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后羿射日》这则创世神话最早出自《山海经》,相传作者是大禹和伯益。后《书·尧典》《十州记》《淮南子》《天问》等著作都有记载。</p><p class="ql-block"> 《楚辞章句》卷三《天问》中有:“尧时十日并出,草木焦枯,尧命羿射十日,中其九日,日中九乌皆死,堕其羽翼,故留其一日也。”该故事讲述了十只太阳同时出现在天空中,大地出现了严重的旱灾。天帝就派后羿下凡救助人们摆脱苦难。后羿想劝说天上的十个太阳,让它们每天轮流出来,但太阳并不听他的劝告。后羿只好张弓搭箭,射下了九个太阳。最后留一个太阳继续照耀大地,人们又过上了幸福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此外,古文献还有大量关于羿的记载:《山海经·海外南经》记载:“羿与凿齿战于寿华之野,羿射杀之。在昆仑虚东。羿持弓矢,凿齿持盾。一曰戈。”</p><p class="ql-block"> 《山海经·海内经》记载:“帝俊赐羿彤弓素矰,以扶下国,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艰。”(帝俊把红色的弓、系着丝绳的白色短箭赏赐给了后羿,以便让他去扶助天下邦国,于是后羿开始体恤下民,到地上去帮助人们应对并去除各种艰难困苦)</p><p class="ql-block"> 《山海经·海内西经》载:“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在八隅之岩,赤水之际,非仁羿莫能上冈之岩。</p><p class="ql-block"> 西汉时代 《淮南子·本经训》记载:“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擒封豨于桑林。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p><p class="ql-block"> 《大荒西经》中有:“有轩辕之台,射者不敢西向射,畏轩辕之台。”《海外西经》中有:“穷山在其北,不敢西射,畏轩辕之丘。在轩辕国北,其丘方,四蛇相绕。”</p><p class="ql-block"> 上面出现的“射者不敢西向射,畏轩辕之台(大罗岭)。”是因为《山海经》中多次出现了“帝”,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被称作“众帝”亦或“群帝”,是指上古百代帝王,而为他们修建的“台”则兼具祭祀与陵墓之功,甚至可以镇压妖邪,是为“众帝之台”。概因昆仑虚系百神之所在,自古以来“神圣不可侵犯”,本意是帝王归葬之地任何人不得扰动,这也是这一成语演绎的出处。</p><p class="ql-block"> 除了昆仑古墟 这一特定地域外,从两大因素可以看出这则故事在阳城发祥原创的条件:</p><p class="ql-block"> 从地理背景看,上述诸多古文献中的“居住在沁河之畔”、“战在昆仑虚东”“非仁羿莫能上冈之岩(指析城山的百隅之岩)”、“擒封豨于桑林(阳城古地名)”、“射者不敢西向射,畏轩辕之台(大罗岭)”都可以看出,羿作为帝俊之子,以勇猛有力善射而闻名,其居住于昆仑虚之东不远处的沁河之滨等等内容都认可原创地在现王屋山区。</p><p class="ql-block"> 从这则神话故事产生的历史背景看,当时昆仑虚氏族部落正处于北纬三十五度黄河流域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地平台的地带,中世纪湿热气候时期,太阳炙烤、山洪频发给当时的人类都留下了不灭的印象,随着气候的变化和回归,后世的人们为了纪念这些英勇人物,就在当地原创了此类神话,一直被口口相传,被后来文字出现后记录下来了,这与此地流传下来的女娲补天、夸父追日等有同样的历史地理背景。</p><p class="ql-block"> 英雄总要有美女相配,后来的神话故事中就出现了月亮女神嫦娥。嫦娥的故事,最早出现在商朝卦书《归藏》,其中的《易占》之《归妹》记录了嫦娥偷吃长生药、奔月之事:“昔者恒我(恒娥)窃毋死之,奔月而攴占。”此见于传本《归藏》之辞,这就说明,嫦娥早在商代就已为世人所知,但从《搜神记》的作者不仅见过《归藏》,甚至还有可能见过《连山》,至少可以说有间接受益之可能,这样嫦娥奔月的故事见诸于文字,则可以向前推至夏代。</p><p class="ql-block"> 《山海经·大荒西经》所记“生月十二”之常羲。古音读羲为娥,逐渐演变为奔月之恒娥。汉朝时因讳刘恒帝而改为了嫦娥。屈原的《天问》中说:后羿成为射日英雄后,对嫦娥有不忠行为,和河伯的妻子发生暧昧关系,因而引起嫦娥极大的不满,一气之下就离开后羿跑到天上去了(原文为:帝降夷羿,革孽夏民。胡射夫河伯,而妻彼雒嫔?冯珧利决,封豨是射。何献蒸肉之膏,而后帝不若? 浞娶纯狐,眩妻爰谋。何羿之射革,而交吞揆之?)。这或许是后来吴承恩在《西游记》里让天蓬元帅猪八戒戏嫦娥的一个缘由。</p><p class="ql-block"> 到了汉代这则故事便广为人知,西汉淮南王刘安的《淮南子》、东汉天文学家张衡的《灵宪》中嫦娥奔月的故事已经颇具首尾。 《淮南子外八篇》记:昔者,羿狩猎山中,遇姮娥于月桂树下。遂以月桂为证,成天作之合。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托与姮娥。逢蒙往而窃之,窃之不成,欲加害姮娥。娥无以为计,吞不死药以升天。然不忍离羿而去,滞留月宫。广寒寂寥,怅然有丧,无以继之,遂催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欲配飞升之药,重回人间焉。羿闻娥奔月而去,痛不欲生。月母感念其诚,允娥于月圆之日与羿会于月桂之下。民间有闻其窃窃私语者众焉。故宋人有云:“一轮千古广寒深,折尽桂花应白发”。</p><p class="ql-block"> 嫦娥奔月的完整故事最早记载于西汉《淮南子·览冥训》。《淮南子·览冥训》中记有:“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羿请不死药于西王母,未及服食之,姮娥盗食之,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也”。内容大概包括:后羿的功绩,受到了其他天神的妒忌,他们到天帝那里去进谗言,使天帝疏远了后羿。天帝最后决定把后羿和他的妻子嫦娥贬斥到人间,不许他们再回到天上。受了委曲的后羿和嫦娥只好隐居人间,住在太行山和王屋山的分界点沁河河畔靠后羿打猎为生,生活十分清苦。 随着时间的流逝,后羿觉得对不起受他连累而谪居下凡的妻子。他听说西边昆仑墟上的神仙西王母有一种神药,吃了这种神药,人就可以升天。于是,他跋山涉水,历经千辛万苦,到昆仑山向西王母讨神药。遗憾的是,西王母的神药只够一个人使用。后羿既舍不得抛下自己心爱的妻子自己一个人上天,也不愿妻子一个人上天而把自己留在人间。所以他把神药带回家后就悄悄藏了起来。 但是嫦娥却过不惯清苦的生活,乘后羿不在家的时候,她找到了神药,并独自服下了神药。顿时,嫦娥觉得身体越来越轻,缓缓向天上飘去,最后来到月亮上,住进了广寒宫。后羿发现妻子离开自己独自升天后,十分伤心,但又绝对不能用神箭伤害她,只好跟她告别。 </p><p class="ql-block"> 后羿孤单一个人继续以打猎为生,并且招收徒弟,教他们射箭。他的徒弟当中有一个叫逢蒙的人,进步很快,不久射箭的本领就非常高明了。但他觉得只要后羿存在,自己就不能算天下第一,所以有一次趁老师喝醉酒,从背后把后羿射死了。</p><p class="ql-block"> 再说嫦娥虽然到了月亮上,但这里只有一个捣药的小兔子和一位砍树的老头。她想起了过去与丈夫共同度过的美好时光和人世间的温情,倍觉孤独和凄凉,所以她整天闷闷不乐地呆在月宫里。</p><p class="ql-block"> 还有另外一个版本的内容是后羿射日后成为拯救苍生的英雄,不料徒弟逢蒙一心想要干掉师父成为天下第一神射手,趁师父外出逼师娘交出不死神药,嫦娥慌忙吞吃后升了天。逢蒙并没有善罢甘休。多次在师父身后放冷箭都没有成功,不甘心削了一根桃木棍,借口用来挑猎物,后羿没有起疑,逢蒙趁机从后面用桃木棍扎死了师父。死后的后羿被封神统领万鬼,由于死于桃木棍,传说鬼惧怕桃木棍。这个传说就为月亮女神正名了。</p><p class="ql-block"> 清初小说《有夏志传》:夏朝国王太康,见后羿之妻嫦娥美艳,便想用幽州来换取。后羿竟满口答应。嫦娥遂偷吃不死...</p><p class="ql-block"> 随着时间的推移,故事演绎出了嫦娥误食版、抛夫独吞版、拯救黎民版、后羿不忠版等诸多的版本。</p><p class="ql-block"> 抛开故事本身,这样的神话能在民间长河中流传至今,是因为传说嫦娥的父亲是五帝之一的帝喾(帝俊),她的兄弟有弃、帝挚、阏伯(契)、唐尧等,他的侄子是丹朱,侄女是娥皇、女英,丈夫是后羿(羿)这些在中国历史上响当当的人物,更重要的是民间传说嫦娥与羿居住在沁河之畔,开创了氏族社会一夫一妻制(对偶婚)的先河,因中国道教的神仙都是在中国历史上做出很大贡献人物的仙化,后人为了纪念他们,才演绎出了嫦娥奔月的故事,这才是这则故事能够流传至今的原因。</p><p class="ql-block"> 嫦娥的故事现在还仍在续写,不过,人们对嫦娥的同情也是永恒的:李白曾有诗感叹嫦娥:“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李商隐也曾感慨道:“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还有更多的人还把在月宫中孤独的嫦娥当作了可以聊天的朋友,在中秋月圆之夜寄予了许多私语。中秋节由古代祭月演变而来。传说嫦娥在人间爱吃带馅圆饼和水果,古代历法把每个季节分为三个月,分别是孟月、仲月、季月,而农历八月十五正好在秋季的仲月,所以被称为“仲秋”,又被称为“中秋”。最初这一天被定位古代帝王祭月的日子,慢慢就演变成为大众寻常的中秋节了,祭祀也用上了水果和嫦娥爱吃的月饼。</p><p class="ql-block"> 与古文献有关嫦娥的记载相比较,后来的人们对嫦娥奔月的故事做了很多加工、修饰,故事就都以鲜明的态度和绚丽的色彩歌颂、赞美了嫦娥,使嫦娥的形象与月同美,使之符合人们对美的追求。 </p><p class="ql-block"> 天上的嫦娥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欢乐,而中华民族在嫦娥形象上寄予的厚望也不会少,我国的探月工程以“嫦娥”命名,就说明了这一点 ,愿月亮上的“嫦娥”助力于人类飞出天外寻找到新的家园!</p> <p class="ql-block">下图为沁河之畔九仙女湖,太行王屋二山的地理分界线,传说中后羿与嫦娥的居住地</p> <p class="ql-block">阳城三维地图,从中可清晰看出太行王屋二山以河为界。</p> <p class="ql-block">昆仑古墟之百隅之岩,《山海经》载:“非仁羿莫能上冈之岩。”说明了不是后羿这样强劲有力的壮士是无法攀登上去的。</p> <p class="ql-block">山西上古创世神话集中发祥地王屋山区的方位</p> <p class="ql-block">介绍昆仑墟的书籍</p> <p class="ql-block">昆仑古墟析城山航拍图。四方之城,四门分析。</p> <p class="ql-block">昆仑墟之百隅之岩</p> <p class="ql-block">昆仑墟之群帝之台,众帝王归藏处,《山海经》讲大羿等“射者不敢西向,畏轩辕之台”</p> <p class="ql-block">伏羲台到轩辕台的图示,是北京天坛建筑最原始的出处和基础。中间长岭为大罗岭,是古时群帝归藏升天之地,位于沁河畔之西,古籍谓之“射者不敢西向”意思是不能惊扰到群仙圣人升天之路,这也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出处由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