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老子曰:“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学校课堂亦是如此,课堂是教师开展教育活动的主阵地,也是教师成长的主要途径。为了加强我校教师队伍的建设,促进教师的不断成长,9月19日,语文教研组率先拉开了公开课的帷幕。此次授课的教师为初三年级的刘泳江老师和赵婷老师。</p> <p class="ql-block"> 在进行公开课之前,语文教研组的成员针对两位授课教师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中肯的建议,随后,两位老师对授课思路进行了适当的调整。</p> <p class="ql-block">刘泳江老师执教《行路难(其一)》</p> <p class="ql-block"> 刘老师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作为全诗教学的切入点,由李白的“大唐梦”导入,到李白是不息的生命造就盛唐气象结束,整个课堂节奏浑然天成。贴着这首诗,读出了一个立体的李白形象,结合诗人时代背景,以李白人生轨迹为线索,去感知诗人诗歌背后所蕴含的情感,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歌。</p> <p class="ql-block">赵婷老师执教《我的叔叔于勒》</p> <p class="ql-block"> 《我的叔叔于勒》这篇小说以塑造生动典型的人物形象为中心,揭示人性的假恶丑和真善美。赵老师紧扣小说三要素展开教学,通过品析刻画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的句子,分析人物性格,并从菲利普夫妇和若瑟夫两个角度挖掘小说的主题。在教学过程中,设问环环相扣,由浅入深。</p> <p class="ql-block">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其困”,教的过程也是学的过程。课后,两位老师针对课堂中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进行了认真深刻的反思。随后,科研处组织全体语文教师及时教研评课,分析课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的方法,群策群力引领教师成长。</p> <p class="ql-block"> 高丽娟老师高度肯定了刘老师的展示:1,教师语言准确,点拨讲解声声入耳;2,教学设计巧妙,广度深度同时具备;3,朗读指导到位,结合作品分析细致;4,诗歌赏析切题,知人论诗紧密结合。</p> <p class="ql-block"> 王晓玲老师提到:赵老师的教学设计新颖,思路清晰,学生活动多,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主题挖掘深刻,呼吁人们爱一切不幸者,注意了课堂德育渗透,使语文课有了现实意义;板书新颖 ,简单明了。</p> <p class="ql-block"> 语文教研组长邢彩宏提到:赵老师课堂的亮点在于虚拟场景的设置,把学生引入文本,学生通过体验来领悟文本,以反问来铺垫,使课堂以更大的吸引力吸引着学生去探究;多角度主题的挖掘,使得课堂在学生心灵上留下了积极的影响,给学生送上一丝暖意,凸显了语文的味道和魅力。刘老师在教学中践行重朗读、重积累的理念,教学方法上,注重背景的导入、拓展。在知人论诗环节,螺旋问题的上升,实现了问题的勾连,最后实现了解诗的目的。</p> <p class="ql-block"> 校长助理李培文提到:刘老师的课堂注重朗读,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思考、理解。整体性较为突出,以李白梦想串起他一生不灭的精神追寻,再以行路难表现李白顿挫的现实处境,两相对比,引起强烈感触,其间旁征博引,教学语言表达清楚,可以看出其深厚的教师素养。赵老师在课堂中用语言活动撬动小说的阅读教学,开辟了教学的新路径,接着重点分析人物和主旨,有点有面,有实有虚,既着眼于小说现有的显性情节,又有对人物未来隐含发展的预读,有张力,空间大,最终文章主题的挖掘,承载着语文教学的人道主义精神和人文主义关怀。</p> <p class="ql-block"> 有言道,教学是遗憾的艺术。只有用遗憾去追求弥补,才能使教学这门艺术趋向高效,从而彰显语文课堂的精彩和美丽,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惟愿乘长风破万里浪,继续前行。</p> <p class="ql-block">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p><p class="ql-block"> 愿每一位七中老师,</p><p class="ql-block"> 眼里有光,</p><p class="ql-block"> 课堂有诗,</p><p class="ql-block"> 用心坚守,</p><p class="ql-block"> 专业创新,</p><p class="ql-block"> 追求教育的幸福,</p><p class="ql-block"> 我们一直在路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