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秋天,与蒋老师的又一次“遇见”

Sara

<p class="ql-block">  九月的成都,已然是秋天的模样。我校十二位老师风尘仆仆,只为奔赴一场与“偶像”的约会,将军晶老师来了,带着他的“读写教室”来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第一次见蒋老师,是在19年的“巴蜀课堂”上,一件极为简单的黑T恤和一条牛仔裤,脸很瘦,这是对他的第一印象,他上写作课《鸟》,自那以后,便开始读遍他的书,在网上搜遍他的课。默默期待着下一次的“遇见”。</p><p class="ql-block"> 知道蒋老师的团队要展示一天的课例时,我们又多了一些激动,这几年,蒋老师一直沉浸在自己的创作里,一线教师收益最深的便是他的《指向语文要素的教学设计》。这次,能近距离地聆听他的教学思想,再次感受他的思维深度,多么幸运,又是多么幸福。在许多一线教师的心目中,蒋老师一直是特别的存在,不功利,不哗众取宠。</p><p class="ql-block"> 他一向的主张,关注课堂,关注学生,在三堂课例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p> <p class="ql-block">  《枫桥夜泊》,群文阅读的理念在开课之初已充分展现,三首诗中都写了“月”,由““月落”引导学生关注诗人心情,继而关注诗中所写景物,引发学生内心的猜测和独特感受,整堂课简约而不简单。</p><p class="ql-block"> 《四季之美》,在很多公号都读过蒋老师的教学设计,第一现场听课,果然文字读来的终究太浅显了。蒋老师依然喜欢关注表达,所以他会问:如果请你写《四季之美》,你会选择哪些景物?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是指向文章素材的选择。他依然喜欢比较阅读,这个方法在这节课上依然有效,学生马上感受到课文无论是景物的选择还是表达方式上都很特别。蒋老师依然喜欢教写作方法,前两个自然段带着学生一段段读,一句句探究,梳理总结方法。后两个自然段,学生自己研究。</p><p class="ql-block"> 在后来针对“任务群”的讲座时,蒋老师的理解实实在在解决了一线教师目前的困惑和迷茫,“任务群”好像变得没有那么陌生和困难了。蒋老师的课是一盏明灯,能照亮我们。</p><p class="ql-block"> 《鸟的天堂》和《月迹》,皆属于一个单元,真好,能完整地看到一个单元课例的呈现,当然,蒋老师团队对于任务群的理解和实践成果也得到了充分展现。这两堂课直击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体会动静结合的手法”,两位老师虽风格不一,但用心地准备,不断地引导,学生也渐渐能触摸到作家的写作手法了,这两堂课都是经过反复修改和打磨的,但它们却是那么触手可及,因为这些课例都是蒋老师专门为一线老师准备的,可模仿,可学习,它们不是高级的名师课,却是实实在在的家常课。</p><p class="ql-block"> 我们敬佩蒋老师,敬佩他二十年坚守在教学一线的初心,也敬佩他对自身教学思想的坚持。</p><p class="ql-block"> 有些人,是天生适合课堂的,蒋老师便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