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关中道(上).文/昝蒙

孺子百家

<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历史的变迁,是一首“波澜壮阔、荡气回肠的史诗”</p><p class="ql-block">"陕"是一个代表地理区域的词汇。它源自于古代的地理名称-陕县。</p><p class="ql-block">陕西这个名称就由此而来。当时,陕县是一个重要的行政区划,因其地理位置而得名。</p><p class="ql-block">春秋战国时因陕西是秦国治地,故后人将陕西简称“秦”;将横贯陕西中部的主要山脉称“秦岭”;将渭河平原称“秦川”。</p><p class="ql-block">最早出现“陕”的地名可以上溯到西周、春秋时期。</p><p class="ql-block">西周时期,今天的河南省陕县西南一带被称作“陕原”,周初实行大分封,以“陕原”定作地理分界线,将东部称作“陕东”,由周公管辖,将西部分封给召公作为封国,所以在《春秋公羊传》中就有“自陕而西者,召公主之”,这便是“陕西”一词最早出现在典籍上的记载。</p><p class="ql-block">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行政区划的划分和调整是非常复杂和频繁的。</p><p class="ql-block">陕西和陕东之间的划分就是其中之一。在明朝时期,中国的行政区划以州和县为基础,陕西和陕东都是独立的行政区域。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政权更迭,辖区的调整和整合也在不断发生。</p><p class="ql-block">到了清朝时期,为了进一步完善行政管理,清政府对行政区划进行了调整,将陕西和陕东两个区域进行合并,并划归陕西省的管辖。</p> <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关中道,也是如此,同样复杂。从西到东,从周秦汉唐至今,就是一部活生生中国历史画面。</p><p class="ql-block"> 关中道:旧行政区划名,陕西三道之一,辖境约为以今西安市为中心的关中地区。</p><p class="ql-block">“关中道”一词在民间仍有沿用,成为地理名词,意同“关中”、“关中地区”。</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000多年,夏据关中地区东部,其它地区分布着扈、褒、犬方等方国部族。</p><p class="ql-block">殷商时期,关中有周、崇、邰、毕、程、莘、芮、酆等诸侯封国,同时有邢方和犬方。</p><p class="ql-block">西周时期,关中地区为王畿,同时有弭、矢、樊、荣、彤、郑、芮、莘、梁、周、秦、散、邢、杜、虢等诸侯封国或封邑。</p><p class="ql-block">春秋战国时,关中为秦国。</p><p class="ql-block">秦统一六国,实行郡县制度,分全国为46郡,关中为内史。</p><p class="ql-block">西汉时分全国为103郡,关中设立京兆尹、左冯翊和右扶风,合称“三辅”。</p><p class="ql-block">三国时,关中及陕南东部属魏,关中设有雍州。</p><p class="ql-block">西晋分全国为19州,关中称雍州。</p><p class="ql-block">隋朝建都大兴城,分全国为190个郡。关中设有京兆、冯翊、扶风3郡。</p><p class="ql-block">唐代建都长安城,贞观元年(627)分全国为10道。关中、陕北及商洛地区为关内道。</p><p class="ql-block">开元二十一年(733)改设15道,关中地区为京畿道,陕北仍属关内道。</p><p class="ql-block">宋代迁都开封,从此关中失去国都地位。至道三年(997)改“道”为“路”,全国分为15路,在长安设立陕西路,关中、陕北和商洛地区是其辖区。</p><p class="ql-block">熙宁五年(1072)改陕西路为永兴军路,并分出凤翔府及秦、凤、阶、成等12州设立秦凤路。</p><p class="ql-block">金在关中设立京兆府路和凤翔路。</p><p class="ql-block">元中统三年(1262)始设陕西四川行中书省(简称陕西行省),辖今陕西、四川2省全部,甘肃、青海2省东部及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p><p class="ql-block">至元二十三年(1286)改为陕西等处行中书省,辖今陕西省(不含宁强、略阳、勉县3县),甘肃、青海2省东部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p><p class="ql-block">明洪武九年(1376)改为陕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一般仍称陕西省),辖今陕西、甘肃2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东部及内蒙古自治区河套地区。</p><p class="ql-block">清康熙六年(1667)分西部设立巩昌承宣布政使司(次年改为甘肃承宣布政使司),陕西省辖区始成现状。</p><p class="ql-block"> 中华民国建国初期,承袭清朝旧制。不同之处在于废除府,将所有不管县的州、厅全改为县,1913到1914年,在省县之间设置93个道。</p><p class="ql-block">1913年,北洋政府“废府设道”,陕西省设东、西、南、北、中5道,西安地区归属中道,隔年东西中三道合并为关中道,治所驻长安县(西安城)。</p><p class="ql-block">民国17年(1928年)北洋政府内务部通令各地撤道。</p><p class="ql-block">关中道辖陕西中部,北含韩城、合阳、澄城、白水、同官(今之铜川)、栒邑(今之旬邑);东南包括商洛;西南以秦岭为边陲。关中道容纳了武关、散关和陇关,可惜函谷关和萧关不隶陕西,遂不在关中道。</p><p class="ql-block">关中,是指“四关”之内,即东潼关、西散关(大震关)、南武关(蓝关)、北萧关(金锁关)。</p><p class="ql-block">关中是一个盆地,中心低,周边高,是喜马拉雅运动时期形成的断陷,少也三百万年了。</p><p class="ql-block">南倚秦岭山脉,北邻北山山系,东部宽阔,南北达三四百里,逐渐向西减少为百十里宽;西起宝鸡以陇坻为界,东至潼关以黄河为限,东西约八百余里。</p> <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陕西素有“三秦”之称,汉承秦制,初置左、右内史(官职),后置京兆尹三辅 (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 关中。(“翊”读yì)。“三辅”,西汉时本指治理京兆地区的三位官员,后指三位官员所管辖的三个地区。</p><p class="ql-block">秦亡后为防刘邦势力扩张,项羽又将秦故地关中一分为三,分封给秦朝的三个降将:封秦降将章邯为雍王,辖今咸阳以西至甘肃东部地区,都废丘(今兴平县内),然西安修地铁5号线,至沣西新城西马坊村时,发现一遗址,确认为章邯的都废丘,与历史记载有偏差,致使5号线修改原有方案,绕行;封司马欣为塞王,领有咸阳以东地区,都栎阳(今西安阎良附近);董翳为翟王,辖今陕北地区,都高奴(今延安东北)。故后世泛称陕西为“三秦”,咸阳成了三秦的分界点。</p><p class="ql-block">其实当年“三秦”称谓之地并不包括陕南。只是后来人们理解的“三秦”演化,即习惯将陕北、关中、陕南也合称“三秦”。</p><p class="ql-block">历史上“三秦”的称谓产生后,当时也有人将它作为政权名称。</p><p class="ql-block">例如五胡十六国时期,公元350年居住在甘肃秦安县东南的氏族首领苻洪起兵,自称“三秦王”,建立政权。</p><p class="ql-block">352年,其子苻坚称帝,都长安,国号“秦”,史称“前秦”;</p><p class="ql-block">385年羌族首领姚苌擒杀前秦皇帝苻坚。386年姚苌称帝,都长安,国号“秦”,史称“后秦”。</p><p class="ql-block">三秦的狭义,是指“关中”“秦川”或“八百里秦川”。</p><p class="ql-block">“秦”指秦国,“川”指狭长的平原。它的具体范围,今天人们认为应是东起潼关、西到宝鸡这一段路程,大体400公里长,和历史上的“八百里秦川”的里程也相近。</p><p class="ql-block">而三秦的广义,则是指整个陕西。人们以地理、文化、方言为基础,划分成陕南(秦巴山区)、关中(关中平原)、陕北(陕北高原)三个部分。</p> <p class="ql-block"> 四</p><p class="ql-block">“扶风”一词来源于古代先贤“扶助京师、以行风化”的内涵,可以做扶助亲人、以正风化之意讲,表达了当时的先祖民众们,从财力、物力和社会资源等各个方面对自己的亲人们进行实实在在的扶持和帮助,并以实际行动改变不良的社会风俗、公德、道义以及过时了的、束缚人们精神世界的习俗或思想。</p><p class="ql-block">战国时期秦孝公设美阳县,西汉为右扶风,唐贞观时期县名取为“扶风县”,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唐代又置京兆(今西安)、凤翔、兴德(今华县)三府。满清、民国时期,关中置有东府同州(治所大荔,辖今渭南诸县)、西府凤翔 (治所凤翔,辖今宝鸡诸县) 和西安府 (治所长安,辖今西安、咸阳、铜川诸县)。</p><p class="ql-block">“东府”、“西府”虽同属关中地区、八百里秦川,秦文化大体相同,但两地民俗、语言和饮食习惯多有差异,构成不同的地域文化。正所谓“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又因西有凤翔府,东有同州府,因而有西府、东府之说。</p> <p class="ql-block"> 五</p><p class="ql-block">关中西部,渭水之畔3100年前,古公亶父率领族人来到周原修城安居,周文化由此发轫。</p><p class="ql-block">礼乐文明由此而起,德政仁爱由此而生。</p><p class="ql-block">周原,周原遗址,周人的发祥地和灭商以前的都城遗址。位于陕西省岐山、扶风两县的北部,东西约3公里,南北约5公里。</p><p class="ql-block">历史上的周原范围北至岐山,南临渭水,东到今武功,西到今凤翔、宝鸡一带。东西长达70公里,南北宽约20公里。</p><p class="ql-block">岐周,又称周原、岐邑,金文中称为“周”。</p><p class="ql-block">史籍记载,周人的首领古公亶父约于公元前12世纪末或前11世纪初,自邠迁至此地,开始营建城郭,作为都邑。</p><p class="ql-block">前11世纪后半叶,周文王迁都于丰后,这里仍是周人的重要政治中心。</p><p class="ql-block">至西周末年,由于西戎入侵而成废墟。</p><p class="ql-block">考古人员根据新发现城墙的线索,推测周原遗址存有大小两座城址。</p><p class="ql-block">小城城址位于遗址西北部,东西约1480米,南北约1065米,整体呈规整的长方形,面积约175万平方米。考古人员通过开设探沟4条、铲刮断坎5处,判断小城城墙始建于商周之际至西周早期。</p><p class="ql-block">小城发现之后,鉴于周原遗址的大量遗存分布在小城以东,考古人员开始考虑小城外东、东南是否还有大城的问题。根据以往记录的部分夯土地点呈线状分布的线索,考古人员调查发现了西周晚期城墙的位置,再通过钻探和四处发掘、三处剖面,确认了西周晚期城址的存在。</p><p class="ql-block">西周晚期城墙若复原为一座大城,则东西约2700米,南北约1800米,总面积约520万平方米。</p><p class="ql-block">周原遗址是关中西部商时期面积最大的聚落;王家嘴、双庵一带曾多次出土铜器墓。</p> <p class="ql-block"> 六</p><p class="ql-block">西府,是关中平原西部的泛称或俗称,常指宝鸡及其周边部分地区。该地区为秦腔发源地,至今以陕西西府方言为代表的宝鸡话保留有很多古老的发音,是最接近于周礼之雅言、国语的语言。</p><p class="ql-block">凤翔府,唐初置岐州,天宝元年(742),改为扶风郡。至德二年(757),肃宗幸临扶风郡,同年收复长安、洛阳,十二月设置凤翔府,号西京,与成都、京兆、河南、太原合称五京。</p><p class="ql-block">西府是凤翔的古称。凤翔一直是西府的代名词。因为凤翔府自古就是这里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直到民国26年(1937)3月1日陇海铁路西宝段通车宝鸡,1941年2月4日第九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由凤翔迁往宝鸡,西府的行政中心才随之迁居宝鸡。</p><p class="ql-block">西府,多用于陕西民俗版块,饮食文化区隔的省内地域概念。这里是周秦文化的发祥地、素有“青铜器之乡”、“民间工艺美术之乡”。一般主要指宝鸡,范围包括咸阳以西,北至彬县、武功、兴平、礼泉,西至宝鸡市境内的三区九县。西府不仅是个地理概念,更多的是历史韵味。</p> <p class="ql-block">凤翔有一学校,曾经冠绝三秦!</p><p class="ql-block">1902年,时任凤翔府知府傅世炜,将凤翔府内用来研读四书五经的凤起书院改办为新式学堂,时名凤翔府中学堂。</p><p class="ql-block">1905年,知府隐昌龄及名绅刘源森主持于中学堂附设“师范传习所”。</p><p class="ql-block">1912年,中学堂改名为陕西省立第二中学,严敬首任校长。</p><p class="ql-block">1930年,陕西省立第八师范(1927年创办于岐山)并入。</p><p class="ql-block">1934年8月,省立二中改为陕西省立凤翔师范学校,时为四年制简师。</p><p class="ql-block">1941年开始招中师一个班,25名学生。1938年至1946年,校舍先后被黄埔军校第七分校和战地青年就学辅导处所用,凤师被迫在凤翔县北街粮仓与金佛寺一带流亡办学八年之久。</p><p class="ql-block">1949年7月,凤翔解放,凤师迎来了新生。学校规模迅速扩大,办学条件逐步改善。</p><p class="ql-block">1951年学校更名为陕西省凤翔师范学校。</p><p class="ql-block">村中有一老人,名曰:吴兴国,解放前,毕业于陕西省立凤翔师范学校,同行者有一书童。</p><p class="ql-block">他后来成为咸阳地区教育奠基者,教育巨擘!</p><p class="ql-block">敬之!缅之!!!</p> <p class="ql-block"> 七</p><p class="ql-block">宝鸡有鸡峰山(陈仓山),传说秦文公在此发现了一个能发出鸡鸣之声的石头,唐朝时以此传说命名为“宝鸡”,寓意“陈宝鸡鸣之瑞”。</p><p class="ql-block">宝鸡,古称"陈仓","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典故就出自这里。</p><p class="ql-block">陈仓,古称西虢。虢( guo ),《辞海》中诠释:"古国名。姬姓。"</p><p class="ql-block">"中国"二字最早见于宝鸡出士的青铜器"何尊 ",就是1963年出土于陈仓区贾村镇,何尊内底镜有铭文12行122字,发现的"龟兹中国"四个字,成为"中国"一词最早的记载。</p><p class="ql-block">"虢"这个地名,从西周开始沿用至今,已有3000年历史,是我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地名之一,也是我国年代久远并唯一没有迁徙过的古城!</p><p class="ql-block">此尊天下独有!“中国”传名!</p> <p class="ql-block"> 八</p><p class="ql-block">唐李吉甫撰《元和郡县图志》载,宝鸡县“本秦陈仓县,秦文公所筑”。秦文公建的陈仓城,史称“陈仓上城”、“秦陈仓城”,位于今宝鸡市金台区陈仓镇代家湾村。现在普遍认为,此城是宝鸡建城之始。</p><p class="ql-block">三国时,诸葛亮北伐曹魏。魏军击退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后,魏将曹真预计诸葛亮将会进攻陈仓,故派郝昭据守陈仓。</p><p class="ql-block">为抵御诸葛亮,郝昭新建陈仓城。郝昭所建的陈仓城,与陈仓上城相连,是宝鸡的第二座城池,史称“陈仓下城”、“汉陈仓城”。</p><p class="ql-block">诸葛亮果然率十万大军围攻陈仓。激战二十余昼夜,诸葛亮终未攻破郝昭所率千余人防守的陈仓城,最后因粮草不济,被迫退回汉中。</p><p class="ql-block">诸葛亮第二次北伐以失败告终。</p><p class="ql-block">隋炀帝大业十年(614),移陈仓县治至留谷城。留谷城升级为陈仓城。这是宝鸡的第三座城池。</p><p class="ql-block">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唐肃宗改陈仓县为宝鸡县。陈仓城变成了宝鸡城。</p> <p class="ql-block"> 九</p><p class="ql-block">1963年,在距离周原遗址不远的宝鸡市陈仓区贾村,考古人员从地底发掘出了一只西周青铜尊,名为何尊。</p><p class="ql-block">何尊高38.8厘米,口径28.8厘米,外表张扬繁复,十分精致。尊内底部铸有122字长篇铭文,这篇重要的文献讲述了周成王迁都洛阳成周之事,最引人瞩目的,则是铭文中出现的四个字——宅兹中国。</p><p class="ql-block">这四个字的意思是,武王克商之后,向天昭告要建都于天下之中,治理民众。“宅兹中国”象征获得天命,拥有天下。所谓“中国”,并非指代国家,而是指代天下之中的区域。然而因为其字面含义,它被赋予了不可替代的意义:这是现存所有文字中最早的“中国”二字。</p><p class="ql-block">从文献来看,中国的称谓,正是始于西周。当然,彼时的中国与今天的中国,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然而隔着历史回看,那个遥远又苍茫、神秘又壮阔的远古时代,在骨子里与我们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以崇德和平等的信条联合盟友,开创波澜壮阔的逆袭神话,又以接纳和包容的姿态融合异邦,走出不可思议的文化跃迁之路。如此种种,对三千年后的世界仍旧不无启迪。</p><p class="ql-block">扶风境内陆续出土了许多其它珍贵文物,尤以青铜器最为著名,于周塬遗址出土的毛公鼎、大克鼎、大盂鼎被赞誉为“海内三宝”,是当之无愧的国之重器。</p><p class="ql-block">周原考古发现被列为21世纪中国百项考古新发现之一,周原被誉为我国“青铜器之乡”。</p> <p class="ql-block"> 十</p><p class="ql-block">武功水(今陕西石头河)发源于秦岭,向北流入从西向东的渭水,在两河交汇的三角地带为黄土台原地形。</p><p class="ql-block">渭水北岸称积石原,与积石原夹渭相对的南岸台原之上。</p><p class="ql-block">此地名曰五丈原(位于今陕西岐山县)。</p><p class="ql-block">五丈原,和周塬隔渭河相望。位于关中西部岐山县,为秦岭北麓黄土台原的一部分,海拔约750米,原上地势平坦,面积南北长约4公里,东西宽约1.8公里。南靠秦岭,北临渭水,东西皆深沟,形势险要。</p><p class="ql-block">五丈原为三国时诸葛亮北伐曹魏、屯兵用武、死而后已的古战场。三国时期,诸葛亮屯兵五丈原与司马懿隔渭河对阵,后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五丈原由此闻名于世。</p> <p class="ql-block"> 十一</p><p class="ql-block">宝鸡有一盘:散氏盘,地位尊崇!</p><p class="ql-block">散氏盘高20.6厘米,口径54.6厘米。圆形,浅腹,双附耳,高圈足。腹饰夔纹,圈足饰兽面纹。内底铸有铭文19行、357字。因铭文中有“散氏”字样而得名。</p><p class="ql-block">散氏盘的铭文是一篇土地转让契约。大意为:夨国侵略散国被散国打败,为了乞和,夨国向散国赔偿两块土地。为此,夨国派官员15名,散国派官员10名共同勘定了赔偿的土地。然后,在夨人发誓永不毁约后,周王派来的史官将新界地图交给夨国,并留存其左券。散人则将誓约铸于铜盘,作为永久的证据。</p><p class="ql-block">铭文中,详细记录了交割田地的疆界、两国参加交接官员的姓名和立誓日期,但因没明确当时的周王,故不能确定具体年代。研究者普遍认为是西周厉王时期。</p><p class="ql-block">散氏盘在清乾隆年间出土于陕西凤翔。因其造型精美、做工精湛、铭文堪称金文瑰宝,引起古玩界争相收藏,几经周转,身价倍增。</p><p class="ql-block">清嘉庆十四年(1809),在嘉庆皇帝50岁寿辰之际,江南盐运使阿林保重金购得此盘,作为寿礼敬献给嘉庆皇帝。嘉庆皇帝非常高兴,后封阿林保为两江总督。不过嘉庆及后来的五位皇帝并不像乾隆那样酷爱古玩字画。散氏盘进入宫中,便再无人欣赏,因年久失查,不知踪迹。</p><p class="ql-block">清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后,盛传散氏盘在圆明园烧毁。</p><p class="ql-block">民国十三年(1924),溥仪被驱逐出故宫后,民国政府成立“清室善后委员会”,专门负责清理清宫财产。时任该委员会委员的马衡(金石学家,考古学家,书法篆刻家,曾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在清理故宫财产时,偶尔发现了散氏盘,经过与散氏盘拓片比较鉴别考证,确定该盘是散氏盘原件。</p><p class="ql-block">1935年,散氏盘随清宫其它文物移交北平故宫博物院。</p><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时期,散氏盘作为故宫国宝之一南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散氏盘及大批国宝被蒋介石运往台湾,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为该院的十大镇馆之宝之一。</p><p class="ql-block">散氏盘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久远的一篇土地转让契约,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它和大盂鼎、毛公鼎、虢季子白盘被合称为“晚清四大国宝”。</p><p class="ql-block">散国位处何地,史无明载,但研究者普遍认为,散国在今宝鸡市西南,为西周开国功臣散宜生的封地。位于清姜河流域的大散岭和大散关均因地处散国境内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 十二</p><p class="ql-block">宝鸡有传世名酒,名曰西凤。</p><p class="ql-block">秦岭以北的渭河平原上,世居于此的秦人把这方沃土当做信仰。</p><p class="ql-block">以灵山脚下优质原粮为“酒父”,以凤凰泉天然地下水为“酒母”,以代代传承的西凤酿酒技艺为“酒魂”,酝酿出传承千年的一脉凤香。</p><p class="ql-block">西凤酒,始于殷商,盛于唐宋,距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远在唐代就已列为珍品,是我国八大名酒之一。</p><p class="ql-block">凤翔是民间传说中产凤凰的地方。</p><p class="ql-block">唐朝以后,又是西府台的所在地,人称西府凤翔,酒遂因此而得名。</p><p class="ql-block">周武王时称“秦酒”(即今西凤酒,因产于秦地雍城而得名);汉代,秦酒更名为柳林酒。</p><p class="ql-block">宋时,苏轼任职凤翔时,酷爱此酒,曾用“花开酒美曷不醉,来看南山冷翠微”的佳句来盛赞西凤美酒。</p><p class="ql-block">西凤酒,让历史一下子有了味道!醇厚绵长!</p><p class="ql-block">周的智慧 ,秦的坚韧,汉的广博 ,唐的风度,在关中道时时彰显,以独特的历史契合沿着渭河流向文明!</p> <p class="ql-block">中华文化,兼容并蓄, 代代相传,根深叶茂 ,绵延至今。</p><p class="ql-block">朝代的繁华与湮灭,隐藏着多少魄人心弦的瞬间。</p><p class="ql-block">关中道就是一部中国古代史,又一部波澜壮阔的文明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3年秋</p> <p class="ql-block">参考文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巜探访周原西周城址》</p><p class="ql-block">陆航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中国考古网</p><p class="ql-block">2、青铜时代 · 周原遗址</p><p class="ql-block">原创 kgzg 考古中的国</p><p class="ql-block">3、《西府与东府的历史渊源》</p><p class="ql-block">作者,容琳 ,陈仓道公众号。</p><p class="ql-block">4.《宝鸡溯源》</p><p class="ql-block">作者,刘希平 陈仓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