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们滇东南行的第二站是建水古城。离开抚仙湖风景区,开车一个多小时,我们就进入了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来到了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建水县。建水县是一座钟灵毓秀的文化名城,建于唐元和年间,至今已有1200余年的建城历史,文化底蕴醇厚,风景名胜丰饶,享有“滇南邹鲁、文献名邦”的美誉。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当时的临安知府奉旨在建水建造“文献名邦”坊,从此“文献名邦”坊就成为建水人精神文化的象征。如今这块石木牌坊是2015年10月重建竣工的,坊额正面的“文献名邦”和背面的“滇南邹鲁”是书法家孙轶青所题。穿过这座牌坊,就进入了建水古城。</p> 临安镇是建水县政府所在地。唐元和年间(810年前后),南诏政权在这里修筑土城惠历城,惠历是古彝语,译为汉语为建水。元代设建州府,明清两代在建水设临安府,因此建水又被称为临安。建水古城拥有“千年临安古城”和“千年建水紫陶”两张亮丽的城市名片。古城入口处的临安站,是古城的显著地标之一,是目前国内唯一载客的米轨小火车——建水古城小火车的起点。 日影西斜,夕阳将落,绚烂的晚霞把这座中西合璧的法式建筑映照得更加熠熠生辉。这里是建水观光小火车临安站的游客服务中心,也是古城小火车的售票点,有旅客和游客休息处、礼物商店、小卖部等。从鲜亮的黄色中进入,简约又不失气质的布置让我惊艳。带着异域风情的屋顶、地面和灯饰,在这份典雅中讲述着往日和如今的故事。<br> 临安站原为个碧临屏寸轨铁路铁路车站,建于1928年。个碧石铁路是我国第一条民营铁路,全长127公里,1918年开工,1936年全线竣工。1928年10月末,个碧石铁路个旧鸡街到建水临安段通车,临安站正式开始运营。1985年10月,个碧石铁路停止客运。1991年5月28日,个碧石铁路停止货运。临安站见证了个碧石铁路经历的艰难坎坷和建水的发展历史。 2015年5月1日,建水古城小火车——临安至团山旅游火车开通,共设临安站、乡会桥站、双龙桥站、团山站四个车站,全程约13公里。买一张票,登上小火车,走进木质结构的车厢,坐上小米轨小火车,可以慢悠悠地感受古城风貌。<br> 站台上除了有老火车头和旧火车车厢的展示,还有各种雕塑,黄包车夫、来往的旅客、买糖葫芦的小男孩等,反映了当时临安站的热闹和忙碌。一代代建水人,乘着小火车往返于大山内外,火车也成了建水上世纪历史的缩影。 装修成木质小火车车厢的咖啡店,化身为火车车头的食品小卖部,复原个碧石铁路建筑的旅拍摄影店等,它们和小火车站一起组成了一个怀旧风情园。它们在等待五湖四海的游客,也成了天南海北的游客眼中独特的风景。 我们的客栈树德堂就在古城中心。漂亮的老板娘很热情,有免费的水果,还可以玩一次手工陶艺。 <p class="ql-block">在房间的挑窗上,依窗而坐,泡一壶云南红茶,剥剥花生吃吃石榴,白天看看窗外的绿植和古城的屋顶,晚上望望朝阳楼映满半空的灯光,听听影影约约飘散过来的古城里熙熙攘攘的声音,很享受这闹中取静烟火气的生活。</p> 傍晚时分,淡蓝色的天空逐渐隐没在渐渐降临的夜色中。走出客栈,穿过街巷,走一小段就到翰林街了。 翰林街和临安路,是古城内最繁华的地方,街道两边明清时期的建筑、仿古建筑、特色民居很多,建水文庙、朱家花园、学政考棚、朝阳楼、临安府署等古城著名的景点和地标都在这里。 古城虽历经多次战乱和地震,许多古建筑遭到损毁,但至今仍然保存有50多座古建筑,被誉为“古建筑博物馆”和“民居博物馆”。<br> <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夜幕低垂,古城的夜晚比白天更热闹了。虽然没有丽江古城、大理古城那么现代时尚,建水古城朴实中带点嘈杂。这里是景区,也是当地人的生活区。石板铺成的街道上,当地人和游客一样,逛街购物吃饭娱乐,一起在这座“活着的古城”中享受慢生活。</p> 餐厅门口摆放着当天的野生菌大拼盘,冰块垫在下面,气雾缭绕,让这些牛肝菌、鸡枞、青头菌看起来更加鲜美了。为了刘兄的“思菌之情”,这次我们特意选择大热天回国。到云南这些天,刘兄已经解馋好几次了。 路边一家饭店门口,几个服务员在整理草芽,这个是建水特产,这里的所有饭店和小吃店都有这个菜。白白嫩嫩,长得像茭白,吃起来也很像,但比茭白更脆,水分更多。草芽和茭白一样,也是水生草本植物,因颜色和形状似小型象牙而得名,脆嫩味美,营养丰富,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和多种维生素,所以很受当地人的喜爱。热炒、凉拌、做汤、米线配料,各种吃法。我吃了几次,没啥特别,还是喜欢吃茭白。<br> 在临安路上的“香满楼”吃了晚餐,据说是建水最地道的云南菜馆。相比于餐品,我更喜欢这样的就餐氛围。不知道是古建筑还是仿古建筑,走上叽叽嘎嘎的木制小楼梯,沿街而坐,边吃边看楼下来来往往的人群,不时有云南方言飘过来,更有小城生活的惬意。<br> 建水汽锅鸡、建水草芽、建水烤豆腐、炒玉米粒,都是建水特色。在YouTube上看了很多建水烤豆腐的视频,馋得我直咽口水。可是吃了第一口,就受不了那股烟熏过的臭味,后来再也没有碰过,连闻到味道都不舒服。这种烤豆腐,在云南,尤其在建水,几乎人人都爱吃,每天都要吃。司机小李说,几天不吃就难受。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真是太对了。 临安路上很多的店铺都冠名“临安”,临安故事、临安饭店,古色古香的装修风格,配上耀眼的灯光,把夜晚的临安路装扮得流光溢彩、活色生香。 <p class="ql-block">建水古城原有4座雄伟的城门,始建于明朝,东门称迎晖门,南门称阜安门,西门称清远门,北门称永贞门。明末,西南北三座门楼都毁于战火,仅存东门楼。朝阳楼,地处古城中心,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比天安门还早28年。原为明代临安卫东部军事防御工事,城门为“迎晖门”,城门上建“朝阳楼”。后经明、清和当代的七次重修,得以完整保存。</p> 朝阳楼是建水历史悠久的主要标志之一,也是古城的地标建筑。夜晚的朝阳门灯光璀璨,把周围的天和地都照射得如白昼一般。 <div>朝阳楼高三层,三重屋檐,斗拱飞檐、雕梁画栋、气势雄伟,虽然建筑规模无法比肩天安门,但整体造型和天安门城楼很相似,所以就有了“小天安门”的称号。登上城楼,居高临下,可以俯瞰建水古城的万家灯火。朝阳楼前面有个广场,音乐四起,人声鼎沸,很多支广场舞队在跳舞。错过了登楼参观时间,我们就和摩肩接踵的人流一起,饶有兴致地围观起穿着民族服装的广场舞了。</div> “千年建水紫陶”是建水古城的另一张城市名片。古城的大街小巷随处都可以见到紫陶商品、紫陶工坊、紫陶茶室等,我们的客栈也有一个紫陶坊。在建水县燕子洞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了距今3500多年的陶丸、陶网坠,证明建水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了原始制陶工艺。建水紫陶历经汉唐宋,成长于元明清时期,民间有“宋代有青瓷,元代有青花,明代有粗陶,清末有紫陶”的说法。建水紫陶和江苏宜兴紫砂陶、广西钦州坭兴陶、重庆荣昌安富陶并称中国四大名陶。<br> 各种紫陶做的花瓶、茶罐、茶壶等,更多的是紫陶做的蒸锅。汽锅鸡是云南的传统名菜之一,发源地就是建水。用建水当地的土陶蒸锅烹制的汽锅鸡,是到建水必吃的美食,就如同到杭州旅游,东坡肉和西湖醋鱼,也是必须要尝一尝的。 整条临安路上的行道树都张灯结彩,条条彩灯绕满树杆,又从树枝上垂挂下来,定睛一看,原来一条彩灯就是一句古诗词。如此有文化意境的创意,很契合千年历史文化古城的风采。 自明朝以来,建水古城一直是滇南地区的首府重镇,是滇南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宗教和交通中心,在当地有“金临安 、银大理”之说。夜晚的临安府署,大门在灯光的照射下更显庄重。府署,又名府衙,是府一级的衙门,是旧时官吏办公的地方。临安府署修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距今有约600余年历史,曾有180余任知府在里面办公、生活,至今仍保留了少量明清古建筑。没有进入临安府署参观,想必里面的古建筑和人物雕塑都会讲述各朝代丰富精彩的历史故事吧。 如果说巍山是云南少数民主的发祥地,那建水古城就是云南汉儒族文化保留最完整的古城。据建水县志记载,云南科举考试中榜者中,临安府占了半数左右,堪称云南之冠。云南提督学政考棚,是明清时期云南省最高教育行政长官,即云南提督学政定期到此举行院试的考场,考生来自滇南片区的临安、元江、开化(今文山)、普洱(今思茅地区)四府。学政考棚的院试,为科举前的预备考试,合格者才能到省城参加乡试。 学政考棚门前小广场上的考生雕塑群,反映了发榜时考生的众生相。有急匆匆赶来看榜的,有兴高采烈手舞足蹈的,有无可奈何一脸茫然的,也有垂头丧气自怨自艾的。高中榜首的,状元游街,戴红花骑大马,敲锣开道,鞭炮齐鸣。惟妙惟肖,我们看了哑然失笑,想起了自己的学生时代。 晚风习习,渐渐地石板路变窄了,霓虹灯转暗了,周围的行人也走散了,正想返回的时候,看到前方一面黑幽幽的门墙和一个明亮的门楼,越走越有兴致的我们走到古城的西门清远门了。清远门,又称挹真楼,是后来修建的门楼,只能行人通行。 穿过门洞,就走出了古城。临近深夜,马路上的行人和车辆依旧络绎不绝。马路对面的空地上摆着一只巨大的汽锅鸡模型,站在下面,听到突突的翻滚声,水蒸气弥漫在夜空中,还不时地洒落到我们的脸上。古城的夜生活真是博古通今,包罗万象。<br> 早上来这家“花园小吃”米线店吃米线,就在朱家花园边上,司机小李和客栈老板娘都推荐了这家米线店。自己汤米线,自己加调料,米线可以无限续碗。看着刘兄吃得津津有味,我又想念起杭州的小笼包、馄饨和片儿川了。 <p class="ql-block">白天的古城少了一些颜色,多了一份韵味,没有喧嚣和忙碌的石板路显得更加宁静,清新的空气偶尔夹着建水烤豆腐的味道,温柔怀旧又淡然忙碌的古城新一天开始了。</p> <p class="ql-block">建水被誉为“古建筑博物馆”和“民居博物馆”,古城中心的大型私家园林朱家花园就是其中的重要代表之一,这组古建筑群被称为“西南边陲大观园”。相比于其他古建筑民居,朱家花园的门面看上去只是大了一些,但“一入豪门深似海”,2万多平方米占地面积,井然有序的格局,层出迭进的院落,“迷宫式”建筑群让每一个游客都叹为观止。<br></p> 朱家花园始建于清光绪年间,是当地乡绅朱渭卿弟兄建造的家宅和宗祠,经过朱家两代人苦心经营,自光绪初期直至宣统二年(1910年),前后营造近30年才最终落成。主体建筑呈“纵四横三”布局,为建水当地典型的“三间六耳三间厅,一大天井附四小天井”式传统民居的变通组合体建,共有大小天井42个,屋舍214间。我们跟着人流,眼到之处都是雕梁画栋,亭台水榭,层层叠叠,曲径通幽。如果我一个人进入参观,估计得迷失好几次。 朱家花园是建水珍贵的建筑历史文化遗产,是汉族建筑艺术和当地少数民族建筑艺术相结合的产物。雕刻绘画,既彰显娴熟的技法和工艺,精美高雅。又吸纳了少数民族文化的抽象和古朴,民淳俗厚。走进大门,一道月宫门上的牌匾格外引人瞩目,正面是“循规蹈矩”,背面是“谨言慎行”。呈现了朱氏家族对家庭成员的行为准则和规范要求,进门要循规蹈矩,出门需谨言慎行。<br> 含玉楼是朱家小姐的绣楼,是朱家花园整组建筑群中唯一的两层建筑。造型玲珑,彩绘精美,是朱家花园中赏花观景的最佳场所。 两幢建筑的牌匾分明是“兄弟连科”和“四水归堂”。在古城临安,学风昌盛,朱家后代朱朝瑛、朱朝堔两个堂兄弟,接连考中进士,就有“兄弟连科”的匾额。朱朝瑛、朱朝堔成为朱家的核心人物后,朱家的家业也更丰厚了,到清朝光绪时朱家已成为滇南富绅。 每个院落,每座建筑,不仅内雅外秀,灵活又不失规整。而且淡雅清幽,低调又不失奢华。构思精巧和富丽堂皇的庭院、照壁、门楼、花园,见证了朱氏家族的发展与兴旺。各种形式的石刻、牌篇、壁画、楹联,蕴含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推崇和传承。 这是朱家花园私塾,是清代朱氏的私塾教馆,朱家人也深受“唯有读书高”的意识影响,后来朱家人才也如雨后春笋。明清两代,朱氏共出进士六人,其中翰林二人,众口皆传的“一家同榜三进士”就是清道光己丑(1829)科,朱家同会试、共殿试,并同时金榜题名,创下了云南一家同科三人考取文进士的唯一纪录,震惊全省。 数不清的房屋外就是朱家的后花园了。花园里有池塘、假山、花草、戏台和观戏台,10多个人物和70多种飞禽组成的雕刻图案把观戏台装饰得雍容华贵。池水泛着水波,刻着倒影,和石桥、长廊、亭榭一起,营造出江南园林的诗情画意。<br> 池塘称为“小鹅湖”,岸边一排景,水上一面景,尽管天色朦胧,但上下连片的碧绿图画依旧是那么清澈明亮。 隔着水池看戏,既有身份又有安全感。三开间、四根石柱的水上戏台,彩绘壁画,精巧玲珑。<br> <p class="ql-block">建水古城的水井很多,在朱家花园就有大大小小42口水井,朱家水井是朱家生活用水的源泉。朱家水井中有些有奇妙之处,将水井的水位高出地面20公分,井水就沿着井壁上的小孔流出,称为“水满旺财”。所以朱家当年在生意场上财源广进。朱家水井被建水当地人称为“建水十八怪——朱家井水漫井外”。</p> 忽然平静的水面涟漪阵阵,一群水鸭扇着翅膀在池塘中的石板上摇头摆尾,第一次看到这样的鸭子,洁白的羽毛、乌黑的长喙、黄色的鸭掌,头顶同样洁白的“凤冠”更加惹人注目。原来它们叫凤头鸭,是古代一种观赏性鸭品种,它们的祖先,是康熙皇帝都喜爱到舍不得吃的“宫廷鸭”,一度消失300年。 风头鸭头部后突起的羽毛,像古代的凤冠,也像当今的假发,特别又帅气。三只风头鸭,一会儿昂起头,抖一抖头顶的羽毛;一会儿迈起步,巡查起自己的领地。我已经无暇欣赏朱家花园了,目不转睛地跟着鸭子们走来走去。 <p class="ql-block"><br></p> 两个多小时的游程,只是粗粗领略了这座层楼叠榭、雕墙峻宇的“滇南大观园”的宏伟和奢华。朱家花园虽没有乔家大院的声名远扬,但也毫不逊色。这座辉煌的古色古香的深宅大院,凝集了一个家族几代人的奋斗和沧桑,浓缩了一个时代的兴衰变迁,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书写了一段充满云南地域文化的“红楼故事”。 建水的水井很出名,不但数量众多,而且造型独特,五花八门。隐没在古城街边巷尾的数百口古井,大多是明清时期留下来的。有一副对联是这样描述建水的六大名井:“龙井红井诸葛井,醴泉渊泉溥博泉”。建水水井既有单眼井,也有二眼、三眼、四眼相连并存的水井,还有又名扇井的十二眼井。这是小巷深处的三眼井,周围的居民都在水井边打水提水、洗衣洗菜。 <p class="ql-block">所有的古井中,最有名的是西门古井——大坂井,也就是六大古井之一的溥博泉。</p> 大板井是建水城区内口径最大的水井,井口直径2.7米,深约20米,由六块弧形石板、中间用六根石柱琢槽相扣而成。井边的墙上刻着“溥博泉”三个大字,紧挨着还有一座供奉着水神的小庙宇。据说,这口井最早是在唐朝时期挖掘的,迄今已有千年以上的历史。 建水古城的大部分井水都清澈透亮,口感甘甜爽口。大坂井更是一口甜水井,用井水来泡茶,茶水会更清香浓郁。因此大坂井被列为建水甜水井之冠,有“滇南第一井”的誉称。 <p class="ql-block">大坂井周围没有洗衣洗菜的居民,只有忙碌提水的居民,进进出出,络绎不绝,就跟杭州虎跑泉边提水的杭州人一样。刘兄也拿井边的水桶打了一桶水,还挺像模像样的,我们尝了尝,真的挺甜的。<br></p> 建水古城著名的坂井豆腐就是用这口井的井水所做出来的。源于清朝光绪年间的曾记板井豆腐坊,至今已相传六代了,由于家就位于西门打板井旁,就近取水,做出来的豆腐更加细腻、嫩滑,从而就成了建水古城的老字号作坊。 我睁大眼睛,也没有看清楚大姐大妈们包豆腐的手法,一双手比纺织机上的飞梭还要快。她们在不停息地制作,一板板豆腐在不间断地运出豆腐坊,出现在城市的角角落落。建水的一口口井犹如深扎在古城土壤里的一丛丛根系,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建水人。井水成就了著名的建水烧豆腐,井水文化、井水食品和古城老街、老巷、老宅一起,深深地融进了建水居民的日常生活中。 建水之所以能成为滇南的“文献名邦”和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建水文庙发挥了重要作用。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的建水文庙,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经过历代40多次扩建增修,占地面积已达114亩,规模宏大,保存完好,是全国第二大文庙及最大的地方性文庙,仅次于山东曲阜孔庙。 雨后气朗风清。进入文庙,游人极少,万籁俱寂,更突出了这里的肃穆厚重。建水文庙的总体布局采用南北中轴线对称的宫殿式结构、东西两侧对称布置多个单体建筑,完全依照曲阜孔庙的风格规制建造,里面有31座古建筑被较为完好地保存下来。“圣域由兹”坊,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所建,是建水文庙的东侧门。站在门口,就能看到里面牌坊一个连着一个,一个牌坊都蕴藏着一段历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 “德配天地”坊意为孔子之德高明博厚,与天相齐。“道冠古今”坊是赞叹孔子之道为古今之冠。“德配天地”和“道冠古今”两个牌坊形状和规模都相同,都是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重建的。<br> 建水文庙不仅有着丰厚的历史和文化,也是一个蓊郁苍翠、古木参天的风景区。松、柏、竹、柳,千姿百态。四季花卉砌红堆绿。漫步琉璃黄瓦、庄严瑰丽的殿宇之间,感触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欣赏古建筑的华贵婉约,享受清幽雅致的环境氛围。 <div>先师庙(大成殿),是文庙的中心,也是祭孔的正殿,为嘉庆九年(1804)重建。大成殿,意为集古圣先贤之大成之意。殿门上方悬挂的“先师庙”鎏金字匾由清代著名书法家王文治在任临安知府时题写的。整座大殿由28根柱子作为承重,其中有20根是用整块青石雕刻的,庄严耀眼。</div> 大成殿内有八块清代帝王赞孔尊孔的御题贴金匾额:康熙的万世师表、雍正的生民术有、乾隆的与天地参、嘉庆的圣集大成、道光的圣协时中、成丰的德齐祷载、同治的圣神天纵和光绪的斯立在兹,充分显示了历代清朝政府对孔子及儒家学说的推崇。 “洙泗渊源”坊是一座木石结构的牌楼,为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重建。“洙泗” 指的是古代鲁国国都曲阜的两条河流“洙水”和“泗水”,孔子的出生地就在洙水和泗水的交汇处,后来也成为孔子聚徒讲学的场所和儒家思想的发源地。站在“洙泗渊源”坊下面,可以看到整个文庙坐北朝南、中轴对称的格局。 “洙泗渊源”坊的背面镌刻着“万世宗师”。“万古宗师”是对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的尊敬和赞誉。<br> <p class="ql-block">经过“洙泗渊源”坊,就是泮池,是一个椭圆形水池,意为“泮宫之池”,是古代官学的标志。古代曾把学校称为泮宫,校内的水池就叫泮池。现在俗称为学海,既表示是学校里的“海”,又寄意学无止境的“海”,因此泮池就寓意着学海无涯,学无止境。<br></p> 建水文庙的泮池始建于明成化四年(1468年),弘治年间拓宽为椭圆形。全国各地文庙中的泮池都是半圆形的,只有建水文庙中的泮池为椭圆形,且占地面积最大,有45亩(29700平方米),规模之大、造型之独特都位居全国之首。有这样一个“学海”,难怪建水有“临半榜”之称,在云南科举考试中榜者中,建水(临安府)就占了半数左右。 <p class="ql-block"><br></p> 红墙和绿荫环绕在泮池周围,池中有一小岛,岛上建有钓鳌亭,也称思乐亭,勉励生员奋发努力,日后功成名就,犹如钓得深海中大鳌。沿着白色的长廊和小桥可以一直走到钓鳌亭。四周静悄悄的,只有几个老年人在亭子里谈天说地。 池后的半月形台唇,左右为礼门坊和义路石牌坊。礼门坊原为木质牌坊,清顺治四年(1647年)毁于战火,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重建为石牌坊。 礼门坊前立有“下马碑”。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定“官民人等至学宫下马”例,通行各省。故在文庙外立此下马碑。 一池清水澄如明镜,倒影着历经岁月坚守的牌坊和生长茂密饱满的树木。宏大庄严的庙宇,让人不禁肃然起敬。碧水微澜的泮池,让人顿觉神清气爽。在池边走走坐坐,真有些“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现实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