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菜根谭》中有这样一段话:“人生减省一分,便超脱了一分,如交游减,便免纷扰,言语减,便寡愆尤,思虑减则精神不耗,聪明减则混沌可完。彼不求日减而求日增者,真桎梏此生哉。”认为人生如果不做减法,反而千方百计去做加法,那就等于是用枷锁把自己的手脚锁住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做减法不是消极,这是一种生命精神,是一种生存智慧。“减”是一个行动,“少”是一种状态。减法是通过“减”来实现“少”的过程,但这与“少做事”或者“不做事”是完全不同的。少做事或者不做事,是消极地对待生活,是懒政。事实上,要实现“少”,往往要做更多或者想更多。也就是说,真正的减法,是主动地、积极地去实现“少”的过程。因此,减法不是“极简主义”,也不是尊奉“闲适之道”,而是要通过减法改善我们的生活品质,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这是减法思维的第一要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如何做好减法,在这里,把新教育理念的倡导者朱永新先生的关于《教育的减法》中“父母的减法”部分内容分享给大家,一起学习。</p> 减少对孩子的帮助 <p class="ql-block">减少对孩子的帮助,让孩子自立自强</p> <p class="ql-block">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对孩子的帮助无处不在,许多帮助超出了底线就成为越俎代庖。比如有些父母连吃鸡蛋剥蛋壳的事情都代劳,导致孩子独立生活时,居然不知道如何剥蛋壳;有些父母帮助孩子完成各种手工作业,导致孩子的动手能力严重下降;有些父母从未让孩子学习过烧饭做菜,导致孩子成家后天天靠点外卖过日子。</p> <p class="ql-block">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对此有过精辟的论述:“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能够自己想的,应该让他自己想。”陶行知先生对此也说过:“我们德育上的发展,全靠着遇了困难问题的时候,有自己解决的机会。</p><p class="ql-block">所以遇了一个问题,自己能够想法解决它,就长进了一层判断的经验。自己解决的问题越多,则经验越丰富。若是别人代我解决问题,纵然暂时结束,经验却也被旁人拿去了。”</p><p class="ql-block">因此,儿童的发展,无论是身体的还是品德的,都必须依靠他们自己的活动。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非常重要。人只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成长起来,成熟起来。儿童的世界不是由大人们造好了以后,交给他们享受。</p><p class="ql-block">儿童的世界要他们自己动手去创造。对儿童的帮助是需要的,但是要尽可能减少,只有减少对孩子的帮助,才能真正让他们自立自强。</p> 减少对孩子的干涉 <p class="ql-block">减少对孩子的干涉,让孩子自由成长</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父母总是对孩子喋喋不休,事无巨细,样样过问,从头管到脚,认为孩子“还小”“不懂事”,什么事情都要插一手,不肯放手让孩子独立去做。孩子做任何事情,他们总要站在身后指指点点道“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这样不行,那样才可以”。</p> <p class="ql-block">2012年,《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3328人进行了一项关于上述干涉子女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76.5%的人表示身边过度干涉子女的父母很多,其中32.4%的人认为“非常多”。90.2%的人感觉父母的这种做法会给子女带来很大的压力。受访者中,“70后”占29.7%,“80后”占41.1%,“90后”占6.5%。</p><p class="ql-block">父母最容易在哪些方面干涉子女?调查中,排在首位的是“谈恋爱结婚”(78.2%),其次是“找工作和职业发展方向”(60.2%)。其他依次是:选择学校(59.3%)、选择专业(54.1%)、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42.5%)、培养下一代(37.7%)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过多干涉孩子对于他们的成长无疑会造成不良的影响。调查中,71.9%的人认为父母过度干涉子女,会导致孩子产生逆反心理;64.6%的人认为可能会让孩子形成自卑、怯懦、没有主见的性格;64.2%的人认为会导致孩子承受压力过大,影响其身心健康;53.8%的人认为可能导致孩子走上不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p> <p class="ql-block">关于父母过度干涉子女的原因,除了“望子成龙”等传统观念的影响外,还有三个重要的原因:一是没有意识到孩子的人格尊严和独立性,觉得自己在经济和物质上给孩子帮助、支持,就有权支配子女的一切;二是全社会的教育焦虑加剧了父母的不安全感,导致父母对孩子进行强制性保护;三是父母过于相信自己的智慧和能力,认为自己吃的盐比孩子吃的饭还多,为孩子指路定调不仅是天经地义的,而且可以帮助孩子少走弯路。</p> 减少对孩子的批评 <p class="ql-block">减少对孩子的批评,让孩子拥有尊严</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表扬与批评,是教育孩子时经常采用的两种方法。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表扬和批评都属于强化或反馈。表扬是正强化或正面反馈,即通过赞扬去正面肯定强化一个人的行为,鼓励他下次继续重复此行为。批评是负强化或负面反馈,即通过批评去负面否定一个人的行为,禁止或者减少类似的行为发生。</p><p class="ql-block">古人云:“教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也就是说,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应该以正面强化为主,多表扬、少批评。少批评不是否认对错误、缺点和过失的批评,甚至惩罚,而是要掌握批评的分寸,不要过多、过滥。</p> <p class="ql-block">很多父母尊崇“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传统教育理念,认为“鞭子本姓竹,不打书不读”“不打不成才,一打分数来”;很多父母认为孩子就是“轻骨头”,一表扬就会翘尾巴,而只有严厉的批评才能让他们感到内疚、痛苦、悔恨,从缺点、错误中吸取教训,不再重犯。</p><p class="ql-block">殊不知,过多地批评孩子,不仅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而且会造成孩子的自卑心理,或者放弃、“躺平”,或者对立、反抗。</p> <p class="ql-block">自尊和自信,是人成长最重要的动力,减少一些批评,对于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对于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无疑具有重要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良好家教六字秘诀:自律、自学、自立!</p><p class="ql-block">自律,就是抓习惯,让孩子明白道理,自己把自己管起来。</p><p class="ql-block">自学,就是培养自学能力,寻找适合自己的最佳的学习方式。</p><p class="ql-block">自立,就是独立人格,培养积极向上的内心精神世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