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816工程遗址,位于重庆市涪陵区白涛街道,紧邻乌江,背靠武陵山。1966年由中央军委、周恩来总理批准建设,该工程打山洞用时8年,安装设备用时9年,总投资7.46亿元人民币。先后投入6万多人参与建设,工程历经急建、缓建、停建和转产4个阶段,1984年因国家战略调整,工程停建。2002年国防科工委同意对816工程解密。</p> <p class="ql-block">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代号A2923,俗称“邱小姐”。1964年10月16日下午3点,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p> <p class="ql-block"> 20世纪60年代,国家决定在大后方西南地区建一个核工厂,有关部门多次考察、论证后,在重庆涪陵白涛镇选址。为了保密,从此白涛的地名也随之从地图上消失。</p> <p class="ql-block"> 1966年,周恩来批准建造中国第二个核原料工业基地——816军工洞,即为制造原子弹提供核原料的地下核工厂,此工程被列为绝密级军事机密。</p><p class="ql-block"> 1984年,因国家战略调整,工程停建。停建时,工程已完成85%的建筑工程、65%的安装工程、总投资达7.4亿元人民币。再后来,“816工程”中的极小一部分洞体被中国核工业建峰化工总厂作为物资仓库加以利用。</p> <p class="ql-block"> 816工程大烟筒,地上150米,地下150米。</p> <p class="ql-block"> 1967年2月,工程兵第54师(代号“8342部队”)所属的三个团入川,承担起816工程的建设任务。随后又有负责架桥铺路、建厂房和住宅区的建筑公司、涪陵区县调配的万名民工,加上从全国征调的人才和老厂转调的技术尖子也近万人进驻。</p><p class="ql-block"> 1975年,第54师完成坑道施工任务,奉命撤离白涛。</p> <p class="ql-block"> 816工程遗址总占地面积45.2公顷,洞内规划面积10.4万平方米,大型洞室有18个,道路、导洞、支洞、隧道及竖井等达到130条,所有洞体的轴向线长叠加达20余千米,其中,最大洞室高达79.6米,侧墙开挖跨度为25.2米,拱顶跨度为31.2米,面积为1.3万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 816工程遗址洞体内厂房进洞深度400米左右,顶部覆盖层最厚达200米,核心部位厂房的覆盖层厚度均在150米以上。816洞体可以预防100万吨当量氢弹空中爆炸冲击和1000磅炸弹直接命中攻击,能抵抗8级地震的破坏。</p> <p class="ql-block">9号引水洞长3千米,是整个工程的供水系统。输水管道长2862.2米,直径3.5米,储水量为2.7万立方米。采用8台源江48-15型水泵从乌江直接取水,提水高度60米,主要作为冷却用水,供给反应堆三回路使用。</p> <p class="ql-block">105堆工热工回路厂房长177.6米、宽20米、高32.5米,建筑面积1.52万平方米。厂房内布置一回路系统设备,从洞口向里设有10台蒸发器,10对主热、5台主泵及其他回路设备。</p> <p class="ql-block">101工号是816工程最大的洞室,也是主反应堆所在地,按工艺流程上下共有12层。其中核心区域是3楼反应堆锅底、7楼仪表室、8楼反应堆大厅、9楼中央控制室。101工号是以石墨做慢化剂与反射层,普通水做载热剂,天然铀为燃料的一个反应堆,是装备核燃料以实现大规模可控制裂变链式反应的一套装置,其核心区域拥有当时国内最先进的计算机机体。</p> <p class="ql-block">3楼反应堆锅底在设计上是整个工程辐射最强烈的地方,工程投产后这里将完全封闭。锅底上方共有2001个小圆孔,是安装核燃料棒的插槽,与8楼反应堆堆芯2001个圆孔相对应。反应堆经过中子的碰撞与能量交换过后会产生3种物资:没燃尽的铀238、钚239及杂质。这3种物质通过工艺管进入锅底,输送到后处理车间,并经过一年以上的冷却和消核处理,就能变成成品的钚239。</p> <p class="ql-block">7楼仪表室以自动电位差计为主,完整保存1034块,主要用于测量工艺棒流量,当有故障出现,自动电位差计的指示灯将会显示红色。</p> <p class="ql-block">九楼中央控制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