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行业的超级内卷和极致躺平

傲一慢的自由世界

<p class="ql-block">我是一名在教育一线工作十八年的教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的日常,就是简单重复的日常。每天早起,走进校园的那一刻,我就开启了与昨天一模一样的作息模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什么时间干什么,基本都在作息时间和课程表的控制范围内,剩下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需要写教案、需要批作业,需要填表格,需要写业务笔记。时间,几乎被这些琐碎挤占得满满当当,完全没有喘息和休息的时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种重复式的忙碌和毫无进展的精神内耗,让我想到了时下流行的一个词语——“内卷”。“内卷”一词,最初指一个社会或组织既无突变式发展,也无渐进式的增长,只是在一个简单层次上自我重复的概念名词。最近的流行词“内卷”,更多的指人们拼尽全力以使自己在社会上获取少量竞争优势,挤占他人的生存空间,同时造成精神内耗和浪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觉得,把这个词语用到教育行业中,尤其是用到我们教师身上,再恰如其分不过了。甚至,有那么一个瞬间,我觉得这个词语,就是为教师而生,为教育行业内教师所经历的现象而生,一样的简单重复,一样的拼尽全力而不可为,一样的精神焦虑而不可得。</p> <p class="ql-block">就拿教师的必修课教学常规来说吧。常规是一个系统,有教学计划和总结、教学进度计划、教案、授课记录、班班通使用记录、教师手册、作业批改、教学质量分析、听课记录、培优辅差计划和记录等内容。这些项目,是我们在学校的核心工作,每周一小查,每月一大查,还有不定期的抽查,各县市交叉检查……,每个细节需要我们注意,每个项目和内容都需要填写到完美的程度。尽管如此,各种检查的时候,总会被挑出毛病:授课记录与进度计划对不上;听课记录次说过少,教学反思写得过于简单,诸如此类,数不胜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我走进学校第一天起,我就在与“教学常规”打交道了。每一项工作,我都能按照要求完成,基本上能应付各种各样的检查。每一天重复,我也能各种本子上写下规定的字迹。我在校的百分之九十的时间,都在完成这些层出不穷的表格、项目、笔记,别人怎么做我就怎么做,这样长期的练习,已经让我成为一名合格的老师。但是,我始终不敢问自己,这些东西与教学本身,究竟有多少关系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写这些规定的词句时,我的教学技能没有任何提升;在各种表格中留下痕迹的时候,我的教学能力也没有任何改变。我不知道,每天耗去我巨大精力的这一切到底让我学到了什么?除了字写得越来越潦草,除了内容写得越来越多,我看不到其他。这些疑惑,每一次尝试问出为什么的时候,都像回音消失在时间里,没有答案。我依然要埋头写着,这些都是我工作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肯定有人会说,你是教师,就应该写这些,尤其是教案,不写怎么去上课呢?是的,走上讲台之前,我们要备课,要认真准备,要写出教案来,但那个我们每天辛苦写的教案,真的是教育工作要求的教案吗?我们的教案,是要求手写的。按照教学进度计划,按照教案本上的格式,写满每一个格子。哪怕是“1+1=2”这样的小问题,也必须写够四页的内容,也必须严格按照教案本的要求去完成。于是,我们费尽脑汁,编排各种可能的场景,尝试用四页纸的内容和四十五分钟的时间,讲清楚“1+1=2”。不要问我为什么,教学进度计划就是这么安排的。写到最后,我们的教案一点点脱离了教学的实际,成了完成检查的必备项目,成了考察我们做与不做的标准。至于教案的实际价值,已经淹没在这些条条框框下。在我那一本厚厚的教案本中,我找不到创新的教学思维,我找不到多变的教学方法,我找不到求同存异的改变,唯一留下的,是仅供检查的千篇一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教学十八年,身在这样的模式化教学常态中,我看不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唯一能衡量自身价值的教学成绩,也往往不是由我们自己决定的。一个孩子的成长,有家庭、社会、学校多个层次来决定的,并不是说老师好,就一定能教出好学生。有时面对学生,哪怕使出吃奶的劲儿,也没有多少效果,如果我们特别在意代表成绩的数字,我们就会陷入到焦虑的陷阱里,无法自拔。多年的教学实践,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好老师,只是因为遇到了可以成就他的好学生而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教育行业里,教师的内卷现象,已经达到了疯狂的程度。除了教学常规,教研、党建、思政等部门的工作安排也是花样不少。各种笔记写不完,各种培训听不完,各种活动搞不完,各种检查迎接不完,各种材料报不完,各种照片拍不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些问题,曾经让我极度焦虑,甚至想离开这个行业。直到我学到了另一个词语:“躺平”。躺平,网络流行词,指无论对方做出什么反应,你内心都毫无波澜,对此不会有任何反应或者反抗,表示顺从心理。躺平看似是妥协、放弃,但其实是“向下突破天花板”,选择最无所作为的方式反叛裹挟。</p> <p class="ql-block">我知道“躺平”这个词语,是最近的事情,但我“躺平”这种心理状态,却是在很久以前就完成的。面对我所经历的问题,我肯定要拿出一套完整的自我策略去应对,并且在一次次调整到与这些问题相匹配的状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面对铺天盖地的教学常规,我已经适应了处处完成,处处留痕的要求。进度计划,认认真真地抄写到授课记录上;教案本上,也按照要求填写得满满当当,甚至一个日期,一个签名都不少。甚至,你要求如何做,我就能按照要求如何做。要求天天变,我也跟着要求天天改,不断地写完,不断地留痕,不断地整改。这些,是我工作内容的一部分,我不再问为什么,不再考虑这些东西对我的教学能力提升有什么帮助。“存在即是合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面对从早到晚的忙碌,我也适应了处处忙碌,忙出水平和风格。早读前半个小时到校,打一针鸡血,把自己融入到这些生活琐碎里。一整天,忙碌着上课,忙碌着完成教学常规,忙碌着完成各种任务指令,忙碌着奔向教室或者奔向会议室。教师的日常,是踩着风火轮在转的。没有突发事件的一天,我会庆幸平安度过。下班后叫回来开会,被要求去参加社会性工作,我也能化身各种角色去完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面对教育行业里超级内卷的问题,我能做的就是躺平,并且以一种极致的状态完完全全的躺平。不问为什么,不问怎么办,就那么躺平,以一种顺从的姿势去面对,内心毫无波澜。因为,这就是工作,仅仅是工作。那些关于意义和价值的话题,都用不到这里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教师这个群体,已经不再是以人的形象出现在行业里,而是一种工具存在在这个教育工厂里。我们不再被需要思考,不再被需要学习,不再被需要进步,这个行业要求我们的只是存在在那里,完成量化指标里要求的工作内容,完成各个方面提出来的要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说实话,躺平,我不是心甘情愿的。内心深处,我一直心存希望,期待着改变。</p> <p class="ql-block">我有一个梦想,梦想教师不再是教育行业的螺丝钉,而是具有鲜活生命的人,梦想教育行业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让教师在领域内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把每一项工作当作求新求变的事业来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有一个梦想,梦想可以登上教师成长的阶梯。梦想教师行业有足够的成长空间,让我们看到努力后能实现的行业前景,让我们看到努力过后能实现的价值空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有一个梦想,梦想可以被大刀阔斧地砍掉所有只讲形式主义、痕迹主义的负累,梦想能够在自由的空气里去学习优秀的理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有一个梦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