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长城守军的组成及管理体制<br> 明朝设置的长城防御体系,不同时期,防御的重点及范围有所不同。有的时期长城之外仍设有司府或军事机构,包括藩王守边以及少数民族的自治卫所。只是明后期君臣无能,在边防上只能依托长城来自卫。本篇介绍明朝长城的守备力量及管理体制。<br>一、明边军的组成<br> 明朝军队主要由卫所、京营、边军三部分组成,其中卫所驻守全国各地,是机动军事力量;京营驻守京城内外,是卫戍部队;边军驻守边疆,是边防的常备军。<div> 边军承担着保卫国家的重任,由于明朝的劲敌主要来自于西北方,所以,大部分边军驻扎在西北方,依托长城进行防御。<div> 长城是纵深百里、长万里的军事防御带,对每个区域、每段长城、每道关卡、每座敌楼都需要配备数额不等的守军。大体来说,明朝长城防线常备兵力一般在80万左右。<br> 明朝边军的组成很杂乱,分工细腻并有交叉。大体上来说,有骑兵、步兵、车兵、辎重兵,或分为战兵、守兵、杂兵。还具体细分为:<br> 按地域来分,有主兵、客兵。主兵是本地域的长期驻守部队,客兵是来自于其他地区,短期驻守。客兵也称班军或南兵,按春秋两季轮流戍边值守,所以又分春班和秋班。<br> 按专业来分,又可分为瞭望军、墩军、拨军、烧灰军、采木军、屯军等等。<br> 按职能来分,除了墙上守军,长城沿线还分布着夜不收、烽(火种)兵、营兵、卫所兵以及大量用于传警、通讯的拨子、驿站兵等。<br> 戍边人员主要来自于卫所、军户(家族式职业军人)、边民、家丁、奴隶、犯人。朝庭发配的犯人及家眷戍边,也称恩军,以念皇帝不杀之恩。<br> 明后期,戍边的一些卫所改成营兵后,营兵又分为四种,总兵统领的称正兵,副总兵分领的称奇兵,参将分领的称援兵,游击将军分领的称游兵。<br>二、边军的职能<br> 边军的主要职能就是守边、屯垦,实行耕战结合。<br> 毫无疑问,打击来犯至之敌是边军的主要任务。同时,边军还承担着袭扰破坏对方的驻地、牧场,协助后方部队出击,修筑长城,训练士兵等。并通过边防轮值,锻炼内地部队,以及展示明军形象,威慑敌方等。<br> 明朝对边军采取自给自足的政策,可携带家眷。部队基本上是三分戍守,七分生产,所以大量的工作用于垦荒种地、放牧以及军工生产。<br> 在偏远地区,边军还承担着地方政府的职能。大的营寨内设有衙署,管理当地的行政工作,发展当地的人口、经济。此外,边军还负责边贸税收,打击走私,控制人口流动,抓捕逃犯,接纳管理充军囚徒等。</div><div> 国内危机时刻,边军应朝廷征调,出兵平息叛乱。<br>三、边军官员的配备 <br> 1.总兵 </div><div> 明朝的官职很多,称呼冗长复杂,职责分工细致。就边军来说,大致分十个等级,总兵、副总兵、参将、游击、千总(守备)、把总、队官、甲长、小兵。其军衔有将军、都尉、骑尉(提调)。<br> 明初总兵是临时职务,遇有战事授命。中期成为固定职务,成为镇守一方的军事主官。后期,总兵设置乱而多,权力大,成为了所辖区域的最高军事长官,甚至超越都指挥使。</div><div> 总兵没有品级,但可挂将军衔。总兵兼着的其他官职却能体现品级,一般来说是一品官。有的总兵还冠以朝廷东宫的荣誉称号,如太保、少保等。<br> 总兵由总督、巡抚节制和监督。总督是钦差,正一品,在当地有官职,驻节地方。其官衔有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及督察院副都御史等。为了边镇之间的协调,总督可同时任职几个边镇。如谭纶就曾任蓟辽保定总督。<br> 巡抚也是钦差,负责地方的一些事物,一般由兵部侍郎兼督察院右检都御史兼任,级别低于总督,高于总兵。如果布政使、按察使、总兵之间扯皮,朝廷就会派个巡抚去协调。<br> 2.副总兵及以下</div><div> 总兵之下配一名副总兵,协助总兵驻守。参将与游击负责练兵防守,带兵出击,并联络地方负责后勤的兵备与通判,保障军队的给养。<br> 守备是长城线上的主官,负责堡城或隘口的防御。副总兵、参将、游击、千总(守备)可挂都尉衔。<br> 长城沿线守军实行营兵制后,在守备之下一般设有提调。提调没有官衔,相当于现在的营长,下辖三四百人,负责一城或一堡或一小营的管理。<br> 把总负责一至五个敌楼及敌楼两翼城墙的防守。队官也称防守官,管理几个甲长。甲长负责一墩或一座烽火台,如靖边墩甲长,管理墩兵5人,夜不收2人。把总、队官可挂骑尉衔。<br> 一般来讲,明朝边军按镇、路、关及营城设置。总兵是镇的主官,可直接带兵2万,参将或游击是路的主官,可分别带兵5千、2千。提调、守备负责守关或管理营城。换防的班军(客兵)一般是游击将军或千户。这些军官还兼有其他头衔。<br> 具体称呼某一个官员字数很多,如称呼谭纶、戚继光:总督蓟辽保定等处军务兼理粮饷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宜黄谭纶,总理练兵兼镇守蓟州等处地方总兵官中军都督府右都督凤阳戚继光。虽然啰嗦,倒是把职务、官衔、职责、籍贯交代的很清楚。</div><div>四、边军的管理体制<br> 明朝的边军管理体制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起初是塞王守边,后期发展到九边镇守。塞王守边是将藩王分封到边塞地区驻守,由他们带兵维护边疆的稳定。九边镇守是将长城防御线划分九个边镇,由朝廷任命总兵官负责每镇的防守。<br> 各镇又将长城分段管理,有的按路划分,有的按关口管辖或区域划分。其中蓟镇长城划分最细,不但划分了东协、中协和西协,还将每协分四路,每路管理若干个营寨及关口。<br> 边军的物资管理也非常细,大到粮饷、车、马匹,兵器,小到旗帜、烟火、锣、鼓的配备数量都有定额。规定的条条框框也很多,如和平时期,屯田、养殖、兵器制作都有具体指标,战时通讯的规则,出击方式,甚至城墙上几个垛口需要配置几名战士都有要求。<br></div></div><div>下篇《明朝长城的作用》</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