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第二天上午,骑着电动单车从市民公园前往景区,10多分钟就穿过闹市到了海丰红宫红场门前。红宫座落在现海城人民南路,原为建于明代的海丰学宫也就是孔庙,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1927年11月在这里召开海丰县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成立以彭湃为首的中国第一个红色政权——海丰县苏维埃政府,因而改称红宫。“海丰红宫红场旧址”是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免费参观,年接待国内外游客约160多万人次。</p> <p class="ql-block">红宫依旧保留着原有闽粤特色的孔庙建筑结构,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俱在,不同的是没有了各个匾额,围墙、房瓦、大门、花格窗、门柱等都漆成红色,大成殿里的至圣先师换成了彭湃坐像,马列照片分别挂在后墙。两厢配殿则开辟成海丰革命历史教育陈列馆。</p><p class="ql-block">大成殿是海丰苏维埃政府成立处,也是召开多次重大会议和形成重要文件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红宫红场是全国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海丰更是人人皆知,据说学生入队、入团都要来这里举行仪式和宣誓。在大成殿恰好碰到几位老师带领一队孩子前来参观,身着崭新统一的制服、书包和黄帽的孩子们,看样子不是学前班就是一年级新生,老师们一直在向娃们讲述着海丰革命的历史。海丰真正做到了红色教育从娃娃抓起。</p> <p class="ql-block">彭湃出身于海丰最大的工商地主家庭,从小接受良好教育,在新型的县立中学和去日本求学的几年间,接触了许多新思想新理念,以及早期的革命者。1921年从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科学成后回国,起初在陈炯明的安排下担任海丰县教育局长,致力于教育改革,曾在一些刊物上发文传播社会主义思想。之后辞去公职专注于农民运动。</p> <p class="ql-block"> 彭湃在日留学期间就关注农民问题,认为“中国是农民占多数,中国革命要依靠农民”,他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为农民争取权益的活动中。1922年7月他组织成立了“六人农会”,通过组织学生集会游行和举办活动,农民运动很快形成了燎原之势,1923年中国第一个县级农会组织——海丰县总农会成立,拟定了章程,设立了机构,选举彭湃为会长,农会会旗由他亲自设计。最初农会的工作目标主要开展减租减息,发展农业生产,创办农民学校,免费为会员诊病等举措,这与陈炯明提倡改良,要把广东建为模范省的大政相近,所以海丰地主豪绅虽然不满于农会的活动,还时有上告,在省政府的默许和支持下依旧顺利进行。</p> <p class="ql-block">在红宫的后面有座海丰平民医院旧址,这里原是清代慈善机构收养弃婴的“育婴堂”,1918年在陈炯明的支持下,海丰县政府将原简陋的育婴堂改为二层楼房,创建了县立女医产科学校,采用教学与临床相结合的方式,由广州聘请医生免费向当地学员授课,开创了中国县级义务教育的先河。1921年改为妇孺医院,为农会提供义务帮助,1925年海丰革命政府仿照苏联莫斯科平民医院的模式,将妇孺医院扩充为综合性的平民医院,主设妇产科和西药房,一般人收费低廉,对贫苦民众则免费诊治。</p> <p class="ql-block">海丰农会成立后的所作所为,符合了广大农民的心愿,农会会员数迅速增加,海陆丰、惠阳会员人数已达到20万。1923年7月广东省农会成立,彭湃任会长,农会组织迅速壮大。1924年彭湃正式加入共产党,海陆丰农民运动也逐渐从社会改良转向社会革命,从经济斗争转到政治斗争,斗争目标直指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国民政府东征之后海丰建立了中共党支部,在党组织的领导下,逐渐形成了一切权利归农会的共识。</p> <p class="ql-block">土地所有制是统治者的奶酪,想要改变必然产生冲突。由于东征后陈炯明被迫宣布下野,县政府与农会间缺少了调和,双方冲突逐渐升级,暴力事件频发,农会被取缔转入地下活动。在蒋介石“四一二”政变之后,沾上红色的农会遭到了残酷镇压,海丰农会也成立了自卫军,装备了武器与政府军拼死抵抗。海丰县在革命战争期间牺牲人数高达3万,红墙之上镌刻着部分有名可查的烈士近5000人。从墙壁上保留的大量标语中还可以嗅出当时斗争的血腥和残酷。</p> <p class="ql-block">1927年的南昌起义,打响了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海陆丰人民积极配合,先后发动了两次武装起义,在南昌起义部队红二师的帮助下,第三次起义获得成功,并一举夺取了海丰政权。</p><p class="ql-block">1927年11月18日至21日海丰县工农兵代表大会在红场召开,宣布中国第一个苏维埃政府正式成立。红场旧址在红宫东侧,明清时是粮仓,民国时辟为县体育场。按照彭湃的要求,成立大会筹备组将这里按莫斯科红场样式整修,广场上设有主席台和传声台,由传声员向四周的群众及时复述主席台上的发言内容,会场外墙刷以红色,场内用红布盖壁裹住,面向街道开设大门,红黄两色组成的大门配以民国特色纹饰,烘托出象征革命的五角星,门额上浮雕“红场”两个大字由具有美术功底的彭湃手书,红场从此得名。</p><p class="ql-block">红宫和红场以及周边街道多为红黄两色,据说中国红代表红色政权,金黄色则象征吉祥丰收。现在已成为汕尾八景之一“红场星火”。</p> <p class="ql-block">红场两侧竖立着一组红色雕像,记录着在血与火中诞生的红色政权,高大威武的彭湃铜像矗立在中央,基座上“彭湃烈士像”由徐向前元帅题写。红场占地2.2万多平方米,海丰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11月就在这里举行,半个月后即1927年12月日,5万人聚集到红场,庆祝海丰苏维埃政府成立,1928年1月南昌起义部队红二师和广州起义部队红四师也在此与海丰工农革命武装胜利会师。</p> <p class="ql-block">根据中共中央和广东省委的决定,指派彭湃任中共东江特委书记,海丰陆丰两县统一投票选举,成立了海陆丰苏维埃政府。海陆丰苏维埃政府通过了《没收土地案》等8项决议,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中制定的第一个土地法规,让数十万海陆丰贫苦农民第一次成了土地的主人。</p><p class="ql-block">海丰苏维埃的建立标志着海陆丰根据地的形成,依照中央和省委的要求,海陆丰县委向选派了一批骨干,领导和组织周边各县建立苏维埃政府,扩大根据地范围。海陆丰革命根据地鼎盛时期面积近1万平方公里,覆盖人口达150万。</p> <p class="ql-block">由于彭湃在海陆丰农会运动中的杰出贡献,在中共“八七会议”上被选为政治局委员,1927年8月1日举行的南昌起义,他也是前敌委员会的重要成员。同年11月他随南昌起义部队红二师南下,创建了第一个红色政权,广州起义部队红四师也前来会合,共同拓展海陆丰根据地。</p><p class="ql-block">红场一侧有座碑亭,碑文“红二师纪念亭”由聂荣臻题写,聂帅南昌起义时任11军党代表。题为红场会师”的塑像记录着当年两军会师的喜悦,不幸的是当年的两个师的主官都牺牲在后来的战争中,会师照片中唯一幸存看到新中国成立的只有时任四师参谋长的徐帅,今日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可见一斑。</p> <p class="ql-block">在塑像和纪念亭后面的墙面上,嵌入了众多的历届国家领导人纪念和怀念彭湃的题词。彭湃1929年被叛徒出卖被捕,几天后在上海龙华英勇就义,年仅33岁。彭湃是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他创造了农民运动成功的范例,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土地革命运动,以农村为基地走向胜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诚如周恩来所说“谁不知广东省彭湃,谁不知彭湃是中国农民运动的领袖!”。彭湃还提议开办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广泛传播海丰成功的经验,并且担任第一届和第五届农讲所主任。毛泽东曾担任了第六届主任,他高度评价彭湃和海陆丰的经验,称彭湃是“农民运动大王”,把彭湃所著《海丰农民运动》一书列为从事农民运动者的必读书。</p> <p class="ql-block">离开红场红宫,穿行在县城老街旧巷中,民国时期的骑楼斑驳的墙面诉说着过往,货物充盈的市场透露着小城的恬淡生活,虽然看起来不如新城的公寓超市高大尚,可浓浓的烟火气和怀旧的氛围,让老居民依旧在此坚守。</p><p class="ql-block">跨过龙津河不远,路边有一所林家大院,悬挂着“林氏一门三烈士”牌匾。民国时林氏家境小康衣食无忧,在彭湃的感召下,为了大多数农民的利益毅然投身农运,一家牺牲了三口人换来了海丰农运事业的成功。在海丰这样的家庭还有很多。</p> <p class="ql-block">继续前行就到了彭湃故居,面临龙津河而建,一栋通体洁白的仿西式建筑二层小洋楼格外引人注目,彭湃就出生在这里,度过了童年和青少年时代。国民军第一次东征时,周恩来、苏联顾问加仑曾在此住宿办公。木楼梯通向二楼,告示说,因安全和保护的原因二楼不对外开放。</p><p class="ql-block">彭湃出身于海丰首富之家,彭湃本人曾自述:我的家庭在海丰县“统辖的农民男女老幼不下千五百余人。我的家庭男女老少不上三十口,平均每一个人有五十个农民作奴隶。”而且与内陆的土地主不同,近海且紧邻开放口岸的海丰县工商业逐渐繁荣,彭家除占有大量的土地外,还经营工商业赚取源源不断的钱财。</p> <p class="ql-block">小楼的正堂悬挂着彭湃母亲及亲属英烈的照片和画像。出身富三代,而且家业还在上升期的彭湃毅然走上农运之路,与他母亲周凤的影响至关重要。周凤出身于贫苦之家,自幼被卖给地主家为婢女,后被彭家纳妾生下彭湃等七个子女,彭湃排行老四。彭湃母亲虽然出身低微,但她勤劳贤惠又深明大义,率全家支持农运事业,一家七口至亲惨遭反动派杀害。新中国成立后,在全国烈军属大会上,毛主席等国家领导人亲自接见了老人,并称她为英雄母亲,与彭湃和老人有着深厚感情的周总理还专为老人修建了房屋,配备了三轮车。英雄母亲103岁寿终正寝。</p> <p class="ql-block">彭湃的结发妻子蔡素屏是海丰富商之女,自婚后细心照料家庭相夫教子,支持并参与丈夫的农运事业。1923年彭湃为赢得农民的拥护,决定将属于自家的千张田契分给农户,蔡素屏欣然同意并提出,“佃户不敢要田契不如当众烧毁”,烧地契这一历史事件让海丰的农运事业获得了迅速的发展。一个农村妇女为了大家的利益,把属于自家的大笔资产付之一炬,即便是今天也可称为壮举。蔡素屏逐渐从三个孩子的母亲成长为农运女战士,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担负着海丰县的重要工作,1928年9月被捕被杀害,年仅31岁。</p><p class="ql-block">许冰出身于揭阳一户贫农家庭,1926年在革命工作中与彭湃相识相恋并结为革命伴侣。彭湃牺牲后她继承遗志,革命不息。曾任中共东江特委委员和普宁县委书记,1933年被捕遇害,终年25岁。</p><p class="ql-block">墙上的英烈照片还有彭湃的三哥彭汉垣,曾经周恩来提议任职苏维埃政府海丰县长,后与二哥同时在澳门被捕遇害,还有胞弟彭述、亲侄彭陆,真是满门忠烈。</p> <p class="ql-block">彭湃与蔡素屏的大儿子9岁病故,老三彭洪是农业领域科学家,不幸死于文革。老二彭士禄继承了乃父的遗志,为祖国的强大奉献了一生,他是中国第一任核潜艇总设计师,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彭士禄年幼时饱受国民党的追杀,曾被关押在汕头石炮台监狱,后经党组织和周恩来营救收养,国内深造并留学苏联,成了新中国核物理方面的殿堂级人物。2021年96岁逝世于北京。</p><p class="ql-block">彭家在小楼东侧还有平房数间,其中有青年彭湃居住的“得趣书室”。近年经县政府投入资金翻修重建,在书室前水池中新添了六人议事的塑像,纪念彭湃等人在此成立的“六人农会”。</p> <p class="ql-block">彭湃故居不远处的彭湃小学红旗飘扬,“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彭湃精神”高悬在教学楼上,愿海丰人不负先烈们的期望,让百姓们的日子过得更好,为海丰、广东省和全国的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p><p class="ql-block">下一站前往汕尾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扫描或识别二维码关注更多内容<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