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洱源县罗坪山西麓的乔后镇,四面群山叠翠,到处流水潺潺,是山川秀美的风水宝地,它虽然只是云岭深处的一块弹丸之地,却因产盐和火烤饼而远近闻名。</p><p class="ql-block"> 踏着秋天的脚步,走在古镇的小路上,到处是秋色灿烂的景色,墨绿的山峰绵延起伏,清清的河水碧波潋滟,崇山峻岭的群峰环绕着这个古镇,整个古村落沉静在青山绿水中,显得静谧深邃。</p> <p class="ql-block"> 古镇初始以盐而响誉四方,也因盐而商贾云集,清道光末年,灶城设立八十灶,开启了熬制食盐和促使了马帮文化,同样也促使了古镇丰富多元的饮食文化,乔后火烤饼也应运而生,甘记白菊火烤饼、“白大妈火烤饼”、“张氏火烤饼”、“赵氏火烤饼”、“佳怡蛋清饼”、“阿三火烤饼”、“王记火烤饼”在乔后镇传承悠久,具备规模,产品色泽鲜丽、口感极其舒润,获得了广大消费者的好评和厚爱,乔后火烤饼在工艺上采用传统柴火烘烤,原材料生态无公害和现代化的无菌流水线工艺相结合,产品畅销国内各地。</p> <p class="ql-block"> 走进了“乔后白大妈火烤饼”,一座整洁宽敞的作坊呈现在眼前,南侧的屋子作为饼子加工房,中间的房子是考烤制间,北边的房子是包装间。制作坊的几个围着围裙、戴口罩,衣着整洁的女工正在案板上制作饼子,有的揉,有的捏,有的包,做好后用托盘送到烤制间。烤制间炭火熊熊,热气腾腾。包装间里十多个人工作紧张有序的开展着,火烤饼的整道工序如流水般的流转。</p> <p class="ql-block"> 一、小白饼</p><p class="ql-block"> 小白饼有五种馅(豆沙馅、白糖馅、鲜花馅、核桃馅、火腿馅),1,和面:制作小白饼首先要称出熟面和相应的化油这道工序很讲究,小白饼的松酥口感完全取决于此,和面过程完全使用化油,不能加水,而且面团柔软要恰到好处。2,擀制小白饼外皮:生面加上化油、蛋清和少量的水,然后用力揉搓,将面团揉成条状切成核桃大小排放在案桌上,使用木板将生面团压平,将熟面团作为馅料包好,使用木擀锤依次压平叠折,这道工序很讲究,小白饼起层的好坏完全取决于此。3,包馅料:将擀好的面料压成中间厚边缘薄的饼,包如准备好的馅料,在模板上放进茶叶、芝麻(切好的核桃片),压成饼后翻转过来,茶叶和芝麻(切好的核桃片)印在上面自然形成了图片,再用扎成梅花状的木托蘸上红颜料,印上一朵鲜红“梅花印”。4,烤制:将成型的小白饼依次放入圆锅,大约烤制40分钟,掌火可是一门绝活,讲究的是“火色干好”,刚出锅的小白饼呈杏黄色,非常酥脆香甜,一口下去,馅料溢出,细腻的口感让人回味于心。</p> <p class="ql-block"> 二、巴烫:这是一种没有馅的饼,完全使用熟面。首先将香油倒入熟面中充分搓揉,之后加上按一定的比例配制的红糖、白糖、鸡蛋、土碱水,揉捏成团后放进装上茶叶、核桃片、芝麻的木托里压平,使劲一磕,拓印成型的饼依次放入圆锅,大约烤制40分钟才出锅,巴烫要烤成“巴烫色”(本地方言,指比杏黄色还多黄些)才是标准色。</p> <p class="ql-block"> 三、大月饼:大月饼是中秋夜用来祭祀月亮和灶君的,制作月饼的工序有点复杂,馅料有白糖、红糖、炒熟的芝麻和捣碎的核桃粉,少许的熟面、熟香油等。将和好的面捏成面团,按照3:2分成两份,大份揉捏成团,用木擀锤擀制成圆形,铺上馅料,馅料拌均匀后抹平,再将小份用木擀锤擀制成片盖在大饼的馅上,然后将留出的沿边翻压上来扭制成麻花状的边线,再将饼翻转过来,使用夹子在中间夹制“月”或“灶”字,中间用茶杯烙一个圆形,接着用不同型号的夹子夹出不同花口的图案,下锅的大饼需在上部涂上一层香油,在使用竹签在不同的位置打上气眼,烤制大饼比小白饼更需要耐心,要把握好火候,底火和面火都不能太旺,还需不断地转动铁锅。,以保证受热均匀,大饼松软香甜再加上薄荷粉特有的味道,轻轻地咬开,那种有粗有细,有香有甜的味道布满了整个舌尖。</p> <p class="ql-block"> 四、鸡蛋糕:,一般30个鸡蛋打成一盆,用力将鸡蛋捣碎到泡沫出来,再加上适当的面粉、一边加面粉一边搅匀,直至面粉与鸡蛋完全融合在一起,再适当加上白糖、熟香油、奶粉、泡打粉、苏打水等,整个工序都需要不停的搅拌,直到黏黏的可以拉成线条才可以烘烤,烘烤时锅底倒上适量的香油,等香油烤至冒烟时才将调制好的蛋糊慢慢倒进锅里,烤制的方式如同大饼一般,出炉的鸡蛋糕柔而不软,油而不腻,香甜可口,吃到嘴里入口就融化了。乔后火烤饼的色泽滋味和质感简直就是一对完美的搭配,令人回味无穷。</p> <p class="ql-block"> 闻香而至的客人,每天都络绎不绝。乔后火烤饼,以它纯天然的原料,纯手工的传统手法制作而成,清香扑鼻,口感绵软,甘甜适中,吃后口齿留香,给人留下了久远的美好印象,每逢中秋佳节,人们总要带上几箱饼子馈赠给亲人朋友。</p> <p class="ql-block"> 火烤饼的起源</p><p class="ql-block"> 据记载,乔后盐矿发现于明末清初的1644年,清咸丰八年(1858年)有规划地建成制盐工厂(盐灶八十座)。八十灶即八十个土木结构院落,从东到西共十排,每排八院。中间是一条东西走向的青石板官马大道,往南一条大道直通南门,往北一条大道直通财神殿。城四周筑有高大厚实的围墙,成为一个封闭的制盐工场。八十灶有北门、南门、西门三个城门,北城门为一层,设两扇大门,门后有值班室;南城门较北城门高大,门上飞檐斗拱,很有气势;西城门为两层楼门,一层有厚重宽大的木制大门,二层为保卫人员值班居住,楼上有小窗,射击孔供观察瞭望。</p><p class="ql-block"> 城内院落均为白族三坊一照壁布局,坐东朝西的主房为盐灶,每灶八口大铁锅,煎卤煮盐,灶后部为烤盐工段,两侧偏房为灶户及盐工生活居住,每个院落都取有一个吉祥的名字:如:三合灶,聚宝灶,仁和灶等,八十灶简称灶城,建筑上巧妙利用东高西低的地势,引入清水留到每个院落,供制盐用,废水沿明沟暗渠向西流入城边的排水沟。</p> <p class="ql-block"> 灶城内的灶户,多为殷实人家,有的既经商又制盐,还有的是工商兼地主,他们有较强的经济实力,供自己子女读书,灶城顶东大院,早年设为学堂,虽为启蒙教育,百年来也培育出不少人才,原清末四川巡察史、四川武侯祠“天下名联”作者剑川人赵藩,幼年时曾就读于此;清华园中的“举火人”施滉,幼年时曾随任教的父亲就读于此;新中国成立前较早接受马列主义,跟随共产党投身革命事业的原云南省博物馆馆长王立政同志、原云南省林业厅厅长谢铭等同志。</p> <p class="ql-block"> 此时的乔后俨然已成为滇西北古道上的经济文化重镇,乔后的盐运往西藏、等地,没有通公路的时代,每天都有数十对南来北往的马帮,都要驻扎在这里交易货物,驼运盐巴,驻扎在乔后的马帮遍布清水河西岸,白天成百的马匹嘶叫声不绝于耳,有节奏的马蹄声合和着叮当的铃声汇成了一首动听的交响乐。通往四面八方的盐马古道上尘飞土扬,南来北往的马帮文化同时促进了乔后地区丰富的饮食文化,火烤饼因为清香扑鼻,口感绵软,甘甜适中,保存期长,方便携带而流传至今。</p><p class="ql-block"> 如今乔后地区从事火烤饼加工的作坊就有七八家,无论在火烤饼的制作工艺、品种款式、价格服务都在不断推陈出新。乔后火烤饼将继续带着乡愁、带着甜蜜、走出大山、走到州府、走到省城,走到全国各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