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时候去中兴路“弃书库”,王米渝经理给我一大摞各种小报,叫我看看,是不是有什么有价值的东西。我看中了一张由江北县文化局出版的《重庆诗人角》,上次选中了老诗人吕亮的一组微型诗,在美篇亮相。昨天在其中又发现了一份1984年由江津县文化馆办的《几江》综合性文学小报(后来发展为《几江》诗报、诗刊,我与之建立了亲密的关系)。这就不由引起我亲切的回忆:当年,许多区县都办了这样的文学小报,成为业余文学作者们发表作品的宝贵园地。因为重庆公开发行的文学刊物寥若晨星,报纸也就《重庆日报》的副刊《两江潮》等三两家吧。咱们江北区就办了《嘉陵江》小报(后来发展为颇为大气的季刊)。 这份《几江》也就四开四版,我却在上面发现了许多熟悉的名字。其中不少人后来都在自己的文学道路上前进,有了可观的发展。有的还成为了专业文化工作者。例如在第4版发表民间故事《广兴场的来历》的庞国翔曾经是一个乡镇的文化站长。后来成为江津的本土文化专家,才从江津区文联主席任上退休不久;发表小小说《明天,是一个晴天》的舒德骑后来成为颇有成就的报告文学作家,一度调离江津,晚年会家乡定居。 头版除了几则文化新闻(例如几个乡文化中心成立的消息),两篇曲艺作品占了一半以上版面,这与当时文化工作重演出是分不开的。有趣的是,作者邓新志、邓新华是两兄弟呢。<div>3版则是诗专版,共有12位作者。其中我最熟悉、后来关系密切的则是杨平,他上报的是散文诗《童年》。后来《几江》停刊,后来经过他与一些诗友努力,又将其恢复,并使其成为专门的诗报;再经多年努力,诗报又发展为在国内享有盛誉的诗刊,他多年一直担任主编呢。他不久前在区政协一个专委会主任任上退休。我给他打电话告知此事,他说手头又将没有这张39年前的小报,那时他才22岁呢,这算是他最早的习作了。杨平后来出过诗集,我为他写过诗评《细雨霏霏读杨平》,在《重庆日报》发表。</div> 其他我有所了解、后来打过交道的诗作者有施迎合、周开兰、杨广为、杨远宏,他们也写诗多年,在这里留下了最初的足迹。值得一提的是后来成为知名诗人的柯愈勋,当时还在南桐矿区工作,这说明《几江》的办刊方针是开放的。这成为后来新《几江》的传统,观今日之《几江诗刊》,早已跨越了重庆地域,堂而皇之跻身于全国林林总总的诗刊之群了。值得大书一笔的是,《几江》以一区之力,本世纪曾经办过两期《重庆诗歌年鉴》。编者眼光不俗,为格律体新诗留下了应有的位置。 江津地灵人杰,是一个富有文化底蕴的地方,近代出过号称“联圣”的诗人钟云舫,号称“白屋诗人”的吴宓挚友吴芳吉,当代著名电影评论家钟惦棐等大师级人物,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薄薄的这张《几江》小报,虽然只是江津文脉发展大著中一个微不足道的标点,也算一个物证,值得珍惜。我答应杨平,有机会,我还是把这个宝贝交给他珍藏。 <p class="ql-block">这是今年第三期《几江》的封面,与那张小报不可同日而语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