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头寨村古文化及“九曲城”渊源辑佚

九曲老顽童

<p class="ql-block">坡头寨村域俯瞰图</p> <p class="ql-block"> 自序 </p><p class="ql-block"> 我的家乡坡头寨村,位于伊川县西部,高山镇南部,东连张村,西与王忠洼村接壤,南毗坡头村,北与洞子沟村为邻,现为伊川县高山镇管辖。</p><p class="ql-block"> 村中土地肥沃,交通便捷,自然条件优越。而村民最引以自豪的一是村里古老文化遗存,为厚重的九曲历史披上了神密面纱;二是穿村而过的金、银两河,清澈的泉水冬暖夏凉,为村民生产生活提供了诸多便利;三是村中有一座古寨堡,在过去的动乱年代,是保护村人的安全屏障。</p><p class="ql-block"> 我的祖先四百多年来一直居住于古寨堡,上世纪六十年代,由于家庭人口增多,我家才从古寨堡搬出。虽然搬出了古寨堡,但对古寨旧时的房屋结构、寨墙寨涯、民居方位、寨堡中的石磨石碾、水井古树、寨内的大寨门、小寨门、大胡同、小胡同、十字街、寨门楼等地名及古碑古迹等,仍历历在目,犹如昨天。特别是寨门楼匾池题字“古九曲”三个楷书大字,在其脑海中一直挥之不去。那时仅仅看到寨门楼雄伟壮观,门楼匾额引人触目,而古寨堡背后的厚重历史文化却知之甚少。</p><p class="ql-block"> 高中毕业回乡务农,后到县城工作,忙忙碌碌直到退休,对古寨堡历史文化的认知仍异常浅薄。后看到族伯德仁公于1989年撰写的《坡头寨村志稿》,才对古寨堡“九曲”历史略知一二。族伯因身体等原因,《村志》未能完稿,在其1999年病故时,嘱咐后人要尽力完成编纂。为了了却族伯遗愿,我于2014年初着手续修村志一书 。期间与村中诸多文友志士查资料,访耆老,搜寻“古九曲”典籍史料。由于民国十六年前,我村属宜阳县管辖。为了获得村史资料,经友人介绍,于2014年4月28日驱车前往宜阳县城,求教于该县文史学者许武章先生。许先生不但是民国七年(1918年)版《宜阳县志》再版注释的编纂者,而且在宜阳史学界还是一位久负盛名的泰斗级学者。从许先生提供的文史资料及对九曲城的介绍,才得知宜阳县域历史上记载有两个“九曲城”,一个是宜阳县城北的甘棠寨村,另一个即我的家乡——坡头寨村。对一个县域内两个“九曲城”,民国七年版《宜阳县志》和清《河南府志》均未下定论,将“悖有斯也”留给了后人。由于本人学识不精,文史知识欠缺,对“两城”疑题无从解决,只能根据我村地理风貌、古寨堡现存古迹及村中耆老传说臆想定论,仅在志书中留下“寿安移治”、“九曲城故址”等缺乏历史典籍佐证的拙文。《村志》成书后,每当看到这些缺乏史籍定论的文字,心中甚感愧疚。正当笔者被“两城”疑难困或之时,在癸卯年农历三月二十六日老家古刹大会期间,收到了许先生撰写的《宜阳古九曲暨九曲城研究及其他》珍贵文稿。收到文稿后,如获至宝,便开始静心细读。连阅数遍,收获颇多。</p><p class="ql-block"> 为了将坡头寨村古老文化暨“九曲城”真实历史展现给世人,依据许先生所提供的文稿资料,将散佚的“九曲”历史文化辑录成文,亦是对之前编纂的《坡头寨村志》拾之漏,补其缺,了之憾。</p><p class="ql-block"> 由于本人学识浅陋,知识欠缺,文中难免出现推理欠酌,词不达意,表述纰漏,悖谬良多等错误。诚望读者纠其错,正之误,使“九曲”文化在坡头寨村发扬广大,以尽绵薄之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坡头寨村古寨门(仿画图)</p> <p class="ql-block">石块方砖垒砌的大寨门门墙旧貌</p> <p class="ql-block">  伊川县高山镇坡头寨村,地处伊川县西南,宜阳县东南。平(等)白(杨)公路(古为秦楚孔道)、新伊高速毗邻村南,横跨东西;丰(李)鸣(皋)公路穿村而过,纵贯南北。周围崇岭峻峰环峙,金银两河抱村。平地水渠纵横,土质肥沃;岭坡林木苍郁,梯田层叠,久有重峦叠峰,溪流“九曲”之誉。银河似银色飘带,在古寨堡弯绕九道,由北蜿蜒流向村南,与金河交汇后经穆店、宋店诸村,至马回村北注入伊河。银河,古称“长水”。《水经注》如是记载:“又东北过新城县南,马怀桥长水出新城西山。东径晋使持节,征南将军宋均碑南。均字文平,县人也。其碑,太始元年十二月立。其水又东流入伊。”新城县,汉置,故址在今伊川县平等乡古城村。</p><p class="ql-block"> 坡头寨村地处银河(古长水)中游,水资源极为丰富,远古时代已有古人类在此居住。至先秦,村东的银河岸边已成为奴隶主贵族及其属民们生产生活等社会活动场所。秦汉乃至隋唐,村域内繁华异常,东魏在古寨堡筑建“九曲城”,古老的历史文化,在“九曲”这片沃土上,处处盛开着艳丽之花。 </p><p class="ql-block"> 一、丰富厚重的古老文化</p><p class="ql-block"> 坡头寨村有着厚重的古文化历史,从上古、夏商周、秦汉隋唐直至明清各个历史朝代,村域内遗址遍布,出土文物众多,古寨堡发生的历史事件悉数被载入史册。</p><p class="ql-block"> 上古时代古老文化遗迹</p><p class="ql-block"> 坡头寨村历史悠久,自原始社会始,历代均有人在此居住,并留下了丰富的古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六十年代,居住在银河岸边的村民在其宅院挖窑洞时,曾挖出过一具结构完好的动物化石,被村民传说为龙骨,其实是旧石器时代的动物骨骼,距今应有几十万年甚至上百万年的历史。此古迹在20世纪70年代村修建水塘时淹没,未能挖掘出土。</p><p class="ql-block"> 在与古寨堡隔河相望的银河东岸,村民窑洞附近的断崖上,发现有一层1米多厚的上水石层,这是古代河流冲积的淤渣层,此层淤渣内发现许多泥质红陶片,还伴有石斧出土。有的陶片上还绘有黑彩花纹,属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也叫彩陶文化,距今己有五至六千年历史。这一时期属新石器时代中期,金属制品还未出现,也是人类由不固定婚姻向夫妻制发展、母系社会向父亲氏族转化时期。此即说明我村银河水系历史悠久,表明早在6000多年前,坡头寨村地域内已有原始部落人群居住。</p><p class="ql-block"> 现今,坡头寨村一些村民还保存有在我村东地(地名)出土的龙山文化时期的石斧、石杵、陶罐等古文物。</p> <p class="ql-block">  先秦文化遗址及出土文物</p><p class="ql-block">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也是奴隶制社会的初期阶段。由于年代久远,其文化遗址分布范围非常稀少,较大的遗址主要分布在我省的偃师、登封、禹州及山西省的晋南夏县一带。伊川县境内仅有很少几处,其他地方比较罕见。而坡头寨村白土圪垯(地名)的一大片区域内,有一包含物极为丰富的夏文化遗址,亦称“二里头型”文化遗址。但遗憾的是在上世纪70年代兴修水利、平整土地时,对此处地表一米多厚的这一文化遗址层破坏严重,仅有极少零散破碎文物遗落地表。</p><p class="ql-block"> 1986年秋,三门峡市文物局部分考古人员莅临我村夏代遗址,捡漏到一些夏代陶片、石斧、石铲、石刀、鼎腿等文物标本,用于学习研究。这些陶片、石器现仍保存于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可见,在4000多年前的奴隶制社会的夏朝,人类已经在坡头寨村区域内繁衍生息。</p> <p class="ql-block">  商朝,也称殷商,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朝代,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商朝处于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期,奴隶主贵族成为了统治阶级,其生活水平极为奢侈豪华,从我村商代古墓中出土的文物亦可予以佐证。</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80年代,村民在紧临银河东岸挖土时,曾挖出两座商代古墓。一座古墓为一小土坑内,仅出土人骨架一具,玉石炳器一件,应为商代平民或奴隶的墓葬。另一处商代墓葬规模较大,为长方形竖井,深2.5米。墓内出土人骨架5具,狗🐶骨架1具,其随葬的器物有铜鬲、铜觚、铜爵、铜戈、铜箭头、陶簋、陶豆、玉环等文物16件。这显然可以看出,此墓主应是一位商代贵族,即有妻妾、奴隶殉葬,还有生前喂养的宠物相陪。商代,我国己经进入到青铜器时代,铜器铸造已非常精制,但又极为稀少,尤为珍贵。在当时社会中,只有奴隶主才能使用这样的精制铜器,平民百姓和奴隶,只能使用陶器、石器和木器。坡头寨村出土这样高规格的商墓,说明这里是一处商代人活动的重要区域。墓主人的身份应该是一位大的奴隶主或地方小方国的首领,而那座小墓墓主应该是他的奴隶或者是属民。此即说明,早在先秦夏、商朝代,奴隶主贵族已经看到坡头寨村的银河区域是一块风水宝地。</p><p class="ql-block"> 同时,在20世纪40年代,一村民在香台峰南侧挖土时,挖出周代铜鼎一件。当时,该村民用此件铜鼎卖出所得修建临街房屋三间。</p><p class="ql-block"> 1973年,第四生产队一村民在金河南岸挖土时,挖出战国时期墓葬一座,墓内出土铜剑一把和陶鼎、陶豆、陶壶三件陶器。青铜剑现保存于伊川县文化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秦汉及后期的古文化嫣然璀璨 </p><p class="ql-block"> 夏、商、周之后的秦汉,坡头寨村区域内古文化仍然璀璨夺目。上世纪60年代,村民在村东银河南岸干活时挖出的汉代青铜匕首以及陶鼎、陶豆、陶壶等器物,无一不展现出坡头寨村古文化的厚重绚丽。特别在上世纪70年代,第五生产队一村民在东地(地名)干活时,一次性挖出汉代铜钱百余斤,可以想象当时居住在坡头寨村持有该铜钱之主人富有程度和地位之高贵。</p><p class="ql-block"> 两晋以后的北朝、隋唐,坡头寨村更加繁华。东魏在古寨堡筑“九曲城”,成为东、西魏乃至周、齐的战略要地。 唐工部尚书张庭珪,观坡头寨村山青林郁,银河于“九曲”地溪流环绕。其病故后在唐天宝十年(751年)十月葬于寿安县纺山旧原,即今坡头寨村白土圪垯(地名),其在村东出土的张庭珪墓志即予佐证。该墓志现保存于河南省博物馆。另外,村域内还发现其他两处唐代古墓,出土有陶罐、马佣、骆驼佣、铜镜、镇墓兽以及一定数量的唐三彩等贵重文物。</p><p class="ql-block"> 1994年,一村民在村西的西岭嘴(地名)干活挖土时,挖出五代(907—960)时期一县令墓穴,墓已被毁,其随葬品皆遗失,仅存墓志一块,墓志上记载坡头寨村名为“清河镇” ,遗憾的是该墓志遗失无存。另外,在村北的银河东、西两岸出土的宋代瓷枕、铁锄头等被国家农业博物馆收藏。</p> <p class="ql-block">  二、“古九曲”暨“九曲城”历史渊源之研究 </p><p class="ql-block"> 坡头寨村的大寨门筑建于同治元年(1862年),寨门楼匾池题字“古九曲”。经查证,“古九曲”,乃《水经注》中的“坂九曲”,即《穆天子传》中记载的穆天子西征之地。据许武章所著《宜阳文史钩沉》,对《水经注》“又东北出散关南,洛水东径九曲南,其地十里,有坂九曲。《穆天子传》所谓天子西征,升于九阿,此是也”中的“九曲”考辨记述为:“九曲:此乃伊川县高山镇坡头寨村附近银河的古称。”又对其“九阿”注解为:“九阿:古地名。本指山坡多曲折。此对南九曲(银河)的称谓。”直接将《水经注》中记载的“坂九曲”、“九阿”定位于银河系的坡头寨村。可见坡头寨村寨门楼匾池所题“古九曲”并非空穴来风,兹由一千多年前的著名典籍予以佐证。</p><p class="ql-block"> “九曲城”则为南北朝时期的东魏在“古九曲”之地的坡头寨古寨堡所筑建。下面着重从“九曲城”筑建历史背景、地理背景和“寿安移治”及典籍记载来对坡头寨“九曲城”进行研究和探析:</p><p class="ql-block"> “九曲城”筑建历史背景</p><p class="ql-block"> 纵观历史,筑建“九曲城”,与东、西两魏交战争夺地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p><p class="ql-block"> 北魏武泰元年(528年)二月,孝明帝元诩因不满胡灵太后擅权专政,密诏岳父尔朱荣进京勤王,因密诏外泄,遭生母胡灵太后鸠杀。至此,北魏处在了一个风雨飘摇的乱世时代。 </p><p class="ql-block"> 北魏从孝明帝被鸠杀直至灭亡的七年时间,历经6帝,最短为孝明帝50多天之女元姑娘,在位仅1天。后元钊帝三岁登基,在位45天。而在位时间最长的孝武帝元修,也不足3年。 </p><p class="ql-block"> 北魏灭亡后,相继建立了以高欢和宇文泰擅权专政的东魏和西魏。两国以黄河为界,东魏占领函谷关以东大部分地区,西魏则占领了关中一带。 </p><p class="ql-block"> 东魏天平四年(537年)十月,东、西魏爆发了沙苑(今陕西大荔南)之战,结果以东魏失败而告终。十一月,西魏又占领了东魏控制的阳州(今宜阳县韩城镇福昌村)。至此,东魏失去了对宜阳县西部地区的控制。宜阳及其周围地区包括银河水域的“九曲城”,成为两国对峙的前沿阵地,战斗异常激烈频繁,城墙上经常改旗易帜。 </p><p class="ql-block"> 西魏大统九年(543年),东魏将高慎(即高仲密)以虎牢关(今荥阳市汜水镇境内)降西魏。此年,西魏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韦佑镇守“九曲城”(这也是九曲城在典籍文献中第一次出现)。可见,“九曲城”的筑建时间应在西魏大统九年以前。此后,西魏宇文泰率重兵围攻洛阳,东魏高欢亲领十万大军来救,驻扎邙山。双方经数番激战,互有胜负,最终高欢大破宇文泰,西魏几乎全军覆没。“九曲城”遂被东魏占领。翌年(544年),东魏河南大行台侯景,在洛阳西南重新构筑“九曲城”,西魏将陈忻中途率军攻之。对此,《周书·陈忻传》如是记载:“(大统)十年,侯景筑九曲城,忻率众邀之。”</p><p class="ql-block"> 东魏武定四年(546年)十月,东、西魏之间又爆发了玉璧(今山西稷山县南)之战。高欢围攻玉璧久攻不下,损失惨重,在忧愤中于武定五年(547年)正月初八日病逝,其嫡长子高澄掌权。因侯景自念与高澄有隙,遂叛降西魏,不久又改降南梁。就在东魏内乱之机,西魏将领陈忻随大将军李远平定了九曲城。 </p><p class="ql-block"> 东魏高欢死后,东魏武定八年(550年),高欢嫡次子高洋逼迫孝静帝禅位,登基称帝,国号大齐,史称北齐。西魏恭帝三年(556年),西魏宇文泰病逝,于次年初,第三子宇文觉代魏称帝,国号为周,史称北周或后周。 </p><p class="ql-block"> 在北周、北齐争夺战中,宜阳地区大多时间处于北周控制之下,“九曲城”成了北周抵御北齐的前沿阵地,直至北齐灭亡。 </p><p class="ql-block"> 从公元534年东、西魏分裂,到公元577年北齐灭亡的四十多年间,宜阳县周边及“九曲城”始终战乱不断。构筑“九曲城”的历史背景,乃战争之需也。</p><p class="ql-block"> “九曲城”地理背景</p><p class="ql-block"> 孙子曰:“夫地形,兵之助也。”意思即地形对战争的胜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九曲城”构筑于银河九曲地,除了曾经是东、西魏乃至北周、北齐对峙争夺的前沿之要地外,这里还是重要的交通枢纽,战略地位极其重要。 </p><p class="ql-block"> 古代的宜阳县,曾经有一条贯穿于南部山区的古道,即史书记载的秦楚孔道。“九曲城”处于这条古道的重要节点。沿着这条古道,由九曲城西行,过白杨关、眉城(今宜阳赵堡)、兴泰宫、旧关到达洛水岸边。沿洛水南岸西行,可直达武关。若由韩城渡过洛河,西行可达阳州、陕州等地,直至关中、汾北(今山西宁乡以北)。 </p><p class="ql-block"> 沿古道由“九曲城”东行十里,即达孔防城。由孔防城东行达大辛店,向北至新城(今伊川县古城村北)、伊阙关、洛阳直至黄河渡口。若渡过伊水,往东达登封、郑州、开封、徐州直至齐鲁、苏皖。往东南经白沙、汝州、许昌、信阳,可远达楚湘、沪杭。 </p><p class="ql-block"> 若从“九曲城”沿牵羊坡古道北行,可达八关城、通洛防(今新安县城,即汉函谷关)。若沿着鹿蹄山脉西北行,翻越扶猪山(今宜阳东南青龙口),可达宜阳城直至甘棠寨。</p><p class="ql-block"> 正是由于“九曲城”所在的坡头寨交通发达,又有天险形成的地理优势,北朝两魏、周、齐的当政者深谙得此地者,王业必成的道理,才在此构筑“九曲城”,展开了殊死争夺之战。</p><p class="ql-block"> “九曲城”遗址及典籍记载</p><p class="ql-block"> “九曲城”遗址</p><p class="ql-block"> 经考证: “九曲城”位于银河中游的伊川县高山镇坡头寨村,即《水经注》中的“坂九曲”或“九阿”地。该村距宜阳县城约40华里或不足,坐落于半壁山东麓余脉的峡谷小平原,北倚憩鹤山(今称高山),南邻卧云山。</p><p class="ql-block"> 在银河弯绕九道的西岸,有一座历尽沧桑的古城遗址,即坡头寨古寨堡。隋唐以前称“九曲城”,五代时改“清河镇”,明代为“秦家庄”,清初易名“泊头寨”。无论古寨名称如何演变,寓居此地的村民,世代相传,将古寨堡亲切地称为“曲城疙瘩”。</p><p class="ql-block"> 该遗址地处坡头寨村银河西岸的一处高地上,远远望去,突兀孤立。据村民历代相传,古代“九曲城”,曾于寨西、寨南开挖护城壕,引入银河水,与寨北、寨东银河的天然河道,形成四面环水的天然屏障。上世纪六十年代,在紧邻南寨墙居住的侯全喜家建红薯窑时,曾发现护城壕遗址。现今,对古寨堡周围的护城壕,村民们仍亲切的称其为“曲城壕”。 </p><p class="ql-block"> 坡头寨的南寨壕,村民们沿壕筑房,现已成为东西走向的街道。在街道尽东的银河上,有桥梁一座,是古寨通往外界的咽喉。此桥修筑于1961年,为双孔弧形砖拱桥,桥北侧上端,镶嵌有石匾,上书“曲城桥”。</p><p class="ql-block"> 从曲城桥东侧,沿寨根小径向北,古城墙旧址犹存。“九曲城”遗址为圆角长方形,东西宽约120米,南北长约150米,城墙四周由夯土板筑或料石垒砌而成。在遗址东南,夯筑土层裸露,夯层紧密,层层叠摞。北面、东面为银河河岸,城墙高出河面约20余米,西面、南面城墙沿高台边沿筑砌,其高度约15米。</p><p class="ql-block"> 今称大寨门的地方,位于古寨堡东南,是为南门,也是唯一可通车马的寨门,青砖弧形券顶,顶端镶嵌青砖匾额,上刻榜书“古九曲”,字体为楷,落款时间为清同治元年。现今寨门虽已坍塌,但两侧用石块垒砌的门墙旧址,依然整齐有序。</p><p class="ql-block"> 古寨东北隅,当地民众称此地为香坛,传说乃周赧王避暑胜地。据传,每当三伏盛夏,此地香气袭人,蚊虫不至,无叮咬瘙痒之扰。距香坛西端数丈远,寨中路北有一古碑,其碑大半截掩于地下,唯有碑首露出地表,碑首上书“玖曲樂土”四字,为竖版楷体。据记载,此碑为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刻制。 </p><p class="ql-block"> 坡头寨古寨堡,处处呈现“曲城疙瘩”、“曲城壕”、“曲城桥”、“玖曲樂土”、“香坛”等“九曲”文化符号。 </p><p class="ql-block"> 典籍记载: </p><p class="ql-block"> ——《通典》卷一百七十七《古荆河州》目下载:“寿安,有九曲城,所谓九阿也。高齐置孔防城以备周,在今县东南。”孔防城,即位于坡头寨村东约5公里的宋店村。此即证明坡头寨村的九阿地即“九曲城”之所在。 </p><p class="ql-block"> ——《大明舆地名胜志》卷之八《河南府·宜阳》目下记载:“县东南有九曲城,高齐筑。注《水经》云:‘洛水自宜城而东,经九曲,其南有坂,《穆天子传》所谓天子西征至于九曲是也。’”直接将“九曲城”标注为“县东南”的坡头寨。 </p><p class="ql-block"> ——《禹贡锥指》卷四十四《禹贡》经文“(洛水)又东汇于涧缠。”注解时,引用了《水经》“又东北出散关南”注解道:“洛水东迳九曲南,其地十里有坂九曲。按:宜阳县东三十里,有九曲城。”明确了“九曲城”即今“宜阳县东三十里”的坡头寨村。 </p><p class="ql-block"> ——《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八《河南府·宜阳》目下记载:“九曲城,县东三十里,高齐置城于此,以备周。齐地,亦曰九阿。”同样也将“九曲城”定位于坡头寨村。</p><p class="ql-block"> ——清康熙版《宜阳县志》卷之二写道:“九曲城,在县东南泊头保,高齐置,以备周。”毫无疑问又将“九曲城”定在了坡头寨村。 </p><p class="ql-block"> ——清康熙版《河南通志》卷二十《古迹》记述:“九曲城,在宜阳县东南,高齐筑”。认定“九曲城”处于宜阳县东南的坡头寨村。 </p><p class="ql-block"> ——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宜阳县志》,对“九曲城”的记载,与康熙志书记述如出一辙。</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寿安县移治“九曲城”</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旧唐书·志》卷十八《地理一》记载:“寿安,隋县。义宁元年移治九曲城。”</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寿安移治九曲城”,即寿安县治所迁徙至“九曲城”。纵观历史,无论那个朝代的政区调整和治所的迁徙,其背后都存在着一些鲜为人知的事件和历史背景,此也亦然。从当时的历史背景看,“移治九曲城”的主要原因,除“九曲城”地理位置险绝及交通发达等原因之外,与兴泰县的撤销有着重要关系。</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隋大业元年(605年),隋王朝开始在东京洛阳及其周边地区进行大规模营建工程,同时,对其周围区划也进行了调整,将附近寿安县锦屏山以南地区,另立兴泰县,治今宜阳县赵保镇。对此,《隋书》卷三十《地理志》中这样写道:“兴泰,大业初治,有鹿蹄山、石墨山、钟山。”鹿蹄山,即现今半壁山(也称半坡山)。石墨山为今宜阳县赵保镇境内的黑山。钟山即今洛阳市南伊河西的龙门山。由此可知,隋时的兴泰县境涵盖了锦屏山以南、嵩县以北、伊河西岸的广大地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各路豪强揭杆而起,纷纷起兵反隋,并建立了多个割据政权。</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大业十三年(617年),太原留守李渊,率兵3万,以“义兵”之名,由晋阳起兵,十一月攻入长安,立代王杨侑为帝,是为恭帝,改元“义宁”,尊隋炀帝为太上皇,李渊为大承相,封唐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大业十三年春,瓦岗军翟让、李密率军攻打洛阳,二月十九日占领兴洛仓,后又大胜隋虎贲郎将刘长恭,逼近洛阳城。四月,瓦岗军又发动了回洛仓之战,战斗异常激烈,双方用尽了全力,中间各有胜负,最后隋军大败,瓦岗军于四月十九日占领回洛仓。</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大业十四年(618年)三月十日,宇文化及等权臣发动了江都(现扬州市)之变,缢杀炀帝,并将隋宗室、外戚在江都宫中皆杀之,惟留炀帝侄杨浩,被立为帝。九月,宇文化及弑杀杨浩,自称皇帝,国号许,改建天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江都之变,炀帝被杀,东都留守越王杨侗被朝臣立为帝,改年号皇泰,史称皇泰主或皇泰帝。后权臣王世充,擅专国政,权倾东都,压百官,欺幼主,逼皇泰帝杨侗禅位,自立皇帝,建国号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隋末统治者在这种动荡不堪的混乱局势下,为治理之需要,撤销了兴泰县。对此,《方舆纪要》卷八十《河南三》如是记述:“隋大业四年,置兴泰县,属河南郡,隋末废。”兴泰县撤销后,为便于管辖,故将寿安治所于义宁元年(617年)移至与兴泰县治所相近且交通便利的“九曲城”,即今坡头寨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现今的坡头寨村,处于旧时兴泰县域中心位置,寿安移治“九曲城”,有着重要的地理优势。此即证明,寿安移治的“九曲城”,即现今的坡头寨村也不容置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由于寿安县移治“九曲城”的缘故,致使坡头寨及其附近地区,在明、清乃至民国初期,有了寿安保、寿安里、寿安区的基层组织建制,这从一个侧面间接证明今日的坡头寨古寨,即古时的“九曲城”。</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许武章所著《宜阳文史钩沉》中的《上篇*考证“宜阳城”辨析》记述:“隋义宁元年(617),移寿安于九曲城。康熙《宜阳县志》卷二认为,九曲城在今县东南。经笔者考证,或为伊川县泊头寨。”泊头寨即今坡头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民国七年(1917年)版《宜阳县志》记载:“(隋)义宁元年(617年),寿安移治九曲城,唐贞观七年(633年),复移原治。”意即兴泰县撤销后,寿安县城于公元617年搬迁至坡头寨村“九曲城”,到了唐贞观七年,即公元633年,寿安县城又从九曲城搬回了原来的办公之地,即现今的宜阳县城。寿安县治所在坡头寨共存在了16年时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从九曲城历史背景及典籍记述载明,伊川县高山镇坡头寨村的“曲城圪垯”即为九曲城遗址,其筑建时间应为东魏中期前较为妥切。“九曲城”筑建后,东魏、西魏、后周、北齐,此守彼攻,彼攻此御,轮番替之。可以说,“九曲城”是一座御敌之城,争夺之城,东、西两魏乃至周、齐双方前沿阵地激战之城。也可以说,“九曲城”的历史,是北朝东、西两魏及周、齐时期战乱年代的一部战争史。</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坡头寨,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古老乡村,在滚滚的历史长河中,从原始社会至夏、商、周等各个朝代,至北魏筑建“九曲城”,历经了无数忧患,饱经了几多沧桑。如今,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人民安居乐业,各项事业蒸蒸日上,呈现出了一派盎然生机,一个繁荣昌盛的现代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已呈现在世人面前。让我们共同携起手来,发掘出优势潜力,传承好“九曲”古老文化,让博大精深的“九曲”文明,更好地推动乡村振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祝愿坡头寨村的明天更加璀璨绚丽!</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2023年6月2日</p> <p class="ql-block">坡头寨村出土的新石器时代文物</p> <p class="ql-block">坡头寨村夏代文化遗址</p> <p class="ql-block">坡头寨村出土的夏朝文物</p> <p class="ql-block">坡头寨村出土的商朝文物</p> <p class="ql-block">唐工部尚书张庭珪墓志铭拓片</p> <p class="ql-block">旧时九曲银河流经坡头寨及村域图</p> <p class="ql-block">坡头寨村银河岸边的石砌寨墙</p> <p class="ql-block">银河水库,波光粼粼。</p> <p class="ql-block">银河水塘,清澈见底。</p> <p class="ql-block">潺潺银水东流去</p> <p class="ql-block">毗邻村南的新伊高速</p> <p class="ql-block">伊川县城宽敞整洁的二程大道</p> <p class="ql-block">金河细流,溪水潺潺。</p> <p class="ql-block">金泉水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