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家乡文化”,共享“于都之美”

白~.~

<p class="ql-block">  于都,原叫“雩都”,因县城北面有座雩山而得名,1959年才改名为“于都”。其实,于都早在西汉时期就已建县,距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说于都是一座千万历史古城,可一点都不为过。于都建县时面积幅员辽阔,包括如今的瑞金、会昌、石城、宁都、安远和寻乌县,有“六县之母”的美誉。 </p><p class="ql-block"> 接下来就让我们从“长征渡口”一步一步走进我的家乡、走进于都吧!</p> <p class="ql-block">★第一环 ☞ 于都,长征之始!</p> <p class="ql-block">  于都是红军万里长征开始的地方。1934年10月17~20日傍晚,8.6万名红军战士从于都河出发,踏上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第一步,其中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同志于18日晚渡过于都河。</p> <p class="ql-block">  当年,红军准备长征这件事是绝对保密的,于都人民没有泄露一丝一毫的消息,就算是架设浮船,也是悄悄进行,为了避人耳目,硬是拆了装,装了拆进行了四回,无条件支持、帮助红军!</p><p class="ql-block"> 所以,周恩来总理就说过这么一句话——“于都人民真好,苏区人民真亲”</p> <p class="ql-block">  而于都的百姓也从那时记到了现在。于是,于是便在2023年开展了《长征第一渡》的剧院演出!</p> <p class="ql-block">  本剧以长征中的重大事情为节点,运用兼具故事性和艺术欣赏性的现代影像和舞台技术,讲述了波澜壮阔的长征故事,让观众沉浸式体验中感受长征时期的峥嵘岁月!</p> <p class="ql-block">★第二环 ☞ 于都,长征之宴!</p> <p class="ql-block">  在于都“新长征宴”里,每一道菜的背后都藏着一段小故事……</p><p class="ql-block"> ⊙First ——于都小吃(黄米果、米冻、辫酥、 酸枣糕、擂茶、烧卷子、云片等)</p> <p class="ql-block">  1934年,对于每一个于都人来说,都是一个难忘的一年,8.6万名红军从于都集结出发,开始万里长征,于都人为帮助红军顺利渡河,家家户户无私奉献,扩红参军、借谷征粮、派丁调夫、捐木架桥,倾尽全力。在分别的时刻,场面也十分壮观,于都人民手捧着什锦盒头(烧卷子、花生、豆子、云片、辫酥等)送红军亲人走上浮桥,这些当年的食品,成了现在于都人回忆起来都觉得温暖的美食。</p> <p class="ql-block">⊙Second —— 南瓜汤</p> <p class="ql-block">  那年红军长征时,瓜农老赵主动把搭瓜棚用的木料扛到了于都河边,还特地将未成熟的南瓜切片,用米汤煮成南瓜汤,送到了架桥工地,感动得红军将士们热泪盈眶。</p> <p class="ql-block">⊙Third —— 苏区红面鸭</p><p class="ql-block"> 1934年9月上旬,毛泽东带病在于都,警卫员小陈打听到一个滋补妙方,买来一只本地红面正胡鸭,杀好煮熟斩成块,再配上蒜子、红辣椒,焖制而成,肉质鲜美、汤汁浓厚,并有特别的香味。本地红面正胡鸭营养丰富,容易吸收、能抵抗多种炎症、特别滋补身体,并且做法多样,可红烧、爆炒、炖汤、白斩等,是于都百姓接待贵宾、传统佳节不可或缺的一道菜。</p> <p class="ql-block">⊙Fourth —— 军民鱼水情</p><p class="ql-block"> 于都百姓为怀念当年和红军的鱼水交融的情谊,用鱼肉、淀粉做成饺子皮,包上猪肉制成蝴蝶形饺子,取名"蝴蝶鱼饺"。鱼饺嫩软爽滑,口味鲜香。寓意军民血浓于水的交情。</p> <p class="ql-block">⊙Fifth —— 愈来愈好(农家芋丸)</p><p class="ql-block"> 红军在于都集结休整期间,当地百姓想尽办法让红军吃饱吃好。将芋头煮烂,去皮,压成泥,配以红薯粉,拌匀再用手抓成丸子状,用水煮熟,配上辣椒盐水,口感软糯、劲道。之后于都百姓将芋丸用高汤烩煮或清蒸,成为一道名菜。</p> <p class="ql-block">  除以上美食之外,于都还有许多美味佳肴,如:禾丰珍珠粉;富硒红米饭;雩河鱼干;丝丝乡愁(热拌马安鱼丝);古村寻味(酸炒东坡)……</p> <p class="ql-block">★第三环 —— 于都,景色之美!</p> <p class="ql-block">☆贡江大桥</p><p class="ql-block"> 中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大陆版图上,有着千千万万座桥,唯有一座以“长征”命名的桥,它就是当年江泽民主席亲笔题名的“于都长征大桥”。 </p><p class="ql-block"> “于都长征大桥”位于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城贡江河畔。一九九六年九月,江泽民主席“沿京九,看扶贫”,来到赣南老区,得知当年红军长征第一渡的于都河畔,正在兴建一座“于河大桥”,当即欣然命笔题写六个大字:“于都长征大桥”。</p> <p class="ql-block">☆罗田岩</p><p class="ql-block">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首《爱莲说》,很多人在学生时代都可以很流畅的背诵下来,可是你知道吗?宋朝大诗人周敦颐写下的爱莲说,碑刻发表地就在于都的罗田岩!</p><p class="ql-block"> 罗田岩是一个古意盎然的地方,位于江西省赣州市的于都县郊南,这里历史悠久,古迹颇多,因为比较低调小众,知道的游客并不多,罗田岩古寺依山而建,寺庙内十分静谧,一场雨后,越发显得清幽安静了!</p> <p class="ql-block">☆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p><p class="ql-block"> 为缅怀先烈,1996年,在当年中央红军集结长征的渡口,兴建了占地十六亩的长征纪念园,园内的纪念碑高10.18米,寓意对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和中央机关,从于都出发长征时间的铭记。这里,也被赋予了一个光辉又神圣的名字——中央红军长征第一渡!</p> <p class="ql-block">☆屏山牧场</p><p class="ql-block"> 于都县屏山坐落在于都县南部的靖石乡境内,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结构,海拔1314米,象征着“一生一世”。屏山海拔900米以下是原始森林,郁郁葱葱,遮天蔽日;海拔900米以上则是一片北国草原风光,山顶处5万亩碧绿的高山草原连绵起伏,雄伟壮阔。</p> <p class="ql-block">☆上蕉百湾湖</p><p class="ql-block"> 上蕉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依托于都县梓山镇上蕉水库枢纽工程而来,水库景色优美、风光醉人,既有江南水乡的温文婉约、又不失赣南风光的粗犷豪迈,是赣州境内避暑胜地。景区按照功能特色分为宾馆餐饮服务区和互动娱乐区,客家文化与革命历史区、七彩花山景观区、水上观光活动区、原始森林体验区、山水民宿区等十个区域。</p> <p class="ql-block">★第四环 —— 于都,非遗之县!</p> <p class="ql-block">◎唢呐“公婆吹”‖唢呐一吹,整个世界都安静了……</p><p class="ql-block"> 于都是千年西汉古县、千年人文之乡,公元前201年建县,迄今已有2220年历史。客家先民南迁于都后,用于都盛产的黄竹的壳做成简单的吹筒,吹出高低不同的音,并对唢呐进行改造,形成“公婆吹”。其高音吹筒称“公吹”,低音吹筒称“婆吹”,“公”唢呐稍短、哨片略尖,音色高亢嘹亮,“婆”唢呐略长些,哨片呈扁圆型,音色低沉浑厚,主要分布在于都县的宽田乡、禾丰镇、靖石乡、盘古山镇等地方。</p> <p class="ql-block">◎擂茶‖“家家擂茶声,户户茶飘香;擂茶食中宝,胜过人参汤。”</p><p class="ql-block"> 擂茶是国家第四道非物质文化,已有1797年的历史,而赣南擂茶主要分布在千年古村葛坳附近澄江一带,当地称为油麻茶。</p><p class="ql-block"> 于都葛坳客家擂茶,老字号,遗传千年文化,采用自榨花生油,用优质花生、芝麻、茶叶条主料,经过擂钵与一米五的杆棍,擂作成半液体,擂别时飘香四溢,吃到嘴里口齿留香,耐人寻味,老少皆宜,是一种老少皆宜的饮品。</p> <p class="ql-block">  我的家乡——于都,已经介绍得差不多了,但是在地大物博的中国,仍有着数不胜数的特色风俗,各有千秋,中国人民用智慧和团结组成了一个文明的大家庭。让我们一起好好传承、保护、尊重传统文化的结晶,呵护中国这个温暖、智慧、有根的大家庭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 编辑:谭雅棋</p><p class="ql-block"> 于都中学高一(11)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