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十二字赏析

东方欲晓

<p class="ql-block"> 三 峡</p><p class="ql-block"> 郦道元</p><p class="ql-block">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p><p class="ql-block">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p><p class="ql-block">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p><p class="ql-block">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p> <p class="ql-block">  这几天正在教八年级学生郦道元的《三峡》。郦道元生在北方,由于生逢乱世,并未到过三峡,但他的这段文字却在借鉴前人资料的基础上渗透了极具个性的理解,达到了极为高超的写作水准。下面我简单谈谈对文中十二个字的粗浅解读:</p> <p class="ql-block">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这句话的意思是:“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映出了各种景物。”细心的读者能够看出,这八个字的正常语序应该是“素湍回清,绿潭倒影”,这是古汉语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叫“并提”。</p><p class="ql-block"> 如果单从字面意思去理解这两句话,好像没啥新奇,但是,如果驱遣一下我们的想象,这八个字就颇为耐人寻味了!“素湍”意思是白色的急流,那么,究竟是怎样的白色?是银白,灰白,还是乳白?急流水量有多大?流速有多快?“回清”是回旋着清波,那么,漩涡有多大?水有多清?再说“绿潭”和“倒影”,潭水有多么绿?是怎样的流动情态?潭水中有哪些景物的倒影?凡此种种,不同地域、不同年龄、不同阅历的人会有各自独特的理解,或者说读了这八个字,头脑中会生发出迥然不同的画面!</p><p class="ql-block"> 我是北方人,没到过三峡,没见过长江,甚至没看到过广阔湍急的河流🏞️,无法想象百米左右的江面水流如何湍急,所以对“素湍”“回清”很难产生较为准确的画面感,我想到的是“不尽长江滚滚来”那种惊心动魄的磅礴气势(明知不恰当,但真的无法脑补)。“绿潭”则让我想到了桂林山水,想到了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梅雨潭,是绿色的仙境。“倒影”更是妙绝,想到了“天光云影共徘徊”,蓝天、白云、日影;婆娑的绿树🌲、缤纷的花朵🌺、离离的青草🌿;自然也少不了巍峨高山、千仞峭壁、险峻峰峦……什么都可以有吧?我敢保证,即使十万个读者,他们头脑中的画面都不会雷同,更别说重复!进而又想到了“投石击破水中天”,想到了泛起层层涟漪和晃动着的宛如明镜的水面。如果用两个词形容一下,我觉得应该是心旷神怡和美不胜收吧!</p> <p class="ql-block">  再看四个字——“林寒涧肃”,什么林?有多大?寒冷到何种程度?是否阴森?是否有黄叶无风自落?草叶上是否滚动着晶莹的露珠?林间小径是否有苔痕?踩在厚厚的落叶🍂上是否会有“沙沙”的响声?涧有多宽多深?是否有苍鹰🦅在展翅翱翔?是否如杜甫所说“风急天高猿啸哀”“无边落木萧萧下”?……简简单单的四个字,足以引起我们太多的联想和想象!</p><p class="ql-block"> 朋友,古汉语是世界上最神奇、最准确、最精炼的语言文字,没有之一!如果能够沉下心来,遨游于古圣先贤智慧和心血凝结而成的古诗文天地,含英咀华,我们就可以寻觅到远离喧嚣的世外桃源,寻找到自己心灵的栖息地了。</p><p class="ql-block"> 传说中的远方可能穷尽我们毕生的努力却始终远在天边,而温馨的书籍只要我们愿意触及它就随时可以近在眼前。 </p><p class="ql-block"> 放下手机,拿起书籍,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在文化的天空中翱翔,开启愉快的精神之旅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