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中国最早迎接太阳的地方是黑龙江,黑龙江迎接太阳最早的地方是抚远。当太阳从东方升腾,这里夏季凌晨3点钟天就已大亮,这片广袤的黑土地,有北大荒最东部三个国有农场群,昔日沼泽遍地,如今粮田万顷,稻花飘香。经过三代北大荒人的努力建设,这里已成为了中国现代化农业的标志,大型机械化农场星罗棋布。看到万亩稻田,想起第一代垦荒人,仿佛看到了十万复转官兵开垦北大荒第一犁的景象。同时,更不能忘记跟随这批队伍中1955年转业的女兵们。</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这些女兵冲破世俗的观念,在国家民族危亡时期,毅然决然的投身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事业行列之中。英姿飒爽,步履铿锵。为新中国的成立贡献了自己一份力量。</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1955年,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军第一次授军衔前夕,全军有10万女兵,她们响应军委号召,脱下军装转业到了地方。安顿好工作,在城市适应了新的生活环境,相夫教子,过起了安稳的生活。1958年,中央、军委号召十万复转官兵转业到北大荒,她们又一次义不容辞,毅然决然,同转业的丈夫一起转移到新的战场,离开安逸生活的城市,来到亘古荒原,来到了天当房,地当床的茫茫原野,住马架子,草棚,苦就苦了一同来的幼儿……刚到北大荒,她们一方面随丈夫一起肩负起北大荒开垦事业,一方面要照顾年幼的孩子,一身双职,一肩双任。这些女兵真正顶起了半边天,让我们敬仰的不平凡的伟大母亲。沿着女兵们钤印在黑土地上的足迹,深深感觉到她们平凡中的伟大,让我久久仰视着,她们是最可爱最可敬的人!更是北大荒人的骄傲!<span class="ql-cursor"></span></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采撷几位当年的女兵随丈夫来到北大荒,开垦荒原,屯垦戍边的故事,赓续红色文化,铭记历史,休悟红色初心。让历史告诉未来,北大荒荣耀中女兵们的功勋是不应该忘记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刘利民是抗战时期入伍,1955年转业后从事妇联工作。1958年随丈夫曲日忠(大尉)从驻军的滨海城市青岛来到垦区856农场(勤得利农场的前身)。她1922年出生,1944年8月参加革命,任山东省济阳县四区委干事,1948年8月隶转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1950年10月调入公安部队山东海防总队一队队部任支书,青岛市小港检查站干事,公安第七海上巡逻队管理员。1955年转业,青岛市崂山区委妇联干事。1959年任勤得利农场妇联主任,抚远县妇联付主任,勤得利农场招待所所长,商店指导员,医院付指导员,幼儿园园长。她是一位革命毅志坚定乐观向上的人,先后在部队多次获得嘉奖和奖励,分別荣获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70周年纪念章、北大荒功勋奖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勤得利农场江边的救济粮满地都是,自己孩子饿着肚子,她却把粮食批给了最困难群众。她大夫曲日忠时任农场工会主席,吃煮卷心菜充饥,后来闻到大头菜就想吐。她儿子过年边吃边看着混合面的馒头,期盼的说:什么时候白面馒头能管饱呀。1964年夏天麦收期间,她们夫妇同在工作组到八队,背着6个月多月吃奶的小女儿,顶风冒雨长途拨涉八十多里路,与干部职工同吃同住同劳动,他们吃苦耐劳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极大感染着身边的干部职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薛玉梅,河北衡水人,1944年任妇女主任,1946年入伍,1955年转业地方工作,1958年随丈夫楚温泉(大尉营长)来到勤得利农场,1960年场县合一留在抚远县工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方吟秋,1928年出生在辽宁省旅顺市,1947年入伍,任141师宣传队员,志愿军139师卫生营文化教员。1955年转业到地方后,任湖南省衡阳地区粮食局人事科干事,河南省汤阴县商业局秘书股股长。1958年随丈夫,时任步兵预备第7师20团政治处主任的李国志来到勤得利农场,在农场组织部任干事。虽在农场工作六年时间,度过了最为艰苦的创业初期,1964年调干回到内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藏绍华,1927年出生于山东省海阳县,1947年6月入伍,山东胶东军区卫生大队二中队,华野第17野战医院护士长,参加过淮海战役、解放上海、解放福州和厦门的战斗,战场救护。1958年来勤得利农场医院任护士长。救死扶伤,为患者解除病痛。建场初期条件简陋,医院仍在平房,草房。1960年农场建造两座楼房,一座是医院,一座是农场的办公楼。医院的条件得以大力的改善。之后调到了建三江管理局热电厂工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沈启凤,1926年出生于江城武汉,是汉口一个码头工人的女儿。毕业于国立湖北商业专科学校,弃笔从戎,1948年入伍,后到中南军政大学湖北分校任学员。信阳第五步校副连职保密员,由于当时保密工作的需要,到了1956年才转业到信阳专区。1957年从信阳调到安阳工作。1958年4月,随步兵预备第7师19团团长的丈夫周培然来到友谊农场。后又调到勤得利农场,先后在工会当干事,农业中学当教师,医院当会计等工作。在不同岗位任劳任怨,教书育人,传播知识;搞财务工作细致入微,账目清楚。现今她家中还保留有六、七十年代财会工作交接时的表格。平凡的工作,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时英,1932年生人,河南省南阳人,1949年3月入伍,1955年转业到河南省商丘。1958年随丈夫窦春华(大尉)来到勤得利农场。任场部托儿所所长,1964年调干回内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王家燕,1929年出生于山东省莒南县,1948年入伍,华野第一野战医院护理员,福建军区第九预备医院护士,1958年勤得利农场医院护士长。1973年调六师59团(青龙山农场)医院内科医生。</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北大荒军垦是人类垦荒史上的奇迹!经过三代垦荒人,70多年的开发、建设。已成为了国家粮食生产的重要基地,成为农业机械化生产的标准。金秋时节,走在万亩稻田,看着机器轰隆收获的大场景,颗粒归仓,一派丰收喜悦的景象。第一代军垦女兵的身影仿佛在田间、在街道、在楼宇间,听到她们爽朗笑声是那么的豪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2023.9.28于海甸岛</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