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滩志》概述

金发明

<p class="ql-block">  三滩镇位于靖远县中部偏西,黄河西岸,坐标位置在东经104°22′至东经 104°44′,北纬 36°38′与36°49′之间。它东与东湾镇隔河相望,南与糜滩镇下滩村相邻,到靖远县城20千米西南紧邻中兰高铁,在山区与刘川镇南川子、吴家川相邻,西部过刘川工业园区,与刘川镇南山尾村、罗庄村接壤;西北荒草梁处与景泰县中泉乡尾泉相接,北部山区直抵大青山下,河边黄河经车道沟口过平川区小黄湾出境,东北与平川区水泉镇、陡城镇隔河相望。黄河自沣泰渠口入境,向北到车道沟口出境,流经三滩约30千米;在西北部的山区有呈西南向东北方向分布的祁连山余脉,海拔最高处为大青山主峰1900米,最低处为车道沟沟口1345米;全域总面积258.4平方千米,有耕地31060.2亩,属于中温带半干旱区向干旱区过渡地带;是黄河上游沟壑山区;属于靖远会宁盆地的中间盆区。整体上气候表现为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少雨多风;年平均气温为10.2℃;年无霜期平均为180天;年日照时间均值为2750小时;年平均降水量223.5毫米。</p><p class="ql-block">  2022年底三滩镇辖中一、中二、圈湾、吴湾、朝阳、联合、新田、银滩八个行政村,有50个村民小组5643户共24964人。全镇以农业、工业、商业及务工为主要产业,实现年底人均可支配收入12100多元 。概括三滩漫长的历史演变及发展,主要有以下几大特征: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一、历史悠久。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从分布在黄河两岸的吴家川、大兵道、野麻滩等多处红砂岩岩画,完全证明在四千多年以前的新石器晚期时代,三滩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出土于吴湾沟口,藏于靖远县博物馆的“玉刀”,更是最好的佐证。《禹贡》的记载指明了这里属古雍州之域;商周到春秋战国时期,这里的羌族、戎族更是将他们的游牧方式传承下来;秦人统一华夏,就是从它的近旁出秦岭向中原的。红阳汉墓和新田汉墓的发掘,将这段变化继续书写着。到汉代祖厉、鹑阴的先后设立,使这里有了郡县归属,从安定郡、到武威郡,再到北朝时两岸一统成为会州,与耸立在它的对岸的数座古城,都演绎着三滩的不断变化。唐代的乌兰、会宁两县设立,吐蕃陷会州,占据河东河西,在这里留下了许多今天仍在使用的地名。北宋收复会州,进筑当地,置敷川县后,在河东河西筑很多堡寨抵御西夏时,三滩最久远的地名“三角城”就因先宋后夏在汉代遗址上筑造而成的一座三角形古城堡而来,这座古城,用于军事而传承至今。南宋时期,三滩完全属西夏王朝管辖,与金国的争夺过程中,三角城始终成为西夏大后方。由元到明,三滩回归到大一统的明王朝之初,迎来了三滩历史上第一次大移民,很多来自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走进三角城,填补了这里人口稀少的空白,三滩在人口、经济、文化方面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补充,实边屯田,开发水利同步进行。而后盘踞在松山地区的前元一支鞑靼人,再一次从明代中前期到万历中期,使三滩的发展始终受限于侵扰、战争。直到万历二十六年(1598)之后, 田乐巡抚甘肃,克复大小松山,沿黄河边四百里修筑堡城,设立戍守,从宁夏卫、中卫再次调军武戍卒进驻三角城,三滩迎来了第二次大移民。随后的吕恒开发,三滩开启了较长时间的稳定发展期。进入清代,朝廷遵例在这里设百户、千户,使乡有乡约,里设里正,水利有老人,税赋有粮户,种植有农官。一直到同治后,三滩在经历了浩劫之后慢慢恢复,逐渐走向发展。中华民国时期,这里第一次设乡。新中国建国后,三滩经过与糜滩、刘川等乡镇以及景泰、平川两县区的析分改属,于1990年靖远县三滩乡重建,2016年撤乡建镇,直到今日,走过了数千年的历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二,地灵人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三滩地灵人杰,人才辈出,首先是三滩人的先祖中,不乏优秀人物。从汉代位列三公的张绣张济开始,因历经边患战乱之苦,自古就尚武崇文的三滩人,有抗击鞑靼英勇献身的张世勋将军、三镇总兵的吴瑛、镇国将军的吴瑾、平辽将军赵率教、怀远将军徐定鼎、明威将军高琳、山东兖州总兵靳林,他们都是三滩人的先祖或始祖。其次是土生土长的三滩人,出身武举的平阳府守备陈奇策、高象汉、雍正朝武举陆廷楹,及后来随左宗棠进疆卫国,获得武德骑尉六品军衔的秦振海、徐飏廷、任兴时;董福祥军前四大先锋之一,抗击过八国联军的张万发;光绪五年武举,官封陕西提标中营千总的张应虎等,都是卓越人才。道光年间的举人何愈,是三滩崇文的代表,在他之前,三滩族谱中可见很多庠生、监生、附生、贡生,在他之后,更是有教育先贤王定邦,靖远名医何应访、清末秀才陆应聘等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到了近现代,三滩更是人文蔚起。先是有走出去加入同盟会的吴锦江,接着有参加北伐战争的徐振麟;当红色火种在三滩点燃之后,先有靖远第一位中共党员张国威,再有参加靖远兵暴,为红色事业献身的张世泰,随着张复基、张宏仁、王国琩、郭鸿义、王大觉等一批在兰学子奔赴延安,革命的火种在三滩迅速燎原。而同一时期,朱铭心、陈颍川、李联芳、何其达、陈兆蕃、李梦庚、石怀德、吴宪、吴锦洲、徐仲玙等在外的三滩人,在不同的岗位上,谱写着三滩人的不凡。域内,也有王玉山、王恺、魏育贤、陆有贽、何其智、陈景蕃、高应忠等人在教育、医疗、工业等方面有所建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新中国建国后,一大批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层出不穷:军界有参加抗美援朝的中将张震宇、司法界的徐明、来兴国,文化政治方面的秦镜、张洲、于恕、王靖民、何鸿勤,后勤保障高科技术方面的徐保儒、秦锦川、虎仁山、崔维英、吴彦鸿等人;政界有朱铭心、徐仲碧、徐进、张乃、吴冠伦、孙晓霖、马勤、吕鸿柱、王仁斌、王志礼、吴悦、李玮、陈正蕃、张强(联合)、寇宗福、陆鉴、徐智、何世禄、陈生合、李琛、周瑜、张兴仁、石保国、耿明、安勤;科技界有吴学栋、何鸿生、张强(中二)、陈明、潘有福、崔富强、高兆文、张宏莉、傅林霞、杨桂霞;教育界有张渊、唐树声、吴懋、孙全寿、于清、陈镛、陈铨、张兴灿、陈慕蕃、何天虎等;医疗卫生界有何遐夫、孙立志、孙明中、虎维东、何荣霞等人;文化艺术方面有书画家孙达人、于范、孙践中、陆鉴、谢怀荣、吴冠伦、吕鸿柱等,有摄影家房振国、陈尚志、房振宏等;有宋建强、安毅、陈想蕃、陈文选等企业创业者;有何宏发、房宗荣等农林水利人。这些人在各个领域,各领风骚。</span></p> <font color="#b06fbb">  三、物产丰富 <br>  悠久的历史,也赋予了三滩独特而丰富的物产。从最早的小麦,到载誉的粟米,及后来引进的新品种,农业物种在三滩有35科200多种;野生的树木、药材和其他植物有100多种;因此而衍生的加工半加工物品20多个品种成为本地特产,最好的有土贡驼毛褐、各种烟草、鸽子鱼、冬果梨、香水梨、白兰瓜、硒砂瓜、三滩大米、冰糖心苹果等。独特的地理环境及物候等因素,促生和孕育了三滩100多种各种动物,其中最负盛名的是滩羊、毛驴及三滩鱼;矿产资源已经探明的以铜矿为主,伴有金、银,锌、硫、钴、镉、硒等,蕴藏在三滩西北部山区,品位高、伴生多、易开采;还有三滩各个沟岔沙河的红砂、石子、大青山等处的大理石岩矿、流域内黄河中的水洗砂等等,都得到了开发,形成了一定的规模;黏土矿、石灰岩矿也有着一定的储存。三滩的水力资源的储存和利用,更是属靖远沿黄河流域最大的乡镇;风能、太阳能、水电资源等的可利用率也很高。</font> <font color="#ff8a00">四、农业发达<br>  三滩在汉代就已经得到了军垦开发,自那时起,境域内靠近河边的土地,一方面以其茂盛的水草成为牧区,一方面被开垦为田地,种上了黍、麦等农作物,到了唐代,靖远地区被称为“粟州”,也少不了三滩的一份贡献。再一次的民族大融合过程中,各种适宜本地种植的农作物品种走进了三滩,到明代初次大移民时期,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伴随移民的到来落户境域内。房贵的水车、三滩老户持续的开放,让三滩逐渐成为以农业为主业、以军垦为形式的开发大区。到了明末的再次移民和吕恒的第二次大开发,三滩的土地面积达到了万亩以上,水车大小有十几轮,种植品种达到几十种,一度成为靖远地区最大的粮税大户。发展到清中叶,顽强的三滩在废墟上再一次挺了过来,而且迎来了丈量土地、吸引外来移民的第三次大开发。一直到中华民国时期,三滩可耕地面积一度达到了3万亩。并且在这一阶段引进了水稻、蓝靛花、灯笼辣椒等特色品种。<br>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三滩在沣泰渠水利委员会及当地各级政府的不断努力下,修固河堤,治理渠道,改造盐碱,淤积土地,开发水利,维修和完善了具有近600年历史的一条12.12公里长的自流渠,使三滩的自流灌溉面积达到了1.95万亩;同时拥有1970年代到2020年代共计50年时间开发的,自黄河和沣泰渠取水的大小共15个电力提灌工程浇灌的1.15万亩川塬地,并且在银滩新村利用刘川工程灌溉银滩村3400多亩新开发土地,这是三滩的第四次大开发。今日的三滩,在农业投资不断加大、农业科技不断进步的带动下,已经是西北地区最大的高原蔬菜生产基地、反季节作物种植成熟区、岩富等冰糖心苹果生产及集散基地、甘肃省最大的优质稻米生产基地、白银地区重要的养殖基地,甘肃省优质高产玉米种植区。</font> <font color="#9b9b9b">  </font><font color="#333333">五、工商兴盛<br> 三滩的地方工业,起源于手工业加工,红阳汉墓和新田汉墓中出土的各种陶瓷制品,就是最好的证明。唐宋时期,这里多民族不断争夺占据,民族手工业也因此留下了痕迹,明代移民的到来,促进了三滩手工业的快速发展,在农具制造、家具加工、石料雕刻、铜铁铸造等方面,出现了长足进步。延至清代,水烟加工带动了小农经济,机械磨面、榨油能全面满足本地民众的需要;并且,在建材、纺织等农副产品加工领域,也有了很大起色,有部分产品通过水陆两路走向外面,特别是纺织业,先后有多家纺织合作社和一家校办厂从事纺织、印染、销售系列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以村为单位的加工厂开始出现在三滩。20世纪70年代到21世纪的今天,三滩的工业在体量规模领域上突破了地方区域的限制,走向了煤矿、铜矿的开采、拣选,蔬菜脱水等各种农产品的精细加工,稻草芦苇等衍生物的编织;以及依托本地各种砂、石原料的挖掘筛选、运输销售,白灰水泥的烧制。在建筑方面也有三家大型企业活跃在业内,整体上带动了三滩工业的发展。<br> 三滩的商业起步于一些家族的驼队、马队的贩运,将本地土特产输送到外面,再将民众需要的日常用品运进来,三滩的这种家族式商业模式自从明末已经形成。清代以后,三滩的商队在东西南北各个方向上均有往来,在本地也开起了马车店、商铺。清末及民国时期,这一模式随着三滩水陆码头的繁荣、大烟的泛滥和山陕晋绥等地人口的进入,达到了顶峰。新中国开国后,合作化下的商业服务连接着民众的吃穿住行医疗保健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改革开放带来了商业的大繁荣,现今,三滩的商业与时俱进,集市贸易、实体店铺、网商电商一应俱有,农资、餐饮、电子、日常、文化无所不兴,批发零售、网购快递方便快捷,三滩人民享受着时代和社会的福利。</font> <p class="ql-block">  六、教育尊崇</p><p class="ql-block">  三滩历来重视文化教育,从明初第一次大规模地开发以来,三滩人就把生产生活与教育提升作为第一要务,清康熙年间,三滩的学田登记在县衙,在三官殿旁、玄武大帝庙侧、龙王庙院中,都建有文昌宫,儒学启蒙,自大家户族到普通百姓都十分重视。私塾、义学、塾师可追寻的有雍老夫子、何愈、张廷佐、王定邦等,从明末到清末的近300年的清晰历史中,在县志族谱等史料中记载有武举人6人,文举人1人,贡生11人,监生附生大于9人,庠生超过45人;清末到民国,随学制的改革与推行,三滩先有了地方及国家开办的学堂,再到初小、高小、完全小学。走出三滩的学子越来越多,有的成为靖远、甘肃乃至全国知名的人物;从事教育的三滩人更是遍布靖远、会宁、榆中、兰州、海原、中卫各处;三滩人参与创办靖远师范讲习所、靖远简易师范、靖远女小、靖远中学等;三滩人长期担任靖远教育局、县教育科等主要领导;在三滩本地建成了八所国民小学,接收男女学生过千人入学。1944年三滩有了民众教育;1958年三滩迎来了初中教育;1968年三滩开启了高中教育;1982年三滩踏上了职业教育之路;1989年三滩推行了真正意义上的学前教育;1990年三滩建成了农民文化技术学校;1999年三滩实现了乡办初中教育的整合;2000年三滩突破了脱盲教育率98.76%;2002年三滩完成了“两基”达标;2015年三滩迎来了学前教育惠普机遇;2018年三滩通过了国家标准化验收。21世纪以来,随着教育、文化、经济等的综合发展,三滩更是有300多名中专生、2000多名大专、本科生、200多名研究生、30多名博士专家在包括三滩在内的祖国各地奋斗着,讲述着三滩崇文重教的过去、现在和未来。</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七、医疗深入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三滩的医疗,从最早的先人们的祈祷艾火,到草药自治,发展到寻医问药,历经了漫长的时间。明代,中原文化的进入,带来了较为先进的中医治疗,这样,在民间就出现了很多掌握一定中医知识及技能的人,他们开启了三滩医疗的先河。清代中后期以来,神手李文元、名医何应访等是三滩中医的集大成和领军人物。清末及民国时期,三滩的医疗迎来了再一次发展,近万人的三角城有中药铺五家,同时西药得到了应用。新中国后,三滩的医疗在经历了保健站、合作化卫生所、村(大队)卫生所、乡镇卫生院、村级卫生室等几个阶段的发展演进,通过最初的合作医疗、到赤脚医生、到新农合的制度推进,现在的三滩有1座中等规模的乡镇卫生院和8个村级卫生室、2家大药房、2家按摩理疗室、有近20家持证营业的私人诊所共计约100名以上的医疗卫生人员进行医疗卫生服务,全民医疗在村、乡、县、市、省多级医疗单位的综合保障下深入到每一位民众。</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八</p> 八、交通发达<br>  汉魏时期的三滩,仅有几个渡口,因丝路而成为三滩往来河东以及去往西域的道路。南北朝时期兴起的尊佛建寺,兴建在三角城的朝阳寺和避佛寺,增加了三滩与外界的沟通。到唐代,三滩已经形成了以闫门古渡、大兵道古渡(陡城古渡,明代以后逐渐上移到砂拜尖子)、鹯阴古渡等为主的通向四面八方的交通路线,其中的丝路古道为当时最繁华的进出凉州西域的道路之一。明代,裁撤迭烈逊,三滩仅有一个渡口通向外面,车道沟随之淡出,陆路方面继续向西走通青城达白银厂的隍庙沟,同时向南开辟的去往靖虏卫的山路,直到清末都一直是三滩的主要交通动脉。<br>  民国时期的兰宁公路是过境三滩的第一条国道。新中国开国至2000年,三滩仅有数条乡道通向靖远、白银、平川等地。2000年109国道吴唐段过境三滩,三滩黄河大桥沟通了白银至矿区、宁夏等地;随之京藏高速经新田黄河特大桥连接了三滩与平川;随后,糜三公路(县道)建成通车;三滩至银滩经由坝吴公路,把三滩与景泰直接联通了起来;2022年,在三滩南部新建的中兰高铁通车。现在,三滩成为最远不超过200千米,东可向平川,南直到靖远,西长驱白银抵达中川、兰州,北连接景泰、武威的白银市交通中心点所在,同时在最近只有15千米的靖远北站、平川西站、白银南站这些交通枢纽及站点的辐射下,三滩人实现了去向全国各地的快捷方便的出行及回归。 九、文化厚重<br>  漫长的历史演进,在三滩形成和累积了诸多的文化元素,三滩在这些文化中不断汲取和发展,一直走向明天。<br>  <font color="#ff8a00"><b>黄河文化。</b> 这是三滩数千年历史不曾中断的一种传承,无论是最早在这里的戎、狄、羌,还是后来成为主要民族的汉回蒙满等等,他们逐水而居,向河而来,看长河落日,听滔滔向北,雄壮豪迈,执着向前,顽强不屈,在探索中找寻,在努力中适应,循环往复,生生不息。这更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在这里的缩影。</font><br><b> 游牧文化</b>。<font color="#333333">水草丰茂,雨稠林密,曾经多个游牧民族在这里繁衍,他们放牧牛羊,饲养骡马,春来冬归,刻石记事,享受大自然的和谐及富裕,创造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一直到两宋夏金,吐蕃党项,这里都延续着放牧刈割,牲畜成群,使四千多年前的三滩就已经走进了中华文明</font><br> <b><font color="#167efb">丝路文化。</font></b><font color="#167efb">本只为寻求安定,未料曾开启纪元,汉武的一个举措,在这里烙下了两千多年的深痕。出长安,越陇山,跨黄河,向西域,一路走来的汉将唐臣,回鹘大食,把贸易制造、交流学习,互利互惠留给了三角城。几个渡口,一条古道,向东有汉唐的丝绸陶瓷茶叶,向西有欧非的金币银器,木舟皮筏,驼铃客踪,闫家门的旭日高照,车道沟的夕阳绰绰;流水旁迎来送往,山梁上高歌引吭,朝阳寺窨子门留下的不仅仅是梵音佛经,还有无数往来者的跋涉艰辛;一路向西的何止是茶叶瓷品,也有三角城先民的善良和平。丝路的过往驻足,把它的制造、加工、印染、酿造、种植、音乐、舞蹈等等多种因素播种于此,一直发展成为今天三滩的特色。</font><br> <font color="#ff8a00"> 边塞文化。</font><font color="#b06fbb">从秦汉到十六国,从南北朝到隋唐,从两宋到明代,三滩很多时候都是要塞边陲,多个民族、多个朝代先后在这里依河建城,与河东南的政权形成对峙,甚至有数个政权,向东越过黄河,在周边留下了至今都在使用的地名。汉魏时期的数次战争,三角城、古城台子、营营嘴子古城的建造和使用,匈奴、鲜卑、党项、吐蕃、鞑靼这些民族在这里驻足停留,西秦、北魏、西魏、西夏、金国、残元等在这里的统辖,纵是大明王朝如此的帝国,也因这里“边远”而需要一直“靖卫”,实边屯田、戍守劳作,使这里的人民逐渐形成了和谐相处、保卫家园、团结协作、渴望和平、英勇斗争等等传统,都浓缩着边塞文化传承。</font><br> <font color="#39b54a"><b>农耕文化。</b>刀耕火种的石器时期,三角城生活着以游牧为主要方式的民族。汉魏时期,这里成为多民族聚集地,汉民族的农耕文明开始在这里生根发芽,经历两晋南北朝到隋唐,种耕作植,使用农具,适应天时,推广农业,天人合一,热爱土地,已经成为三滩的主要文化支撑,随之的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融合、并存,得到了儒家文化的接纳,有容乃大的三角城演绎着农耕文化为主线的轨迹,融进了其他生活在这里的民族文化。一直到明初,中原文化、江南文化这些农耕文明的主体随着大移民而来,再一次将农耕文化壮大,最终形成了直至今天也是三滩文化最主要载体的现代文明。六百多年的历史中,耕作种植,侍弄田地,发展农业,衍生其他;注重教育,信仰孔儒,崇尚读书,传承孝悌;忠勇为民,仁义礼智,诗酒田园,家国春秋这些农耕文化的精髓,都在三滩这里发展壮大。进入清末民国,结合黄河文化,三滩人引进水稻,替补食粮;20世纪壮大林果,发展蔬菜;21世纪规模种植,科技兴农,一步一步,三滩人把传承几千年的农耕文化演绎成文明,在三滩大地上继续前行。</font><br> <font color="#ed2308">红色文化。从1932年三滩诞生了靖远第一位中共地下党员之后,同一时期的三滩人参加靖远兵暴,到有志青年读书明理,奔走延安;更有1936年工农红军三角城渡河西进,休整在三滩,播下革命的火种;到中共三滩地下支部的建立,举办夜校、宣传抗日,隐蔽工作,保证交通线运行;策反四二支部、伏击溃军缴获物资等等,三滩有着深厚的红色基因和传承。今天的社会主义改造、建设、发展时期,这些文化都激励着三滩人开拓进取。</font> <font color="#b06fbb">2023年,甘肃省委、省政府授予三滩镇“甘肃省文明镇”。追溯历史,展望未来,立足在时代的今天,在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乡村振兴,辉煌未来的召引下,三滩镇及三滩人将以史为鉴,继承并发扬传统,谱写更加美好的三滩新篇章。</f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