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栗子飘香时

临宗

<p class="ql-block">原创 临宗</p><p class="ql-block">2023/9/24</p><p class="ql-block">长沙•梅溪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八月的西瓜,九月的梨,十月的栗子笑嘻嘻。金秋送爽,百果飘香。万阳山的栗林 ,又到了收获的时节。</p><p class="ql-block"> 大山里的板栗,油润饱满,褐色光亮,个大味甜,早就声名远播,连北京、上海的龙潭老乡都流传着颂扬家乡物产的民谣:“大洑溪滴岩,小洑溪滴柴;松山寺滴枞菌用箩筐抬;团堡上滴板栗像鸡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在大山里生活和工作了多年,深秋的浪漫是绝对不容错过的。整个秋天,我总会沉醉在大山硕果累累的丰收季节。</p><p class="ql-block"> 当十月板栗熟时,我会腾出时间,去万阳山朋友家的栗子林採摘栗子。让秋季变迁的斑斓色彩将人间烟火烹饪出无穷滋味,恣意挥霍,把自己醉倒在那大山深处溪水流长,栗香四溢的山水之间。</p><p class="ql-block"> 朋友家的栗林就在万阳山团堡上,从观音寺东阳溪出发,经百等崖上山后翻越两座大山就到了。</p><p class="ql-block"> 万阳山的秋天,美的让人窒息。远黛如画,曲径通幽,落叶铺满山间路,野花静美溢幽香,一路走来,蜂飞蝶舞,蝉鸣鸟叫,瀑布飞泻,凉风习习,令人赏心悦目,暑气全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栗子林是祖辈留给后人最大的一份遗产,靠着这片栗林,才使得朋友一家曾把栗子当主食,度过无数次灾荒而使家人不惧饥饿,性命无忧。</p><p class="ql-block"> 我朋友的家就在离栗子林不远处,每次去后,他和家人都一如既往的尽地主之谊,以传统的土鸡炖板栗来款待前来造访的我们。餐桌上,大家推杯问盏,嘘寒问暖,互道友情。烟火日常中,拥人间清欢;岁月纷繁里,俭世间俗情;谋生道路上,阅人间风雨。一缽土鸡炖板栗,消除了滋生在琐碎中的烦忧;让食者在那甜与辣、软与糯的栗仁和绵润及汤汁丰腴的土鸡肉混搭的口感中彻底堕落,再次领略到大山给予人们的无私馈赠。</p><p class="ql-block"> 夜晚,就住在朋友家。皎洁的月光泻满农舍的庭院,四周秋虫时鸣,蛙声一片,远处偶尔传来几声狗叫。窗棂外清澈的山泉顺着竹笕流入厨房后门外的大水缸,那淙淙的滴水声清晰可辨,使心情感到通透和顺畅;柔软可亲的被套被秋日阳光的气味所丰盈,盖在身上让全身充满了舒适与温暖。</p><p class="ql-block"> 我躺在床上辗转反侧,侧耳捕捉到屋外轻柔的风韵,悄然听见树上熟透的栗蒲迎着秋风自然裂开的声音,仿佛看见泛着油光的栗粒从那裹得紧紧的刺猬肚子里挣扎着蹦哒出来,让我念想得久久不能入睡……</p><p class="ql-block"> 还是就读小学四年级时,为度饥荒,学校曾组织我们上山采摘栎冈籽(即橡树果),用来替代主食,解决粮食供应不足的难题。在采摘栎冈籽时,我们也经常发现锥栗和茅栗树,虽栗子很小,但也成了我们趋之若鹜的采摘目标,饥肠辘辘的人往往是饥不择食的,不会放过任何一种可食之食。</p><p class="ql-block"> 我清楚地记得,为寻找几颗茅栗子,两只小手在落叶和岩缝中毫无顾忌地探摸,翻遍了栗树四周的草丛和荆棘灌木,两手被荆棘和茅栗子刺得生疼,划出血痕也全然不顾,边寻找还边得意地叫着:“我又找到了一个,我又找到了一个”,小伙伴们兴奋地叫喊声此起彼伏,传遍了附近的山头,大家拼着抢着,一次下来,能捡十个二十个,吃下肚还真能抵挡一阵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此去经年,“山也还是那座山,梁也还是那道梁”,但昔日只身的青葱少年,如今已成儿孙绕膝的耄耋老人。之前与老朋友相约,当深秋时节,大山里板栗成熟时,我们再携手重上团堡相聚,分享久违了的那份浓浓乡愁的美味佳肴,了却心头对大自然美好馈赠怀有的那份深深的眷念。</p><p class="ql-block"> 大山清晨,天高云淡,鸟语花香,新鲜空气拂面而来,令人神清气爽。早餐之后,我吩咐家人各自带上称手的工具,自己腰挎柴刀,背上背篓,带领大家兴致勃勃地往栗子林走去。要知道,山里的板栗千千万,唯独团堡的不一般。</p><p class="ql-block"> 朋友说,为守护这片林子,从曾祖父那辈人开始一直到他父亲这一辈人百年来都没敢怠慢过。如今,已种植大小栗树近百株,面积已达两亩左右。</p><p class="ql-block"> 本地栗树与杂交栗树相比,除了它比杂交栗树成熟期长、个头小、产量低外,味道要比杂交的更甜。但唯有这团堡上的几株本地栗树承袭了传统的优势,结的板栗仍然比杂交的还要大。因此,这团堡上的板栗就成了家乡物产的一绝,远近闻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山风吹来,将成熟栗子的那种特有的清香带向了四面八方,让人们倍感秋天那美妙风物的诱惑。一波一波的山风像海浪一样,不断地摇晃着栗树,成熟的栗球和栗粒随风从枝头上吹落下来,直打得地下的落叶发出“噗呲噗呲”的声响。</p><p class="ql-block"> 家人们循声争相将这些映入眼帘的刺栗球和栗粒拾入背篓。散落之下,也有羞答答地躲进落叶下、草丛中、石缝里的。这时候,弯嘴的柴刀和准备好的工具就派上用场了,翻一翻,勾一勾,就发现和找出了这些和我们捉迷藏的小家伙。每发现一颗板栗,眼睛就一亮,心头就顿生一阵惊喜,脸上也自然地洋溢出满足的笑容。</p><p class="ql-block"> 连壳一块儿掉下来的栗蒲,像个小刺猬,“一对红鸡公,呆在锦鸡笼,你想捉它去,又怕蜈蚣虫”,说得对极了,稍不注意碰到栗球上的刺,也就是所说的“蜈蚣虫”,扎的手生疼。所以捡拾栗蒲时要记得千万不能用手直接去捡,或戴手套,或先用脚踩住,再用柴刀或其它工具将油亮饱满的栗瓣从壳的褐色窝堂里挑拨和隔离出来。</p><p class="ql-block"> 渐渐地,大家的口袋都装满了,背篓里的栗子也越积越多,但大家的热情和兴致却丝毫不减。尤其是孙辈们,跳上跳下,跑左跑右,一会在草丛里捉拿小刺猬,一会又在岩缝中探寻有没有栗蒲躲藏在那里,兴趣盈然,一刻也没有停歇过。</p><p class="ql-block"> 看看落在地上的栗子已经捡拾得差不多了,于是我把家人都叫到那棵树龄长一点、果子也大一点的栗树下,对大家说,下面让我们来开开眼界吧,看一场压轴大戏“板栗雨”。我高声地提醒大家,请树下的各位做好个人防护,保护好自己的脑袋,尤其是小朋友,都把帽子戴好,栗子下落的时候不要抬头向上看,以免让刺猬球扎伤自己。</p><p class="ql-block"> 说完,我顺势把身边的栗树枝用力摇了几把,只见浅绿色的刺猬栗球和从刺球里自己蹦出来的深褐色成熟栗子像冰雹似的直往下掉,我头上戴的斗笠也被砸得“咚咚”直响。</p><p class="ql-block"> 一阵“栗苞”、“栗雨”过后,放眼望去,地上到处铺满了熟透的栗球和栗粒,孩子们手舞足蹈,欢呼雀跃,争先恐后,高高兴兴地检拾起来,山谷的秋风里充满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p><p class="ql-block"> 突然,孙女问我,“爷爷,那没有检回的板栗留在地里能够发芽吗?”“可以呀,只要它有合适的条件,有风有雨有阳光,就会发芽生长,五年以后就能长成栗树结出栗子啦!”我回答说。“哦,那我们还是不要捡得干干净净,留一点,等我们下次再来时,它们就长成新的栗子树了,我们不是又可以捡到更多的板栗啦!”在场的小伙伴们都不约而同拍手表示赞同。</p><p class="ql-block"> 是呀,自然界万物生长,因果轮回,周而复始,生生不息,这样深奥的哲理竟然就这样被小孩子从播种栗子的问题上破解了。此时我的眼前仿佛已显露出一幅美丽的画图,那破土而出的栗树苗正随风渐长,给这片古老的栗树林带来了新的生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生栗子营养丰富,甜香脆嫩爽口。返回农家,大家都迫不及待地生吃起来。朋友的母亲把山里人家都有的炒沙倒入专门的炒锅内,把炒锅支在厨房的火坑里,拨出明火来,将锅里的炒沙加热,再放入自家产的蜂蜜、麦芽糖和山里独有的茶油,然后将栗子倒入炒沙内。</p><p class="ql-block"> 板栗在热砂中打几个滚后便升腾起袅袅热气,慢慢地将整个农舍笼罩在糖炒板栗那特有的浓郁香气之中,让人陶醉得不能自拔。</p><p class="ql-block"> 早年,我们把新鲜栗子置放在竹篮里,或装在用棕榈衣专门缝制的袋子里,挂在通风的地方吹几天,就成了“风栗子”。风栗子的栗仁水分减少,表面微微起皱,吃起来有点软,但因糖分浓缩,其口感更加细腻和有韧性,口味更甜。</p><p class="ql-block"> 收藏栗子很有学问。空闲时,家人都记得要时不时拨动装在篮子或棕衣袋子里面栗子,防止它被虫子侵袭。心里念叨着,无论如何要留点栗子过年做土鸡炖板栗。没有冰箱的日子,要将栗子自然保存4、5个月确实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放着放着,到最后总是扔掉的多,能吃的少,尽管如此,仍是痴心不改,我行我素。后来有了冰箱,保存的难题迎刃而解,但人却回到了城里,再去大山里採拾栗子,受诸多因素的掣肘,就没有在山里生活时那么随意和方便了。</p><p class="ql-block"> 讲味道,还是熟板栗比生板栗更好吃。用沙炒,放灶火里烧烤,或放蒸锅里去焖,都是不错的选择。熟板栗乘热吃,粉糯酥甜,与生板栗清脆爽快的口感完全不同。无论是将板栗放火里烧烤还是放锅里去炒,之前一定要记得先在栗瓣上划开一道口子,否则受热膨胀的栗子会在瞬间将体内积蓄的气体爆发出来,就像放“炮仗”一样突然发出巨大的爆破声,冷不丁地会吓你一跳。</p><p class="ql-block"> 栗子加工后能制作各式各样的糕点,如栗子糕、板栗年糕、栗子蛋糕卷、栗子月饼、桂花栗子藕粉等,但传统的糖炒栗子以其纯粹的本色风味则遍布城市的大街小巷,更受人们的追捧和青睐。</p><p class="ql-block"> 栗子入菜,属于“百搭”。材无定味,烹无定法,适口者珍。搭配荤、素皆宜,没有任何禁忌,炖、焖、烧、烤,蒸、煮、煎、炒,全凭制作者的兴致与意愿,出手便是美味,上桌即是佳馐,食之令人唇齿留香,过后让人回味无穷。如栗子炖牛肉、栗子烧排骨、栗子焖冬菇、百合栗子羹等都是常见的香气四溢的秋季菜品,当然最经典和最具代表性的还是板栗炖土鸡。</p><p class="ql-block"> 板栗素有"干果之王"的美誉,它不仅是一种富含多种营养成份,价值很高的坚果类食物,也是具有极高药用价值的食物。中医认为,板栗具有补脾健胃、补肾强筋、活血止血的功效。宋苏子由有诗云:“老去日添腰脚病,山翁服栗旧传方。客来为说晨兴晚,三咽徐收白玉浆”,形象地说明了栗子对于手脚不遂,筋骨疼痛等症有很好的医疗效果。</p><p class="ql-block"> 板栗外壳又叫风栗壳,其性味甘、涩、平,具有清热散结、化痰、止血的功效。风栗壳也就自然成了很多人家制作凉茶和靓汤的原料,在城市很多大一点的菜市场卖干品及煲汤料的店铺,都能够看到有风栗壳售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朋友告诉我,上世纪50年代,还是儿时的他以及他的同伴们,就深深地感受到了栗树给予这些缺餐少食的农家子弟的莫大恩赐。他说,捡回家的板栗充当几天的主食是常有的事,那时候太穷,有时为了一个栗球的归属问题,小伙伴们都争得面红耳赤,相互争吵,甚至还动手打架……</p><p class="ql-block"> 如今秋风又至,板栗依旧飘香,往事一幕又一幕浮现在眼前。对板栗的追崇映衬出山里人对故乡风物的依恋与乡愁,显露出人们对大自然馈赠的秋冬恩物与美味佳肴的深切感念。世上的特产和滋味,欢乐与感恩,就这样交织融合,流转于方寸餐桌,交织在冷暖人间。</p><p class="ql-block"> 中秋节,女儿送来了月饼,其中,有五仁、豆沙的,也有栗子的。其它几种口味的月饼很快就吃完了,唯独栗子口味的月饼,让人迟迟不忍下嘴。秋高气爽,月亮升起来了,如水的月光透过客厅那一面墙的落地大窗,照亮了心里不敢轻易唤醒的一缕乡情。</p><p class="ql-block"> 想起离家很远的朋友,此时可能比我更有思乡之情。他说,想家的时候,就打开手机视频,与远在万阳山老家的父母聊聊天,看看他们的模样,听听他们的声音,很想摸一摸父亲那长满老茧的双手,尝一尝母亲家常菜的味道,哪怕是一个地瓜,一根玉米,或是一颗栗子……</p><p class="ql-block"> 我懂朋友的心思。一个长年跋涉在异乡的人,在追逐诗和梦想的同时,也关注着故乡最美的风景,关联着那些平日里的温暖,关爱着自己的亲人。</p><p class="ql-block"> 人啦,就如同一个小小的栗子,在秋风里,香甜了季节,抚慰了人心,也打发着每一个随风而逝且又普普通通的日子……</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