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我家的老红军

太行

<p class="ql-block">  纪实文学《越老越想家乡事》 系列之五</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住在我家的老红军</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文/秦树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此事发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的长治县南董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年刚入冬,村领导杨洪福找到我家,对我奶奶说:“老婶子,县里来通知了,今冬要在咱村设征兵指挥部,村里觉着你家人性好,住处也较宽敞,想让指挥部借住你家几间房子,就一冬天的事,行不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公家的事,不用商议。俺们多挤挤,用几间,就腾几间。”奶奶爽快地应承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没几天,县里就来人了。一架大马车在我家大门外停下来,车上跳下几个年轻人,有的搬行礼,有的架电线,有的装电话机,还有个小年青人登上我家窑顶上的花墙安装警报器(用来通知指挥部工作人员开会、起床、训练、学习、休息等。我们的村大,他们五十多人分居在全村十几户人家。)当天下午,一位骑着马的首长来在院子里,瘦高个,深眼窝,走路有点瘸,左边的袖筒空了半截,随风飘荡。他与警卫员住在我家的当中窑(我奶奶原住的窑)炊事员兼马夫住在下东屋,有位姓闫的医生住在中东屋。另外,有位县民政科的张安定科长(黎城人,后来成了长治县县长)另一位姓杨的是征兵办副主任(潞城人),他们住在同院我七婶家的西窑里,并设为长治县征兵指挥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办公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年冬天,大雪撕棉扯絮,隔三岔五就是一场,雪越积越厚,鸡蛋粗的树枝被压断,房顶象盖着厚厚的白被子,屋檐下倒吊着又粗又长的冰凌锥,长的四五尺,粗的像胳臂,有的把屋檐瓦都坠断了。天气很冷,麻雀和鸽子经常飞着飞着就一头栽下来,冻死了。野外的雪二尺多厚,铁脚车没法行走,人走路也很吃力,一脚一个雪窟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大雪封路,天寒地冻,给征兵工作带来很大困难。同时,有的群众听说这次走的兵是出国到朝鲜与老美打仗,有些害怕。他们担心离家好几千里,回不来家,又听说人家有飞机大炮、还有坦克车,怕打不过,死在异国他乡。有个别年青人听信谣言,跑到漫天野地躲藏在砖瓦窑或玉茭圪栏垛里躲避。虽说是极少的个别现象,但负面影响很大,也给征兵工作造成了不少困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指挥部召集紧急会议,西窑里的气灯彻夜通明。首长针对当前存在的严重问题,对指挥部领导及各区乡的干部说,不管雪多大,不管路多难走,不管思想工作多难做,我们都要深入到各村各户认真宣传抗美援朝的重大意义,要深刻揭露美帝国主义的狠子野心,严厉打击谣言制造者,要大力宣传我们抗美援朝是发扬国际主义精神,也是为了保家卫国。要宣传我们过去能打败日本鬼子,如今也不怕美国鬼子,毛主席说要长我们的志气,灭美帝的威风。我们要认真做好群众的认识工作,咱们这里虽说是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区,有很深的革命光荣传统,但“二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小富即安的思想对少数人还是存在的,要激发大家当年打日本小鬼子和蒋匪军的劲头,要大家树立保卫新中国,保卫胜利果实和幸福生活的思想。要求党员干部带头,要相信群众,有共产党的领导,保证征兵任务能胜利完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首长一大早就与警卫员出发,骑马到最偏远的山区村里做工作,回来就半夜了,顾不上休息,与其他领导碰头听汇报,综合情况,安排第二天的重点工作。这样大强度的工作,持续了近一个月,征兵工作有了很大起色。但是,有的地方为了赶进度、争先进,便出现了政策偏差。有一次,首长到一个区检查征兵工作,半路上碰见一辆毛驴车上坐着个年青人,车后还跟着三四个人。停下马来一问,才知道是西南山区一个村为了完成任务,强逼一家独生子当兵。首长问清情况后,非常生气,对赶车的支部书记说,这是违犯政策的事,是破坏党同群众关系的事,要立即放人,赔情道歉,深刻检查,听候处理。回来后,首长马上召开指挥部全体会议,要求大家立即到全县各区深入细致检查征兵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凡是违犯党的征兵政策,强逼、蛮干、弄虚作假的一律纠正,谁造成的处理谁。保证了征兵工作顺利进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进入数九寒天,一个多月的劳累,首长本来就瘦的脸显得更窄了,两眼布满了血丝,走路越来越不得劲,有次上马,警卫员抱着他往上举时,脚下打滑,胳膊猛一下碰到了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长的残腿上,疼得首长脸都变了形,他瞪了警卫员一眼,吼了几句,咬牙忍痛,朝马屁股打了一鞭,警卫员随即撵去。当晚从贾掌乡回来,他抚摸着警卫员的肩头,诚恳地说,对不起,早上不该对你发火,向你道歉,含泪向警卫员敬了个军礼,警卫员急忙还礼,两人拥抱到一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首长的腿疾越来越严重了,警卫员发现他近来晚上睡觉连内裤也不脱,可能是血水凝固后粘连在一起了。警卫员几次要看看,他都不让,后来闫医生要给他清洗伤口,他也不让,说吃点消炎药就好了。闫医生急了,大声说:“组织上派我来,就是专门看护您,不让我为您治疗,我还有什么用!”首长立刻严肃起来,说:“嚷什么,我的腿我知道,十多年了,就是这么过来的,不必大惊小怪!你不是觉着没事干吗?好,今天起,你挨门串户到乡亲家里访问,那家有病人,就细心治疗,药费从我的津贴里扣除。去完成你的任务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有一天,乘指挥部开会的空隙,警卫员去东窑找见我奶奶,泣不成声地说:“奶奶,你去劝劝首长吧,他不能再往下面跑了,他那条受伤的腿,下半截是假腿,是木头做的。这段时间没明没黑往各乡村跑,路上雪厚,很不好走。他每到村口便从马上下来,街有多长,他走多远,假腿连接处的伤口被磨烂好长时间了,再不抓紧治疗,非出大问题不行。我和闫医生劝说了好几次,他听不进去,一直是等等再说。说多了,他就发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训我们不知道什么重要。”随后,警卫员就把首长的来历说给了奶奶,并要奶奶保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首长是位老红军,看着老,实际还不到四十岁。抗日战争时左腿受了伤,下半截被截掉了,后来安了个假腿,他的左胳臂早在长征时就受了重伤,严重残疾,行动很不方便,但他指挥很有一套,就一直带兵打仗。全国解放后,组织上让他长期疗养,适逢抗美援朝,他坚决要求重返前线,组织上考虑再三,才让他下来搞征兵的。首长出身很苦,十一岁就投奔了红军,父母及哥哥姐姐等全被蒋匪与还乡团杀害了,如今在老家连一个亲人也没了。这段住在你们这里,你给他熬小米稀饭,缝补衣服,他说你就像他娘。你老去劝劝他吧,肯定听你的话。警卫员说的奶奶泪流不止。奶奶说,行,我试试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第二天一大早,纷飞的大雪又不停地飘落。奶奶端着一大碗绿豆汤送到了首长住的当中窑,首长赶紧扶奶奶坐下。奶奶说:“看你把眼睛熬成甚了,喝碗绿豆汤败败火吧。”首长双手接住那碗绿豆汤,亲热地说:“大娘呀,这段真没少麻烦你们家,我真是过意不去。”奶奶笑了笑说:“首长见外了,你为了公家的事,吃不好睡不好,比来时瘦多了。再说,这段你的腿都不能走路了,还是早出晚归,就不能歇一歇?”首长皱了皱眉说:“大娘啊,我的任务是征兵,任务没完成,那能松气。再说,美帝正步步逼近,咱要是不抓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那可了不得。谢谢你的好意,过几天完成任务后,一定听你的。”说完笑了笑,一口气喝完碗里的米汤,便备马出发了。奶奶站在大门口看着首长的背影淹没在纷飞的大雪中,东北风嘶嘶地鸣叫着,奶奶哭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时隔不久,村里突然来了一辆小汽车(吉普车),停在我家大门外,车上下来两位领导,一位穿军装,一位穿制服,后边跟着两个警卫人员,据说一位是军分区司令员,一位是地委书记,他们是来看望首长的。他们谈了会儿工作,提出要首长到城里治疗腿伤。首长说现在不去,等征兵工作全部完成后再说。他们拗不过首长,只好退一步说,要将他们坐的小汽车留下,为首长服务。首长严肃地说,这怎么能行呢?你们管的是长治地区的全面工作,面积大,任务重,怎能离了车呢?我只是单方面的工作,范围很小,再说很快就结束了,利用价值不大。不要为我的身体考虑,小事一宗。两位领导看着首长态度很坚决,也不强求了。临走时嘱咐警卫员和闫医生精心照顾好首长,有事要立即向他们报告。期间,县里主要领导也来了好几次看望首长并汇报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天,还在不知疲劳地撒着雪花。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首长还在不停地忙碌征兵工作。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全县各级党组织及广大群众的共同努力下,还没到年底,征兵任务就提前完成了。上下欢天喜地,热烈庆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全县的新兵集中在我村村北头的大庙院里。前院安了好几口大锅,风箱啪哒啪哒响个不停,炉火苗一窜多高。蒸馍肉菜热气腾腾,新兵和他们的亲属住在大庙里边的大院里,能吃多少吃多少,满足供应。首长看着满面红光的新兵,听着亲属们反复的嘱咐,他会心地笑了,这是来到南董村人们见到他第一次舒心地笑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第二天,新兵们穿着崭新的军装和新棉鞋,佩着红绸绶带,胸戴大红花,骑着几十匹挑选出来的大红马,在南董村二里长街上游行。队伍前头锣鼓喧天,鞭炮齐鸣,队伍中间,人们簇拥着骑在马上的新兵周围,望着新兵英气焕发的面容,无数次地叮嘱他们到部队听领导的话,到前线狠狠揍美国鬼子。后面,群众和学生们在老师的引领下,排着望不到头的队伍,打着红绿纸小旗,高喊:“打倒美帝国主义!”“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一人参军,全家光荣!”等口号,并轮流高唱&lt;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gt;、&lt;雄赳赳,气昂昂,打败美国野心狼&gt;等歌曲。气氛空前高涨,感染着一街两行欢送的人们,新兵被热烈地送到长治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指挥部撤走了。首长也离去了。给南董村留下了绵绵无尽的思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015年冬日</span></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作者简介;秦树堂,男 ,山西长治人,祖籍河南省林州,1950年左右(具体不详)出生于山西省长治县南董村,自幼成长于南董,历任村教师,长治县王坊公社党委书记,长治县土地局局长,现居北京,退休。爱好文学,擅长文学创作,作者多篇文章作品多次发表于各大刊号</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