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3年9月29日,中秋节。我和夫人、女儿、女婿、外孙、外孙女一家六口,祖孙三代,从省城驱车回到了我的故乡过中秋节。</p> <p class="ql-block">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最重视的节日之一,无论在外多远,都会想办法回家和家人一起赏月、吃月饼,寄托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p><p class="ql-block">“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中秋,象征着团圆。人们以月之圆,寄寓人团圆。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可谓人间绝唱,下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则是人们共同的心愿。</p><p class="ql-block">这些年,不管工作多忙,每到重大节日我和夫人也要回故乡看望老人,一起吃个饭。岁岁中秋,年年中秋,今日又逢中秋。今年中秋不一样,能和孩子们一起回去过中秋节,和八十八岁的父亲吃个团圆饭,心情格外好,总想说点什么。</p> <p class="ql-block">我的家乡,在鲁西南大平原上的巨野县万丰镇毕楼村。在这里,我度过了童年、少年和中学时代。</p> <p class="ql-block">巨野县,坐落在鲁西南大平原上,面积1302平方公里,人口101万,现属于菏泽市管辖。巨野历史悠久、文化流长、人杰地灵,是一方神圣宝地。原始社会时期,伏羲氏族曾在大野泽农耕渔猎,上古部落首领尧、舜、禹都在此留下了宝贵足迹。思想家孔子、文学家王禹偁、 晁补之,农民起义领袖彭越、宋江都曾活动在大野泽畔,或落泪或吟咏或斗争。巨野,原为钜野泽而得名。钜野泽,大名大野泽,是古代有名的湖泊沼泽地,上古九泽之一。大野泽在现在山东巨野县的北面,到了唐朝时,湖面南北长三百里,东西宽三百余里。五代以后,湖面自南向北逐渐干涸,中南部成为平地,也就是现在的巨野梁山的地面,其北部就成为了梁山泊。巨野县,自西汉时开始置县,其治所在现在巨野县城的东北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为巨野这片古老的土地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和优秀的传统艺术,是著名的中国麒麟之乡,中国农民绘画之乡,中国戏曲之乡,中国武术之乡。巨野县境内有万福河、涞水河、涞赵新河、郓巨河四大主要河流,我出生的毕楼村就位 于万福河北部不远处。</p> <p class="ql-block">我出生地毕楼村,为什么叫毕楼,我问过村里的很多老人都说不出缘由。在巨野有不少村庄叫“楼”,像我们村附近还有“刘楼”、“李楼”、“陈楼”、“许楼”等,据说最早的民宅都是土坯房,偶尔有大户人家用木头建起二层楼便成了坐标,多个村庄没几个,故因此为名。在楼的附近有人家居住,人们为了便于说明地址,把居住人家的姓连同那个地方的特征连在一起,像“李家楼”后来居住的人多了,姓氏也多了,渐渐就把中间的“家”字去掉了,也就成了“李楼”了。居住的人多了,成了村子,也就是原来住在一起那些人家统称为一个村,于是就成了村名。楼,是指两层以上房屋、楼房,也用来指楼房的一层。用现代人说,住别墅不叫别墅,是摞起来的房子。从我记事起,我们村就没有楼,全村大约八百多口人,东西长,大半个村的人毕姓,只有少数张姓,他们大多住在村东头。</p><p class="ql-block"> 毕姓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第十五子姬高之后,属于以国名为氏。据《姓氏考略》中记载:“周文王第15子毕公高之后,以国为氏,望出河内,东平、太原。”周文王的第15子高因兴师伐纣,立赫赫战功,被周武王姬发封于毕地(今陕西长安),建立了毕国。在两周后870多年间,周文王的这支毕氏子孙一直显赫于世,并且历代相传至今。毕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且名流辈出,人群分布在全国各地,人口约有102万,在人口姓氏中排125位。我们村毕氏字辈与山东淄博、巨野、莱芜字辈:“自际盛世,海出丰凝,远承先德,于耜(泗)研经(京),结(洁)辈家第,昭旷堂亭,温良恭俭,苗裔嗣(思)铭。”我出生时在我们村,乃至巨野县是毕氏家族最小的备份。 要说我们村有楼,就是我们家的了土楼。我父亲兄弟四个,住在村西头的一个四合院里,大伯住正房、也就是说堂屋,二大伯住东屋,我父亲排行老三住西屋,四叔住南屋。我还有一个姑姑,嫁到邻县成武县南鲁公社的孟楼村,后搬到济南市。从街上通往我家四合院里有一个过道,过道的上方又加了一层,过道内放上梯子可以上到加层,里边放了些杂物。小时候,我们 经常爬上去捉迷藏,弄得满身是土。我想,这就可能是毕楼村的“楼”了。</p> <p class="ql-block">鲁西南是一个人口比较密集的地方,村村相距一两里地。我们村东边村叫前柴庄,南边叫顺合集,西边叫董海,北边叫郑庄,相距都不到二里地。我在田庄村上完了小学,在刘集上完初中,后来又到公社驻地营里公社上完了高中。高中毕业是1972年,我回到毕楼村,那年十七周岁。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计划经济的时代,行政管理是按省、市(地区)、县、人民公社、大队、生产队划分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那是农村人生活的真实写照。生产队社员听到钟声,男女社员都会到村头大槐树下面,听从生产队长安排活,犁地的、播种的、挑粪的、打农药的、割草的、浇地的等。干完活一天下来,按男女老少记工分,到年底,用工分来换取粮食,许多家庭的粮食不够吃,生活用品都用票,什么粮票、布票、自行车票等,计划供应。一根冰棍2分钱,一个烧饼五分钱,一个作业本五分钱,一斤猪肉4毛钱,也只能是到春节才能吃一顿,物资十分匮乏,吃不饱饭是常态。七十年代初的农村教育也十分落后,中学毕业回到农村算是有文化的人了。1973年村里的小学招民办教师我被选中了。这年3月我成了村里的一名民办教师。</p><p class="ql-block">民办教师最早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应运而生,但大量出现是在上个世纪70年代。那时,随着农村中小学的普及,教师奇缺,所以许多农民高、初中毕业生就走上了讲台,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民办教师”,当民办教师一般是村里提名,公社教育部门批准,其享受待遇是工分和上级发的补助,小学民办教师每人每月12元,中学民办教师每人每月14元。我们村的学校在村东头儿,是一家地主家的后院儿,学校共有四名教师,其中一名公办教师那时叫吃“国粮”的,是国家正式编制城镇户口,按月领工资,其余三名民办教师领工分和补助,学校几十名孩子分五个班级,我负责三四年级学生的教学。 当了民办教师在七十年代农村里算是体面活了,但总觉着还是农村,没 多大出息。</p> <p class="ql-block">我兄弟四个,一个妹妹,我是老大,总不能面对黄土在农村一辈子。1973年,村里征兵工作开始了,我积极报名参军去,体检过了,政审也搞了,满心欢喜当上兵了,可始终没接到人伍通知书,后来才知道让村里有权人顶替了,心里很长一段时间想不开。 </p> <p class="ql-block"> 转眼到了 1974年的冬天,征兵工作开始了,我当兵的初心不改,一心想当兵。那时当兵的目的是非常模糊的,更不知道当兵是尽义务。首先是被当时宣传气氛所感染,“一人当兵、全家光荣”,发自内心深处的想法是当兵就能走出鲁西南的黄土地,不与土坷垃打交道了。当兵能吃饱饭,当兵有出息,当兵能见大世面……一句话,当兵能过上好日子。这次争取当兵,我接受了上年没当成的教训,首先找到村里管征兵的民兵连长,想尽办法给他套近乎,经常上他家跑,让他满脑子知道我就是想当兵。部队上到我们公社里带兵的是梁山籍的一位代理排长家访,因为我早已做足功课,问我为什么要当兵讲得头头是道,他非常满意,再加上我有一年多当民办教师的经历,他认为到部队也绝对差不了。 这一年,我顺利地参军了。离开了巨野县,离开了生我养我的故乡毕楼村,走出了鲁西南。</p> <p class="ql-block">时光荏苒,弹指之间,我离开了我深爱的家乡近五十年。五十年的时光流转,孩儿时小家,己成为四十多口人的大家,多数在省城、县城工作上学,我也由少年变老年。如今,我带着对家乡的思念和充满记忆的心情回到这片曾经属于我的土地,感受学生时代的记忆和岁月的留痕。当我踏上家乡的土地,我发现时间似乎已经定格在那个年代。</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天是故乡的蓝</span></p><p class="ql-block">蓝蓝的天空像深邃的眼眸。蓝蓝的天空像湛蓝湛蓝的湖水。蓝蓝的天空像一片大海,也像一床蓝色的棉被。蓝蓝的天空像爱人的眼眸,深情地凝望着大地。蓝蓝的天空像一位母亲,养育着世间万物。蓝蓝的天空像一块无瑕的碧玉,熠熠生辉。</p> <p class="ql-block">淡蓝色的天空洁净得没有一丝杂质,淡淡的颜色一直延伸,蔓延了整个天空。天空恬静的如一面明镜,仿佛可以照映出整个大地。鸟儿不时的从天空中划过一道道优美的弧线。蓝色的天幕上嵌着一轮金光灿烂的太阳,一片白云像碧海上的孤帆在晴空飘游。</p><p class="ql-block">湛蓝湛蓝的天空就像是个神话般的世界。天空中那自由自在的小鸟快乐地飞翔,给天空增添了一份色彩。天空中的云朵漂移不定,像蒙羞的少女,娇羞欲语,蓝蓝的天空与雪白的云组合成了一幅令人陶醉的诗画。</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风是故乡的甜</span></p><p class="ql-block">故乡的风,散发着芳香,融合了故乡大地的气息,带着青草的香气,花朵的芬芳,浸润在空气里渐渐弥散。故乡的风是亲切的、温柔的、熟悉的,站在风中,任凭风抚遍全身,心绪随风而动。漫步在风中,仿佛身处在一个充满希望的世界。风拂过面颊,清新的气息填满了整个身体。</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月是故乡的明</span></p><p class="ql-block">季羡林在他的散文里写道:“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的故乡的月亮。”月亮里有我们每个人所留念的故乡,不论你身在何处,飘零何方。于是,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于是,杜甫道;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于是,张九龄言: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p><p class="ql-block">家乡的月亮不一样,</p><p class="ql-block">家乡的月亮暖洋洋。</p><p class="ql-block">它是母亲的笑脸,</p><p class="ql-block">它是父亲的目光,</p><p class="ql-block">它是亲人捧出的美酒,</p><p class="ql-block">陶醉了我心中思乡的衷肠。</p><p class="ql-block">家乡的月亮不一样,</p><p class="ql-block">家乡的月亮格外亮。</p><p class="ql-block">它是我童年的梦想,</p><p class="ql-block">它是我青春的向往,</p><p class="ql-block">它让我插上了腾飞的翅膀,</p><p class="ql-block">飞到了我心中梦想的地方。</p><p class="ql-block">家乡的月亮,</p><p class="ql-block">永远照在我的心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情是故乡的浓</span></p><p class="ql-block">故乡之情,总是给人温暖,令人思念,那是岁月留下的一瓣心香,在记忆里永恒,在时光里安详。当我见到阔别多年家乡人,那种真诚,那种热情,那无比亲切的嘘寒问暖,听到这熟悉的乡音。在这里,没有虚伪的寒暄,做作的恭维。也没有城里相互竟竞争的态势,在这里,只有真切的温暖,简单的问候,却让你久久感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饭是故乡的香</span></p><p class="ql-block">虽说百城有百味,却永远是家里饭菜最香。很多人游历大江,闯荡南北,尝遍各地美食,内心深处却会时常想起故乡的饭,想起厨房里飘出的香味,这就是这家乡的味道,萦绕在灵魂深处,挥之不去。</p> <p class="ql-block">故乡是魂牵梦绕的地方,故乡是安放灵魂的原乡,故乡是游子的念念不忘。那些儿时温暖的回忆,那些快乐的时光,总是在梦里飘荡。时光佩服老了容颜,唯一不能改变的是,那一缕淡淡的乡愁,那一抹浓浓的乡情,将永远烙印在内心最深处,让我在时光的原野里温婉如初,在纷繁的尘世里恬静欢喜。</p> <p class="ql-block">时过境迁,物是人非,故乡的一切都已变成美好的回忆,对故乡的那份依恋、那份缠缠却如同烈酒,历久弥香。</p> <p class="ql-block">父亲与回故乡过中秋节的家人合影。</p> <p class="ql-block">父亲与孙辈合影。</p> <p class="ql-block">父亲与重孙辈合影。</p> <p class="ql-block">部分家人在巨野县城毕结峰新家的合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