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月亮

气逸质伦

<p class="ql-block">  每逢中秋月圆,记忆里总能浮现小时候奶奶接月亮的一幕。</p><p class="ql-block"> 平时吃饭被岁月包浆的炕桌,临时被征用为供桌,稳稳的摆放在屋檐下,位置刚好能清楚的看到八月十五升起的月亮。接月亮前的程序一样不能少,奶奶洗干净双手,用裹脚布裹好她的小脚,绑腿带一圈一圈打到膝盖稍下一点的位置,收拾妥当后下炕,在一只像一片树叶状铜制的鞋拔子帮助下奶奶把她的五寸金莲穿进鞋子里。然后再洗一遍双手,点燃三只香,工工整整的插在堂屋中间的香炉之上,柏枝当然不能少的,点燃后霹雳吧啦的冒着烟火,放置在供桌的前方,烟雾燎烧,增添了一丝庄重和神秘,在烟雾袅袅之间开启了接月亮的仪式。</p><p class="ql-block"> 接月亮之前,当然想把奶奶五寸金莲而非三寸金莲的故事给各位看官讲清楚。奶奶娘家虽处浅山,但家境还算殷实,在当地也算大户人家,估计奶奶的妈妈在这种家境熏陶下,相比思想还算开通,再加上奶奶撕心裂肺的哭喊,终于奶奶裹脚的噩梦中途夭折,因为裹脚的时间达不到规定周期,所以奶奶的脚属于裹脚女人之中的大脚,又属于正常女人脚的小脚了,五寸金莲,算是我恰如其分的比喻了吧!</p><p class="ql-block"> 言归正传,接月亮的前置程序已经在奶奶肃穆的氛围之中完成了,奶奶开始把各种接月亮的供品摆上桌。首先上桌的当然是自家蒸的大月饼,月饼是当年收获的麦子磨制的面粉制作的,掺加上房前屋后自留地种植的红花和香豆,红花和香豆都要捣成粉,在新鲜压榨的菜籽油的调和下,拌着红糖夹杂在一层层面团之间,大锅蒸制二十分钟左右出笼,香气扑鼻。水果当然不能少,也是院子里果树上刚刚采摘的,每年的中秋节,都是我和哥哥最开心的时刻,今天可以放开了肚皮品尝自家树上的苹果,爬上果树,大快朵颐,吃着一个,眼睛又瞅准了树梢更大更红的哪一只,颇有孙大圣蟠桃园摘桃的放肆和酣畅。爹爹埋在粮仓里好久的西瓜,也是隆重登场了,月饼放置在中心位置,西瓜占据在旁边,霸气十足。当然被我们称作点心的五仁月饼,是一块一块被油纸包裹的,属于城里人的赠品,物以稀为贵的点心被盛在小盘子里,和自家蒸出来的大月饼相比,就是小家碧玉了。各种供品摆放完毕,接下来就是静静等候。接月亮,对于我们来说就是玩耍打发时间,等着吃那些好东西。皓月当空,那个时候我还没有背诵过“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不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岁月,就在懵懂无知中划过。</p><p class="ql-block"> 多年以后,那张接月亮的炕桌不知所终,旧居也随着农村的荒芜随着清秋滑落的树叶慢慢叙说着孤独,接月亮的奶奶相继和父亲、叔叔在地下团圆了,每逢中秋月圆之夜,也许他们在地下共享着我们凡人看不见的天伦之乐,而留给我们后人的只有深深的思念。后来的我们,再也没有过奶奶接月亮时的那份庄重和虔诚,曾经围着供桌玩耍的兄妹都有了自己的子嗣,节日相逢,无论如何寒暄,却回不到那时打打闹闹的情景。</p><p class="ql-block"> 多日的阴霾天气放晴了,今年的中秋应该是皓月当空,“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当诗词歌赋潜移默化改变自己修为,润泽气质心灵的时候,越发怀念许多珍贵的日子,一段话说的好:我们喜欢回忆过去,不是过去有多好,而是再也回不去了。</p><p class="ql-block"> 接月亮的日子,只剩回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