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家门前那条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家门前那条路,是通往梦想的一条路,路的这头是困惑,路的那头是希望。历经几十年天翻地覆,路和路的故事迷糊又依稀,记不清又忘不掉,但每次叠变后烙在记忆中的苍桑与欢欣,仍在眼前定格和闪烁。</p> <p class="ql-block"> 风雨泥泞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离开老家四十多年,在我脑海里曾无数次闪现过的就是少年走过的门前那条弯弯曲曲,蜿蜒伸展到山野和远方的两条羊肠小道。一条通向山坡和田野,延伸到小学和宝台乡。一条是北上玉台,南下水观的山路,我家就在三个乡镇相连的三叉路交点上。</p><p class="ql-block"> 六、七十年代前,农村的道路多是土路,雨后的乡间小路上泥泞不堪,落叶和杂草铺就了一条通向远方的路,踩在上面咯吱作响,像是踩在了一堆烂泥巴上。小路弯弯曲曲,坑坑洼洼,一脚踩下去就会发出“吱吱”的声音,深一脚,浅一脚,像过独木桥。人欲高处走,却不见高在何处。水往低处流,却流不完坑积水。朝前一步是水,退后一步是泥。一路走来,不是水湿衣,就是泥裹腿。没有一人不叫烦。夏天的时候还好,舍不得打湿鞋,就把鞋脱了赤脚前行。最难走的莫过于冬天的雨雪天,鞋子湿透了,脚也冻坏了。有时,甚至会莫名地希望天气一直保持冰冷结冰的状态,那样至少不会泥泞。那时生长在农村的人,对农村感受最多的不是贫穷,而是道路的泥泞难行,那是少年时期一个永远难忘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曾经通向玉台与宝台那条山路,算是玉台、宝台两个公社一万多农民的生活之路,生命之路。在没有汽车和公路的年代,这辖区内的农民生产的国家统购粮,要靠那些长年累月的专业“背二哥“从玉台、宝台粮点一背一担的运到水观粮站。再把从城里运到水观供销社的化肥、农药、盐巴、食糖、布匹,煤炭、煤油等曰常生活用品、生产资料搬运到玉台、宝台供销社。</p><p class="ql-block"> 供销社一度时期是农民的命脉。由其供应的生产资料全靠农民转运。我所在的生产队有五六人个承担了常年的搬运任务。与我同龄的四个人中,只有我一人有幸读初中。不到十六岁的我不作为生产队的劳动力排工调工对象。也只有我一 人,不顾父母的疼爱和担心、甚至反对,不惧劳苦,偶尔利用课外时间,跟着社里的“背二哥”大叔们,择时凌晨南下水观背回三五十斤商品,下午北上玉台交货后回头顺带粮食,次日午后放学后,再将粮食背到水观粮店。一来二往可挣八角到一元钱,尤其是一到寒暑假,隔三差五就用尚不发达的腿脚去反复仗量这条长达10多公里的沿山小道。干起了苦中作乐、披星戴月,主动为父母分担责任的“背二哥”行当。每年可挣二三十元运费以维持生计。</p><p class="ql-block"> 家门前的路,记录了少年时代的艰辛、苦涩和无奈,有路总比无路可走好!有说少年不识愁滋味,仿佛少年的路上,终年看不见路的尽头,望不见希望的路口。</p> <p class="ql-block"> 车到幸福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老家座落在一个距阆中古城东南40多公里外的边远山村。取道县道阆水路,出水观场向西,从山脚至山梁,一眼望不到头的坡坡坎坎镶嵌在蜿蜒盘旋的三四公里山路上,山梁那头就是生我养我的小山村。 就在这里的那个1975年冬天,终将希望变现实的父辈们,在这条曾将希望咯出血的小路上,开始了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壮举。男女老少吃住红旗飘飘的工地上,他们只凭着一颗渴望走出深山的愿望和激情,在先民踩出的那条小路上,硬是用钢钎大硾把一面面的山崖劈了下来,征服了那道道梁,踏平了一个个坎。那时没有机械,缺少雷管炸药,就凭苦力日复一日,一块一块地削平山崖。经过一个冬天的苦战,苦心人天不负,终将碎石小公路连通县级公路。为山里人迎来了一道曙光。</p><p class="ql-block"> 1976年夏天,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传了出来:途经家门口的公路要通车了!</p><p class="ql-block"> 虽早已记不起首次通车的具体日子。只记得那天是天朗气清,上午九点左右就站在家门口等看过车。天际线那边,只见一条新开劈碎石路从山梁上穿过,在连绵的山丘中穿行,沿途看稀奇的人络绎不绝,大家一心要看看那厐然大物究竟长什么模样。</p><p class="ql-block"> 大人、小孩都忍不住去新修的碎石路上跑两个圏儿,在你追我赶中宣泄胸中难言的喜悦。路是通了,但久久不见一辆车来。又平添一份遗憾,那时,一个县也没几辆车。</p><p class="ql-block"> 等待过程中,邻居们索性围在一起东家长西家短地摆起了龙门阵,听着他们讲远方亲人探亲回家,那些又坐火车又坐汽车的回家路途,就想象外面的世界一定很大、很精彩,内心充满了的渴望。</p><p class="ql-block"> 直到下午1点过,听觉灵的人忽然听到了从未听过的“嘟嘟嘟”的怪叫。刺耳的声音打破了山村的宁静。“大家听,这是啥子声音?不会是车子来了吧?”大人叫小孩赶紧屏息凝气,侧耳静听。起初,声音不大,仿佛从远处悠悠而来;渐渐地,声音越来越大,还传来响亮的喇叭声。当时这种少见的鸣笛声,对于从未走出大山的人来说,无异于天籁之音那般美妙!</p><p class="ql-block"> 放眼望去,一个草绿色的怪物飞跑过来了!瞬间,邻居们跑到公路边,目不转睛地盯着声音来的方向,笑逐颜开欢迎这条路上通行的第一辆汽车。</p><p class="ql-block"> 说是迟,那是快,一辆军绿色、解放牌敞篷货车“突突突”地冲过自己的家门口,大人小孩跟着车屁股奔跑过去总想多看一眼,车渐行渐远,人们奔走相告,看到车从家门过的感觉像喜从天降,像中了六合彩,忍不住的惊呼:“车跑得太快了”!</p><p class="ql-block"> 道路开通十多年间,路过家门口的只有货车,没有客车。记得我1977年下年去阆中参加招生制度改革后的首届高考,步行去水观没赶上当天有且仅有的那趟班车,那个年代开车的司机最牛,吃拿卡要什么都有。有幸搭上熟人在水观食品公司向阆中拉猪的免费车,似曾烧了高香。一路上因为是首次坐车进城,猪在叫,人在笑,历经四五个小时,高高兴兴,摇摇晃晃,颠颠簸簸终于到达阆中。</p><p class="ql-block"> 毫不夸张地说,家门前的这条路,既是一代又一代人奋发向上的求生路,又是缩小城乡差別改变农民现状的幸福路。</p> <p class="ql-block"> 放眼希望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风云激荡40年,开革开放,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中国版图中最基层、最微小的单元的村社也在悄悄发生改变。乡乡通油路,一条条水泥路直通村民家中。一个以城区为中心,乡镇为节点,连接城镇,辐射乡村,方便快捷的农村道路客运网络已经形成。连接外界的高速公路四通八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盼修路、想致富,是广大农民的世代梦想。修一条路,富一方民。要致富,先修路。农村的希望在修路!这个共识,早已达成。</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家乡当地开始修路。门前的修成的公路一条通向大垭,一条通向宝台,一条通向玉台!一条通向水观直达阆中……。</p><p class="ql-block"> 山区开路,缺乏挖掘机。遇到石头多、石头大的路段,村民们放几个雷管,点燃引线,用火药炸开山体,再用大锤、二锤、钢钎等工具将大石块碎小后,背离或铺于路面。</p><p class="ql-block"> 没有现代化工具,他们用愚公移山的毅力,硬是给青山划上了几道浓墨重彩的痕迹,就算是卫星拍图也能清晰可见大伙儿留下的充满血汗的“作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路从乡道延伸到村道。 20年前回家乡看见一条村道直通老家家。这让人很惊奇,也很兴奋。</p><p class="ql-block"> 那时也不是所有村都通通车。有次去位于山下赵家沟的姐姐家,由于家住山脚下,道路尚未通往那里,只好把汽车停在山上的宝台乡政府,再步行而去。</p><p class="ql-block"> “村村通”工程实施后。村村兴起了众筹修路。修通了一条条机耕路。再后来,乡亲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通过落地各种项目,找来资金,路路拓宽、浇筑成水泥路。回家之路显得更通畅。</p><p class="ql-block"> 门前那条路,也渐渐由土路变成碎石路,后来又变为水泥路,路开始向远方延伸。</p><p class="ql-block"> 2002年,成南高速公路通车,从老家到成都,可以借道成巴高速,时间由一整天缩短至9小时以内,再缩至6小时以内。</p><p class="ql-block"> 2013年,成德南高速公路通车。从成都出发,自驾车走高速路,3个小时即可抵达阆中,每年春节前夕,很多城里人去老家走亲访友祭祖,陆续驾车返乡。一条路的变化,大大缩短了时空距离。而门前那条的小路的,只是中国庞大路网中的一个神经末梢而已!</p><p class="ql-block"> 我家门前那条路,路旁修了许多小楼,开起了商店。如今已不再是小路,从单向延伸变成了环村绕行,村连村、村通村,乡连乡,连着阆中,通向北京,通向全国。业已形成的高端农耕民宿、体验农业、观光农业等新兴业态,一幅因路而活、因路而兴、因路而美的乡村振兴新图景,正在这条小路的延伸线上徐徐展开。这条路充满回忆和幻想,充满期待和振奋。这条路,见证了祖国的发展历程,记录了家乡的苍海桑田,展现了社会的巨大变化。</p><p class="ql-block">(文/图:王永霖/部分图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