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统战政策的一个成功例证 ——牺盟会太原市委旧址探访记

解德辉~宁静致远

<p class="ql-block"> 牺盟会,全称为“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这是国共两党合作的重要产物,也是阎锡山和中共合作成立的一个抗日救国组织。</p><p class="ql-block"> 牺盟会成立于1936年9月18日,“九ー八”五周年纪念日,阎锡山任会长。后由中国共产党接办改组,阎锡山仍任会长,薄一波实际主持工作。牺盟会从此以山西官办团体身份登上抗日舞台,成为共产党实际领导的、与阎锡山合作的抗日救亡组织,成为山西各种抗日救亡团体总的指导机关。1937年11月太原失守后,牺盟会总会撤至临汾。1938年2月临汾失守后,牺盟会又转移到汾西,同年三四月间又由汾西到了吉县。随着抗战进入相持阶段,阎锡山与中共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1939年“晋西事变”发生,牺盟会停止工作,完成了其历史使命。这个以抗日救亡为宗旨,以各阶级、各界抗日爱国人士为主体的民族革命大同盟性质的组织,成为国共两党建立较早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成为山西根据地军民团结抗战的一个历史缩影,曾被毛泽东同志评价为我党统一战线政策的一个成功的例证,被载入中国革命史册。</p> <p class="ql-block"> 牺盟会太原市委,是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的一个下设机构。旧址位于太原市杏花岭区精营东边街17号,静静坐落着一处清式四合院。坐西朝东,东西长30.90 米,南北 13.65 米,占地面积 421.79 平方米。中轴线建有东房、正房,两侧为南、北厢房,大门开在东北隅。正房原为市委会议室和总务股,面宽五间,明间悬山卷棚顶抱厦,柱间透雕“琴棋书画”通体雀替。南、北厢房各五间,分别为牺盟会少年儿童团办公室和牺盟太原市委办公室。历经风雨沧桑,仍然浑厚庄重。</p><p class="ql-block"> 牺盟会太原市委旧址所在的“精营街”,在清顺治三年春,晋王府在一场大火中化为灰烬,雍正、乾隆时期,清王朝在晋王府宫城之废墟上,辟建军营,驻扎“标太三营官兵”,隶属于绿营兵中的“精骑营”。后来,人们将此地简称“精营”。经过清中叶的乾隆盛世,太原城民逐年增加,到清末废止精骑营的百余年中,城中居民陆续在精营周围建宅盖院。民国时期,—些富商大户、民主人士、军阀等在此建宅安家。同时,在修筑正太、同蒲铁路时,外藉工程师也在教场巷住,街区内集中了一些名人居所。从此,晋王府、精骑营、大教场、小教场等全部被毁,取而代之的是花园、会馆、别墅,如阎氏家宅、徐永昌故居、赵树理故居等。</p> <p class="ql-block"> 癸卯之年,仲秋时节。慕名走进杏花岭区精营东边街,走进牺盟会太原市委旧址。踏入院内,但见青砖墙壁上挂着四幅标语:“爱国家”“负责任”“明廉耻”“不怕死”。观赏品读于五个展室,笔墨纸砚、桌椅书柜、台灯床铺……各种旧式办公和生活用品以及民国时期的人物蜡像,再现了牺盟会太原市委的骨干力量在此工作和生活的场景。展室内的历史照片、文字介绍以及“守土抗战”“宁在山西牺牲,不到他乡流浪”“牺牲救国,决死抗敌”等标语,令人心潮澎湃,激情洋溢,伫立于红色记忆之门,勾起了我对那段风起云涌的峥嵘岁月回望。</p><p class="ql-block"> 1937 年 4 月 22 日,牺盟会太原委员在山西国民师范组建,负责人是牛荫冠,主要负责太原市工人、学生和各阶层的组织发动工作。此后,随着形势的发展和工作的需要,牺盟会太原市委办公地址由国师迁出,搬迁至精营东边街 17 号,直到1937年11月,太原失守后,牺盟总会转移到临汾。山西牺盟会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光辉旗帜,挺身而出,牺牲救国。牺盟会太原市委员会作为山西牺盟会的中坚力量,组织发动和武装工人、学生、市民群众,始终走在抗战斗争最前列,为国家的生存而战,为人类的正义而战。</p><p class="ql-block"> 牺盟会太原市委员会是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确政策、策略在山西具体运用的产物。在中共中央北方局、中共山西工作委员会坚强领导下,牺盟会太原市委将学生运动和工人运动有机结合,打开了太原各工厂工人运动的大门,给牺盟会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同时还承担着我党的地下印刷厂,秘密交通线,吸收转运抗日青年,派出牺盟特派员协助建立党组织的任务,为山西乃至华北的抗战作出了重要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 漫步陈列馆,一张放大的《牺盟大合唱》的歌谱,醒目地悬挂于展室墙壁之上。这首歌由傅东岱作词、冼星海作曲,是专为山西牺盟会创作的,展现了抗日前线牺盟会员的雄姿:“我们是牺盟会员,我们生长在山西……举起抗战建国的旗帜,艰苦奋斗,英勇向前……”</p><p class="ql-block"> 品读一幅幅历史照片,一件件珍贵文物,追忆老一辈革命家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和革命时代年轻人积极向上、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透过这些展板和陈列品,我仿佛走进那波澜壮阔的革命年代。</p><p class="ql-block"> 当年,先驱们敲响了警钟,唤醒了一个时代。今天,穿过熙熙攘攘的精营东边街,小院无声、青砖如故,但四合院里曾经激荡起的历史风云依旧清晰而鲜活。</p><p class="ql-block"> 驻足品读一枚牺盟会会徽,其年代号为1936年,质地为铜质,外廓造型为圆形,直径为2.5厘米,厚度为0.9毫米,会徽背景为天蓝色的地球,中间是中国雄鸡形版图,整个版图为绿色,但东三省却是红色,寓意为东三省正在流血,祖国大地需要我们去保护她。中部镌刻有“牺牲救国”四个大字,发行于抗战时期的山西各抗日根据地,展示出的是旧中国破碎的山河,当年在山西,这枚会徽曾经鼓舞各界爱国人士走上抗日前线。而在这枚会徽背后却蕴藏着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抗日烽火熊熊燃烧山西的革命故事,需要我们去不断挖研究传播。 </p><p class="ql-block"> 1935年,日本发动华北事变,民族危亡迫在眉睫。为此,中共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策略。1936年初,中共中央决定进行筹粮、筹款、扩军的红军东征,蒋介石借机派出中央军以协助剿共之名义入驻山西并分化阎锡山的势力,同时日本侵略者也加紧对华侵略的脚步,以借路绥远北攻蒙古为借口,邀请阎锡山加入“华北自治”。在华北,党把山西地方实力派阎锡山作为联合抗日的主要争取对象之一,并通过各种渠道、多种办法开展对阎锡山的争取工作。企图在抗日与和日、拥蒋与拒蒋、反共与联共,面对民众日益高涨的抗日主张、要求,面对日本侵略者不加掩饰的侵华意图,蒋介石咄咄逼人的瓦解分化山西的行动,阎锡山深感危机重重,自嘲为“三个鸡蛋上跳舞,哪个也不敢踩烂,也不敢滑下来”。最终不得已接受共产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之主张,采取一种特殊策略——联共抗日。开始与共产党的秘密接触,并邀请薄一波以抗日救亡活动家的身份,回山西“共策保晋大业”,希望能借助共产党的进步措施,为自己扩充实力,以“自存自固”,渡过难关。此时,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刘少奇即命薄一波和杨献珍、董天知、韩钧、周仲英,以及廖鲁言、牛荫冠、刘有光、谷景生等人,组成中共山西公开工作委员会,专做争取阎锡山的统一战线工作。根据实际情况,确立了不搞“左”倾冒险主义和关门主义,利用“官办团体”,戴阎锡山的“帽子”,说“山西话”,做党的抗日救亡工作的指导方针。1936年9月18日,牺盟会在太原成立,组建了以抗日救亡为宗旨,以各阶级、各界抗日爱国人士为主体的一个统一战线的群众抗日救亡的民族革命大同盟性质的组织——“牺牲救国同盟会”,打出“牺牲救国”旗号,提出了“不分党派,不分男女,不分职业,只要不愿做亡国奴的人们,一齐动员起来,积极参加一切救亡运动”之总纲领。由牺盟会成员组织发起的“百万人签名捐款、数万人请缨上战场”的运动。签名运动从1937年7月12日在山西全省范围内开展后,各阶层人民群众和军政机关职员、士兵、工人、农民、店员、学徒、洋车夫等都纷纷响应。9月27日-30日,在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大礼堂召开了牺盟全省第一次代表大会,300余名代表佩戴会徽,从全省各地来到太原参会。周恩来、彭德怀、徐向前、彭雪枫等领导都到会做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周恩来同志对牺盟会做了重要指示,世界学联还发来了贺电,贺电中这样说:你们为祖国争生存,为世界求和平,不惜赴汤蹈火,是我们深深敬佩着的,中国青年已经在全世界的青年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你们的活动更将在中国的西北放出灿烂之花。这枚小小的会徽激励着无数中华好儿女为之献出自己年轻而宝贵的生命。当牺盟会发出“志愿兵少年先锋队的任务是在于保卫国土上前线”的号召后,太原有上百人报名,接着阳高、繁峙、平定、盂县、新绛等县青年成群结队报名,背着行装接受军训。远在武汉、京沪、香港的一些青年千里请缨,保家卫国。在八路军三大主力部队挺进山西后,牺盟会积极配合,在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创立晋察冀、晋冀鲁豫、晋绥三大抗日革命根据地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作为最早来山西工作的中共山西公开工作委员会成员之一的董天知同志,指挥参加了多次战斗,立下了赫赫战功,1940年8月20日参加了著名的百团大战。在大战前夜二更时分,听见雄鸡打鸣,董天知亲临前线,选定王郭庄出击地。黎明之前,王郭庄四面山头响起了枪声,董天知马上意识到形势的严峻,即命令大部分人撤退,他却手持驳壳枪,带领几名战士攻占了石平岭。日军恼羞成怒,用小钢炮猛轰山头,伤亡越来越大,天蒙蒙亮的时,北顺山谷的枪声已稀,董天知便率领最后的3名战士做最后一搏。待最后一颗子弹打完,敌人已逼得很近,董天知跃身举起了唯一一颗手榴弹投向敌群,几乎同时敌人的歪把子机枪对准了他。决死队九团前来救援打跑敌人后,发现董天知牺牲处鲜血浸染了一大片泥土,鲜血染红了他佩戴的会徽,他为牺牲救国誓言献出了29岁的生命。董天知的牺牲,震撼了太行山区,北方局书记杨尚昆亲笔书写了“英雄横贯石平岭,壮志常怀野绿江”挽联。</p><p class="ql-block"> 1939年12月,阎锡山发动“山西十二月事变”后,牺盟会被其宣布解散。但原牺盟会中坚持抗日的成员,仍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继续进行抗日斗争。牺盟会在国民师范举办各种抗日训练班,并成立了山西新军的第一支部队——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牺盟会和山西新军迅速发展壮大,在山西以至华北的抗日斗争中创造了光荣的业绩,成为山西根据地军民团结抗战的一个历史见证。</p><p class="ql-block"> 一首《牺盟战歌》,用歌声讲述了牺盟会在山西的激荡岁月。“群雁飞,汾水寒。敌人打到娘子关。坏官旧军齐逃跑,留下人民受苦难。太原失守,临汾沦陷,风陵渡边起狼烟。万千同胞无家归,父子流散泪涟涟。黄河呼啸,汾水激荡。日本强盗杀到我家乡,牺盟会员汹涌出动,勇敢深入敌后方,建立新政权,号召同胞保乡庄,救国救民靠我们,庄稼百姓杀敌有力量。”雁门关前长城怒号,风陵渡边黄河呐喊。五台山、中条山、吕梁山,保卫牺盟,保卫中国。战到最后胜利的明天,战到民族解放的明天。</p><p class="ql-block"> 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牺盟会洪赵中心区组织的吕梁剧社,在延安杨家岭的大礼堂演出《牺盟大合唱》。当大幕拉开之时,人们发现第一排正中坐着毛主席时,全场响起了一片热烈的掌声。而剧社的演员们每人的胸前都别着一枚牺盟会徽,在灯光下闪闪发光,在冼星海的指挥下,演唱了这部《黄河大合唱》之姊妹篇《牺盟大合唱》,牺盟大合唱在广大的抗日战场上流传,激励着牺盟会员和抗日志士前仆后继,英勇杀敌。冼星海用一天的时间谱写出的《牺盟大合唱》,竟然是他留在延安的最后一个印记,也成为他留在中国的绝唱。《牺盟大合唱》虽不及《黄河大合唱》影响深远,但叩响了那个时代的和弦,为抗日战争这部伟大的民族史诗添加了黄钟大吕般的乐章!而牺盟会的会徽却永远激励着热血青年保家卫国,强撼地感动了一代人的魂灵。</p><p class="ql-block"> 如今,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去,血染的记忆永不消逝。牺盟会虽已经成为历史,但还有那些抗战故事,以及太原的国民师范纪念所,它们都在默默地诉说着牺盟会的过往故事,牺盟会会徽静静地向世人讲述着那些烽火连天的岁月,那些惊心动魄的故事,那些永不磨灭的精神,将被我们永远铭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作者简介】解德辉,1962年生,山西省吕梁市交口县人,2022年于吕梁市委政研室(市委改革办、市综改办)退休。网名“宁静致远”。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吕梁市作家协会会员、吕梁市文化和旅游协会理事、吕梁中华文化促进会常务理事、汾州文化研究会会员、《萧乡文学社》作家、国际摄影协会会员、吕梁市摄影家协会会员、吕梁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北武当山文化研究会顾问等。喜欢访古问道,感悟山水人文,秉承“在题材选择上挖掘历史厚度,在红色文化中寻找精神高度,在现实生活中探求艺术鲜活度”之“三个度”;坚持在行走大美吕梁中,传承历史人文。1989年以来,在《学习与研究》(中央)《光明日报》《中国乡镇论坛》《山西日报》《山西经济日报》《前进》《山西工作》《山西农经》《政府法制》《山西法制报》《吕梁文学》《百年红印》(灵石)、《吕梁日报》《吕梁晚报》《文化晋中》《掌上吕梁》《吕梁发布》等报刊、新闻媒体发表各类文章300余篇。出版了《红色吕梁》《印象离石》2本书,被收藏于《吕梁市图书馆》《晋绥兵民博物馆》;《云梦风雅》一书(新华出版社)收录其撰写19篇文章。《吕梁市志》“艺文篇”,收录其撰写的《品读碛口古镇》一文。开办《行走大美吕梁》(个人)微信公众号,已发表370余篇文章。</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