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500年来,关于青羊山之乱,众说纷纭,或罪之,或功之,功罪相争,莫衷一是。此中当然有所谓立场不同、观点不同的原因,更有不了解事件真相,凭空悬揣、主观臆断的问题。在比较了解事件本来面目的基础上,静下心来,以是否有利于广大民众为标准,本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客观地对青羊山之乱这一历史事件作出评价,或许应该说其罪有,其功也有。<br> 青羊山之乱延续十几二十多年。多年间,动乱团伙反复流劫潞州(现山西长治市)本地和泽州(现山西晋城市)、相州(现河南安阳市)、怀州(现河南焦作市、济源市)、卫州(现河南新乡市、鹤壁市)等多地多县,祸及乡村民户不计其数,抢掠财物、烧毁房屋不计其数,杀戮和伤害乡村平民数以百计,其中被杀死者至少120余人(潞州96人,泽州3人,河南20余人),包括妇女、幼童和老人。需要说明的是:这些数字统计于夏言《奉敕查勘青羊山平贼功次疏》例举的案例。夏言的《奉敕查勘青羊山平贼功次疏》重在阐明参与平息暴动人员的“平贼功次”,相对而言,对动乱过程的叙述不是重点,在叙述上前者详,后者略,所以疏文内列举的流劫案例,并不是动乱团伙流劫事实的全部,只是一部分而已。夏言在潞州查勘期间,曾对地方上参与查勘和审讯案犯的官员批示:“据勘,陈卿招盗事太多,凡未经到官招伏问结者,不须牵引。”(见《奉敕查勘青羊山平贼功次疏》)意思是说:陈卿团伙案犯招供的强盗事实太多太多了,没有得到相关方证人特别是被害方证人证明证实的,就不要确认、确定为犯罪事实。既然如此,他自己例举于《奉敕查勘青羊山平贼功次疏》中的陈卿团伙暴乱事例不可能突破“经到官招伏问结者”这个限定范围,当然不可能是动乱团伙流劫事实的全部。<br> 另外,据不完全统计,在动乱团伙的暴力拒捕、拒剿过程中,杀死参与缉捕行动的官员、胥吏、军士、民兵等98人,重伤63人以上;在缉捕案犯和平息动乱过程中,官军战场斩杀213人(包括多名误杀者),动乱平息后经审讯定罪斩杀36人,动乱平息过程中捕获收监后死在监狱的77人(潞州监狱2人,彰德府监狱75人)有余,共计丧命330来人。<br> 且不说多年的动乱对殃及地区正常社会秩序的破坏,且不说多年的动乱给殃及地区广大民众造成的财产损失和心理恐慌,也不说动乱平息之战给战区普通民众造成的灾祸,单从上述五六百条人命来说,动乱之罪不言自明。<br> <b>这里要强调指出的是:所谓动乱之罪,绝非仅仅是动乱团伙之罪。官逼民反、“激迫为乱”亦为罪,“掩盖养乱”、治理不力亦为罪。</b><br> 至于说到功,仅仅是就其客观影响而言。动乱本身只有罪,丝毫无功可言。动乱制造者,更是只有罪,丝毫无功可言。一场仅以抢劫为目的特征的动乱,如何能有功可言呢?<br> 从客观影响之功来说,<b>其一是“官逼民反”说的浮现</b>。动乱引起了朝廷一定程度的惊恐,惊恐中的皇帝和一些朝臣把动乱发生的原因与“官逼民反”联系了起来。例如嘉靖皇帝曾反复说过:“陈卿父子结为贼之时,本因有司以彼强富之徒不供差役,以跟寻过犯迫逼而成。”(《明世宗实录》卷92)“这起山贼本因官司所激……”(夏言《请查勘青羊山功次及处置地方疏》)夏言也曾明言:“青羊山之贼本皆陛下赤子,生长于山谷赋性冥顽,所据负罪朝廷,原非无故作乱,只缘都御史常道不能审辨于初,而率易请兵,激成负固之谋,及进剿不利,则沮为大过,又定招安之计,以致贼首陈卿怀奸玩法逞其凶残,凭险弄兵招集党与。”(夏言《请查勘青羊山功次及处置地方疏》)虽然他们这些说法未必完全符合事实,但他们的这种想法,逻辑上有益于社会矛盾向有利于普通民众的方面转化,理论上有利于减轻封建官僚阶层对广大民众的剥削和压迫。当然,他们关于“官逼民反”的认识未必有多么深刻,在行动上也未见到有什么针对性的作为,更遑论在实际上有什么有利于民众的效果产生。但一场浑浑噩噩的动乱,能让社会统治者产生一些有益于广大民众的想法和思考,也算其有“功劳”的一面吧。<br> <b>其二是平顺县的设置和潞州的升州为府。</b>青羊山之乱平息之后,以发生动乱的青羊里为中心,割潞城县16里、壶关县10里、黎城县5里,设立了平顺县。平顺县的从无到有,有利于这一地区的社会治理,有利于这一地区正常社会秩序的建立和维持,有利于这一地区的社会发展和民众生活的改善,也有利于平顺县周边相关区域的社会安定。近500年来的历史,已经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当然,平顺县的设立,也有利于统治者统治地位的维护。那种把有利于统治者与有利于民众绝对对立起来的观点是错误的,是荒唐可笑的,也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一场祸国殃民的社会动乱,最终导致了平顺县的设立,从这个意义上讲,尤其对于平顺民众来说,倒也不失为“功绩”一件吧。同理,对潞安府的因而设置,也可作同样的认为。<div> <b> 但是,我们绝不应该因此而把当年的动乱参与者当作功臣看待,决不可以把陈卿及其同伙看作英雄。虽然,坏事可以变作好事。但是,我们决不可以好坏不分、是非不辨。</b></div> ——曹新广于2023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