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不可攀——漫话高庆奎与高派艺术(1)

学周

<p class="ql-block">“高”不可攀</p><p class="ql-block">——试说高庆奎先生和高派艺术</p><p class="ql-block">高庆奎和余叔岩、马连良、言菊朋并誉为京剧“前四大须生”,又是京剧老生“三大贤”(余叔岩、高庆奎、马连良)之一。而他们三位之间,以高庆奎的嗓子最冲,戏路也最宽。他的嗓子张嘴就是高调门,音域广,音量大,刚劲挺拔,唱高腔爱用“楼上楼”的唱法,唱低腔常用“疙疸腔”的唱法。所创立的高派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唱工。高派唱工可以用十六个字来概括:“高亢嘹亮,奔放洋溢,痛快淋漓,一气呵成”。他不但唱得好,而且念白、做工都好,武把子也好。不仅唱老生,还经常串演红生、红脸、花脸、老旦等戏。</p> <p class="ql-block">青岛京剧院老院长吴平是高派的再传弟子,有一次北昆名家丛兆桓先生到青岛,吴平先生参加宴请,我有幸叨陪末座,那天晚上除了丛先生、吴先生还有京剧小生名家李宏图以及青岛京剧院现任院长巩发艺,席间,不可避免说到梨园界中艺事,我请教吴平关于高派现在传人很少的原因,吴平直言高派对演员先天条件要求,天赋不够,学不了高派。那次饭后,吴平先生乘兴亮嗓唱了几句,高亮的嗓音颇能显示高派神韵。后来,我开始通过网络找到高庆奎及其传人的唱段,听同样的戏,比较高派与其他流派,高派的唱越听越上头,不觉感叹:高派真高,果然“高”不可攀!于是,我开始搜集有关高庆奎和高派艺术的资料,敷衍成文,算是尽一个业余戏迷对京剧前辈的一份敬仰之情。</p> <p class="ql-block"><b><u>高庆奎其人</u></b></p><p class="ql-block">高庆奎名镇山,字子君,一字峻峰,乳名大奎。原籍山西榆次,清光绪十六年(1890)生于北京。其父亲高士杰,又名高四保,是京剧丑角演员,在清末民初搭谭鑫培、梅兰芳等班社,总是谦逊地说自己是一个底包演员,但在观众眼里他是名丑,甚至有戏迷称他为“丑圣”。大概是一个地位不高而颇受观众欢迎的演员。高四保在高庆奎很小的时候,就安排他到一些名家那里去学戏、演戏。高庆奎小时候,是否进过科班?《中国戏曲网》记载:“他幼坐科庆祥和,从师贾丽川学文武老生,12岁登台为谭鑫培配演娃娃生。”其他记载对其是否坐科均不能确定。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高庆奎武功很好,能戏颇多,文武昆乱不挡,由此判断不入科班,很难有如此坚实的基本功。至于是否在“庆祥和”科班坐科,很难有实证材料证明,只好付之阙如。</p> <p class="ql-block"><b><u>转益多师</u></b></p><p class="ql-block">青少年时期的高庆奎除去可能在科班打基础和在老谭班里演出学戏外,他的根底深厚,与他转益多师关系颇大。他进入梨园行,正式拜的是贾丽川。贾丽川是一位文武昆乱不挡的里子老生,腹笥丰赡,能戏颇多,且长于教戏,能教汪(桂芬)、谭(鑫培)、孙(菊仙)三派,世称贾二先生。所授门徒甚众,最得意者“三奎”:王啸奎(即王瑶卿之弟王凤卿)、高庆奎、赵砚奎(后嗓败改业操琴),此外尚有许荫棠、刘春喜、陈葵香、张荣奎、陈秀华、贯大元、刘砚芳等诸人。当时的老生号称宗谭派的,大半只是贾丽川的徒弟,只是谭派势力显赫,而人情好攀高,所以往往以谭氏嫡传自诩,生生将贾氏功劳草灭。严格说来贾丽川所授之徒遍于北平,远多于谭鑫培,这一说法得到了刘增复先生的印证。能够得到这样一位老前辈开蒙,自是极大福分,贾丽川还有一位侄子贾洪林,贾洪林是一名“硬里子”,常傍谭鑫培演戏,有红花绿叶之妙;至于在杨小楼的《战宛城》中扮贾诩、《长坂坡》中扮刘备,在陈德霖的《三击掌》中扮王允,在王瑶卿的《儿女英雄传》中扮安学海,演来也是得心应手,广受好评。拜贾丽川为师的演员也乐得近水楼台,向他学艺。据不同的记载,高庆奎除去向贾氏叔侄学了不少戏之外,还向当时的名角诸如沈三元、陈福胜、朱天祥、李鑫甫学戏,又曾得到吴联奎、刘春喜、李春福等前辈名家的教益。这些人有的能唱,有的能做,有的能文,有的能武,而大都善于演人物;或能与老谭配戏,或能自演一出脍炙人口。有这么多好老师,经过他们指点、培育,经得多,看得多,学得多,会得多,而且加上自己用心琢磨,高庆奎的根基之厚,可以想见了。</p> <p class="ql-block">高庆奎出道的时代,正是京剧的春天,在这个繁花似锦的季节里,“伶界大王”谭鑫培是最艳丽的花朵,当时的老生不受谭之影响几无可能,前文说过“人情高攀”,高庆奎的老师们多是谭派,因之高庆奎也是以谭派为基础的,但又不限于学谭。基于他的嗓音条件与当时红极一时的刘鸿升(声)相接近,在广泛学习之中,他在学刘方面用力颇勤,下过苦功,成为刘派的传人。刘鸿升的嗓音好,因而在唱功上求发展,对唱的技术下过功夫,主要是高亢爽利,美妙动听,而成为“一响遮百丑”,创立了以唱为主的刘派。刘鸿升在盛时,据说谭鑫培都不敢撄其锋的。高庆奎学刘鸿升,也只是在唱上,学到了刘在唱的技术方面的本领,但在唱情这一重要环节上发展了刘派,再配合上念、做、打等技巧,“四功”浑然一体,以之表现人物、表达剧情,以至于有这样的说法,“高的成就远出于刘之上”,这一说法出自吴小如先生:“谈高庆奎必须先谈刘鸿声,虽然这两个人并不能划等号。照我的看法,高的成就远出于刘之上;但没有刘鸿声,高庆奎的成就就缺乏基础和条件,影响也不会有这么大。”这是行家评论,应该有他的道理。</p>