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避暑山庄周围的喇嘛教寺庙群是依照西藏、新疆喇嘛教寺庙的形式修建的,以供边疆少数民族的贵族朝觐皇帝时礼佛之用。共12座,其中的8座由清政府直接管理,故被称为“外八庙” 。庙宇按照建筑风格分为藏式、汉式和汉藏结合式三种,它们融合了汉、藏等民族建筑艺的精华,气势宏伟,极具皇家风范。这些风格各异的寺庙是当时清政府利用宗教作为笼络手段来团结蒙古、新疆、西藏等地区少数民族而修建的。它们多利用向阳山坡层层修建,主要殿堂耸立突出、雄伟壮观。</p><p class="ql-block">因这些寺庙都在古北口外,故统称“外八庙”(即口外八庙之意)。久而久之,“外八庙”便成为这十二座寺庙的代称。这十二座寺庙在避暑山庄以北的山丘地带有八座,自西而东依次是:罗汉堂(大部分已毁)、广安寺(大部分已毁)、殊象寺、普陀宗乘之庙、须弥福寿之庙、普宁寺、普佑寺(大部分已毁)、广缘寺。避暑山庄以东的武烈河东岸有四座,自北而南依次是:安远庙、普乐寺、溥仁寺、溥善寺(已毁)。其中的普陀宗乘之庙、须弥福寿之庙、普宁寺、普乐寺根据《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 于一九六一年三月四日被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普陀宗乘之庙,始建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三月,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八月竣工。乾隆在庙中立御制碑《普陀宗乘之庙碑》纪念。</p><p class="ql-block">每年农历七月十一日,在普陀宗乘之庙的主殿万法归一殿举办藏传佛教学位考试。</p><p class="ql-block">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七日、正月十四日,在普陀宗乘之庙的主殿万法归一殿举办送祟活动,普陀宗乘之庙全体喇嘛在该殿集中念经。</p><p class="ql-block">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乾隆帝在万法归一殿接见回归的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一行,并举办大规模讲经祝寿活动。</p> <p class="ql-block">普陀宗乘之庙,又叫“小布达拉宫”,是清代乾隆皇帝为了庆祝他本人60寿辰和崇庆皇太后80寿辰而下旨仿西藏布达拉宫建设的佛教庙宇。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双桥区狮子沟镇狮子沟村,为承德外八庙中规模最大建筑群。</p><p class="ql-block">普陀宗乘之庙占地22万平方米,其主体建筑大红台位于山巅,通高43米,台中央万法归一殿是主殿,殿顶部高出群楼,殿顶都用鎏金鱼鳞铜瓦覆盖。60余座(现存40余座)平顶碉房式白台和梵塔白台随山势呈纵深式自由布局,无明显轴线。</p><p class="ql-block">1994年12月,包括普陀宗乘之庙在内的“承德避暑山庄及其周围寺庙”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登录为世界遗产。</p><p class="ql-block">1961年3月4日,普陀宗乘之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普陀宗乘之庙是仿西藏拉萨布达拉宫修建的,“普陀宗乘”是藏语“布达拉”的汉译。庙依山建造,坐北朝南,山门内是碑阁,北是五塔门,高十余米,有拱门三个,上建红、黄、黑、白、绿五座喇嘛塔。 门北是琉璃牌坊。牌坊北地形渐高,各式白台、塔台建筑因地形而散置,高低有别,变化多端。最后为雄伟高大的主体建筑大红台。大红台的正面,下面是高达十八米的大白台,其上耸立着高达二十五米的大红台。红台内四周为三层群楼,中央是重檐攒尖鎏金铜瓦项的“万法归一”殿。</p><p class="ql-block">普陀宗乘之庙布局分三个部分:前部包括山门、碑亭、五塔门;中部包括琉璃牌坊、白台、僧房等;后部是主体建筑大红台及周围其他建筑,大小共60余处,被包围在雉堞衔连、依着山势起伏而环寺一周的高大围墙之内。漫步五孔石桥,进入藏式山门,便是黄琉璃瓦覆顶的碑亭。亭内竖着三座石,以汉、满、蒙、藏四种文字分载《普陀宗乘之庙碑记》、《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三文。 碑亭后是五塔门。五塔门满壁白色,上有三层藏式盲窗,下为三座拱门,门顶上有五座喇嘛塔,门前有一对大石象,象征着吉祥和佛教大乘派的力量无边。</p> <p class="ql-block">须弥福寿之庙,又称“班禅行宫”,是清代乾隆皇帝为迎接西藏六世班禅入觐朝贺乾隆帝七旬庆典而仿照班禅居所扎什伦布寺形制兴建。位于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北面狮子沟的南坡上,普陀宗乘之庙的东面。建于清朝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p><p class="ql-block">须弥福寿之庙坐北朝南,占地面积3.792万平方米,以藏式建筑为主,建筑手法与平面布局明显带有汉式寺院建筑特点。其主要建筑沿中轴线左右对称分布。</p><p class="ql-block">1961年3月4日,须弥福寿之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12月,包括须弥福寿之庙在内的“承德避暑山庄及其周围寺庙”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登录为世界遗产。</p> <p class="ql-block">普宁寺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双桥区,始建于清朝乾隆时期的一座汉藏结合寺庙。寺庙前半部为汉式,具有汉族传统佛教寺庙的特征;后半部为藏式,仿西藏桑鸢寺而建,两种不同风格的建筑融为一体。整座寺院雄伟壮观,占地面积约2.3万平方米。普宁寺的主尊佛像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通高27.21米,是金漆木雕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p><p class="ql-block">2018年12月29日,被国家民委命名第六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区(单位)。</p> <p class="ql-block">普佑寺,位于河北省承德市避署山庄内,创建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建筑面积900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普佑寺坐落在普宁寺之东,坐北朝南。布局呈长方形。平面布局打破了传统的“伽蓝七堂”的汉式手法,天王殿居中,前建佛堂后,又增添了凹形经楼,使其前后形成两层院落,布局严谨。这座寺庙是普宁寺的一个附属寺院——喇嘛经的经堂,(藏语称扎仓),也是进行佛教活动的重要场所。殿内供奉的佛像均为藏式风格,是外八庙中别具特色的庙宇。山门与普宁寺山门平行,面宽五楹,进深三间,两侧设腰门。2006年5月25日,普佑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