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九月, 流光溢彩的时光,</p><p class="ql-block"> 九月,“研”意盎然的季节。</p><p class="ql-block"> 为了研究新课程、新课标、新教材和新课堂,体现新课程教学理念,进一步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版》,积极推进长治市“好课堂”教学改革,持续推进我县“百名示范千人达标工程”,践行我校“一基五重三提升”课改建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学期我校继续开展“同课异构”教学教研活动。9月19日至9月27日,在五年级进行。</p> 课堂展风采 <p class="ql-block"> 《搭石》是五年级上册第二组教材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搭石》一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体现了乡亲们淳朴的爱。选编本课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二是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把握教材的内在逻辑,灵活运用教材是教师必备的技能。段丽娜老师用浓厚感情色彩的语言把学生们带入了这个民风纯朴的乡间,让人赏心悦目,回味无穷。 她不仅重视读的训练,还进行想象补白,丰富文本,加深理解,引导学生了解写作手法,以读促写让学生自己来寻找美、发现美、体验美。整个教学线索清晰,教材处理非常巧妙。</p> <p class="ql-block"> 田岚老师执教的《搭石》一课,整节课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以读感悟,实现了学生与教师对话,与文本对话,与生活对话,引出勤苦的人们在小溪上铺上了一排石头,引出课文课题,简洁明了,切入主题。 角色换位,培养想象,拓展文本。这个环节是让学生自己来寻找美、发现美、体验美。美就在文本之中,就在字里行间,走进文本,读出文本,这才是阅读教学的境界。学生用自己的眼睛来发现,用自己的心去体验,每个学生的发言都洋溢着自己的个性。孩子们在老师的启发下,假设了不同的人来走搭石,学生的想像思维得到了发展的同时,也表达出了孩子们的美好心灵。</p> <p class="ql-block"> 根据教材特点,结合新课程理念,申老师在教学中注重以人为本,以读为本。采取情境体验、朗读指导、知识拓展、自主学习等方法,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搭石,构成家乡的一道风景。”这一中心句,以“美”为主线,通过知识链接--引出美,品读课文--欣赏美,自然流露--赞颂美,走向生活--发现美四个环节的设置,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p> <p class="ql-block">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学中,刘春艳老师注重突出语文课“以读为本,以读代讲,熟读成诵,在读中感悟”的特点,在课堂上留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采用自由读、指名读、默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读中思、读中悟,让同学们带着自己体会到的情感再次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园中景物美得让人“心醉”,毁得令人“心碎”。从而情有所感,理有所悟,再次唤起学生“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爱国热情。</p> <p class="ql-block"> 《圆明园的毁灭》是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精读课文。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它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抒发了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愤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p> <p class="ql-block"> 优秀青年教师郭丽在教学中,始终贯穿本单元语文要素,恰当地运用了电影画面,图、文、声并茂的影像,渲染了课堂气氛,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感情。利用电影画面展现教学内容,使抽象的语言文字变得具体生动、真观,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趣味性和生动性。</p> <p class="ql-block"> 优秀青年教师刘翠萍在讲授时先引出“不可估量”,之后进行不可估量的解释与介绍。另外,刘老师注重朗读情感的指导,学生读的入情入境,通过朗读更好地体会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一直能够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教学姿态非常自然舒适,整个课程各个环节的衔接十分流畅</p><p class="ql-block">由易到难,培养了学生善于思考的能力。</p> 教研促提升 <p class="ql-block"> “同课异构”的教研模式,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面对面交流的互动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中,老师们共同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探讨教学的艺术,交流彼此的经验,共享成功的喜悦。</p> <p class="ql-block"> 教导主任改萍老师总结:教学是一扇窗,窗外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风景这边独好!相同的课题,不同的表现;一样的目的,别样的呈现,多维的角度、迥异的风格,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不同教师对一同教学内容的不同处理,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为探讨有效教学规律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供了生动的情景案例。</p><p class="ql-block"> 相同的舞台,不同的风采。同一节课,不同的教师,多维的角度,迥异的风格,让教师在交流中碰撞升华,这种多层面,全方位的合作探讨,可以成整体提高我们的教学、教研水平,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