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最初认识此种蝴蝶是在数年前在狮子湖拍昆虫时,见它伏在一片绿叶上,展开翅膀在“日光浴”。走近仔细看了看,只见它那橙黄的翅膀上点缀着稀疏的黑色斑纹,或圆或方,疏密有致。翅缘残缺,有大大小小的弯折。翅边上镶着一线银边,更给平淡无奇的翅膀增添了些许美丽。后来查明它是黄钩蛱蝶,属于鳞翅目蛱蝶科钩蛱蝶属。在本地它分为夏型和秋型,夏型颜色浅些,秋型颜色较深。</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去岁深秋在学校楼道旁的封闭玻璃窗上发现一只黄蝶收起翅膀立在那儿。只见它褐色的翅膀,上面又有一抹一抹的灰褐色或长或短横贯着,颜色不一;从翅膀基部向整个叶面呈枝状伸展的一条条深色的细纹如叶脉;再配残缺的边缘,真象片枯叶。这片枯叶的中间还有白色的英文字母“C”,这是他们的族徽。对,这正是黄钩蛱蝶。 </p><p class="ql-block"> 这蝶让我感到吃惊的是它顽强的生命力。前年尝试做标本时采集过几只,其中一只我想做成反面的,方便孩子观察。我把它放在一个相框里面,两边是透明的塑料膜,蝶四翅闭合重叠,被夹在了中间,全身基本上被固定住而动弹不得,是我想要的它的姿势。当时想想这样压着,它没多久就气绝了吧,就没有采用捏压胸部致死的方式。结果过了一个星期,我把这个相框拿给几个孩子看,展示这象枯叶蝶的蝴蝶。把夹打开,结果这个蝴蝶摇摇晃晃地立了起来,我在想:这个样子虽说没有死掉,但已经奄奄一息了吧,就没有理会它。结果过了一会儿它扇动几下翅膀,就悄无声息地飞走了,给我留下一个潇洒飘逸的身影。一下子感觉自己被耍了!想到自己的愚笨无知,竟然斗不过一个小小的蝴蝶!想象着这蝶儿七天时间不吃不喝,身体被压着,就像孙猴子被压在了五行山下,居然硬挺过来了,让我不得不佩服这小小生命的坚韧。冬天,12月底正是本地最冷的时候,万虫俱寂,偶有太阳光,也能在看到它晒“日光浴”的身影。后来查阅资料知道,它是以成虫形态越冬的。也就是说,深秋的最后一代黄钩蛱蝶,担负着在来年繁衍后代、延续种族的神圣使命。它们要在饥寒交迫中度过整个寒冬,时间长达四个月以上,然后在春回大地之时忙着取食、恋爱、交尾、产卵和死亡。就这样完成生命的轮回,这是它们的宿命。</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从去年带娃养蝶之后,我一直试图观察此蝶的生活史,以为教学所用,但在寄主植物葎草上尝试寻找多次均一无所获。今年夏天在养玉带凤蝶和青凤蝶的基础上,我再次开启了寻找黄钩蛱蝶幼虫的行动。我注意调整了方法,查阅了一些蝶友的观察记录,终于在暑假末期取得了突破。</p><p class="ql-block"> 葎草,俗称“锯锯藤”,其茎、枝、叶柄上有倒钩刺,很容易把人的手上臂上或者腿上拉出一道道小口子。叶子掌状,叶面粗糙,边缘锯齿状。黄钩蛱蝶以此为寄主植物,就避开了许多天敌的侵扰,提高了生存几率。“平安险中求”,另辟蹊径,不走寻常路,这也是一种高明的生存策略。但是选择在这刺棘中讨生活,这肉肉的腹足在“刀尖”上自如行走,是怎么做到的,一直是我心中未解之谜。对于我个人来讲,探索黄钩蛱蝶的秘密,不畏艰辛,臂上手上伤痕累累。幸亏我皮糙肉厚并无大碍。如此努力,是因为还记得马克思的一句话:“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只有不畏劳苦,披荆斩棘,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p><p class="ql-block"> 话说回来,黄钩蛱蝶将绿色的卵产在葎草叶背上,孵化出的幼虫,就躲在葎草叶的背面就食。稍大点,二龄时,它们就用嫩弱的颚费力咬着栖身的这片叶子的叶面几个分支的叶脉基部,让它们欲断未断,叶片耷拉下来,形成伞状,再吐丝把各个部分粘连起来。这小小虫儿似胸有成竹,自力更生,硬是靠自己的努力做成了自建房——“叶巢”,给自己提供了遮风避雨的安全住所。这叶巢,比起旁边的伸展如掌状、鲜绿灵动、生机勃勃的叶子来说,蔫萎不振,如伞如笠,也像是时下成都人度假时在草地上休闲搭起的帐篷。它平时就躲在叶巢中,或歇或食,有时候也爬出巢来再顺着茎秆爬到其它叶子就食。</p> <p class="ql-block"> 八月中得到首只高龄幼虫,兴奋不已。可惜拿回家没养成,不知是不是路上受了颠簸致伤的原因。</p> <p class="ql-block"> 九月中的一天,在X小区的围墙上,一片稀疏的的葎草探过隔壁工厂的墙头正在垂下身扩张自己的版图,枝上分叉,嫩嫩的带倒勾的茎卷曲着,用倒钩攀住墙体,带着幼小的掌状叶生长着,永不停歇地向前,向前。就在此我觅得几只高龄幼虫,后续又发现了一些,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一片有点干萎,皱折着半围合起来,似伞的叶子下,发现了最大的一只,身体长约4厘米,分成数个短短的体节,体节间长出着长长的棘刺,主刺上又分叉着许多棘刺,形成一个个棘丛,剑林戟阵,让人望而生畏。这刺棘上还带着绒毛,刚中有柔,绵里藏针,刀尖藏笑啊。更妙的是,这一丛丛棘剌在它圆滚滚的长身上,横看成圈竖看成列,排的是那么整齐,鬼斧神工又精雕细刻,让人不得感叹造化的神奇。只是这么多的棘刺,看起来吓人,实际上无毒无害。放在手上玩玩,也完全没有问题。</p><p class="ql-block"> 我折了一小段枝叶,连带着几片叶,把它带回了家。枝插在水中养着,让叶子尽可能长时间保湿新鲜。晚上见这虫子在枝叶上不停爬过来爬过去。看这情况,我把顶上的叶子和枝丫底部用夹子夹了起来形成一个圈。这虫子绕着圈转了几个来回,趴在枝丫一分叉处就不动了。我知道这是要预蛹了。晚饭后再去看他,它已经把自己给吊了起来。临睡前再去看他,又见它把自己的上半身向上蜷成圈。第二天早上起床见它大致保持相同的姿势,中午急匆匆地赶回去看,发现它已经蜕皮成蛹了。只是尾部挂在了枝上,头朝下悬挂着,是谓悬蛹。倒挂在上的腹部呈锥形,体节分明,臀棘上的趾钩钩住丝垫;侧面看,上半身在下,本该是规整的圆筒形延伸,再在顶端又收束到小小的头,可这里却凹陷下去一大块,象是被啃掉了一大块似的,显得很怪异。仔细看,灰棕色背上冒出两列或黒或白的尖头来,<span style="font-size:18px;">让人想到威猛的史前巨物剑龙满身尖刺的样子</span>。其中有4个白色的尖闪着耀眼的金属光泽,像是不锈钢制成的獠牙。也许这四颗小小的白色“尖牙”有吓唬天敌的作用吧。总体来看,如此残破怪异的形状,兼以全身残留着幼虫时期的锐利尖头,这分明是往枯枝朽木上靠啊,而且是玫瑰月季之类的枯枝。对,这是一种拟态,一种摆烂的姿态。黄钩蛱蝶的蛹就这样驼尔疙瘩,貌似丑陋可怖,很不讨喜,但这形态是一种很好的生存策略,是适应大自然的独到的美。</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有幸看到它刚羽化十分钟左右的样子:翅闭合着只有正常的三分之二大,前翅只露出个边,足两对,触足耷拉着。后翅反面外缘并不齐整,有数个新月型凹缺部分,大小不一,紧紧相连。淡黄色的翅面上有数抹横着的褐色,也是大师信笔涂抹上的吧!形状随心,大小长短不同,或凸或凹,或断或连,颜色有深褐浅褐,有深灰有浅灰,极尽变化之能亊。随心所欲而不逾矩,诚谓大师也。某一抹中间还有个白色“C”形,斜着看,象个老师判作业划的勾,这正是钩蛱蝶得名的由来。细看翅上还有多条纵向的黑色脉纹,从翅基部而出,主脉再分支脉,支脉又分支,形成枝状。整体来看,是在拟态枯叶。前翅也不齐整,与后翅相接处刚好合成个大钩,让人想到“燕山月似钩”,新月如钩,钩如新月?或是“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或是“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把吴钩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这吴钩竟也挂在这黄钩蛱蝶的身上,挂在历代多少渴望着驰骋疆场、建功立业最终理想失落的人心上。随后前翅逐渐展开,翅膀的外缘有新月形,也有比较硬的弯折,整体看起来,缺缺丫丫,像某些植物叶的外缘。随后它微微展翅,拉出了“开门便”,居然是红色的。接着它展开翅膀<span style="font-size: 18px;">用白色的两对足</span>走起来,这时候就看到它的翅膀正面:黄色的翅膀上随意分布着不少黑色的斑块,大大小小,不疏不密,一切正好。有几个黑斑上还嵌着小的蓝斑,让它增添了些许美丽。翅膀展开,触角也随之往前伸张,变得坚挺,配上头部半球形的复眼和前伸的唇须,一下显示几分孔武有力来。量了一下它的长度:体长(含触角)约4.5厘米,翅展超过6厘米。我小心翼翼地把它移到了墙上,它用两对洁白的足攀住墙壁,慢慢地向上走去。此时,夕阳西下,明亮的阳光透过窗户,射在墙上,正好这是阳光打在它的身体上。它拖着长长的身影,翅膀熠熠生辉,明丽可爱。它在夕阳下迎来了新生。我在心里默默的祝愿:明日的朝阳之下,愿你飞向心之向往!</p> <p class="ql-block"> 以后又陆续在野外捕获了数十只大大小的幼虫,也养出了好些,现仍有几只蛹在手。也逐渐对这种蝶有了全面的认识。遗憾的是,至今仍没有看到它的卵。这个只有稍后用捕蝶套卵的方法来解决了。</p><p class="ql-block"> 幼虫低龄时是全身黑色,头部更是黑如墨色,只有棘刺有点淡黄色。到中龄时,全身棘刺逐渐转橙黄,高龄时黒褐色身密布丛丛金黄的刺棘,让人望而生畏,这是在拟态有毒的刺蛾幼虫。实则是假刺蛾之威,佯攻为守,唱空城计而已。遇到惊吓,它们会把身体快速蜷成一团,并往下跌落,有时还会吐绿水。</p><p class="ql-block"> 在自然环境拍摄的各个虫龄的图片中,也可以看出这确实是一种奇特的蛱蝶。虽然它很平常,外表也不像凤蝶那样绚丽多姿,但是它有自己独特的生存智慧和美丽,值得我们欣赏和敬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