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人工天河—红旗渠

老魏

<p class="ql-block">  9月22日,我们一家六口踏上了红色之旅第二站。从酒店出发去红旗渠纪念馆,共20公里的山路,半个小时的车程。</p><p class="ql-block"> 在游客中心停车场,我见到了来自晋冀鲁豫的许多自驾客,不知来处的骑行者;江浙贵湘的老年团,接受精神教育及参加研学的少年团,机关事业单位进行主题教育的团队,各类公司的团建团队。</p><p class="ql-block"> 纪念馆内摩肩接踵,分水闸口人流如织。每天有近万人来红旗渠旅游、健身、参观、学习,接受正能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红旗渠,于1960年2月11日正式开工。在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带领下,各村农民父领子、夫携妻汇聚成三万七千修渠大军,开赴漳河河畔,向太行山开战。</p><p class="ql-block"> 该工程共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共在悬崖峭壁上修筑了长达1500公里的水渠,被林州人民称为“生命渠”“幸福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红旗渠被称为人间奇迹。所谓奇迹,就是把不可能变可能,把理想变现实,把蓝图变成水渠。</p><p class="ql-block"> 一条引漳入林的水利工程,为何有如此高的评价?首先体现在有三大困难,一难在地质条件差(全是山岩)。二难在坡降比是1:8000,施工精度高。三难在六缺少:一是缺少资金。 二是缺少粮食。三是缺少物资,缺少炸药、水泥和石灰。四是缺少工具。 五是缺少机械。六是缺少测量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林县人民除了决心和力气几乎啥也缺乏,在如此困难条件下,能修成</span>红旗渠,<span style="font-size: 18px;">是共产党人带领人民群众战天斗地、人定胜天的结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红旗渠</span>是人造天河,是人间奇迹。1969年7月8日河南日报的头版头条的标题是:“红旗渠是毛主席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自力更生精神的一曲凯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font-size: 18px;"> 2023年9月25日</span></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