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汉字简史1:结绳刻契天雨粟

叶老师2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小 序</b></h1> <p class="ql-block">1994年,我们曾合写了一部科普小书《中国换笔潮——计算机与汉字书写革命》(叶平、罗治馨著,珠海出版社,1994年10月版),其中的几个章节,说的正是中国文字发展史话。选择书中的第3章-第7章进行润色和改写,再配上中国文字博物馆拍摄的以及网上下载的若干照片,改编为图文版的《图说汉字简史》,请童鞋们看看,并再次征求意见,是否能有点儿“旧书换新颜”的感觉?</p> 中国文字博物馆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是经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博物馆,集文物保护、陈列展示和科学研究功能为一体的专题博物馆。作为我国第一座以文字为主题的博物馆,博物馆的正面,竖立着一个巨大的“字”的标志。 中国文字博物馆作为一座全面反映、专题研究中国各民族文字、文字历史、文字文明的专题博物馆,通过荟萃历代中国文字样本精华,详细讲解了中国文字的构形特征和演化历程。不仅展示了中华文明与中国语言文字的研究成果,也是学习中国文字发展史的最佳的场所。它所呈现的内容,也将是我们这篇《图说汉字简史》的叙事脉络。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1. 结绳刻契天雨粟</b></h1> 这是一个古老而美丽的传说。<br><br>那时的黄河,清澈透底;那时的气候,温暖湿润。黄土高坡覆盖着成片的阔叶林,华中平原游弋着一群群野猪、水牛和麋鹿,时而还能看到大象和犀牛的踪迹。 雨过天晴,刚退去河水把他面前的这块空地冲洗得平平整整。他斜靠在一块石头上沉思着,思绪或许还停留在不久前那场激烈的战斗里。“用什么办法把它记录下来呢?”他慢慢地立起身来。 用现在的目光看,他的装束打扮确实很奇特:身披用树叶连缀而成的衣服,腰间裹着兽皮,散乱的头发在微风里飘动。不可思议的是他比常人更多生了两只眼睛,顾盼之间,四目不断闪烁着智慧的灵光。<br><br>突然,一只惊惶的小兽从他身旁一闪而过,在光滑的平地上留下了两行整齐的蹄印。他饶有兴趣地蹲下身躯,用四目打量那支支丫丫的蹄痕,若有所思地拣起根树杈,描出一个类似的图画。许久,他抬头呆望着天空,湛蓝湛蓝的天上,白云朵朵。根据刚才获得的灵感,他接着又画了一朵云彩。云的图画,这不就是天吗?但是,天如果下雨呢?对了,在云下面紧挨着画几滴雨点不就行了。他兴奋起来,转过身看看已偏西的太阳,又在地上画了一个圆圈,可这种形状的东西太多,于是随手在园中点了一个小点。<br><br>“这实在太有意思了!如果我把部落的战斗场景都用类似的符号画下来,问题不就解决了!”如同一道闪电,劈开了脑中的混沌,他顿悟了。他用力把树杈高高地抛向天空,迈开双脚,疾步向营地的方向奔去。 到了“家”,妻子赶忙跪在草席上迎接,他却怪怪地紧盯着女人的跪姿,从席上拾起一块牛骨,用尖锐的石刀在骨头上划了几下,一种代表女人的符号被深深地刻在牛骨较宽的表面上。<br><br>才思如泉水般地涌现出来。他不停在营地内走来走去,盯着各种不同的物品看,时而又跑上山岗,跑进树林,边看边想边刻,他刻出了各种稀奇古怪的符号,牛骨盛满了草编的口袋。<br><br>夜幕降临,屋子中央的火塘彻夜未灭。他坐在熊熊燃烧的火边,一刻不停的刻呀,刻呀。户外漆黑的角落里,传来了阵阵凄厉的尖叫声,一些黑色的幽灵不时探出头来,用青面獠牙的鬼脸乞求他,威胁他,因为鬼魂们知道,一旦他的发明成功,人类将拥有明察幽微的神力。然而,他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刀刻符号上,根本无暇理会那些鬼魂的哀鸣。 终于有一天,他长长地嘘了口气,丢掉手中的石刀,对围观的本部落众人说到:<br><br>“这, 就叫做字。 感谢苍天,我终于造出来了!”<br><br>顷刻间,室外电闪雷鸣,大雨倾盆,打在房顶哗哗作响。人们跑了出去,呵,满地流淌的竟然是黄澄澄的粟米!部落欢腾了。暗中藏匿的鬼魂在人的欢呼声中,呜咽着,渐渐淡化,渐渐隐去。<br><br>刻字者走出了房门,他要去向黄帝禀报,因为他,正是黄帝委任的“史官”。<br><br>他的名字叫仓颉,中华文化的传奇英雄,古代神话里汉字的杰出创始人,被后人尊之为“造字圣人”。 “天雨粟,鬼夜哭”,这就是“仓颉造字”的传说,它倾注了古代中国人对汉字起源丰富的想象力。<div><br></div><div>类似以上的故事情节,早在战国时期,已被人传诵得活龙活现,有人说他死于丙日,所以后代学子都忌讳丙日,有人说他葬于利阳亭,还有人为他修庙立碑,目前全国各地已陆续发现了8座传说的仓颉墓地和遗迹。然而,把汉字发明的殊荣归功于仓颉一人,就如同说仓颉“首有四目,通于神明”一样,只是古人虚构的神话。</div> 还是让我们更贴近一点史实,从历史学家的考古发现中去探索中国汉字的源头吧。<br><br>在考古发现里,现在能见到的时间最早、数量最多而又成系统的古汉字是甲骨文。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王懿荣</h5> 1899年,满清光绪政权已是风雨飘摇,担任国子监祭酒(相当于中国古代教育部长和最高学府的校长)的金石学家王懿荣偶染疟疾。这一生病,就要去中药铺抓药,使得他与一个震惊中外的发现结下了不解之源。他的药方里有一味药材叫“龙骨”,在当时是很常见的中药,据说有安神定魄的疗效,《神农本草经》和《本草纲目》里都有记载。其实,这些所谓的“龙骨”,只是一些龟甲或兽骨的残片,由于在地下埋藏时间太久,大都已经变成了化石模样。王懿荣买回了“药材”,看了看那些龟甲兽骨,发现有的甲骨表面刻着若干符号。 王懿荣凭着他的金石学功底,“慧眼识珍宝”,断定这些符号就是古代的某种文字。尽管卖“药材”的商人对甲骨的出土地点秘而不宣,王懿荣仍然设法进行收集。他以每个字付二两银子的高价,继续购进大量有文字符号的龟甲兽骨。直到“八国联军”打进了北京,王懿荣悲愤绝望,投河自尽,他也没能释读出那些文字的意义,但人们仍把1899年作为甲骨文最早发现的时间。此后,中国便诞生了一门令世界瞩目的“甲骨学”。 后来人们知道,王懿荣以及步其后尘的其它一些人,他们收集的甲骨都出自一个地点——河南安阳的小屯村一带。迄今3000多年前,那里曾是繁华的居民集聚地,是商朝后期的国都——殷都。不过繁华早已是过往烟云,殷商的都城今天只剩下一片废墟,但是殷墟里埋藏的甲骨文,却可以肯定属于商代的文字。 经过近百年的发掘,尤其自20世纪30年代后进行的大规模科学考察,目前已经出土甲骨文约有15万片,甲骨上刻写的文字估计有5000多个单字,总数约100余万字之多。这是中华文化多么丰富的宝藏呵,可惜至今能够认识的不过1700个单字。 根据现在已经认出的甲骨文字分析,甲骨文的内容包罗万象,涉及了天文、历法、气象、地理、社会组织、农牧狩猎等等方面,但更最多的是商朝王室贵族进行占卜活动的记录。<div><br></div><div>根据现在已经认出的甲骨文字分析,甲骨文的内容包罗万象,涉及了天文、历法、气象、地理、社会组织、农牧狩猎等等方面,但更最多的是商朝王室贵族进行占卜活动的记录。<br></div> 有学者对商代占卜刻文的过程作了很有趣的描述。它的形式大致上是,首先由占卜者将甲骨削平磨光,在其表面钻些槽和孔洞,然后用火烧灼。在火的热烤下,甲骨表面的某些部位出现了裂纹,并发出“卜卜”的声响,裂纹的形状也正好与“卜”字的外形相似。这就是“卜”字的字形读音和“占卜”一词的来历。围在占卜者周围的商民、史官或者就是商王本人, 根据裂纹的长短方向来判断凶吉, 并把占卜结果刻在裂纹旁。刻上去的文字,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甲骨文,它属于一种“象形文字”。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五牛卜骨刻辞</h5> 这是后人辨认出的五牛卜骨刻辞。卜骨刻辞卜问的是用牛还是用羊来祭祀?此外还通过占卜问两件事。一是戊寅日卜问:沚囗是否来?二是同一天卜问:雷风是否有? 殷商时期甲骨文的书写应用已经比较广泛, 许多人大概都在潜心学习如何写字和刻字。郭沫若先生也讲过一则趣事。他发现有一块甲骨上刻着几行字,每行字的内容一样,只有其中一行写得精美端正,其它则像初学者的刀笔。而歪斜的一行中,又有几个字写得很有章法。郭老于是发了一通议论:那写得精美者,一定是老师写的字帖,其余的为学生所作。而歪斜行中的端正字体,则一定是老师为教会学生书写,手把手地施教写出的字。当然,谁也无法去核实郭老先生的这番高见了。 商代的甲骨文,虽然较多地保留了原始文字的痕迹,但已是一种相当成熟的古汉字。后人总结的“六书”造字法,都可以在甲骨文里找到例证。许多汉字基本定型,与我们今天认识的差不多。<br><br>甲骨上面的文字,一般是用铜刀刻写的,也有少数用“毛笔”写的。古代称刻为“契”,称书写为书,因此甲骨文也被称为“殷墟书契”。从甲骨上的文字看,它们已具备了中国书法的用笔、结字、章法三要素。 甲骨文的考古发现,有力地说明了现代汉字是它的直接“后裔”,却不能证明它是汉字最早的“祖宗”。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龙山文化带古文字黑陶鬲</h5> 由此,我们上溯到迄今4000余年前,那起始于大禹,终结于夏桀的夏朝。现代大部分文字学者都认为,夏朝应该有文字,至少应该有原始文字。1986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西安郊区发现了一个“龙山文化”晚期的遗址,其时期大约与夏代同期。 在那里,发掘出了一批刻有文字的甲骨,字的结构布局严谨,与殷商甲骨文接近。这次重大发现把我国最早使用文字的历史提前到了4500年以前,但它还不能算是汉字的源头。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黄帝城遗址</h5> 为此,我们再上溯到迄今5000余年前,即人们通常所说的“华夏五千年”的那一时期。以龙为图腾的黄帝集团联合以牛为图腾的炎帝集团,与九黎集团大战于涿鹿,一番争斗打败九黎,杀其首领蚩尤。最后,又融合了几十个民族,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主体。从此,中国人开始自称为“龙的传人”和“炎黄子孙”。<br><br>上图为河北涿鹿的黄帝城遗址,亦称轩辕城,位于涿鹿县矾山镇三堡村北50米处。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涿鹿之战</h5> 很可惜,上述有关中华民族创立期的很精彩故事,都只是从后人撰写的文献里看到的一些片断,带上了许多神化色彩,很可能是口耳相传才得以流传后世。据说,在黄帝与蚩尤大战的古战场,曾发现过12个古文字符号,有7个属古汉语甲骨文符号,有5个属古彝文符号,可能分别出自黄帝集团和九黎集团。它们代表什么,至今众说不一,也许是用来记录这次战役的实况吧。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山东大汶口出土陶器上著名的原始符号</h5> 因此,我们不得不再次向历史长河的前方上溯,直到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晚期,大约迄今6000~7000年左右。关于这一时期先民的生活情况,考古学者已经找到了大量的文化遗址(有些比上述年代略为近期一些)。在河南仰韶、西安半坡,在山东大汶口,在许多出土的陶器上,都撰刻着各种各样的符号。这些符号,尽管从形态上讲还不能算汉字,但已经具有了文字符号的性质,应该是先民们用来记事的原始文字。上图就是山东大汶口出土陶器上著名的原始符号。这是一个合体图画会意字“炅”,表示太阳在云气之上,云气之下有五峰耸立(或火焰燃烧)。 在中国文字博物馆里,还展出了其他文化遗址中的古老汉字。让我们再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一二。 安徽蚌埠市双墩新石器遗址距今7000年左右,共出土了607件陶器刻划符号,所包含的内容之丰富是同时期任何遗址所无法比拟的。考古人员在对双墩遗址发现的600多件陶器刻划符号整理、研究中发现,双墩刻划符号已具有表意的功能,是中国文字起源的重要源头之一。 湖北京山屈家岭文化,年代约为公元前2550年,距今已有四、五千年历史。屈家岭文化主要分布在湖北,北抵河南省西南部,南界到湖南澧县梦溪三元宫,西面到四川巫山大溪文化遗址。这里也有类似于文字的刻划符号被发现。 石家河文化是铜石并用时代文化,距今约4600~4000年。因发现于湖北天门石河镇而得名。此地有一个规模很大的遗址群,多达五十余处。已经发现有铜块、玉器和祭祀遗迹、类似于文字的刻划符号和城址,表明它已经进入文明时代。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龙山文化带古文字黑陶鬲</h5> 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古陶器上刻划的符号,有一类是一些几何状的线条,长长短短,或平行,或交叉。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结绳记事</h5> 有人认为,古陶器上的几何线条,有结绳记事的痕迹,如表示绳结交叉的符号、表示打了几个绳结的符号等等。在无文字时期,先民们是用结绳的方式记录事情的,遇到大事,就结一个大绳结,遇到小事,就把绳结打小一点。 有人甚至认为,古代八卦也来源于结绳记事。所以,《易经.系辞下》才会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所谓“书契”就是“刻契”记事,“无文字,刻木为契”。用刀刻木头的行为叫“契”,所刻之木头也叫“契”。当先民们相互间有事需要约定,就用刀在木头上刻一些痕迹以免遗忘。 “契”一直影响到今天,我们现在仍把相互订立的凭证称为“契约”。于是,也有人提出古陶器上的几何线条反映的是刻契的痕迹。不管怎么说吧,从结绳刻契到陶器上的线条符号,无疑是文字发展的最初的一步。 原始符号的另一类是像实物形状的图画,有的似太阳出山,有的似农具,似鸟兽形。这类图形符号,是先民们用图画记事的直接证据,与甲骨文中的象形文字比较接近,它们肯定对古汉字的创立产生了更积极的影响。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东巴文字</h5> 由于考古发现的出土文物,在新石器晚期的原始符号到殷商甲骨文的历史链条中间,断裂了长长的一环,我们无法拿出实物资料,来说明汉字从符号、图画到甲骨文字的演变过程。即使是文字发展史学家,对此也只能用一些“活化石”进行推测。<br><br>我国云南纳西族使用过的东巴文就是一种原始文字的“活化石”,它展示了由记事图画向文字发展的这段重要历程。 上图是一些类似于“连环画”的图示,但它就是用纳西东巴文字书写的《送情死者》文章中的片断。<br><br>文章可意译为:道路很遥远呀,还不到情死之山,男儿如被找见,女儿如被寻着。图中有的字能够见形知义,如“女儿”,头上有高高的发髻,而“男儿”的头上是光光的秃顶。有的字则假借了纳西语言中的谐音,如第一图的左上,是一只长角的动物,“角”和“远”在纳西语里同音,所以它表示了“很遥远”。 纳西族的图画文字,还处于象形文字的初级阶段。我们可以对照着汉字里的许多象形字观察,恐怕不用说明,大家一看就知道它们是“牛”、“马”、“鸟”、“龟”等字。 这些象形字,与有人认为是仓颉所写的“鸟迹书”一样,使人们对于记事图画是汉字的主要起源的猜测深信不疑。中国古来就有“书画同源”的说法,早期的文字与图画简直难分彼此,它们很可能是一种可以读出声来的图画,或者称为“图画文字”。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河南南乐县在仓颉陵庙文物景区举办仓颉文化节</h5> 至此,我们已经完成了对汉字起源的探秘。中国汉字从原始符号和图画文字开始发端,至少已经历了五、六千年的风风雨雨和春华秋实。<br><br>真的是仓颉发明了汉字?即使今后在考古新发现里找到了有关仓颉的史料,他也只可能是一位颇有造诣的“文字学家”,或者在“造字”中有突出的贡献,或者曾系统地整理过古汉字。鲁迅先生说得好:“但在社会里,仓颉也不止一个,有的在刀柄上刻一点图,有的在门户上图一些画,心心相印,口口相传,文字就多起来……,中国文字的由来,恐怕也逃不脱这例子的”。<br><br>结绳、刻契、原始符号、图画文字,直到甲骨上的象形文字,正如涓涓细流,汇入大海,是千千万万个古代中国人共同创立了自己的文字。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weoqv5y"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图说汉字简史2:金石小篆书同文</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wgh0hv3"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图说汉字简史3:汉字变革里程碑</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whbribq"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图说汉字简史4:纵横六书解文字</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wg59upv"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图说汉字简史5:简牍帛书蔡候纸</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wi9fer6"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图说汉字简史6:聚珍付梓印活字</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