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园周边】走访茂名北路“甲秀里”毛泽东旧居

佳柠

<p class="ql-block">雨初歇,走访张园的老土地,来到与威海路一路之隔的“甲秀里”上海毛泽东旧居。</p> <p class="ql-block">步入上海毛泽东旧居,户外是一家四口其乐融融的雕塑。年轻的毛泽东手持书卷侧头,似与身旁站着的杨开慧交谈。杨开慧怀中抱着的是家中次子毛岸青,长子毛岸英则向着父亲张开双臂。该雕塑为2003年为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上海毛泽东旧居特委托北京中央美术学院雕塑家创作。</p> <p class="ql-block">展馆,是三间联排的石库门。都是“两上两下”的结构,坐南朝北。</p> <p class="ql-block">上海毛泽东旧居位于茂名北路120弄7号(原慕尔鸣路甲秀里318号),是一幢石库门房子,有天井、客堂、前楼和厢房等。</p> <p class="ql-block">根据1947年《行号路图》,符合慕尔鸣路以东、威海卫路以南、坐南朝北的三联石库门,仅红框内三套“两上两下”的符合。</p><p class="ql-block">据“百度”显示,甲秀里房屋建成于民国4年(1915年),弄内共两排五幢房屋。坐南朝北,北面一排仅二幢三楼三底,南面一排三幢,系二楼二底房屋。该里弄北通威海卫路,西通慕尔鸣路。当年房屋门牌为慕尔鸣路317、318、319、320、321号。1934年公共租界当局重编门牌,改为威海卫路(后改威海路)583弄15、17、19、21、23号。1950年前后又改为583弄1、3、5、7、9号。在抗日战争期间,甲秀里改名为云兰坊。1960年,开始对毛泽东寓所旧址进行调查,访问了当年到过该处的张琼、杨之华、徐行之、刘清扬、钟复光、王一知等人。最后确认今威海路583弄7号或9号(原慕尔鸣路318、319号)均有可能为毛泽东寓所旧址。</p> <p class="ql-block">1964年上海市文化局曾对该里弄的5、7、9号三幢房屋进行修缮。由于不能最后确定是7号还是9号,1977年将5、7、9号三幢房屋一并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从建设的时间线来看,甲秀里建造之初,一路之隔的海上第一园“张氏味莼园”尚在营业中。</p> <p class="ql-block">孙中山在历史上四次造访张园,并进行演说。1911年12月25日,远在海外的孙中山回到上海,他第一次莅临张园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演讲。</p><p class="ql-block">1912年4月,解除临时总统职务的孙中山再次来到上海,4月17日张叔和致欢迎词孙中山第二次来到张园,并致答词,全场备受鼓舞,并推选他为中华实业联合会会长。</p><p class="ql-block">1912年6月23日,上海各界张园集会,再次邀请孙中山、黄兴等莅临讲话,孙中山便第三次来到张园。</p> <p class="ql-block">1916年,7月17日孙中山第四次访问张园,并在安垲第举行政见演说会,与各界人士研讨袁世凯死后形势,讲解地方自治,这个场景还留下一张著名的历史照片,孙中山身后的大幅图版,演示了他的政治主张。</p><p class="ql-block">1918年,作为游乐场的张园关闭。租界当局将土地分割成28块出售。</p><p class="ql-block">至1924年,张园东区的不少石库门建筑和慕尔鸣路荣康里,已经建成或在建。</p> <p class="ql-block">根据展馆的介绍,1924年6月,31岁的毛泽东携夫人杨开慧、孩子毛岸英、毛岸青以及岳母一家寓居于此。也正是在这里,毛泽东与杨开慧携手革命,共度了一段难得的共享天伦之乐的温馨时光。</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一生多次来到上海,甲秀里是他在上海居住时间最长的居所。</p><p class="ql-block">图中左侧的“两上两下”石库门,不仅还原了石库门的基本结构,也展示了当时的居住状态。</p> <p class="ql-block">一楼前厢房(东厢房)是毛泽东与杨开慧的卧室兼书房。靠窗放着一张书桌,可以想象出曾经伟人在这里奋笔疾书的样子,靠墙则摆着一张床,像这样书房兼卧室的布局,据说在旧时的上海人家,也是挺常见的。</p> <p class="ql-block">这张1924年杨开慧在沪期间与长子毛岸英、次子毛岸青的合影,是这个家庭留下的唯一一张“全家福”,被誉为“不完美的完美全家福”,因为当时中共党内不允许重要人物拍照,所以毛泽东即使身在现场但并未入镜。</p> <p class="ql-block">后厢房是杨开慧母亲房间。从家具陈设可以感受到,当时两个年幼的孩子,也像如今的孩子一样,在祖辈的协助下抚养长大。</p> <p class="ql-block">作为典型的石库门,客堂则是一家吃饭和会客的地方,摆着旧时上海人家里常见的方桌和椅子。</p> <p class="ql-block">前图右侧的石库门(以及未拍摄的另一栋)则作为主题展馆。</p> <p class="ql-block">在上海期间,毛泽东继续担任中共中央局秘书,负责组织部工作,协助陈独秀处理中共中央日常工作,担任《向导》周报编委。</p> <p class="ql-block">同时,在国民党上海执行部任组织部秘书和文书科主任等职,先后负责国民党员的重新登记、黄埔军校在上海地区招生的复试、上海各界追悼列宁大会的组织筹备以及平民教育的指导等工作,并同国民党右派进行尖锐斗争。</p> <p class="ql-block">同年12月,由于积劳成疾,毛泽东带全家回到湖南,开始了领导工农运动的新征程。</p> <p class="ql-block">1930年,杨开慧被国民党杀害,年仅29岁。</p> <p class="ql-block">2017年,建筑本体依据甲秀里复原设计图进行风貌还原,运用传统建造工艺与材质,复原弄堂、门头、山花、砖线、勒脚、窗格等室外场景与室内细部。</p> <p class="ql-block">2020年最新一次展陈提升,陈列馆走访湖南、北京等地征集史料,增补了毛泽东、杨开慧、毛岸英的珍贵实物史料。</p> <p class="ql-block">展中,有一段摘自杨开慧的手稿,从字里行间,流淌着作者浓烈的、深深的情感。这让我不禁想到一首词……</p> <p class="ql-block">2013年12月,中央档案馆编定的《毛泽东手迹》丛书由北京出版社出版。丛书精选了毛泽东不同时期的手迹,共1200余件,计2300余幅图片。书中收录的毛泽东词作《蝶恋花·答李淑一》和《贺新郎·别友》,表达了毛泽东对妻子杨开慧的无限深情。据了解,毛泽东对写给杨开慧的词特别看重,多次修改。其中《蝶恋花·答李淑一》原词为“我失杨花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后改成“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贺新郎·别友》原词曾写作“我自欲为江海客,更不为妮妮儿女语。山欲坠,云横翥”,后改成“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重比翼,和云翥”。(诗文图片均出自《毛泽东手迹》,由北京出版社供图)</p> <p class="ql-block">《蝶恋花·答李淑一》:“我失杨花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挥顿作倾盆雨。毛泽东 九月一日”</p> <p class="ql-block">除说明材料外,还有部分内容来自中共一大纪念馆、静安区文史馆的官方微信、人民网、旅游时报、新民晚报等。</p> <p class="ql-block">展馆的服务处,也找到了关于张园的主题明信片。是啊,身为张园人,走到哪儿,都能一眼望见张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