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盐津豆沙关

仗剑走天涯

<p class="ql-block">2018年的春节,自驾云南大理腾冲等地,后由东川红土地经四川宜宾回家。当时天已经黑了还有点小雨,汽车在高速路上疾驰,突然就感到路两旁的山石高高耸立,怪石嶙峋压向我们。这时一块标志牌“豆沙关”一闪而过。</p> <p class="ql-block">我记住了这个绵密细软香甜的地名,我最爱吃的“豆沙”,然后很好奇怎么和“关”联系上的。但凡“**关”不应该是身居要塞,担负着内守平安外御强敌的责任,有着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怎么会有这么一个软绵绵的名字?</p> <p class="ql-block">回家后度娘,才知道这里是川滇交界之地:盐津,这个关口也叫盐津关、石门关。于是带着一份好奇的念想:“有机会一定要来看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个机会一等就是四年!2022年夏天,自驾到云南的抚仙湖避暑,这个时候由川到滇已经不止一条高速路可走了,特意选择了要路过盐津的高速,要去看“豆沙关”。</p> <p class="ql-block">盐津下了高速,直奔豆沙关去。很快便到了豆沙镇,镇子不大,跟大多数的小镇一样,中间一条石板路,两旁高不过两三层的老式房屋,底层大多都做了商铺。人不多,倒是真有小镇闲适安逸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沿着小镇的石板路一直走到头,就是现在已经成了景区的豆沙关。</p> <p class="ql-block">关河将此处的山石岩一劈为二,形成一道天然大石门,锁<span style="font-size: 18px;">住了古代滇川通道</span>。关口坐落在云南盐津县,得名“盐津关”,唐代始称“石门关”。那为什么又叫豆沙关呢?流传至今有两种说法:其一是蜀汉时期,诸葛亮南征途经此地,一个晚上就巧妙破解守关将领出的分捡混杂的豌豆与河沙的难题,故称此关为“豆沙关”以纪念他;其二是元代的一位守此关的将领窦杓,以自己的名字来命名此关为“窦杓关”,后谐音为“豆沙关”。不管哪种说法,总算解了我心头的疑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豆沙关自古就是中原与边疆的交通枢纽,素有“咽喉巴蜀,锁钥南滇”之称,它是南方丝绸古道上的一道隘口,也是一条连结中原文化与滇缅文化的通道。</p> <p class="ql-block">走至半山,石门关城赫然于眼前。现在这座关城是<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82年仿原状修复的,通高约15米,宽5米,内开卷洞形城门。原古隘口已在1950年代被毁。在古代,过了关城,便是由中原踏入了蛮夷之地。</span></p> <p class="ql-block">2200多年前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加强对南方(当时属蛮夷之地)的控制,下令修建从四川进入云南的官方道路。因地形险恶、<span style="font-size: 18px;">那时候又没有炸药,凿山开道都是架柴猛烧然后泼上冷水使之炸裂。如此困难的情况下,</span>所以道路宽只有五尺,故称为“五尺道”。这条“五尺道”从四川的宜宾经盐津至昭通,最终可达昆明。现存的秦“五尺道”仅剩豆沙关外的350米而已。</p> <p class="ql-block">五尺道由石板铺就,历经千年风雨后路面早已高低不平,台阶也宽窄不一几乎无法辨识了。路面上满是骡马行走后留下的印迹。</p> <p class="ql-block">过了关城不远,有一处古迹:是为唐朝的剑南西川节度使、御史中丞袁滋赴云南册封南诏国王,就是由此经过。并留下了《唐袁滋题记摩崖》,反映了当时的中央对南方的统治情况,现贵为“国宝”。被这个“亭子”锁住,不得一见。</p> <p class="ql-block">站在五尺道上远眺,可以看见古今五道并行:脚踏秦五尺道、关河水道、昆水公路、内昆铁路和水麻高速公路五条道路并驾齐驱,从豆沙古镇延伸至远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