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慈禧太后的乐寿堂大院,在颐和园宫廷区“内廷”区域的建筑中,它是最重要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乐寿堂之所以最重要,根本原因在于它背靠万寿山,面对昆明湖,东邻德和园,西接长廊,占据了“内廷”区域环境最优越、空间最宽松的一个位置,还有就是它的建筑形制和规格不同凡响。而乐寿堂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地位和气派,最初跟慈禧并没有关系,因为它是乾隆皇帝为他的亲妈崇庆皇太后打造的养寿“离宫”。</p> <p class="ql-block">话说明末书画家兼收藏家米万钟在京城有三座宅邸园林,号称“米氏三园”,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在北大地盘上的勺园。他对各种奇石怪峰非常痴迷。有一次,他在京城西南的房山大石窝发现了一块巨大的北太湖石,长8.5米、宽2米、高4米,青润如玉,于是就想把它弄到勺园去。可是这块大青石有20多吨重,怎么才能把它弄回去呢?据说他用的是“拉旱船”的办法,也就是在寒冬腊月里,用井水泼地,建成冰道,用“旱船”装石,然后靠人力和畜力拽拉“旱船”。明代嘉靖皇帝重建紫禁城“三大殿”的时候就是用这种办法来拖运丹陛石材的。</p> <p class="ql-block">然而,这块巨石最后却被扔在半道上的良乡了。这是怎么回事呢?有一种说法是,米万钟雇佣的民夫费尽气力,感觉这活实在干不了就不干了,而米万钟又一直找不到其他民夫来继续拖运……其实,真正的原因是,当时米万钟受到魏忠贤“阉党”的迫害丢了官职,顾不上了。但吃瓜群众不了解内情,而好事之徒又唯恐故事不够惊人,就这样,流传最广的说法最后变成了:米万钟为了拖运这块巨石耗尽了财力……从此,这块巨石就摊上了一个“败家石”的名声。</p> <p class="ql-block">120多年后,乾隆在去泰陵祭奠亲爸雍正皇帝回京时路过良乡,发现了这块大青石。乾隆也是一个奇石爱好者,当时他正在建造清漪园,想到可以把它安置在乐寿堂的前院里,于是下令把它拖运回京城。当时,乐寿堂的正门“水木自亲”穿堂殿已经建好,为了把这块大青石搬进庭院,乾隆不惜拆墙破门……崇庆皇太后知道后非常不痛快,她说:“过去败了米家,现在又破了我的宫门,这块石头绝对是不祥之物!”</p> <p class="ql-block">这块大青石让老娘生出反感来了,这可如何是好呢?乾隆赶紧找内阁大学士刘墉(也就是民间传说中的“刘罗锅”)帮忙出招。于是,刘墉就被安排去“说服”崇庆皇太后了,他说:“我看这块大青石形状像灵芝,而且还有点像元宝,如果能放在乐寿堂的庭院里,一定会给皇家增添瑞气,让大清基业永固,让皇太后福寿双全!如果把它扔在荒郊野外,那倒反而不太吉利了。”</p> <p class="ql-block">听了刘墉这番说辞,崇庆皇太后这才转怒为喜,接受了这块传说中的“败家石”。而乾隆呢,也顺着刘墉的说辞,给这块大青石起了一个很有仙气的名字,叫“青芝岫”。……乐寿堂前院里那块横卧在汉白玉石座上的巨石你看到了吧,千孔百穴,嶙峋突兀,上面还有乾隆御笔的“青芝岫”三个字,只是现在“青”字已经看不到了。由于“青芝岫”是安置在“水木自亲”内,实际上起的是影壁的作用,因此,说来能够辟邪化煞也不是无稽之谈。你说呢?</p> <p class="ql-block">乐寿堂最初建造于乾隆早期,你知道故宫宁寿全宫也有一座乐寿堂吧,颐和园这座乐寿堂的建筑形制和规格本来跟故宫的是一样的:黄琉璃瓦单檐歇山顶,两层楼,面阔七间,进深三间,前檐接出五间抱厦,后檐接出三间抱厦,四面都有走廊……清末光绪年间重建清漪园后,它才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模样,虽然还是面阔七间、进深三间,前檐接出五间抱厦,后檐接出三间抱厦,但建筑形制和风格却完全不同了:只有一层楼,屋面铺灰瓦,屋顶样式是三卷勾连搭的卷棚歇山顶。你注意到了吗,从玉澜堂到宜芸馆再到乐寿堂,檐角屋脊上都是没有神兽装饰的。</p> <p class="ql-block">乐寿堂的名字寄托的是快乐长寿的愿望。“乐寿”二字跟仁寿殿一样,来源于儒家经典《论语》中的那句话,叫:“知者乐,仁者寿。”正殿的“乐寿堂”匾额是光绪御笔,明间正中宝座上方悬挂的“慈辉懿祉”匾额是颐和园里唯一的一块玻璃面匾额,“慈辉懿祉”是光绪赞颂祝福慈禧的口吻。</p> <p class="ql-block">当年慈禧是睡在西暖阁里。东西配殿都是面阔五间、进深一间的穿堂殿,东配殿的“润壁怀山”和“舒华布实”、西配殿的“仁以山悦”和“景福来并”四块匾额也都是光绪御笔,东配殿东门正对着通宜芸馆背后小院的垂花门,西配殿西门正对着连接“千步”长廊的邀月门。</p> <p class="ql-block">乐寿堂大院有前后两进院落,后院有后罩房九间,同时左右各有一个跨院。其中,东跨院北部有一座永寿斋,因为是总管太监李莲英的住所,所以俗称“总管院”;西跨院“扬仁风”是一座小小“园中园”,又叫西花园,“扬仁风”殿建在园中正北山坡上,又叫扇面殿。</p> <p class="ql-block">乐寿堂前陈设着铜铸梅花鹿、仙鹤和宝瓶各一对,寓意是“六合太平”,前院里栽种了八棵玉兰树和六棵西府海棠树,寄托着主人祈求“玉堂富贵”的愿望。“水木自亲”穿堂殿前有码头,据说乾隆和慈禧来颐和园时都是走的水路,就从这个码头登陆。对了,在乐寿堂西跨院“扬仁风”殿的南面,本来是有一座“乐安和”宫殿的,最初就是乾隆的寝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