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河劲竹——孙存楼

张沂(连云港灌南)

<p class="ql-block">一、 灌河播星火</p><p class="ql-block">孙存楼同志于1909年农历10月20日出生在江苏省灌云县张店镇东南(今灌南县)义泽河北岸上马台一个贫农家庭,幼年在张店小学读书,1924年秋考取江苏省立第八师范学校。1927年秋,江苏省立第八师范和省第十一中学合并为江苏省立东海中学,设高师部,孙存楼就读高师一年级。在校期间,他思想进步,阅读了《共产主义A·B·C》和《共产主义宣言》等马列主义书籍,懂得了许多革命道理。他为人谦虚好学,温和善良。经常结合时事,向年轻的同学传播马列主义真理,很多同学在他的影响下走上了革命的道路。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以后,共产党员杨光鸾、左倾作家茅含戈等几人到东海中学任教,学生惠美琬(惠浴宇,1928年在涟水入党)等进步同学在学校活动,该校地下党、团组织发展很快。1929年春,孙存楼同志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怀着对共产主义革命的无限忠诚,不怕牺牲,向反动统治作坚决斗争。1930年秋,孙存楼从东海中学高师毕业后,受聘于灌云县双港小学任教,担任中共双港区委书记。他经常向学生和校外青年宣传革命道理和党的主张,播下了共产主义理想。同年冬,孙存楼担任灌云县委秘书兼宣传部长。1931年7月,灌云县党组织遭到破坏,孙存楼同志遭到国民党反动派通缉,被逼来到上海,在沪东区继续从事革命工作。艰苦的生活环境,丝毫没有动摇他的革命意志,1933年初,孙存楼同志被捕,被判了一年半徒刑,先被关押在苏州第三监狱,后被关入苏州反省院。1935年春,他出了苏州反省院。由于找不到组织,他只好回到家乡。他到家不久,就组织起农民识字班,进行革命活动。同年秋,到张店小学教书,组织学生阅读进步书刊,宣传共产主义真理。1935年冬,孙存楼和冯家驹、孙秉惠等同志一起领导了岑池河民工暴动。1936年秋,孙存楼同志又到双港小学教书,组织进步青年成立半公开的读书会,宣传马列主义真理。1937年12月21日,灌云县特务室叛徒梁步文带领几十个反动军队的士兵来到上马台抓捕孙秉树和孙存楼,孙秉树和孙存楼在群众的掩护下脱险,一起来到南京乡下躲避。由于叛徒马濯江(马汉云)的出卖,孙存楼同志又被关进南京燕子矶首都反省院。1937年“八·一三”全面抗战开始,周恩来同志于九月间到南京和蒋介石谈判抗日的具体问题,孙存楼等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才得到释放。</p><p class="ql-block">二、 抗日擎火炬</p><p class="ql-block">孙存楼同志回家后,便立即联络相继回乡的同志进行抗日救国活动。他以张店小学为基础,积极开展救亡工作。1937年阴历十二月九日,在孙存楼、武永嘉和一些地方进步人士的发起下,一个以团结抗日为宗旨的社团——腊九社,在张湾张家祠堂成立了,腊九社,是灌河流域抗日武装发起的先声。1937年8月,孙存楼动员原国民党灌云县三区区长孙笃生停办连运汽车公司,回灌云县三区组织抗日游击队。1938年2月,孙笃生找到了灌云县长吴春科商谈成立游击队一事,吴春科答应三区成立抗日武装,定名为灌云县三区抗日基干队,委孙笃生为大队长,发给给养,集中训练。孙存楼同志一直担任基干队的主要政治教员。1938年10月,灌云县三区抗日基干队被顽县长借口解散。1939年春,灌云县成立第三游击大队,孙笃生任大队长,原基干队编为第二中队。1939年1月,孙存楼同志和张惠李同志带着海州地区革命同志和人民的愿望,赴中共苏皖区党委找到组织部长李浩然,要求党来海属地区领导抗日。李浩然同志听了他们的汇报,第二天即派孙朝旭、余耀海同志一起来到灌云、沭阳、东海。在孙存楼同志的协助下,1939年2月后,便重新恢复了这几个县的共产党组织,重新领导这一地区的革命运动。</p><p class="ql-block">1939年4月,八路军山东纵队陇海南进支队第三团成立,汤曙红任团长。原灌云县三区抗日基干队被编入三团,成为三团的骨干力量。1939年7月17日傍晚,汤曙红团长被沭阳县常备队长王胥伍部中队长周发乾杀害,三团主力由沭东转至沭二区。党组织考虑到孙存楼同志在灌云地区有广泛影响,决定他留下来从事地下活动。从1939年冬开始,新建立的灌云县委开办了三期党训班,孙存楼同志担任主要政治教员,第一期学员有孙良浩、孙桂儒、冯树芬、孙桂仙、魏锦、孙景如、汤若愚等。他为培养这几十个青年党员作出了重要贡献,使他们成为灌云县及邻县的区、乡党组织骨干。</p><p class="ql-block">三、 烽火育桃李</p><p class="ql-block">1940年1月,孙存楼同志恢复了党籍。不久,孙存楼同志任安徽淮北党委领导下的苏皖边区游击支队政治部宣传部长。1940年8、9月份,我主力部队八路军第五纵队开辟了淮海区根据地,抗日民主政权——东灌沭办事处亦随之建立。1940年初夏,孙存楼同志调回到淮海区党委(后改为淮海地委)担任淮海军政干部学校教育长。淮海区各县农村、镇市以及敌占区的的大批爱国儿女,纷纷到淮海干校学习。孙存楼同志把抗日革命理论,结合当时国内外和苏北当地的实际情况以及学员本身的思想情况,讲解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效果很好。这些学员经过几个月教育之后,政治觉悟上都有了显著提高,也学到了做群众工作的方法。这些学员回到各地,对淮海抗日民主根据地建设都起到了积极作用。革命形势迫切需要开辟新区建立政权的人才,东灌沭边区中学,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于1941年诞生了。1941年底,淮海干校完成了培训近千名青年充当淮海抗日根据地的基层干部任务后,孙存楼同志调任灌云县委副书记兼宣传部长,同时担负东灌沭边区中学校长,培养文化水平比较高的青年,充实根据地骨干。吴鸣玉担任边区中学副校长,苏光(陈德芳)同志任第一任指导员(即党支部书记)。这所以宣传抗日拯救民族危亡为宗旨的学校,相当于干校的性质。由东灌沭民主政府直接领导,办学经费由淮海区行政公署直接拨给,初期学制为二年。校址最初设在灌云县三区小渔涝,后迁至汤沟,1941年12月迁到徐大庙西河拐一带(今柴米河边)。抗战时期各方面条件很差,十分艰苦,孙存楼校长带领边中师生自力更生,劳动建校,开荒种菜,改善生活。他关心爱护学生,鼓励学生学文化,学政治。学生的管理按部队要求,随时作好战斗准备,初了上课以外,还要参加夏收夏种,秋收秋种、减租减息等社会活动,大家在战斗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成长。边中师生既是一支文化学习队伍,又是一支工作队、战斗队。边中的老师都是淮海区一些知名的知识分子。孙存楼校长在生活上关怀教师,思想上促进教师,政治上帮助教师,和教师们建立了深厚的友情,使他们树立了坚定的革命信念,给他们的工作增添了无尽的动力。在他的带领下,师生精诚团结,拧成一股绳,形成了一个温暖的革命大家庭,把边中打造成了一所栽培革命干部的新型学校。根据斗争需要,组织上需要一批,学生就分配一批。1943年秋,学校更名为灌沭中学。由于斗争形势的需要,学校成立了文工队,经常自编自演一些节目,进行抗日宣传活动。1944年,在孙存楼校长传达了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号召师生学习和采用群众喜爱的文艺形式,创作革命内容的的演唱节目之后,学校的的文艺活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先后创作演出的节目有《掼碗》《十里好风光》《抓壮丁》《周法乾杀妻》《三星落》等,向广大乡亲作宣传。1945年2月,时近大年,数九隆冬。孙存楼校长以大无畏的气概,带领师生深入敌占区边缘大侍庄为群众演出,同时也向伪军进行感化教育和政治宣传,收到了显著的效果。1945年春,孙存楼同志调任淮海地委宣传部副部长兼任淮海行政公署文教处副处长。他经常深入学校、剧团作具体指导,培养了更多的有文化的革命干部,深受学生们的尊敬和爱戴。当年边中的学生钱兆碧同志回忆说:“孙老师为人使我永不忘记,他的一生,是我们后来人的精神财富和鼓舞力量!”1945年8月,学校改名为淮海第三中学,成立了战地宣慰团,到解放战争前线开展宣传工作。1946年12月,淮海六校(淮海三中、淮海中学、淮海一中及一二分校和淮海师范)成立联合中学,编为一个大队,原淮海区文教处长孙存楼同志任大队长,向山东转移到胶东地区海阳县。1947年5月,淮海三中改名为华东建设大学附属中学,孙存楼任校长。1947年秋,华东建大师生少数由海上去大连丹东地区,孙存楼同志根据组织安排到东北丹东工作,任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后南下到山东,任青州市委宣传部长,一直坚持为党培养马列主义理论干部。1948年初,因革命形势需要,符合条件的学生全部参军参干,走上战斗的第一线。边中的老师学生是一支革命化、战斗化的干部队伍。苏光烈士、钱星伯副校长、孙炳球、骆魁轩等7位教职员工烈士和原边中学生朱环、朱崇科、封钦烈士,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边中为党培养了大批革命干部,为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全国解放后,孙存楼同志历任华东军政委员会高教处秘书主任、上海市郊区教育处长、华东监委政治文教处长、提篮区副区长、国务院专家局组长、杭州师范学院副院长,后又回到江苏任教育厅副厅长。虽然变换了几个工作单位,但不论在哪里,他都一贯坚持马列主义真理,坚持共产党员的正气,以坦率无私的态度对待工作和同志,正确地按照党的方针政策办事。文革期间,孙存楼同志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但是他坚持信仰不动摇,正如他所说:“生生死死,对党是有深厚感情的,从没有过不利党的言行,从没有停止过为党工作的时候。”1976年12月27日,孙存楼同志不幸因病逝世。1979年4月份,江苏省委为孙存楼同志平反。1979年6月9日,孙存楼同志追悼会在南京隆重举行,惠浴宇省长和孙存楼同志生前战友数百人参加了追悼会。1979年6月7日《新华日报》登载的悼词这样评价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党的教育事业,贡献了毕生的精力”。 灌河水滔滔东流,奔腾不息。灌河人民始终铭记当年播种马列星火,高擎抗日火炬,培养革命桃李的“楼大先生”!他的品格就像淮海平原上的翠竹一样正直不屈、谦逊虚心、挺拔高洁!孙存楼同志永远活在家乡人民的心中!</p><p class="ql-block">参考书目:《烽火桃李赞》</p><p class="ql-block"> 《灌南县革命史料》</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张沂\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