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前一代人的缩影一下乡四十周年随笔

刘丽英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08年11月11日,是我下乡四十周年纪念日。回想起四十年前一代人坎坷的经历,苦涩的年华,真的催人泪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九六六年,正当豆冦年华的我,真可以说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也是人生最宝贵的黄金时代,那年我才十五岁,和同龄孩子一样充满了幻想和希望,一心一意专心致志地读书学习,为实现自己美好的理想不懈地努力拼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可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敲响了文革的……全国到处是大字报,学校也遭到了如此冲击,打倒走资派,肃清封资修的流毒,破四旧立四新等……标语口号接腫而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教室变成了红卫兵的战场,我和老三届的毕业生一样,卷入了文革的洪流……从此失去了学习的生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一九六六年到一九六八年二年里,学校没有开课,教师没有上课,我们虚度了二年的少年时代。到了一九六八年八月,学校开始复课闹革命,我们这些孩子又回到了学校。说是复课闹革命,可是没有上一天文化课。上学没有老师授课,我们无事可做,钩钩织织成了编织中心,看图书、打乒乓球成了活动中心。到南湖学游泳,学毛主席畅游长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到了十月份,为了稳定社会治安,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伟大号召。我们这些没有多少知识的“知识青年”在锣鼓喧嚣声中离开了自己的亲人和可爱的家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当时,我只有十七岁,父母娇惯的小女儿,白昕的脸庞充满了稚气,纤细的身材,弱不禁风,和同班的同学们组成了十七人的集体户。告别了亲人离开了家乡,来到长岭县,一个偏僻落后的小村庄。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光秃秃的),人烟稀少的盐碱地,座落着几排七扭八歪的土坯房,来此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荒凉落后的农村没有电灯,点的是煤油灯,三间土坯房(是生产队的仓库倒出来给我们暂住),男女生各一间,东西两屋,屋内南北大土炕。烧的是自己从草原打的柴禾,吃的是从很远的大井里挑的井水。每天和贫下中农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生活。这些农民虽然愚昧无知,但都有一颗纯朴善良的心。我在那里整整呆了二年多。春种、夏锄、秋收、冬储,尝尽了人间酸甜苦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斗转星移,七O年为了充实石油战线的力量,终于到集体户抽人招工,我户先后抽走了三名男同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天无绝人之路,我幸运地赶上了七二年智育回潮,给我带来了新的转机,我首批凭借自己的实力,考取了地区师范学校。我决心把自己丢掉的时间重新补回来,入学后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学习成绩优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可命运再一次捉弄了我,毕业后本想离开农村回家乡,可偏巧当时教育缺编,地域观念很严重,地区师范把所有的毕业生全部留到当地。毕业生哪来回哪,我被分配到一个小镇的一所中学任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学校简陋的校舍,两排整齐的土平房,课桌凳都是旧的不能再旧的木制品,冬天地上扣口大锅,支起烟筒,烧的是学生交的玉米烊子和玉米杆,初高中学生前后院,(中间隔着中心小学)。学校十几个班级,只有二十几个教员,教育严重缺编,我的年纪又小,教主科兼副科……唯一值得欣慰的是我的学生很可爱,在与他们相处中,饱尝了教书育人的乐趣,我的学生我的梦,我在这所学校一干就是二十二年,我把青春和汗水都浇灌在这片热土之中,莘莘学子送走一届又一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后来由于工作的需要,加之落实政策,当地的长春知青,就我一个人在农村,把我调到县城中学,直到退休才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一长春。</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