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父亲那年退休就来到了大连,在一个中学又教了五年课,也认识了一些新同事。但他经常念叨的还是家乡,特别是在第二故乡郭家屯中学的那段岁月。</p><p class="ql-block"> 那年,本打算利用“十一”假期陪两位老人再转转祖国的大好河山,我一连推荐了好几个地方,我爸都摇头说没意思,于是我明白了,说那咱就回老家去看看,这次他连悖儿都没打,马上说好,并说咱再顺道看看几位老同事。</p><p class="ql-block"> 于是,我和父母、及我爱人,一行四人,便开启了回乡探亲之旅。</p> <p class="ql-block"> 前排左二为我父亲、左三为李校长,二排左五为宋老师、左六为我母亲,三排左二为夏老师、左四为宋师傅、左六为周老师。</p> <p class="ql-block"> <b>一、李校长</b></p><p class="ql-block"> 第一站朝阳,去看李校长和李老师。提起李校长,当年那可是远近闻名、响当当的人物。李校长的爱人李老师是我们小学老师。李校长1953年毕业于凌源师范,1955年调到隆化存瑞中学,1958年调入郭家屯中学即隆化三中,先任教导主任三年,之后担任校长十三年,1974年调回老家建平,现在朝阳市居住。在《滦河明珠郭家屯》重要人物名录中,李校长是唯一被收录的中学校长,他“在艰苦的环境下,抓基础工程,抓教学质量,带领全校师生勤工俭学,为建设环境优美学校,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他治学严谨,勤奋工作,以正直的品格,博学的知识,为郭家屯区各公社、乡镇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有用人才。很多学生在不同岗位上做出了突出贡献。作为实干家,他把自己人生的最佳阶段,贡献给了郭家屯这方热土。”那年校庆,大家还特意把老校长请回来讲话。郭家屯人就是这样,他们永远不会忘记那些曾为地方和百姓办过实事的人。</p><p class="ql-block"> “十一”那天,我们一大早就从大连出发,没成想黄金周堵车如此严重,车辆走走停停,一直到傍晚、抹黑才到达朝阳。大女儿丽君大姐早在大道旁迎接,引导进入小区,老远就看见李校长、李老师在门前等候。老朋友四十多年未曾相见,期待已久,自然格外亲切、格外激动。</p> <p class="ql-block"> 李校长老家建平(他那时总叫叶柏寿),我爸老家平泉,彼此相邻,说起来也算是半个老乡。李校长曾到我爷爷家去过,至今还能说出我老叔、老姑的名字。坐下来,我父亲和李校长说,我母亲和李老师讲,从当年说到现在,从朋友说到子女,似乎有说不完的话(李校长风格依然,思路敏捷,十分的健谈)。望着眼前毕生“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两位老人,我又想起了李校长当年带领学校一帮年轻员工在红石砬放歌,在大滦河上行舟的场面(这两张照片可谓我家的传家之宝),不由得两眼湿润,感慨万千!</p> <p class="ql-block"> 当年在郭家屯中学,正逢文革,学校当时分成两派,大字报也是铺天盖地,李校长作为领导者自然没少受到冲击,清楚记得他及其他几个人穿着纸糊的衣服,挂着大牌子,举着大木杆子在大街上游街,简直难以回首!还记得学校两头毛驴身上都用红漆写了“保皇驴”几个大字,大概是恐吓人们要站稳立场吧。我父亲为人忠厚耿直,力所能及地给予工作支持,并尽可能地阻止学生的一些过激行为。李校长爱上我家与我爸“围炉夜话”,记忆中他一边说话,一边习惯地把茶水倒在火盆沿儿上,然后用烧红的火筷子来烫,滋喇、滋喇地响。</p> <p class="ql-block"> 我父亲为人忠厚,即使在文革时期也尽职尽责,努力好好工作。李校长爱上我家与我爸“围炉夜话”,记忆中他一边说话,一边习惯地把茶水倒在火盆沿儿上,然后用烧红的火筷子来烫,滋喇、滋喇地响。</p> <p class="ql-block"> 我仔细地观看他家的照片墙(他们还习惯把相片镶起来挂在墙上,只是把原来黑白照片换成了如今的彩色大照片啦),从中可以看出丽君、建军、雅君、卫军、新军四姐弟的成长足迹。丽君、雅君姐妹都是师范学院毕业,在教育系统工作,可谓子承父业、教育世家。丽君具有李校长的风范,十分的热情、干练和爽朗。丽君的爱人挺精神,接人待物十分的恰当,来回指挥倒车,不嫌麻烦。卫军走时还是小孩儿,此时挺近乎滴坐在沙发沿上听大人说话,不时给大家逐一添水。 </p><p class="ql-block"> 期间和建军通了电话。建军在家排行第二,是当时我们那趟街的孩子王,他虽在郭家屯读书时间不长,同学们却经常磨叨他。我俩当年同岁、同班、同桌,用现在话讲,是真正的发小。他家搬走后,他曾回郭家屯一次,看望他周大爷和大奶奶。大奶奶是李校长家雇的保姆,家里的几个小孩儿都是她们看大的,两家关系处的非常的好。记得李建军即使长大后也成天在他周大爷家住。后来听说老人去世时,建军还老远赶回去帮助操办,这一点就十分令人佩服!</p><p class="ql-block"> 那次 建军回乡,我是全程陪同,从南山到西梁,从北山到下砬湾,很是欢快。他后来在沈阳一个建筑单位工作,我毕业后去了大连。大概是87年吧,他到大连施工,曾周转再三、到我单位见我一次,两人一见如故。当时我还未成家,就在厂食堂简单吃了一顿(记得有鸡脖,散啤酒等供应)。</p> <p class="ql-block"> 吃饭是在对门丽君大姐家,饭菜十分丰盛,摆了一大桌子。饭后又去小弟卫军家看了看。三家同在一个门洞,说起来真是方便得很。三家房间都很宽绰,摆设温馨典雅,一看就是幸福之家。</p><p class="ql-block"> 转眼几个小时过去啦,我示意父母该走了,他们却依依不舍,说三家地方都挺宽绰,在哪住都可以。我说宾馆早就定好了,钱都交了,只好作罢。下楼出小区之后,李校长、李老师及全家老小,非要坚持把我们送到宾馆,并目送我们上楼。我妈偷偷告诉我说,你爸哭啦! </p><p class="ql-block"> 好在现在加了微信,我们这一代人仍然保持着密切联系。看丽君经常陪着父母出去转转。在此衷心祝愿两位老人健康长寿,祝全家幸福美满!</p> <p class="ql-block"> <b>二、夏老师 </b></p><p class="ql-block"> 夏老师,既是我爸的同事,又是我们平泉老乡,所以关系要更深一个层次。这次从平泉老家出来,便去承德,见到了夏老师。 </p><p class="ql-block"> 记得我小时候,一次我父母委托夏老师把我带到我爷爷家。那天坐班车到承德,晚上再转火车去平泉。记得当时从汽车站到火车站没有公交车,我的凉鞋不巧又坏了、不太跟脚,往前走一段,夏老师就得等我一小会儿。在平泉火车站,夏老师把我交给爷爷,他再继续前行回杨树岭。回来的时候,我爷爷和老叔如约把我送上火车,再交还给夏老师。期间他们怎么联系,并实现无缝衔接,我就不太清楚啦。</p><p class="ql-block"> 记得晚上夏老师领着我,来到了南园子石油学校的石油学校机械厂,找他的学生给安排住了一宿。那是我第一次住楼房,居高临下,看楼下汽车像火柴盒一般大小,当时很是兴奋。第二天早上夏老师摸黑把我叫醒吃饭,之后去赶每天仅此一班的班车,之后又把我完好地交给了我的父母。现在想起来,真的是没少添麻烦,夏老师真的像父辈一样!</p> <p class="ql-block"> 夏老师教书育人,不仅书教的好,而且知书达礼,平易近人,广大师生都很尊敬他。时至今日,仍有不少同学去探望他。让我不由得想起一句话来:桃李满天下!</p><p class="ql-block"> 那些年,郭家屯中学领导抓得紧,师资力量也比较强,大家克服干扰,抓教学不放松,学校的教育质量还是不错的。那几届还真出了不少人才,李德发教授荣获工程院院士,曾回承德看望夏老师,到大连看望我父亲,一时被传为佳话。夏老师属于方法型,我父亲是属于认真型的,但无疑均属于事业型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夏老师家住在承德市五烈河畔一个新建的小区,环境十分不错,在楼上,就能看见五烈河宛如一条蓝色的飘带飘然而至。他老伴待人十分热情,他姑娘、姑爷跑前跑后,十分周到得体。 </p><p class="ql-block"> 中午在酒店设宴款待,几个当年的学生相见作陪,有李永志,葛永生,李维民,潘国明,崔福军,刘振杰等,大家欢聚一堂,推杯换盏,抚今追昔,共叙师生之情,氛围十分的融洽(他们都比我高几届。待我上中学时,夏老师就调回平泉啦,所以遗憾没有聆听过夏老师的讲课)。李永志大学毕业时就是省挂名后备干部,在县里任职时对我帮助不小,我曾被命名为“新长征突击手”,并参加游行,这是我人生中的第一块奖牌!我曾在他家吃过饭,他爱人是胡老师的女儿。他上调前曾举荐过我,这我是知道的。他后来被评为全国模范检察官、全国先进工作者,其先进事迹我曾认真滴地学习过。葛永生小学曾教过我,我爸总是说他字写的好,作文写得棒。潘国明在县委办公室我们做过同事,正宗中文专业,论文笔比我强得多。李为民是干部世家,他父亲和我姥爷曾为同事,他在中学时好像就是学生干部,听说后来当过镇长和区长。刘振杰为我姥爷房东的儿子,两家特别的熟,我妈以前就没少提到他家。还有一个是李永森,好像是房深人,当年学习不错,人也长得精神!</p> <p class="ql-block"> 我爸不会微信,我便和夏老师加了微信。有了这个绿色通道,平时的联系也就多了起来。看夏老师,无论春夏秋冬,每天老早就开始晨练,坚持跑步,练俯卧撑,练单双杠,老当益壮,精神抖擞,真替他高兴!有时他也发五烈河边的广场舞,发五烈河中的鸭子,发平泉老家的田野,生活真可谓丰富多彩!对我所发的微信,他也时常给予关注和鼓励,让我倍感亲切!夏老师的微信名为“园丁”,可谓名副其实!</p> <p class="ql-block"> <b>三、宋师傅 </b></p><p class="ql-block"> 时间有限,我们没能去隆化和郭家屯,出承德后就直奔丰宁去探望宋师傅。</p><p class="ql-block"> 那年,他家老三曾驾车陪着宋师傅过来,先去朝阳看李校长,再来大连看望我父母,还带了不少丰宁名酒九龙醉。晚上我们在十洲云水酒店接风洗尘,父母一高兴,也喝了不少。第二天早上联系想要陪着出去转转,他们说已经起早回程了,并说面也见了,饭也吃了,挺好的啦!我妈说那是宋师傅讲究,平时就总怕给人添麻烦!</p><p class="ql-block"> 宋师傅当年是郭家屯校工,后来长期当食堂管理员。那年,我爸突发疾病需急送县医院,那时没有班车,大车中途又误入一冰河之中,宋师傅等情急之下,愣是跳进河里,冒着刺骨冰碴,把车给推了出去。关键时刻见真情,我爸对此磨叨了一辈子。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能者多劳,记得刚开始,宋师傅、王师傅除负责食堂外,还负责校园偌大菜地和果园的管理。那地管理的是真好,角瓜,茄子,辣椒,大葱,西红柿,疙瘩白,胡萝卜,是应有尽有,且一茬接一茬,除学校食堂使用外,还可以部分分给老师(我还替父母抓阄,抓过一个大白猪崽儿)。当时用水车推车浇园,后来改进为柴油机抽水浇园,效率大大提高。学校定期分批组织学生参加劳动,由宋师傅和王师傅教授农林知识。我和杨金山曾被分在果园培池子,得到了宋师傅的表扬。他说行,像个干活样儿!</p> <p class="ql-block"> 当时学校家属院的孩子多,大家经常往菜地里跑,捉蝴蝶、捉蜻蜓、捉蚂蚱、捉蚯蚓、捉蝲蝲蛄等,大概是怕小孩子家不管不顾、把菜地踩坏了,宋师傅便故意吓唬大家。我家吴三最怕他啦,小时候一提宋师傅来啦,他就不敢哭了。据说有一次家里请宋师傅杀羊,吴三一直躲在里屋眯着、不敢出来。</p><p class="ql-block"> 后来宋师傅当食堂管理员,和我母亲在一起工作挺长时间。听我母亲讲,宋师傅主副食会搭配,花样会翻新,从上到下,大家都比较满意。</p><p class="ql-block"> 宋师傅心灵手巧,会刻窗花,每年春节前他爱人都在商店门前摆摊儿,十分受欢迎。每年都提前给我家送一些来,有喜鹊登枝,狮子滚绣球,花篮花香等。</p> <p class="ql-block"> 宋师傅家老三干的不错,小小年纪就当局长啦,本次好像是从外面赶回来的。不用宋师傅言声,一切都安排的妥妥当当的,晚上在酒店接风,第二天早上陪吃早餐,之后到风景圣地九龙松公园参观,中午在洪园山庄吃烤全羊。自始至终宋师傅、昌珍大姐(宋师傅的妹妹)相陪,令人十分感动!老三管我妈叫姨儿,让人倍感亲切(很可惜,宋师傅爱人,我妈的工友,我刘姨儿已经去世啦)。</p> <p class="ql-block"> 那天中午在蒙古包烤全羊时,有幸见到了老邻居李叔和爱人,虽然两位老人头发见白,却依然神采奕奕。还有他家小六松岩,那时还是小孩,现在一转眼都成县里妇联主席啦。还见到了我们同学胡秀慧(也是亲戚),她在丰宁干家具,据说生意很红火!我爱人说,那次烤全羊绝对正宗,是最好的一次。 </p><p class="ql-block"> 从丰宁出来,宋师傅、昌珍姨、老三等,一直把我们送到高速公路口,令人感动!</p><p class="ql-block"> 我和宋师傅、昌珍大姐和老三都加了微信。昌珍大姐受老父亲私塾及中医熏陶,爱好文学,诗写得好,目前联系较多。老三爱好自行车骑行,全副武装,挺带劲的!</p> <p class="ql-block"> <b>四、周老师、宋老师</b></p><p class="ql-block"> 从丰宁出发,经过大滩草原、草原天路,张家口长城,官厅水库,还看了涿鹿古战场,北京周口店猿人等,之后向香河周老师、宋老师家进发。刚开始我爸有点不高兴了,说不是上香河周老师家吗,怎么越走越冷,越走越荒凉呀?我说咱这是不走回头路,从这面照样也能过去。当看到大境门、官厅等字样,可能想起当初所抽香烟的牌子,立即来了兴趣,精神又焕发起来了。</p><p class="ql-block"> 周老师、宋老师和我爸是承德师专同学。周老师是香河人,宋老师好像是三河人。周老师教的是化学,宋老师教的是数学,我爸教的是语文。有段时间,两家同在学校院里居住,相互走动较多。周老师勤快,生活情趣高,他会打球,会钓鱼,有时钓得多了便送给我家一些。他家门前的西红柿也比别人家的长得好。宋老师亲和力强,能和学生打成一片,在学生中具有较高威信。记得有一次军民临时联欢,她班里有个经典保留节目京剧《打虎上山》,姓姚的“杨子荣”有事回南营啦,宋老师立马派人骑自行车给追了回来。那小子唱得确实不错!</p> <p class="ql-block"> 他家大儿子叫大宁,大女儿叫二宁,小儿子周三,也叫小利。姥姥长的干净利索,当时觉得她讲的地方话特别好听。她帮助带小孩儿,三个孩子都给收拾得立立正正的。家属院四家老师,十几个小孩,属我年龄最大,大宁次之,大家在一起玩耍,度过了童年难忘的美好时光。 </p><p class="ql-block"> 后来周老师、宋老师调到了隆化县城,我家又接续他家在文革桥老杨家居住了好几年。我也学周老师家养兔子,但还是没他家养的好,他家一养一大群,我家可能是喂得不及时,兔子一饿急了,就窜出兔笼,往前院老袁家菜地跑。 </p><p class="ql-block"> 大宁现在在华北油田工作,他在上游采油,我在下游炼油,同属一个系统,用官话讲我们共唱一首歌,“我为祖国献石油”。二宁也调回香河啦。周三和我弟弟吴三、杨老师家杨三是存中同学,那时三人经常到我的原单位商业局打乒乓球。戴着小眼睛,笑眯眯的,挺好玩的!我家吴三经常磨叨周三和杨三。</p><p class="ql-block"> 大宁听说我们过去,特意从廊坊基地赶回。他还是小时候那模样,没啥大变化。听说手下也管着不少人呐。</p> <p class="ql-block"> 老同学、老同事见面,有说不完的话,看到四位老人发自肺腑的高兴劲儿,我们也感到高兴。他们说夸我爸文言功底深厚,管我爸叫吴老夫子。说我爸当年在学校跑马拉松,下来就不行了(跑马拉松我没少听我爸讲,下来就不行了的事他倒是从来没提过!)说了不少当年的高兴事。 </p><p class="ql-block"> 上午他们接电话后就开始采购、准备,周老师亲自下厨做了一大桌子菜。看上去、吃起来,果然色香味俱佳。 有道是食不厌精,菜不厌细嘛,周老师、宋老师都是特别讲究的人!</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最后依依不舍,他们把我们送出了小门,再送出大门。一会儿又接到周老师电话,说把送给老夫子的书给忘拿了,让大宁马上送过来。早上就准备好了的几大本新华大词典,说放着他们也用不着,正好送给老夫子研究研究。可惜我爸没怎么“研究”就去世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谢谢各位老师,谢谢各位同学当年的盛情招待!谢谢你们送给父母的美好时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