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为古镇著(编)文史书(下)</p><p class="ql-block"> 管秋惠</p> <p class="ql-block">2012年出版中英文版《南京金箔锻制技艺》</p> <p class="ql-block">化金</p> <p class="ql-block">拍叶子用的工具拍叶墩</p> <p class="ql-block">西藏地区的寺庙建筑普遍喜用金箔来贴饰 任其泰/摄</p> <p class="ql-block">南京街头的贴金雕塑</p> <p class="ql-block"> 四</p><p class="ql-block"> 《南京金箔锻制技艺》一书,虽然体量不大,但却是一部中英文对照阅读的书籍,由南京出版社出版,装帧设计采用经折装的形式,方便了阅读。特别是适合外籍人士阅读,通过这本书,也拉近了龙潭与世界的距离。</p> <p class="ql-block">与金箔博物馆馆长史正来、副馆长李宝祥编著《南京·金箔大观》一书</p> <p class="ql-block">用贴金装饰封面,为此书的收藏本</p> <p class="ql-block">赴山西省调研当地的金箔制作历史</p> <p class="ql-block">接待南京工业大学老师和学生来龙潭南京金线金箔厂调研</p> <p class="ql-block">赴日本考察京都金箔制作历史和当代金箔业</p> <p class="ql-block">观摩越南河内传统金箔制作技艺</p> <p class="ql-block">日本金阁寺</p> <p class="ql-block">埃及出土的图坦卡蒙金面罩</p> <p class="ql-block">用泥塑艺术展示金箔五行中的“打箔”</p> <p class="ql-block"> 五</p><p class="ql-block">《南京•金箔大观》既是一本综合性的金箔文化专著,同时也是一本具有科学知识的技术专著。该书从金箔起源发明和发展的探讨开始,有对金箔神奇的锻制技艺的揭秘,有当代金箔运用的全方位展示,有金箔文化人对金箔文化新的认知,有当今南京金箔文化创意产业的探索与发展。本书还用相当篇幅介绍国内其他地区、国外一些国家地区的金箔制作历史和当今的金箔文化状况,内容还有与金箔技艺关系密切的乌金纸制作技艺、真金线制作技艺以及南京贴金技艺进行综合性介绍,极大地展示金箔文化的丰富内涵。该书图文并茂,25万字(200幅图片),该书出版后,寄赠国家图书馆、全国省级图书馆、全国著名高校图书馆及宁镇扬三市图书馆收藏,让全国更多的读者方便了解家乡的金箔文化。</p> <p class="ql-block">刚刚由南京出版社出版的我的新书《胜揽龙蟠 江声潭影——江上古镇纪事》</p> <p class="ql-block">龙潭李阁老坟,究竟毁于何时,今天看来是一个谜 朱偰摄于民国时期</p> <p class="ql-block">康熙南巡走过龙潭的江面,也在龙潭行宫驻跸过</p> <p class="ql-block">最早在龙潭出现的公共汽车,竟然是这种前烧木炭的车子</p> <p class="ql-block">黄天荡遗址公园记载着韩世忠、梁红玉在这里战金兵的往事 吴国权/摄</p> <p class="ql-block">黄龙山已被开采的面目全非 老红木/摄</p> <p class="ql-block">当年热闹非凡的龙潭电影院,如今成了奇石馆,展示明代即很有名的观赏石——“龙潭石”</p> <p class="ql-block">中国水泥厂里的工业遗产,见证着百年老厂的风风雨雨</p> <p class="ql-block"> 《胜揽龙蟠 江声潭影——江上古镇纪事》为南京出版社近期出版的一部叙事性散文集,汇集我近年创作的文章66篇,20万字,配有一百余幅照片和中国画。全书分六个部分,分别为:《江畔夜语》、《史迹钩沉》、《民国往事》、《老街忆旧》、《百业写真》、《文苑留香》。这本纪事书稿,主要记述家乡古代以来到文革初期的事情,前三个部分重点记述明清至民国期间的往事,主要靠挖掘史料及走访调查和研究所得,后三个部分是记述新中国建立后至文革初期所经历的往事和小镇文化人物的事迹(部分人物的事迹下延至近年),主要靠口碑采访和亲身经历感悟而成。镇虽小,但发生的事情往往很有代表性,是一个时代的写照,比如康熙行宫、北伐战争龙潭战役、龙潭会师亭、国家级非遗南京金箔锻制技艺、省级非遗真金线制作技艺等,代表了国家级的历史事件和国家级省级文化遗产一个方面,文章涉及人物也很有代表性,有明代台阁重臣的杨士奇,文渊阁大学士金幼孜,民国时期的实业家姚锡舟、屠述三,文化科技方面的代表田汉、地质学家李四光、建筑学家徐中等,更多的是发生在平民百姓身上的平凡小事,是特定时期社会生活的反映,文章注重地方历史文化的挖掘,展现地方民俗和风土人情,值得一读,也有一定的地方史价值。该书定价75元/本,蒙多家单位关心,已销售大半,目前尚有少量余书,期待家乡的企业家和成功人士购赠老同学老乡亲一阅。</p> <p class="ql-block">留影于栖霞区文化馆楼下,刘苏华摄于2018年</p> <p class="ql-block">留影于栖霞区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之际,背景建筑系侵华日军强行占驻中国水泥厂时的马棚。张萍/摄</p> <p class="ql-block">留影于武汉东湖公园 刘晓华/摄</p> <p class="ql-block">海宁盐官观潮留影 陈向明/摄</p> <p class="ql-block"> 结束语 </p><p class="ql-block"> 我是南京文学之都大厦地基中的一粒“石碴”,由我著(编)的几部小书也和几粒“石碴”一样微不足道,只有龙潭的老乡更熟知“石碴”和它的意义。只要身体允许,我还会发挥“石碴”的作用,直到石碴化为泥土。愿到那时几本小书还在,老镇上的文化遗产还在,古镇也还在江畔灯火阑珊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