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原文是:</p><p class="ql-block">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p><p class="ql-block"> 故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p> <p class="ql-block"> 在这一章里,老子再一次以水喻“道”,但这一次的重点在于以水喻得道的君王,要像水含污纳垢一样,能为国家而承受谩骂和屈辱。</p><p class="ql-block"> 老子非常推崇水柔弱居下的品性。他说,天下没有什么物质比水更柔弱的了,然而论攻克坚硬之物的能力,却没有什么东西能胜过它。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没有什么力量可以改变他一直向下流动的品性。</p><p class="ql-block"> 老子接下来说,柔能胜刚、弱能胜强,这个道理天下没有人不知道,但却没有人愿意去实行。为什么没人愿意去实行呢?那是因为天下的绝大多数人都喜欢刚强而不喜欢柔弱,特别是不喜欢居人之下。“水几近于道”的主要原因是水善下,善居人所厌恶的地方,这些地方能接纳天下的污垢而不弃。这就是绝大多数人不愿居人之下的原因。说到这里,我们大概就理解老子为什么说出接下来的话了。</p><p class="ql-block"> 老子假借圣人说:能承受国家屈辱的人,才配得上做国家的君主;能承担国家灾难的人,才可以做天下的君王。得道的人是柔弱谦下的,只有得道的人才甘于居下,只有甘于居下,才能愿意承受国的屈辱和灾难,也就是说只有得道的人才可以做国家的君主、天下的君王。这才是这一章的主旨。</p><p class="ql-block"> 这些正确的话,在世俗眼里却好像是反的。</p> <p class="ql-block"> 这一章的翻译是:</p><p class="ql-block"> 天下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弱的了,但在攻克坚硬物质的能力上却没有胜过它的,因为没有什么力量可以改变它一直向下的本性。</p><p class="ql-block"> 弱能胜强,柔能胜刚,天下没有人不知道这个道理,但却没有人愿意去这样做。</p><p class="ql-block"> 所以圣人说:只有能够承受起国家的屈辱,才可以成为社稷的主人;只有能够为国家灾难负责的人,才能做天下的君主。正确的话,一般人听着像是反话一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