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于右任故居

老姜

<p class="ql-block">于右任,曾在民国政府中任重要职务的陕西籍名人。早年是同盟会成员,国民联军驻陕总司令。复旦大学,上海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创办人。曾任民国政府监察院院长长达34年,是国民党内重要决策人物。</p> <p class="ql-block">于右任故居在陕西省三原县县城,这里离西安市仅30多公里。交通便捷,故居在三原县县城西关一个叫斗口巷的狭长巷子里。要不是当地政府很远就设指示牌引导,还真不容易找到。</p> <p class="ql-block">斗口巷的故居并非是于右任的出生地。他的出生地是在三原县东关一个破旧的租房内。西关故居是于右任16岁那年他父亲倾其所有积蓄购置的。</p> <p class="ql-block">与大多数国民党高官具有显赫家世不同,于右任出身在一个非常贫寒的家庭。父亲常年在四川经商,母亲赵氏来自当时更加贫穷的甘肃省静宁县,是插着草标被他父亲买回来的。</p> <p class="ql-block">于右任2岁时,母亲赵氏不幸因病去世,此时父亲远在四川。母亲临终前嘱托二伯母房氏代为抚养。兵荒马乱,于右任在三原租房被毁,伯母将他带回泾阳县祖母家生活达8年。</p> <p class="ql-block">每年清明节,伯母都带他回家给母亲扫墓。在生母墓前,幼年于右任都要向母亲哭诉今年已经几岁了,读几年级了,读的什么书,考了多少分,得了多少奖,声泪俱下,闻声悲痛。以至成年后于右任回忆往亊,“读书不敢不勤”。11岁时,他三叔助他进入三原著名私塾就读,其书法就此练成,学业快速长进。伯母督课每夜必至三更,若于右任在校犯错,伯母常数日不悦。</p><p class="ql-block">于右任17岁中秀才,20岁中举人,人称“西北奇才”。</p> <p class="ql-block">1903年,青年于右任因写文反清而被清政府通揖,令三原县县令发文捉拿,于右任闻讯只身逃往上海,后就读上海震旦学院。于右任学识深受院长马相伯赏识。震旦学院是教会学校,1905年震旦师生因反对洋教会,马相伯和学生们一起退出震旦学院而另组建一所新学校。马相伯接受于右任建议,新学校取名复旦公学即后来的复旦大学。次年于右任在日本结识孙中山,入同盟会,开始了自己的革命生涯。</p> <p class="ql-block">在上海期间,于右任以办报为生。但他办的报纸因“反袁”及宣揚辛亥革命而被查封,后逃往日本,和孙中山一起从亊革命活动。</p><p class="ql-block">1912年于右任担任民国政府交通部长。1924年于右任当选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随后又担任民国政府审计院院长,监察院院长。</p> <p class="ql-block">于右任出任监察院院长前后时间长达34年,被称为民国政府“监察之父”。一般来说,中央监察院院长是个既重要又敏感的职位。而国民党多数高官以并不清廉闻名于世。这个监察院院长有多难当可想而知。似乎只有于右任这样本身清廉而又威望极高的学者型官员才能胜任。即便如此,于右任仍在有些案子中“望虎叹息,无可奈何”。在当监察院长期间,于右任前后拿下了6名省长,2名县长,杀了一个贪腐处长。但对贪腐的铁道部长顾孟余,因后台过于強大而打不下去了。有人嘲笑他“监而不察,察而不明”。他也只能“一声叹息”了。</p> <p class="ql-block">1922年10月,于右任创办“上海大学”并任校长。1929年开始,于右任从亊历代草书之研究。</p><p class="ql-block">于右任一生最伟大的业绩在于研究书法并取得辉煌成就。他的篆书,隶书,草书,行楷书法样样都出类拔萃并且自成一家。有学者认为于右任是我国书法史上近百年来无人超越的书法巨擘,尤其是他的草书书法,被称为“草圣”。</p><p class="ql-block">中国文字的草书书法,虽然字体优美,书法家和民众都非常喜欢,但历代书法各家各派自成一体,或者一字数形,五花八门。于右任发起成立草书研究社,他提出草书书法要易识,易写,准确,美丽四个原则。对历代书法家体态各异的草书型体统一造型。经过两年时间研究编写,“标准草书千字文”这本著作问世。给形体无定的草书定了型。为书法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p><p class="ql-block">同样喜爱草书书法的毛泽东主席曾对于右任的草书书法极感兴趣,找许多人广泛收集于右任的书法作品,伃细研究于右任的草书书法艺术。</p> <p class="ql-block">除了于右任故居,三原县政府还建有“于右任书法博物馆”,供游人参观博览。</p> <p class="ql-block">同为陕西籍的习仲勋革命前辈给于右任博物馆题词。</p> <p class="ql-block">于右任先生一生爱祖国,爱人民,爱故乡,深受海内外崇仰。他在民国政府政要中口碑是最好的,被称“元老典范”。1949年随国民党退居台湾,建国后始终未能回到大陆。晚年眷念大陆,逝世前2年写下著名“望故乡”:</p><p class="ql-block">“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见兮,永不能望。天苍苍,海茫茫,山之上,国有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