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现今社会如此“卷”,我们教书工匠唯有“行”。 </p><p class="ql-block"> 在共鸣于我们陷入不知如何教的迷茫之时,此次北师大学习之行对我或多或少有些触动,很想和大家分享分享:</p> <p class="ql-block"> 游于心,感悟自身的境界与超越;游于物,感受地方的历史和人文;游于艺,感知课堂的愉悦与深奥。</p> <p class="ql-block"> 游于心,感悟自身的境界与超越。</p><p class="ql-block"> 我每天的教书生活几乎都是一地鸡毛,哪有时间和心情谈什么境界与超越?也许你会很反感这个话题。没错,我也和你们一样,为成绩为分数忙忙碌碌,一天下来,疲惫不堪还不知所然。</p><p class="ql-block"> 这个时候,我们也许是该换种方式或者是说让自己静下来思考思考了,比如:“双减”中明确说要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那我们的课程又必须要有与作业相对的匹配量,这个时候我们该怎么办呢?</p><p class="ql-block"> 陈琐明院长给我们指点迷津,让我们去了解理论方针、政策导向,这样我们才能针对性的精准精简作业量,做到师生双方都是名副其实的“减负”。</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再如:班上的学生为什么作业完成质量不高,余清臣导师告诉我们试着用形而上的哲学思维去反思,在反思中得结论。我们也可以如班建武导师的用“爱能”通过寻找归因系统找到孩子们为什么作业完成质量不高的行为原则来治本。</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们还可以如白滨导师所说开展科学研究,如谢凡主编所讲养成记日志的习惯。把问题不当问题而是当成一种研究方向,把案例归纳成经验,把经验凝练成观点推广分享,这样既能克服职业倦怠解决问题又能促进深度反思提升自己。</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呼家楼小学的马校长和她的老师们更有意思,她们反倒聚焦学校问题、学科重点、家庭问题、社会热点、人才培养,把这些做成实践项目,然后在课堂、课外,学科、校本,班级、家庭,学校、社会,国内、国外调研、实践、讨论、伸展、总结、展示,培养孩子的综合素养,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指数,加强家校联合。</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样说来,了解国家政策、教育理论、心理学知识反倒是给我们减负。写论文、做科研、做项目反倒让我们愉悦。</p><p class="ql-block"> 先知而后行,行必有所为。 如果每个老师都有这样“游心”的过程,遇事则安,教学能乐,无形中,境界与格局随之而来。</p> <p class="ql-block"> 游于物,感受地方的历史和人文。</p><p class="ql-block"> 来到北京,就是骑着共享单车围绕天安门广场转两圈都是那么的自豪,拍张照都是问:天安门进去了吗?仿佛自己在不在照片里并不那么重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一路行走,看到窄得那么闹心的胡同,看到陈迹斑斑的建筑,看到封闭得沉闷的高墙大院,明明与时代发展相悖却都啧啧称赞。</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参观校史馆、党史馆和国家历史博物馆,空气是凝固的,血液都是沸腾的。</p><p class="ql-block"> 是的,这里有它深厚的历史根基与文化底蕴,这座城市太沉甸、太厚重,我们敬重文化,尊重底蕴。</p><p class="ql-block"> 我想那我们要怎样让我们的学生也以我们的课、以我们的班级、我们的学校为自豪?这就是我们创建课堂特色、班级文化、学校理念的必要之处。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只有建立了自己的特色文化,无形中就能涤荡不良习惯,让学生在其中只有自豪,不敢亵渎。</p> <p class="ql-block"> 踏上北京中轴线的路上,听老北京人讲老北京的故事:老建筑、老街坊、老店铺、老传统、老风味…来到国子监,讲解员从建筑讲到文化、从历史讲到今朝。每每在这时,你就会觉得这所城市的厚度你已无法丈量,你是如此渺小,哪怕有度娘的帮助也远远伸展不到这座城市的一隅,你脚下的每一个座标都蕴含着深刻的历史人文,这个时候,你会真正理解什么叫求知若渴。</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格物然后致知,我们倡导老师和孩子们在教书学习之余行万里路且挖掘每一个地方的历史人文,山不辞土;我们也倡导老师们建立自己成体系的课堂特色与班级文化,海不辞水。</p> <p class="ql-block"> 游于艺,感知课堂的愉悦与深奥。</p><p class="ql-block"> “六艺”是孔子为学生开设的六门必修课:礼、乐、射、御、书、数。既然是上课,为什么是“游”?难道孔子的课堂可以做游戏、刷抖音?颜回也和我们有同样的困惑,问老师:什么叫“游”?孔子回答:山林啊,原野啊,欣然欢乐啊!所以《论语》的第一句话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所以孔子要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p><p class="ql-block"> 这次学习,都是搞学术性研究的博士生导师给我们授课,惶恐的我本以为课堂会高深会沉闷,不曾想导师们都是用深入浅出的鲜活事例给我们层层拔开迷雾,而且全部都是聊天似的畅所欲言,让我们在课堂中如鱼得水。再拿脱口秀节目来说吧,为什么现在这么受年轻一代欢迎,因为节目内容诙谐形式轻松。</p><p class="ql-block"> 这么说来,我们就得思考我们如何在课堂中寓教于乐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艺”在庄子那里则是造就迁徙的能力,也就是说,在“游于艺”之时获得迁徙的能力,我想,在当今这个人工智能的时代,知识的迁徒应是运用与创新。这就要我们教书匠在课堂上架构知识体系,举一反三,融古通今。学生在这样课堂的传授之下才能鲲鹏展翅,长空博击。</p> <p class="ql-block"> 老师们,享受游于心,拓宽自己的思维格局;体悟游于物,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传授游之艺,为社会培养有用之才。</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