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一一写给在管理岗位上困惑的同仁们

纯儿

<p class="ql-block">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p><p class="ql-block"> 向上索源,直至首府。</p> <p class="ql-block"> 第一篇章:追光</p><p class="ql-block"> 如实验中的水一般,你遇见什么样的人,就会听见什么样的话;你听见什么样的话,就会感受什么样的认知。</p> <p class="ql-block">  一、打破定向思维,拓宽自身框架</p><p class="ql-block"> 余清臣导师是个狠人,在知道自己血糖偏高后硬是把自己逼瘦了20来斤。时间宝贵的他硬是采用碎片式阅读的方法构建整体化的思维。他点亮我们,一个教育工作者的提升在行在知更在于在行中知,在实践中对思考进行思考,对反思进行反思,这种形而上的思维方式就是“教育哲学”,这就好比爬山,你爬得努力,那么你的思维就越优化,你到达的高度就越高。这个全新的概念拓开了我们的框架,让我们触摸到了格局。</p> <p class="ql-block">  “我爱这个学生,是爱吗?那为什么不是呢?怎样才算是爱呢?”班建武导师这样抛出了“爱心”与“爱能”两个关键词从而进入他的“教育工作者育人能力提升”的话题,他把十万个为什么抛给我们,然后又用他源源不断的知识给我们解开这十万个为什么。任何果都来自于因,为了治本,我们得循着国情、环境、年龄特征等因素去寻因,我们只有这样弄懂了人们的心理归因,才能理解人们的行为原则,理解了人们的行为原则,我们才知道怎样去关爱他们。随着班导师用鲜活的生活事例带领我们去寻根摸理一层层揭开我们教书育人中遇到的难题时我们才明白“爱能”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的能力,要具备这个能力只有向上求理索因。</p><p class="ql-block"> 迷雾散开,阳光灿烂,豁然开朗。</p> <p class="ql-block">  二、关注理论方针,把握政策导向</p><p class="ql-block"> 如果说余导师和班导师传授我们如何形而上的思维,那么陈院长和李院长就在教我们如何顺而下。</p><p class="ql-block"> “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彊”,北师大陈锁明院长这样打破我们的固步自封。他知道我们不乏行但缺知,须知知才是行之始,他这样给迷惘的我们指引方向,要知时代背景:时代缺乏什么因素,时代需要什么人才;要知方针政策:国家培养什么样的新人,怎样培养新人;要知发展规划:我们应该依据国情怎样循序渐进去培养时代新人;要知重要讲话:时刻紧跟党的步伐。只有在充分了解了这些的基础上,我们的办学理念、规划、目标、沿革、校训、校风以及相应的课程设置与活动方案才叫有从谈起。飞流直下,下至九天,这才是一气呵成。一直限入困惑的是不知学校要植入怎样的办学理念,其实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为什么要有这样的办学理念。这就好像编写教材,我们不仅要思考学生怎么学,更重要的是我们得思考学生需学什么…</p><p class="ql-block"> 要知文件精神,李鹤院长也这样指引我们,政策导向就是我们的工作方向,沿着这个做好了就是我们学校的亮点,我们也才明白国家要干啥,我们才懂得,原来我们每天忙忙碌碌的不是一堆杂事而是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p><p class="ql-block"> 顺流而下,再逆流而上,融汇贯通。我想,家里那些关于教育理论的书籍是时候该去拭拭灰尘了,手机上的关注首推的方向也是时候该改改了。</p> <p class="ql-block">三、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初心使命</p><p class="ql-block"> 教育不仅需了解国家方针政策,钱志亮先生更是带领我们深层次的思考:教育需寻根。他从古说到今,从亡说到兴,从历史说到哲学,从形式说到理论,从西方文明说到东方文明,我们热血澎湃一路激情。教育兴亡,匹夫有责!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践行初心使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如果说钱先生是从教育工作者的角度给我们讲教育的初心使命,那熊晓琳教授则从共产党员的角度给我们讲党员的理想信念。</p><p class="ql-block"> 她直面我们的现状:现今教育的大环境是既要又要还要的求全思维,这种大环境下我们基层教育工作者因为基础性问题、发展性问题、战略性问题往往举步维艰。她以时乐为线索深挖背景讲述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站起来之路,让我们一路激昂。时至今日,我们已经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作为共产党的后继人,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将实现之时,在新中国的雨露滋养之中,在党旗飘扬之下,我们有什么理由说难?有什么理由叫苦?有什么理由说退?又有什么理由说不呢?</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第二篇章:索源</p><p class="ql-block"> 满怀初心,漫漫求索:</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一、以学校内驱力为抓手,寻找开发学校理念之源</p><p class="ql-block"> 当你在桥上看风景的时候,别人在桥上看你。</p><p class="ql-block"> 走进位处二环的北京朝阳区呼家楼小学,校门没我想象的大气,只有200米的环形操场是八百多名学生全部的活动范围。所谓的食堂只能容纳50名教师轮流用餐,学生全部局限在教室就餐。下课后只有一楼的学生才有条件去外面玩会儿,其它都只能在本层走廊活动。如果做课间操,那就走廊、过道、操场全部都得用上。</p><p class="ql-block"> 班主任不包括早自习、课服每周16节,科任老师18节,骨干们为了在有限的空间内规划学生的课程、活动、常规更是忙得不可开交。因为住得较远,很多老师每天要早起两个小时赶班。</p><p class="ql-block"> 走进教室,满眼都是过关卡、周测卷、月测卷。走进办公室,狭窄的格子,堆积如山的试卷和作业,室内杂乱,教师忙碌。</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身处北京,地方比我们更小,工作时间比我们拉得更长,教育比我们更卷。可是在这种形式下,教师乐教,学生乐学,这激起了我强烈的探知欲。</p><p class="ql-block"> 马校长骄傲的从未来教育讲到孩子们现状再讲到国家形式最后定格在她引以为傲的PDC办学理念里(P:项目,D:驱动,C:生成),她聚焦学校问题、学科重点、家庭问题、社会热点、人才培养等,把这些融在学科项目里,然后充分发挥个体与群体的联合协作,在课堂、课外,教师、家庭,学校、社会,国内、国外驱动,最后培养孩子的综合素养,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指数,加强家校联合。</p><p class="ql-block">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理念不在奇和新,而在于适与实。</p> <p class="ql-block">  二、 以国家理论方针政策为导向,寻找制定学校规划之源</p><p class="ql-block"> 苏君阳导师这样说服我们:国家制定一系列发展规划并稳步推进,从而高速发展现已立于世界强国之地。一个学校如果没有规划那就等于是“三个和尚没水喝”,所以学校需以教师自发的个体行动为基础不断地去建构集体行动、组织行动,这就是学校规划,接着苏导师具体指导我们如何制定学校规划,在他的引导下,我跃跃欲试了一个学校三年工作目标:</p><p class="ql-block">1、以“三位一体”为导向,到2026年,学校在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中稳居公办学校首位;</p><p class="ql-block">2、以“五育并举”为方向,到2026年,学校继续为“空军航空航天基地”输送人才,篮球赛与田径赛继续稳居全县首位;</p><p class="ql-block">3、到2026年,学校以学科组为单位,打造优秀学科组,树一批名师,研一系列课题;</p><p class="ql-block">4、到2026手,学校以活动为载体,通过家长会、家长开放日、评选优秀家长志愿者等活动实现“家校共育”的势态;</p><p class="ql-block">5、到2026年,提升行政骨干的科研能力,打造一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情操的领导队伍;</p><p class="ql-block">6、到2026年,学校成为享誉三湘的名校。</p><p class="ql-block"> 当然,这只是个人的拙见,还需学校共同谋划、调研、讨论、研究。这也只是规划中的一个环节,还需指导思想、背景、任务、措施等步骤去完善。这只是单独的一角,还需和办学理念、校训等融为一体。</p><p class="ql-block"> 以国家方针政策为导向,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可行的目标与规划,“源”来 如此。</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三、以开辟经验研究为路径,寻找提升教师职业幸福之源</p><p class="ql-block"> “科研能力是一名优秀教师必备的能力”,白滨导师这样说。可我就纳闷了,教师这么忙碌还要求他们搞科研的话,那不是更加重负担了吗?白滨导师借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解开我们的疑惑:“如果你想使教育工作给教师带来欢乐,每天的上课不致变成单调乏味的苦差,那就请你把每个教师都引上进行研究的幸福之路吧”。我还是有点将信将疑,白导师继续:科学研究是用科学的方法有效的解决实际问题。</p><p class="ql-block"> 顺着他的思路我也在思考:现在我们无论是班级管理管理还是学科授业解惑确实都遇到了问题,如果不解决,那肯定是问题的堆积,从而导致教师厌教学生厌学,幸福感无从谈起。如果我们现在把突出的矛盾生成一个课题一起去研究一起集思广益的话,那这个过程是真可以既增强教师幸福感解决问题又可以促进教师深度反思提升自己。</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每天敲着键盘对着方块文字修改、阅读、再修改,再阅读…这是《中小学管理》杂志主编谢凡的日常,当你觉得她的工作如此枯燥乏味之时,谢主编语出惊人:当你修改每一篇论文时,你眼中呈现的不是方块文字,而是字里行间的思想,是和作者在进行思想碰撞,这就像老师发现学生问题时,你首先想到的不是问题本身,而是为什么会出现这问题的根源,这样的探究很有趣。博学的谢主编反倒羡慕我们每天都能和问题打成一团,她授之以渔:当我们把这些问题案例总结成经验,把经验凝练成观点,如果还能阅读点文献支撑你的观点,那这就是一篇论文了。随着她的讲解,我仿佛觉得论文其实就是我们身边那些事儿,如果我们再把论文加以分享推广,那老师们自己该多自豪呀!</p><p class="ql-block"> 也许现实是“一地鸡毛”,那我们也可以拾起来把它捋捋 ,捋着捊着,就捋出了幸福。</p> <p class="ql-block">  知不足而奋进,望远山而力行,空杯前行,一路斟酌,与所有同仁共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