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出幸福

泥巴少爷

<p class="ql-block">小时候每逢过节,必是父亲下厨,整一桌他的得意菜。家里人都愿意父亲下厨,因为他从不需要帮手,而我每次仍戳在一旁,洗根葱,递个盘。</p><p class="ql-block">中国人不管生活多么艰难,吃饭总是不愿将就。父亲最拿手的,是做扣肉。据说有十八种配料,制作过程也精细到近乎苛刻。然后在蒸笼里猛火蒸上五十分钟,揭开盖来,香气能引来院里一阵骚动。</p><p class="ql-block">人生虽然不如意,但只要吃得饱,就过得去。这种豁达,其实是一种智慧。就像苏轼当年被流放到黄州,几乎没有工资,没有正事,没有住房,没有朋友,日子拮据到要把钱分成一串串挂在房梁上,每天取一挂,生怕“爆卡”,这依然挡不住他对美食的追求。当乐观的苏轼,与黄州烂便宜的猪肉一相逢,便擦出火花——失去了一位文坛顶流,却贡献出绝美的东坡肉。</p><p class="ql-block">“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他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连烧柴刷锅这种细节都安排得明明白白,这一刻的苏轼是精细严苛的,也是充实幸福的。</p><p class="ql-block">如今,我们能轻易享用到各种美食,却似乎少了一份吃的快乐。我想,这是因为生活的困顿,能让人更懂得珍惜——珍惜食材,珍惜过程,珍惜与亲人朋友的一场相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