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9月21日,新学期的第一次大教研活动如期举行。本次教研活动,根据学校计划要求,以深化“教—学—评”改革为重点,全面推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重点突出“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评价方案”的设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一阶段主要任务为学习制定和叙写教学目标。在教学目标确定上要让教师多些思考:不仅精准设定目标,还能说出确立这一目标的依据。也就是说教师“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要明白如何确立一课的教学目标。从四方面去思考:课标、教材、学情和经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保持教学目标、教学策略与教学评价的一致性,为落实课堂教学“教学评”一体化做好充分准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所以,在教学活动之前我们要进行必要的准备,这个准备的核心就是预设合理的学习目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学习目标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一切学习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它是教学的灵魂,是学习的质量标准,引领着教学的全过程,也决定评价任务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选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学习目标要准确表述出来,成为学生看得见的风景、走得到的景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申建民教授在《细化学习目标》中说,学习目标的设计不是就课时论课时的归纳提炼,而要遵循从宏观到微观、从课标到教材、从学科到学情的分析建构,形成学科目标——年级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的完整体系,研究设计目标的过程是一个细分学科核心素养、细化学科学习操练的过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课时目标陈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目标陈述符合“教学目标叙写的ABCD模型”(A:对象;B:行为;C:条件;D:标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目标定位的SMART法则:用具体、可操作、可测量的语言表述学习目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从学生角度出发,在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水平等的不同维度准确陈述,内容结构遵循“教学结果+达成结果”,使用“通过……,能了解/理解/应用/分析/评价/……”等句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表述全面、完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①学习对象(Audience)</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行为主体是学生,意指“学习者”,它是目标陈述句中的主语。教学目标描述的是学生的行为,而不是教师的行为。规范的行为目标开头应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所以不要把学习目标写成“教会学生...”,而应写成“五年级学生”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果对象或主体已经明确,也可以从目标阐述中省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②行为(Behavio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要说明通过学习后,学习者应能做什么,是目标陈述句中的谓语和宾语。这是目标陈述句中的最基本的成分,不能缺少。表述行为的基本方法是使用一个动宾结构的短语。在新课程改革中,特别强调用具体的行为动词来陈述课堂教学目标,以增强教学目标的可观察性和可测性,可采用“说出”、“绘制”等能直接反映学生活动的动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③条件(Conditions)</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要说明学生的行为是在什么条件下产生的,是目标陈述句中的状语。如“通过观察,准确描述...”,“通过具体实例,说明...”“借助工具书”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④程度(Degree)</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即应规定达到上述行为的最低标准,可以用定量的方法表示,也可以用定性的方法、定量定性相结合的方法表示。例如,“至少能正确默写80%的词语”。标准一般从行为的速度,准确性和质量三方面来确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关于目标来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学理依据(概念与学科知识体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法理依据(课程标准原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事理依据(个人经验+名师经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4.学情依据(学情调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大部分教师在写教学目标时,应该很少考虑这么全面,这几个名词,简单理解,其实就是教材、课标经验和学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具体实践起来,应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不过相信我们有爱学习,善研究的教师,一定可以在融入自己理解的基础上叙写出规范合理的教学目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确实,教育是最不应该滞后的事业,教学是最不应该僵化的工作,教师是最不应该保守的职业,研究才是向上而不停滞、创新而不僵化、开放而不保守的源泉,是事业或许能成、工作或能幸福、职业快乐有趣的恒动力量,语文教学的路上,让我们共同努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