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汉字简史2:金石小篆书同文

叶老师2

<p class="ql-block">1994年,我们曾合写了一部科普小书《中国换笔潮——计算机与汉字书写革命》(叶平、罗治馨著,珠海出版社,1994年10月版),其中的几个章节,说的正是中国文字发展史话。选择书中的第3章-第7章进行润色和改写,再配上中国文字博物馆拍摄的以及网上下载的若干照片,改编为图文版的《图说汉字简史》,请童鞋们看看,并再次征求意见,是否能有点儿“旧书换新颜”的感觉?</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2. 金石小篆书同文</b></h1> 人们通常以为,只有生物的进化才遵循“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竞争法则,才会有残酷的弱肉强食,而人类文字的进化,应该是逐渐地发育,缓慢地变化,始终充满了田园牧歌般的诗情画意。 史实告诉我们,汉字虽然也有长期渐变的历程,但它的成熟,却经历了一场空前的大变革。这场变革,历时不过400余年,其间最剧烈的动荡只有短短数十年,伴随着刀光剑影和腥风血雨。这场变革,使方块汉字最终走向了统一和稳定,走向了今文字的发展坦途,在中国文化史上竖起一座巍峨的里程碑。 这种文字,称为“金文”,也叫“铭文”。 金文字有凹凸之分,凹为刀刻,呈阴文;凸为先用刀刻模型,然后浇铸呈阳文。金文多为记录礼典、征伐、约契等,是承甲骨文体而又有新发展的文字。 金文的特点是笔画线条浑朴自然,结字壮美多姿,字体渐趋整齐雄伟纯朴。但因字体笔画尚未完全固定,往往一字,笔画和写法也各异。 目前可见到铸造刻有铭文的青铜器较多,浩如烟海。保留西周古汉字最多的青铜器是鼎器。 大鼎被视为国家权力的象征,王公贵族们为了记录一些要事, 往往在铸造青铜鼎同时也铸上若干文字。 现藏于台湾故宫博物院的西周末期铸造的“毛公鼎”,为西周宣王(公元前827~前782年)时期的金文鼎。 鼎上刻有32行共497个汉字,是迄今发现的铭文最长的铜器。铭文记载了天下四方动乱,周宣王命毛公文辅助王室,并赏给酒食、衣服、车及武器,仪仗等物。 散氏盘,因铭文中有“散氏”字样而得名。有人认为作器者为夨,又称作夨人盘。内底铸有铭文19行、357字。文字线条宛转灵动,是研究西周金文重要的材料。 虢季子白盘与散氏盘、毛公鼎并称西周三大青铜器。该盘形制奇特,似一大浴缸。盘内底部有铭文111字,讲述虢国的子白奉命出战,荣立战功,周王为其设宴庆功,并赐弓马之物,虢季子白因而作盘以为纪念。铭文语言洗练,字体端庄,是金文中的书家法本。 青铜耐腐蚀,铸刻的文字“千古不朽”,使我们能够较清楚地看到周朝的汉字形式。目前考古发现周朝使用的单字共有3000多个,其中大部分已基本认出。金文上承甲骨文,虽然有所进步,但没有使汉字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中国汉字“千姿百态”而混乱不堪的局面主要发生在春秋战国时代。当中国的历史进入到公元前770年后,东周列国各路诸侯裂土封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群雄争相称霸。到秦王朝统一中国前,业已历经了500余年的战乱割据。国家的分裂使各地的文字无序发展,自成体系。<br> 候马盟书是用玉片做成,出土共有5000多件,每件大小不一,雕刻细致,用毛笔书写,字迹与春秋晚期的铜器铭文相似,大部分为红色,也有黑色,比较清晰。字数有多有少,多达200字,少则10多字。候马盟书是春秋晚期晋国赵殃与大夫们订立的文字条约,要求参加者效忠盟主,共同抗击敌人,不再扩充财产土地,不与敌人来往。盟书通常1式2份,1份在盟府,1份则埋入地下,以示有神灵作证,不得反悔。 货币文字。在中国璀璨的古代文明史中,曾经建立起一套完整独立的货币、文字、书法体系,传世和出土的古代货币,币材之多样,币形之丰富,数量之庞大,字体之多彩,堪称世界之最。 楚国的货币 战国时期的玉石器文字。 战国时期的玺印文字。 陶器文字。三晋(韩、赵、魏)出土的陶器及文字。 由上述示例可知,同样一个字,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往往有不同的写法,甚至在一国之内,也有不同的形态。例如,“马”字,在齐国就有三种写法,在楚国有两种,在燕国也有两种。也就是说,齐国的客商若到了楚国买马,恐怕写出的契约楚人都看不明白。<br><br>文字制度的混乱使得汉字的异体现象在战国发展到了“登峰造极”。比如在甲骨文里,“虎”只有46种写法,“鹿”只有49种写法,而到了金文以后,“寿”字有了141种写法,“彝”字有了201种写法。 作为书法艺术,我们现在还能看到由篆字书写的“百寿图”,一百个千奇百怪的“寿”字无一相同。中国美术学院顾方松先生经过8年努力,从历史遗迹中收集整理出古代使用过的1000个“寿”字,又新创作出9000个“寿”字图饰,完成了一幅真正的“万寿图”。 此幅《中华万寿图》共用90多张4尺宣纸,系当代著名书法家所书。一个字有一万种写法,对于用作装饰的书法图案当然无可厚非,但是若用来写文章可就不妙了。这样的文章,除了作者自己,谁还看得懂呢? 国家的统一呼唤着文字的统一。秦始皇带兵先后平定六国,建立中央集权的国家后,立即发布了“废除各国文字”的政策法令。 公元前219年,统一中国不久后的秦始皇,带着豪华的仪仗和庞大的车马队伍,浩浩荡荡地向琅琊(今山东诸城)的方向行进。 踌躇满志的“千古一帝”,端坐在由六匹骏马挽驾的金车里。车队的前方由虎皮装饰的战车鸣锣开道,左右八十一辆五色副车上站立着文武百官,护驾卫士前呼后拥,林立的旌旗望不到尽头。这是秦始皇登基后历时最长的一次巡游。他刚在泰山上完成了“封禅”祭天的仪式,接着马不停蹄地到渤海边纵情游览,现在,名城琅琊又历历在目了。 车队在琅琊城外稍事休息,大臣李斯来到皇帝的车驾前求见,他时下官居“廷尉”,是秦朝最高的司法长官,不久后又升任丞相,极得秦始皇的重用。<br><br>秦始皇眺望着前方不远处已荒芜的土台,对李斯说:“以朕之意,越王勾践曾在此筑高台尊奉周王,而朕之功绩远远超过周朝的天子。你可派人重新筑起琅琊台,从内地迁徙百姓三万人居住在台的周围。朕命你按照泰山刻石的形式,在琅琊台也树立一块石碑,代朕草拟一篇碑文,以诏示天下。” 车队又重新启动。李斯的马车落到了最后,他索性走下车,思索着如何完成皇帝的指示。在泰山矗立的石碑上,他已不遗余力地赞颂了始皇统一天下、申明法度的丰功伟绩,现在还应该补充些什么呢?<br><br>想着想着,不觉走进了一个村庄。朗朗的读书声把他吸引到一栋较大的房屋前,十几个学童正捧着竹简专心地诵读。李斯凑过去,俯身看了看,脸上露出了笑容。 学童们诵读的正是自己前年撰写的《仓颉篇》,竹简上刻满了密密麻麻的文章,都是用始皇规定的秦国篆字写成:“仓颉作书,以教后诣,……”。李斯高兴地摸了摸学童的头,心里一亮,转身快步向外急走,他已经想好了《琅琊刻石》的重要内容。 不久,周围的百姓们纷纷前往新筑的琅琊台,观看李斯亲自书写的大字碑文,《琅琊刻石》上端庄的秦篆一丝不苟地显现着如下字句:“普天之下,抟心揖志。器械一量,同书文字。日月所照,舟舆所载。皆终其命,莫不得意。应时动事,是维皇帝。”用今天的语言解释为:始皇帝统一中国,普天之下的人都专心一致。度量统一了器具,书写统一了文字。日月所照之处,车船所到之地,百姓都听从国家的命令,生活得心满意足。只有我们的始皇帝,才能够顺乎时势,与时俱进。 我们为读者转述的上述文字,是根据司马迁的《史记》所记载的文章摘译,想来不会有太大的出入。假如你有幸到诸城游览,或许能够看到李斯手书的《琅琊刻石》真迹。在经过2000年风风雨雨的侵蚀之后,刻石上的字迹已模糊不清,只有只言片语勉强还能分辨,但《琅琊刻石》记录的这段话语,却不会因时间的流逝而磨灭其光辉。 “普天之下,同书文字”。李斯在书写这几个苍劲的大字时,很可能同我们一样,想到了春秋战国诸侯割据的混乱,想到了“言语异声,文字异形”对文化交流和人民生活带来的诸多不便。 李斯清楚地记得,正是他向秦始皇建议,把过去流行的一种“大篆”字体加以规范和简化,作为秦朝推行的标准字体。 所谓“大篆”,相传是周宣王时期有位叫太史籀的人,从当时的“古文”里选择一些简单合用的字,经过李斯改订简化而成,所以大篆也叫做“籀文”。 籀文以《石鼓文》和《诅楚文》为代表。其中,石鼓文刻在十个鼓形的石头上,是中国最早的石刻文字,世称“石刻之祖”。石鼓文集大篆之成,开小篆之先河,是由大篆向小篆衍变而又尚未定型的过渡性字体。 在大篆的基础上,李斯仿照太史籀的方法,再次加以省改和简化,使从前形体复杂、书写任意的文字,变成笔画均匀、四平八稳的形式,这种字体就是秦篆,后人也把它称为“小篆”。小篆较之大篆,形体笔画均已省简,而字数日增,这是应时代的要求所致。现代书法家分析说,小篆的风格端庄、肃穆、文静,正是人民在500年战乱结束后渴望和平安定的思想和精神风貌的真实写照。<br><br>从古文到大篆,从大篆到小篆的文字变革,在中国文字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就在那一年,秦始皇还命令他和赵高、胡母敬等人编写了三本教科书,用小篆书写后向全国公布和推广。三本书的书名分别是《仓颉篇》、《爰历篇》和《博学篇》,分为55章,每章60字,共3300个汉字。用现在的观点来看,这三本书应该是秦代普及初等教育的“识字课本”,是学童们必修的基础课程。到了汉朝 ,三本书被合成一篇 ,统称为“三仓”,仍然作为儿童识字读本使用,足见其影响之深。可惜此书没有流传下来,人们只知道它的头一段,就是上面的故事里,学童诵读的那句“仓颉作书,以教后诣”。 就在秦始皇“琅琊刻石”后的第6年,即公元前213年,秦朝博士官淳于越认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不师古人,没有分封诸侯。他对秦始皇说:“我从来没有听说,有谁可以不学古制而能够长久不败的”。身居相位的李斯听到了这番复古倒退的言论,立即痛斥道:“五帝的事业不应重复,三代的制度不能沿袭,现在陛下创造的大业,建立的万世不朽功绩,不是你们这些儒生能够理解的!”于是,他进一步向秦始皇建议:“臣丞相李斯冒死罪进言,请陛下下令,将非秦朝的史书全部烧毁;除国家藏书外,民间所有的诸子百家著作一律上缴焚烧;敢于在一起议论《诗》《书》者处死暴尸;敢于以古非今者灭族,官吏中知情不报者同罪……”。<br><br>李斯的进言正中秦始皇下怀,他马上签发了“焚书令”,全国各地顿时燃起了熊熊烈火,先代遗留下来的各种文化典籍被付之一炬。第二年,秦始皇又在骊山温谷,下令活埋了460个违反禁令的儒生。这就是历史上震惊后世的“焚书坑儒”事件。 秦始皇和李斯“焚书坑儒”是一种文化专制主义的表现,虽然它严重摧残了古代的文化遗产,但在客观上却为强制推行秦篆,为“书同文”进一步铺平了道路。李斯在为秦始皇制定的法规中,有一条很重要的举措:“若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就是讲无论什么人都只能从官吏那里学习法律,也必然包括了学习书写统一的汉字。<br><br>秦王朝在数十年时间里,用血与火的残酷,宣告了自殷商以来古文字的终结,昭示了汉字即将演变为今文字的曙光。正如明朝学者李贽所说的那样:“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坼,掀翻一个世界,是圣是魔,未可轻议。”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wdqpa9s"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图说汉字简史1:结绳刻契天雨粟</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weoqv5y"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图说汉字简史2:金石小篆书同文</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wgh0hv3"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图说汉字简史3:汉字变革里程碑</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whbribq"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图说汉字简史4:纵横六书解文字</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wg59upv"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图说汉字简史5:简牍帛书蔡候纸</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wi9fer6"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图说汉字简史6:聚珍付梓印活字</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