军至潼关,紧接着收复东京洛阳,建都金陵的建议自然也就失去了意义。</p><p class="ql-block"> 政治利益、政治立场是一只无形的手,一只左右诗人命运无形的手。文学史的浪漫友情,在政治斗争风浪的冲击中粉身碎骨,这就是文化,文人在古代政治斗争中的命运。</p><p class="ql-block">5.他在错误的时间参加了错误的军队,最后获得一个错误的结果,但是他又不能为自己辩解,证明这个错误是别人强加给他的。</p> <p class="ql-block">第七章 思想信仰</p><p class="ql-block">10.李白号称诗仙,在他的身上,诗中始终散发着一股浓厚的神仙气,仙道气,这与李白的道教信仰有很大关系,我们曾在前一章讲过,李白不仅是一位道士,而且是一位接受道箓有文凭的道士。</p><p class="ql-block">11.杜甫曾经写过一首《饮中八仙歌》,其中说到李白:“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世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前两句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李白豪饮的巨大酒量、卓越的诗歌创作才能、狂放不羁的生活态度。但是最感动后人的,还是“天子呼来不上船”的那种傲岸不谐的性格。面对皇帝的召唤,李白非但没有诚惶诚恐,反而以“酒中之仙”自许,表现了他傲视权贵的精神。 ——第一节修仙仿道</p><p class="ql-block">12<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李白醉酒之后,文思似乎更加敏捷、创作似乎更加富于激情,文采似乎更加美妙。酒在李白诗歌创作中扮演了催化剂的角色,是催生他创作灵感、创作激情,创作火花的重要能量。正是在飘然若仙的最态当中,诗人的思想、情感点燃起熊熊的火焰,诗人的生命焕发出更加精彩的光辉,那些千古流传的杰作、动人心魄的伟大作品往往就是在美酒的燃烧中一挥而就,在旁人看来简直犹如神助</span>。这种超凡的文学创作才能,超乎寻常的创作速度,上天入地,翻江倒海的狂放诗风,不正是鲜明的“诗仙”风范吗?</p><p class="ql-block">13.仁义固然可嘉,但国法更不容侵犯。</p><p class="ql-block">14.随着战争动乱的结束,国家秩序的稳定,侠客反而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豪侠的实际功能也开始淡化,逐渐转化成为人们追求英雄主义、理想主义的历史情绪、历史象征。不少唐代诗人都有任侠情结,如陈子昂:“少学纵横术,游楚赋游焉。</p><p class="ql-block">15.<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李白仰慕那些历史上的大侠,实际是在呼唤内心对伟大崇高精神的向往,同时也是李白对建功立业思想的一种独特表达方式</span>。李白在恍惚中觉得自己就是个侠客,我们则通过他的恍惚飘逸看到了他的理想。事实上,对任侠思想的推崇、对侠客行为的赞叹,并非盛唐世人的最终追求。他们对于纵性任侠的生活远远不能感到满足,他们的终极目标是希望凭自己的侠肝义胆为国建功立业,施展宏图抱负。</p><p class="ql-block">16.<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无论是信奉道家思想,还是儒家思想、纵横家、任侠思想,其中居于核心位置的是李白的功名思想。</span>儒家思想的核心在于内修心性、道德,外施礼乐、仁政、弘扬仁者精神。这个内涵显然不足以涵盖李白功名思想的全部内容。</p><p class="ql-block"> 李白在政治理想,生活理想,文学理想等各个方面都具有强烈的功名意识,<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功名追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李白功名思想的真正内核就是独立的思想,独立的人格,独立的行为,独立的言论。</span>这里的独立,并不是脱离社会,离群索居,孤芳自赏,而是始终站在知识分子独立自觉的思想立场上去思考、去分析、去判断、去行动、去承担,而不是依附于任何特权阶层,利益集团,做他们的传声筒、代言人。李白要最大限度的成为自己思想、行为、个性的主人,这就是独立人格、独立思想、独立行为的真正内涵,也是以李白为代表的盛唐知识分子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p><p class="ql-block"> 17.<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李白的经历很复杂,大起大落,大喜大悲,他跟唐朝的最高统治者唐玄宗打过交道,也与社会最低层的酿酒老翁、冶炼工匠过从甚密;他曾在皇宫里饮酒作乐、欢歌笑语,也曾身陷囹圄、惨遭流放。</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李白一辈子都生活在幻想中、理想中,生活在自己人生理想的执着和自信当中。他从来不会放弃,也永远不说放弃,始终如一坚持着自己的追求,永远向前走。这就是我们心目中的李白,永恒的李白,可爱的李白,痛苦的李白,快乐的李白,更是伟大的李白。</span></p><p class="ql-block"> ——第七章 思想信仰</p> <p class="ql-block">第八章 郊游往来</p><p class="ql-block">1.郊游,就是交往、打交道的意思。</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2.杜甫的诗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为主,诗体则以古体、律诗见长。后世称杜甫为"诗圣",称杜诗为"诗史"。然而在唐玄宗开元、天宝时期,杜甫的名气声誉还远远不如后世评价那么高,也远不如当时名满天下的"诗仙"李白。</span></p><p class="ql-block">3.与杜甫相比,李白的诗极少回忆他的父母、家族成员,也很少回忆故乡的生活,对于妻子儿女的描写虽然相对多一点,但与杜甫相比还是要少得多,也粗略得多。至于个人的家庭生活,在诗中反映的就更少了。<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也许,李白并不特别关注、牵挂个人情感、个人生活。对李白来讲,永远有更多、更新鲜的事物在吸引着他的目光,每天都有更多不同的人、不同的情感在刺激着他的神经,他的注意力永远都集中在那些惊天动地、惊心动魄的大事件、大目标上,对于身边细微的小事、细微的心理、细微的情感也许并不十分在意,也没有更多的精力去关注。李白的经历起伏跌宕,荣辱反差巨大,他曾经接受唐玄宗的召见,做过皇帝身边的翰林供奉,荣极一时,但也曾身陷囹圄,做过阶下之囚;他曾经遍游四方,广交宾朋,声名广大,最终却在当涂小县族叔的家中默默逝去;这样的人生经历也使得李白不大可能过分关注、流连某一段、某一处细腻的情感,但即便如此,在给杜甫的诗中,也依旧洋溢着浓浓的情意。</span></p><p class="ql-block">4.王昌龄的生平资料流传下来的很少。他虽然有极高的诗才,但人生经历却很坎坷。《旧唐书》本传说他恃才自负,"不护细行,屡见贬斥",意思是说他不拘小节、我行我素,导致谤议沸腾,因此先后两次被贬偏远荒凉之地。王昌龄认为自己无辜获罪,因此对朋友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辛渐》)表白自己冰清玉洁、光明磊落的人格。<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像王昌龄这样率性刚直之人,本该忘情俗世之外,过逍遥自在的生活,然而同盛唐所有有才华的诗人一样,他也胸怀兼济天下的政治理想,希望凭借过人的才华跻身仕途。但是他自己的性格及行为方式又与官场的游戏规则相悖,因此必然会招致官场的排挤打压。这样人生遭际,与李白显然有着某种相似之处。</span></p><p class="ql-block">5.“我奇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两句诗在动人的意境中流露着动人的友情。月亮在这里充满了生命力,传达着李白对友人的理解、对友人的尊重、对友人被贬命运的同情。</p><p class="ql-block"> 也许,有人已经注意到,李白在与孟浩然、王昌龄、贺知章等这样一流的大诗人交往中,往往迸发出激情与灵感的火花,创作出流传千古的名作。<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显然,杰出的文学作品往往都是在特殊创作情境的激发下产生的。与情趣相投、水平相当的文学挚友密切交流、相处,无疑也是激发创作优秀作品的催化剂。</span>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赠孟浩然》《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留别贾舍人至》等作品,都是在这种情境下创作的。</p><p class="ql-block">6.李白就处于这样一个环境中,诗歌创作被社会广为接受,时常打交道的都是这些极有天赋、极有热情、极有创作灵感、每天都被新鲜的生活所感动的诗人。尽管李白是这所有诗人中最杰出的一个,可是他如果天天闭门造车,不去与这些诗友交流思想、碰撞诗情,他也写不出"黄河之水天上来",写不出"天生我材必有用"。<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所以,伟大的诗人是由伟大的时代与伟大的群体共同酿造出来的。盛唐杰出诗人的相互交流、切磋,对于盛唐诗歌的发生、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这批诗人的身上,普遍具有盛唐文化朝气蓬勃的气质,又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风采。面对政治、面对生活、面对艰难险阻,他们都表现出真的性情、真的爱憎、真的好恶。正是在这种真实、真诚、真率地交流、碰撞中,杰出的才情才在一篇篇诗作中放射出夺目的光辉,成就了中国文学史一段璀璨的星河。</span></p><p class="ql-block">7.<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通过对李白交游的简单梳理我们发现,李白交往的人物很丰富,其个性、地位、性格都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李白能够与皇帝打交道,与王侯将相打交道,与文人墨客打交道,与形形色色的政客打交道,也可以与日常生活中的小人物打交道。李白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一方面可以平交王侯,傲视权贵,另一方面却对生活中的小人物充满了朴实、真挚的感情;他在权贵面前狂傲不驯,保持自己的傲岸人格与独立个性,但在平民面前却始终毕恭毕敬,以礼相待。对那些递给他一碗饭、一杯酒的朴实百姓,对那些为他送行的村民,李白始终怀着深深的感念之情,只有这种最为善良、质朴的情感,才能真正触动李白的思想情感,促使他写出深厚而质朴的传世之作。正是在这些作品中,大诗人才传达出他对世间真善美最本质的理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多元化的交往、交游,造就了李白多元化的情感世界,加之李白天才的艺术创造力,善于将这丰富的情感对象融汇在诗中,融会在他诗歌创作的海洋当中,从而也成就了他诗歌艺术的情感海洋。所以说,伟大的诗人不仅需要以天才的方式来创作诗歌,更需要以天才的方式来融入生活、理解生活、升华生活。</span></p><p class="ql-block">8.不舍,对盛世的留恋;对亲人的思念,对离别的哀怨;对苦恶环境的感叹,对归家的期盼;对怀才不遇的怨愤,对国家前途深深的牵挂。从这些诗中,我们能够感受到李白真实真诚的情感与顽强自信的生命意志。</p><p class="ql-block"> "我愁远谪夜郎去,何日金鸡放赦回"(《流夜郎赠辛判官》)。现在,李白的这个幻想就要变成现实了﹣﹣唐肃宗乾元二年(759)三月,关中地区发生严重旱情,朝廷宣布天下大赦:"天下现禁囚徒,死罪从流,流罪以下一切放免。"(《以春令减降囚徒敕》)所有的死罪囚徒减刑为流放,流放及以下诸罪均予以彻底赦免。这真是做梦也想不到的喜讯!意想不到的喜讯让李白欣喜若狂,他就像笼中的鸟儿又回到了广阔的天空,那颗饱受创伤的心仿佛死灰复燃一般重新燃起了生命的火焰!似乎只是在一瞬间,他就立刻忘却了自己的牢骚愤懑,忘却了流放途中的艰难困苦,忘却了满头白发的花甲年纪,他的心情是这样的轻松愉快,是这样的欢欣喜悦。</p> <p class="ql-block">第十章 经济来源</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1.将欢乐、悲伤、喜悦、绝望、自信、沉沦的情感世界表现得淋漓尽致、无与伦比。这不正是人们仰慕、热爱李白最主要的原因吗?他是盛唐时代最伟大的歌手,他的歌声唱出了这伟大时代光明的理想与暂时的黑暗,唱出了一代人的时</span><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代心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我们不妨稍显夸张地说,李白之所以能够在当时赤手空拳、漫游天下而无衣食花销之忧,虽然不排除他本人具有一定的政治价值,被赐金放还后甚至还笼罩着一层炫目的政治光环,关键还在于他耿介清高的人格力量,清雄奔放的诗歌艺术,洒脱飘逸的精神风采吸引着、牵引着不少读书人的目光、思想与境界,而伴随着所有这一切复杂过程的,就有必要的经济馈赠、酬劳以及补偿,这就构成李白经济收入的第三个来源</span>。正如前面所说的,在当时,李白的这些经济收入来源并不是特例,许多知名文人都有接受润笔、馈赠乃至漫游寄食的经历。</p><p class="ql-block"> 2.正是在经济繁荣、政治开明、充满机遇的时代,士人们拥有最大限度的精神自由空间,所以他们稍不惬意,便会爆发出:"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的冲天牢骚。然而这种牢骚。不满,也是盛世中的不满、牢骚,也是充满希望的不满、牢骚。这种不满与牢骚的情绪,恰恰表达出对前途、未来更大的希望,所以李白才一边说"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一边又说"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归根结底,诗人对自己、对这个时代是充满了自信!</p><p class="ql-block"> 所以我们说,探讨李白的经济收入来源,并不仅仅是在探讨他的个人生存、生计、经济问题。<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李白经济收入来源的实质在于:一个社会如何看待知识、看待人才。透过李白的经济收入,可以窥见盛唐时代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整体面貌,李白就是这个整体面貌的典型象征。李白这样一个整天生活在理想、幻想甚至是自己主观想象中的诗人,虽然并没有多少稳定的收入来源,却依然能够在盛唐皇朝的疆域里往来驰驱,自由漫游,并不因经济窘困而使行动受到束缚,使理想与追求受到限制。这说明盛唐皇朝不仅拥有宽松开明的人才政策,还拥有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经济保障体制</span>。正是由于这些综合的因素,我们才会以一种相对轻松、从容甚至钦羡的心态来探讨李白的经济收入问题,在探讨的过程中,我们禁不住向李白、向那个伟大的时代,投去敬重、仰慕的目光。</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3.我们现在写一首诗、一篇文章,有没有能力感动一千年后的人们?人们能不能透过文字感受到真实、真诚与自信?这对我们而言是一个巨大的疑问,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李白的诗作具有穿越时空、洞察千古的力量,这个力量就来自于他真率的情感、强烈的意志、天才的艺术创造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4.总之,在任何一个历史阶段,李白都自信,是优秀的栋梁之材。我们姑且不论事实是否如此,关键在于李白的自信、自许是朝气蓬勃、自信乐观之盛唐精神的突出表现,这是一个时代的典型情绪,李白尤其是这种精神、这种情绪的典型代表。李白的这种自信、自许,并不仅仅停留在语言、诗歌中,而是用一生的实践、追求体现出这种自信、自许,哪怕有些幼稚、有些虚幻,也从不退缩、放弃。我们从来不会因为李白自比历史上的良将、贤臣而感到可笑,反而觉得他无比可爱、可敬。</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